摘要:廣西壯族的“三月三”民歌節(jié)歷史悠久,以壯族民歌為代表的民族歌曲在民歌節(jié)期間得到充分展示,表現(xiàn)了我國西南民族地區(qū)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本文以廣西“三月三”民歌節(jié)為切入點,通過對民歌節(jié)自身歷史的發(fā)展和廣西民歌演唱形式的介紹分析,對“民歌節(jié)”傳統(tǒng)文化背后的儀式民俗特征和文化隱喻意義進行探究。
關鍵詞:三月三;演唱形式;文化特征;節(jié)慶儀式
民族文化的挖掘和發(fā)展近年來逐漸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三月三”民歌節(jié)是廣西眾多少數(shù)民族活動中最盛大的民歌集會,每年舉辦期間都吸引了眾多民族歌手前來參加獻歌,節(jié)日的習俗流傳千年不曾衰落,這種節(jié)慶活動的影響力也逐年壯大?!叭氯泵窀韫?jié)是盛大的民族音樂集會,是以廣西為代表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最大的音樂交流和展示平臺,這一天匯聚了五湖四海的歌唱者在一起歡歌載舞。民歌節(jié)歷史悠久,充滿了無數(shù)美好的傳說和故事,既反映了地區(qū)民族文化的蓬勃和生機,也展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和豐富。豐富多彩的壯族歌曲凝聚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形成獨特的演唱形式和結構,種類雖多,但也各有其特點和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在合適的場合唱合適的歌。通過對“民歌節(jié)”表演形式和儀式中行為的分析,進一步探析傳統(tǒng)文化背后的儀式民俗特征和文化隱喻意義。
一、壯族“三月三”民歌節(jié)的演唱形式
“三月三”民歌節(jié)的演唱形式有很多種,其中我們最熟知的有對唱、合唱、獨唱和領唱以及二重唱等,它們都有其各自的特點以及寓意。對唱分為情歌對唱以及山歌對唱兩種,體現(xiàn)出廣西壯族人民獨特熱鬧的生活場面;合唱既不要求聲音上的統(tǒng)一,也不要求有多么好的表演效果,雖然它與專業(yè)的合唱不同但是卻有其自身的特點,體現(xiàn)出了廣西壯族人民對于美滿生活的熱切向往;獨唱及領唱突出表現(xiàn)了廣西壯族人民獨特的演唱技巧,如:聲音婉轉嘹亮、悠揚清脆等,這種干凈不含任何雜質的原聲,直擊聽眾內心;二重唱是最為獨特且高水準的一種演唱形式,最能體現(xiàn)廣西壯族人民不屈不撓,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
1.巧妙有趣的對唱形式
對唱也稱對歌,其形式分為情歌對唱和山歌對唱兩種。情歌對唱主要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方式,從白天到黑夜,青年男女們兩兩一對,在村子各個角落互相對唱,女的一方還蒙著面紗,假如在對唱中女方對男方產生了愛意,則女方會把面紗摘下,與男子對唱,男子一般都會傾心歌唱來討取女方的歡心。情歌對唱承載著滿滿的愛意,體現(xiàn)了青年男女們追求愛情的象征。如歌曲《情歌對唱》中,山歌對唱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但分為兩部分對唱,即兩邊均有很多人,人數(shù)不限制,一邊一人先唱,然后另一邊的人接著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演唱形式。在人數(shù)上來說,山歌對唱比情歌對唱更為熱鬧,更顯得像一個大家庭,兩邊互相對唱,一個接著一個,即增加了對唱的歡樂意義,又拉近了人們之間的交流,促進人們的情誼,讓人們更加團結,心心相印。山歌對唱還有一個特點,那一邊的人接不上就要表演節(jié)目,對唱贏了的一邊還會有獎勵。山歌對唱使人們互相團結,使得對唱的場面很壯觀,非常有紀念意義。
2.頗具象征意義的合唱形式
廣西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的“合唱”概念是有別于專業(yè)領域作為多聲部的舞臺合唱藝術,因此它的聲音追求和表演特征并不按照專業(yè)合唱的標準,它不追求聲音上的統(tǒng)一,也不要求效果有多么的震撼,但是他有自己本身的特點,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的合唱,它是集體的合唱,合唱的人有小孩、年輕人、中老年人,只要還能站得上臺的都可以參加,“三月三歌節(jié)”的合唱曲目一般分為歡度節(jié)日、慶祝豐收、祈求美好生活等幾類。
首先,歡度節(jié)日的合唱主要指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像春節(jié)、端午節(jié)、九九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一些重要的大團圓的節(jié)日,人們用一些歡度節(jié)日的合唱歌曲來合唱如:《喜迎新春》、《勞動快樂》、《節(jié)日歡歌》、《十五的月亮》等等,這些歌曲都表達了人們期待團圓的希望,在這歡樂的節(jié)日里,人們盡情的歌唱,祈求年年都開開心心的過節(jié),祈求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如譜例《節(jié)日歡歌》這首歌在圓舞曲歡快、明亮的旋律中,凸顯了贊美祖國、贊美生活的主題,表達出普通大眾的高興情懷。
其次,慶祝豐收的合唱自然是必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豐收都代表著成功。農民有農作物的豐收、老板有利潤的豐收、工作者們有職場的豐收、國家有安慰、發(fā)達的豐收、在這豐收的時刻,人們要用合唱來慶祝。慶祝豐收的合唱歌曲有《豐收之歌》、《豐收佳節(jié)》、《碩果累累的金秋》等,在“三月三歌節(jié)”里唱慶祝豐收的歌曲,不僅鼓勵人們辛勤勞作,還對辛勤勞作的人們帶來歡樂,付出都希望得到豐厚的回報,這也是淳樸的人們是單純的愿望吧,豐收的合唱體現(xiàn)了人們踏踏實實的,辛勤勞作的勤懇精神。
第三,祈求美好生活的合唱,就是人們內心一致的希望,人們都希望生活水平、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日子也越過越美滿,能夠衣食住行都無憂,家家戶戶都歡樂。當然,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只要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肯開動我們的腦筋,不要輕易的放棄,一定能把他們一個一個的克服,成功以后將是給我們帶來一段美好的回憶。人們不止為了給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祈求美好的生活,還祈求我們的祖國家園更加美好,更加的繁榮、發(fā)達、昌盛,我們共同的地球更加干凈,更加美好,在心里為我們生存的地方祈禱,讓地球不要充滿烏煙瘴氣,讓河水不會那么渾濁,讓大地不那么崎嶇,讓這大好河山不那么支離破碎,希望我們的家園是一個美麗的、清新的、干凈的、充滿和諧的舒適的環(huán)境。
3.各美其美的獨唱和領唱
獨唱和領唱都是“三月三”民歌節(jié)里很有特點的演唱形式,獨唱的特點在于演唱民歌時比較直觀的去表達感情,不會一味的去炫技,一般獨唱都是在比賽中進行,“三月三歌節(jié)”既是一個歌節(jié),自然不能少了比賽,獨唱就是一個很好的比賽演唱形式。例如歌曲《壯族敬酒歌》,演唱者比較追求的是聲音的特別、對音樂的演唱能力、理解能力、總的來說就是考驗演唱者全方面的音樂能力。獨唱很需要個人能力,正因如此,它的魅力才會很吸引人,能夠在獨唱中脫穎而出的人都很讓人崇拜,而且獨唱會選出最優(yōu)秀的一位,為村子里再唱一首祛除疾病的儀式歌曲,這是個很重要的儀式,由最優(yōu)秀的人來唱才能更好的表達人們的內心希望,歌唱者的能力越好,就代表人們的心愿會越好的實現(xiàn),因此獨唱還有獨特的意義。
領唱是在一般的歌曲基礎上,由一兩個獨唱者在合唱中單獨演唱,與全體歌唱者共同配合來完成的一部分,具有獨唱者的個性特色,又有與團隊形成合力的效果。這個演唱形式主要是用于娛樂,由某個人領唱,還有一些人合唱,更有一些樂器伴奏,像小鼓、鑼、猶等,還有舞蹈伴舞,使得整個節(jié)目充滿了溫馨的味道,為歌節(jié)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4.獨特韻味的二重唱形式
二重唱形式是“三月三歌節(jié)”里最特別的一個演唱形式,這種演唱形式要求較高。二重唱形式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特點,壯族有很多地方都有本地的方言,因此二重唱形式有普通話演唱,也有本地方言演唱,各有特點。以壯族用壯語演唱的二重唱形式《壯族人民好風情》為例,這首壯語版二重唱形式的《壯族人民好風情》,首先在演唱開始時是由童聲領唱,音域為中高音,代表壯族人民純潔、真誠的內心;接著開始由婦女接進來,婦女的女低音代表著婦女們任勞任怨、不辭勞苦的崇高品質;再接著由中老年人接入,他們渾厚的男低音,代表著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是青年男女們的高音接進來,青年男女的高音代表著年輕的活力、奮勇向上的積極,大膽向前的無畏。整首歌曲體現(xiàn)了人們用純潔,真誠的心靈腳踏實地的奮斗,為了守護美好的家庭,為了孩子們美好的未來,父母們不辭勞苦,孩子們充滿希望,年輕人充滿熱情的去拼搏,未來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二重唱形式是一個高水準的演唱形式,它不僅是形式上的特別,還代表著人們最美好的期待,最純潔的心靈,最樸實的內在品質。其歌詞的基本結構形式為七字句和五字句兩種,個別有長短句及疊句的長歌體。廣西壯族山歌與漢族民歌在押韻上有一定的相同點。廣西壯族山歌在音韻結構上,可以分為押腳韻和押腰腳韻兩大類。而押腳韻與漢族的民歌、律詩的格式相同。而所謂的“腰腳韻”,就是下句的“腰”,要押上句末字即“腳”的韻,形成十分嚴謹?shù)捻嵚山Y構。
《壯族人民好風情》歌詞:
肝那隴水笨哩哩,竹殼下水轉得好,
備迭叩近農調呢;哥想靠近妹卻逃;
農記調呢米屋又,妹你遠逃有房住,
備記各又鉆都丕。丟下窮哥伴鬼嚎。
(壯語發(fā)音)(漢語譯意)
從上例示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二、四句押腳韻;同時,第二句的“腳”與第三句的“腰”形成腰腳韻,第三句的“腳”也與第四句的“腰”形成腰腳韻。這種押韻方式使韻點密集、押韻增多,句與句之間緊密聯(lián)系,銜接連轉更自然緊湊。此外,由于廣西壯族山歌有許多襯詞襯,這些襯詞襯腔既能拓展歌調的結構,但會造成歌詞某種意義上的分離,腰部押韻就能使分離的歌詞再次呼應、回環(huán)緊扣韻律,增強全曲的整體感,使得旋律更為和諧、動聽。廣西壯族山歌歌詞除了講究押韻以外,還講究平仄,以使歌詞更和諧、圓滑,富于美感。
二、“三月三”民歌節(jié)的文化特征
“三月三”民歌節(jié)的日期主要安排在農歷的三月初三,原本是農歷三月初三當天活動,后來因為規(guī)模逐漸擴大,時間也逐漸的延長,甚至將民歌節(jié)的活動時間延展到整個春季。“三月三”是一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經典有趣的節(jié)日,是一種在壯族傳統(tǒng)民俗的基礎上,漸漸發(fā)明再造成一種不僅限于壯族群體的全民娛樂和歡慶的旅游性的節(jié)慶儀式,是當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產物,總體說來“三月三民歌節(jié)”具有節(jié)慶活動的儀式性、臨場表演的即興性、充滿生命力的競賽性的特點。
1.節(jié)慶活動的儀式性
“三月三”活動從一種習俗轉變?yōu)榇笮偷娜窆?jié)慶,具有一種象征性的儀式性,這種儀式性充滿著期待和信仰。民歌節(jié)既是一個民族節(jié)日,也是一段特定的慶祝周期,為什么“三月三民”民歌節(jié)如此有意義,是因為它剛好處于初春,此時正逢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生機勃勃,到處都是新生命積極生長的景象?!叭氯窀韫?jié)”在農歷初三,這時期又是那么的巧合,在這初春濃郁的氛圍里,滿懷熱情的人們聚集在一塊歡歌載舞,歡度節(jié)日,一起慶祝初春美好的開始,一起祈求來年的豐收,一起祝愿未來的生活更加的蒸蒸日上。民歌節(jié)的象征意義雖然已經脫離了傳統(tǒng)意義的僅限于族群互動中的民俗,但是儀式性仍然是最根本的一種特征,歷史語境中的儀式性與當下語境中再造的儀式性有一定的差別,象征隱喻功能和意義也是不斷在發(fā)明中,總的來說,“三月三“民歌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儀式性仍然是最根本的內涵,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文化特征。
2.臨場表演的即興性
節(jié)日期間,有許許多多的歌唱地點,它不局限在哪一個地方,不需要有精美壯觀的舞臺,也不用化妝打扮,來來往往的都是樸實憨厚的人們。在節(jié)日里,人們隨地而坐,三五成群的圍在一起對歌,如果你來參觀,你會看到村口、在樹根下、在臺階上、在門口、甚至在半山腰上,到處都是人們在對歌,從高處往下看,仿佛是一個大宮廷在表演,場面甚是壯觀。白天人們對酒當歌,晚上人們依舊點燈對歌,燈火璀璨,孩子們追蹤打鬧的歡笑聲彌漫在整個和諧的山村里;再往遠處看,村子邊上有許多星星點點的燈光,沒錯,那里就是青年男女約會對歌的地方,在哪里,你可以聽到浪漫的愛情對歌,還有興奮快樂的對歌,更有為愛情不斷努力追求的追愛對歌,十分有趣。人們對歌的場所無拘無束,簡單平淡、不奢華、不浪費,既可以追求心靈上的滿足,又達到環(huán)保的要求,真是兩全其美。這正是中國最初的傳統(tǒng),不浪費,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做最美好的事情,如此看來,“三月三民歌節(jié)”的臨場表演的即興性還具有如此良好的作用,雖簡單,但卻樸實、生動、溫暖人心,讓人回憶無窮、流連忘返。
3.充滿生命力的競賽性
“三月三民歌節(jié)”如此盛大的節(jié)日,給人們帶來歡樂,也給人們帶來激情。因為在歌節(jié)期間,不僅僅是娛樂、求愛,還有動人心弦的競賽,豐厚的獎品是人們不懈努力的目標,也是展現(xiàn)人們對歌能力的體現(xiàn)。通常的“三月三民歌節(jié)”競賽都有好幾類,對歌的競賽有:個人對歌競賽、組合對歌競賽、團隊對歌競賽;樂器競賽有:笛子競賽、葫蘆絲競賽、二胡競賽等;傳統(tǒng)藝術競賽的有:舞獅子、跳民族舞等;除了這些還有各式各樣的競賽:拔河、跳繩、打羽毛球、下象棋等等,各式各樣的競賽給“三月三民歌節(jié)”增添了精美的色彩,給人們帶來了數(shù)不盡的歡樂。每種競賽都各有特點,精彩的表演總是讓人們贊不絕口,然而,最有趣的競賽不是人們的對歌,也不是傳統(tǒng)的藝術表演,更不是其他的樂器表演,而是村子里的壓軸競賽,就是“斗雞大賽”。斗雞大賽是人們最喜歡看的比賽,人們帶著自己家養(yǎng)的公雞來參加比賽,而且勝利者的獎勵是兩頭小豬,在村子里,這可是很豐厚的獎品了?!叭氯窀韫?jié)”的競賽,是歌節(jié)里一個精彩的項目,人們會記得互相比拼的努力,流過的汗水會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努力。
結語
廣西“三月三”民歌節(jié)的民歌集會活動歷史悠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早已經成為廣西民族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月三”民歌節(jié)終有落下帷幕的一天,而廣西的民歌卻一直傳唱在這邊壯美的大地上,眾多民族絢麗多姿的民歌演唱形式豐富了我國的民歌體系。“三月三民歌節(jié)”是一個充滿情趣、充滿歌聲的偉大日子,歌唱的方式也變化多樣,演繹形式種類繁多,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南民族特色?!叭氯泵窀韫?jié)在傳統(tǒng)文化上繼承了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我們不僅要通過理論知識的補充,更要通過實踐活動使廣西民歌更加豐滿、多元化,使廣西民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真正的走進大家的心中,它的讓廣西壯族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坤麗.壯族民歌文化定位的歷史嬗變[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2]平鋒.壯族歌詠文化與壯民族的族群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
[3]張茜.壯族傳揚歌的教育精神與和諧文化的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作者簡介:肖志丹(1988.10-),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女子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發(fā)表論文10余篇。
(湖南女子學院 長沙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