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燕?普布昌居
摘要:比較文學是文學領域新興的學科,從學科建設之初,到得到世界的普遍認識,中間不過經歷了200余年的時間。比較文學從誕生之初就飽受爭議,在發(fā)展的歷程中也是曲折艱難,但正是在不斷地化解危機中得到轉機,在瓶頸突破中,獲得新的發(fā)展。這些危機和瓶頸,也成就了比較文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是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中國學派。三個學派、三個發(fā)展階段相互聯(lián)系,又各有不同。
關鍵詞:中西學派;比較意識;理論話語;視角;研究方法
在曹順慶先生的著作《比較文學與文論對話——邁向新階段的比較文學和文學理論》一書中,詳細地討論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把以影響研究為主要理論建設和研究方法的法國學派稱之為第一個階段;把以平行研究為主要理論建設和研究方法的美國學派稱之為二個階段;把立足于建構和對話基礎上的,跨學科、跨語言、跨民族為理論建設和研究方法的中國學派稱之為第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在我看來也是比較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三個轉折點。
曹順慶先生的研究已經為這三個階段提供了足夠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建設,在此就不過多地去進行引述。但之所以重提這三個階段旨在從三個階段的發(fā)展中來探尋中西學派所立足的視角。
一、法國學派
法國學派在比較文學上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而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誕生在法國也是毋庸置疑的。法國學派以影響研究為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促使這一學科在法國誕生,并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如梵·蒂根(Van Tighen)在其比較文學的理論著作《比較文學論》中開篇所提到的那樣:“當一個人處在郊區(qū),別無聊賴的時候,置身書房開始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不同的作家會寫出相同的東西,那么這些相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導致的呢?”為此作者提出了影響,有影響、有得、有源、有流,就會在溯源順流中找到影響的相關聯(lián)系和媒介。為此法國學派研究的主要方向便是從放送者到傳遞者,再到接受者的影響研究過程,重點在于事實的聯(lián)系。
法國學派以影響研究為理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方法論,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西方比較意識指導下必然的結果。這種必然,便是比較文學在法國誕生之前漫長的西方史前史所展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
下面我將從史前史,去探尋和總結西方比較文學的比較意識。西方比較意識的誕生被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把古羅馬時代統(tǒng)治階層,或文化正統(tǒng)提倡學習古希臘文學作為比較文學萌芽的初始??梢姳容^意識在西方的狀態(tài),便是以學習前人、經典為主要的一種手段,也就是以此為比較意識的源頭和方法。
在古羅馬時代誕生起來的比較意識,正是西方比較文學的主要內涵,那時候產生的一大批以比較意識為指導的作家和作品,也大多數以學習和模仿為基礎,探索各個領域中,出現(xiàn)的作家和作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時至歐洲中世紀,“在基督教的全面控制下,各民族不僅有共同的信仰,而且他們使用同一種文字,即拉丁文?!痹谕徽Z境之下,雖然民族不同,但在交流和溝通方面并沒有多大問題。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日益密切,也就為相互學習和模仿提供了條件。而后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時期,學習古希臘、古羅馬雖然只是新型資本主義在思想建設方面的需求,但卻依舊是在借鑒和模仿中花費功夫。
再就是西方比較文學中,這些把比較意識應用到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中,促進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發(fā)展的大學者、大思想家和作家們。雖然從古羅馬到比較文學誕生之初,經歷了上千年,但是他們都是在借鑒和模仿的指導下,去討論文化、文學方面的作家比較和內容比較。比如古羅馬時期的傳記作家普盧塔克所寫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兩兩對比研究;意大利學者斯卡里格的《詩學》中對維吉爾和荷馬等一些詩人的對比研究等等,皆是從模仿和借鑒這個源頭來進行研究。包括把比較文學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伏爾泰也指出“探尋‘共同的法則’,發(fā)展共同的鑒賞趣味,同時又維持并增強不同民族的獨特個性”。這種探尋相同,發(fā)現(xiàn)個性的方法,也是從影響這個角度來進行探討。
如此看來,從西方比較意識的萌芽到發(fā)展看來,影響一直都是西方比較意識的重要內容,甚至的中心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西方比較意識中的三個要素,即影響、淵源和事實聯(lián)系。這不僅是西方比較意識的主要特征,同時也是法國學派比較文學的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總體上和西方比較意識發(fā)展一脈相承的。
二、美國學派
美國學派正好是比較文學發(fā)展三階段中,連接中西比較文學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比較文學在法國學派的手中遇到發(fā)展道路上的危機和瓶頸,把比較文學陷入了唯影響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之中,最終使其陷入了將死和飽受爭議的境地的時刻。在這個時期,既接受西方比較意識的美國學派,同時又引領時代航行的美國學派,立足西方比較文學發(fā)展的基石,同時著眼全球的視域,提出了平行研究理論和方法。為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視角。在法美長達50年的論戰(zhàn)和辨明中,大大地開拓了比較文學的領域。
美國學派的崛起,當然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便是美國世界地位的提升和占領了西方文化中心的話語權。但更加重要的意義在于比較文學走入到危機和瓶頸之后,比較文學的學者和理論家,如何克服西方比較意識的統(tǒng)領,并擴大其比較意識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構建其符合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比較意識。那么平行研究,也就成為了美國學派解決當前危機,突破發(fā)展瓶頸的有利武器。以此推動了以平行研究為理論和方法的發(fā)展,并最終確立了美國學派在比較文學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平行研究并不是美國學派所發(fā)明的新詞和新方法,平行研究在西方比較意識中,雖然并不占主導地位,但是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就已經凸顯出來。這兩個時期,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資本市場的延伸和擴展,導致了文化觸角的延伸,殖民掠奪、海外貿易使之前在文化和語言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民族有了碰撞和溝通,在這樣的碰撞之中,中國的《趙氏孤兒》等文學作品,被傳入到了西方。這些傳遞者通過對東方文學和文化的解讀,當然其理解的心理以其本身的心理為基礎,以比較為方法,其結果是他們發(fā)現(xiàn)在異質文化中,也有許多可借鑒和可模仿的地方。這樣的理解過程,便是同為人類的心理,以及在精神和認知上的同一性。為此歌德等一些西方作家,率先發(fā)現(xiàn)了這種同理心和同一性,也產生了平行研究的最初意識。
同時,比較文學學科產生之后,雖然影響研究依舊占據了法國學派的理論和方法的主要位置,但并沒有完全忽略平行研究的存在。在梵·蒂根的《比較文學論》中,也提出了一般文學,國別文學等概念,而建立國別文學的可能性,便少不了平行研究。
正是在西方平行研究的比較意識中,美國學派找到了突破法國學派理論建設和方法論兩方面的瓶頸,切實開啟了比較文學新的視野和領域。
三、中國學派
中國學派的理論建設和方法研究,是從“五四”以來,與西學東漸一同開啟的。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誕生,也并不是在偶然中產生的,有其必然性。當然這個必然性是以西學東漸為主要手段的,也就是比較文學誕生之初,中國學派是穿著洋裝戴著洋帽的,完全只是把西方比較文學理論照辦過來的一種方法。當然其初始理論,完全是西方的理論標準和研究方法,也并無過。然而,要說完全繼承和發(fā)展了西方學派的理論,也并非完全正確的。那就是中國學派的學科理論建設和方法研究,始終是中國人。雖然接受了西方學派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但是在研究心理和研究內容上卻并不能完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相合,這也導致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出現(xiàn)了諸多語言不通、有失偏頗、牽強附會的研究。但隨著中國學派的理論自覺,以及強大的認知能力和構建能力,中國學派經歷了五個階段,最終完善了其理論的構建和方法的研究。
在曹順慶先生的著作《比較文學與文論對話——邁向新階段的表文學和文學理論》一書中對中國學派的方法論進行了五個方面的歸類,即闡發(fā)法、異同比較法、文化模子尋根法、對話研究法和整合構建研究。雖然曹順慶從中國學派方法論來探討和歸納出這五種方法,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正是中國學派建設發(fā)展的五個階段,下面將從這個五個方面來闡釋中國學派的發(fā)展歷程。
闡發(fā)法顧名思義就是從雙向理論和事實出發(fā),用雙方的話語來進行交叉闡釋,從而達到理解和溝通的可能。自西學東漸開始,中國一大批的學者、作者和文藝理論家,開始面向歐洲,學習他們的理論和方法。在這些學者中,包括老一輩的王國維,以及后起的錢鐘書、朱光潛等等,他們即有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的認知,又有西方文藝理論知識,如何解讀和解釋西方的理論,從而以達到東方的認知,成為這一時期有關學者的主要方法。這一時期也正好是中國接受西方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時期,也正是中國學派發(fā)展的最初階段,所以說把闡釋法,用于概括早期中國學派發(fā)展的階段,也不為過。當然,闡發(fā)法和其他方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是可以用于不同時期的。
異同研究法是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對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學科進行異同研究的方法。在闡釋的基礎上,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完全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是不可能一一對應的,相同的地方可以闡釋,但是不同的地方卻沒辦法強為之。那么,站在事實和實際的面前,學者們開始從實際出發(fā),關注兩種異質文化中的同與不同,這便是中國學派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學派開啟了理論自覺,也就是立足于自我比較意識,放眼世界視域。
到了第三階段,中國學派已然建立起來,并融入到了世界比較文學的大家庭之中?!拔幕W訉じā币簿蛻\而生,在異同研究的階段,中國學派在求同存異中發(fā)現(xiàn),每種文化似乎都有一個大致的模子,這個模子確定了各自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對模子進行研究,就能夠找到同源和異流,也能夠更加客觀、科學地推進異質文化之間的溝通和對話,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求同存異。這也是中國學派理論自覺以來,結合比較文學發(fā)展的實際,而提出來了具有中國學派理論特征的標志。
隨著異質文化在“文化模子尋根法”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可溝通對話的可能性之后,溝通交流也便成為了比較文學建設道路上必然的手段,這時候對“對話”的呼吁,實現(xiàn)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之間文學比較成為了一種趨勢。“對話法”成為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同時也是中國學派理論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中國學派發(fā)展的第四個階段。提到這個階段,這時候一大批的學者如樂黛云、曹順慶、劉介民等等比較文學的大師們,正是這一理論的建設者和大力推動者。也是中國學派理論和研究方法送出去的主要內容,也是中國學派提倡“送之有術”的具體體現(xiàn)。想要突破美國學派的危機和瓶頸,中國學派從比較文學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建立了“對話法”,也就是異質文化、文明之間的對話。只有相互呼應和坐下來對話,就能夠讓不同的文化、文明、民族的文學得到理解和認同。才能夠讓不同的文學之花,得到全世界的欣賞;也才能夠讓文學在全球的大背景下,能夠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礎上,得到繼續(xù)的發(fā)展,而不是一種文學的“一支獨放”。
整合與建構法是當前中國學派理論和方法研究的最前沿,也是比較文學理論和方法論研究領域中,最具闡釋能力的領域。中國學派提出這樣的研究方法,也是結合當前比較文學發(fā)展的趨勢和遠景而提出來的。至于如何整合,怎么建構,還需要全世界比較文學學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夠推進新時期比較文學的發(fā)展。
綜合中國學派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學派是從學習和借鑒邁開腳步,走上中國學派建設的道路,但是這五種方法卻是相互作用,操作性較強的中國學派的研究方法。它們互為一體,形成了中國學派的方法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