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蓉
【摘 要】法國著名的女權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當代最負盛名的存在主義女權主義者,也是學識淵博的女學問家?!兜诙浴肥撬@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被譽為“女性圣經(jīng)”。該書中她對女性相關問題的探討涵蓋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古代神話、社會經(jīng)濟等多方面,并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社會造就的”這一著名的哲學命題。本文試圖以波伏娃觀點為基礎從生物學、經(jīng)濟、女性的處境這三個角度去具體闡釋這一核心思想形成的原因,并進一步總結其在當代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波伏娃;第二性;女性;女人;他者
長久以來,女性問題都是社會大眾尤為關心的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女性平權運動也一直在世界范圍內(nèi)斷斷續(xù)續(xù)的開展著,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改善,但不可否認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兩性之間的平等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并且這條路上充滿荊棘與阻礙。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一部探討女性問題的世界性巨著,在文中她從生物學、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分析學、古代神學等方面去討論女性的地位、女性的價值以及女性的處境,探尋女人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并在其中闡述和分析了他者的概念,探討了女性被界定為他者的原因。同時,作者也在其文中描述了女人在女孩、少女、婚姻、母親幾個時期的處境,剖析她是被局限于一個怎樣的世界,以及如何從這個世界中掙脫從而獲得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由、自主以及獨立的,從而在最后形成“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漸形成的”這一核心觀點。下面本文將主要從生物學、經(jīng)濟歷史、女性的形成及處境這三個角度去具體的分析這一觀點形成的原因,并闡述這一觀點在當代社會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生物學中的兩性差異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女兩性之間性別上的根本差異主要是由男女兩性的第一性征也即主體性征所造成的,即第一性征主要展現(xiàn)男女兩性生殖器結構的差異,而男女兩性之間的外貌差異則主要受男女兩性的第二性征所影響。同時這兩者也是男女兩性在社會地位、身份、處境等方面產(chǎn)生差別的基礎和關鍵要素,是我們分析男女兩性之間不平等原因的生物學依據(jù)。
女人是什么?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時,或許會得到一個飽受爭議并帶點侮辱性意味的答案:女人就是子宮或者說女人就是雌性。這種說法雖然看似荒謬,但自古以來在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男人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在當代社會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確實是這么認為的。他們認為女人存在于社會上的意義僅在于發(fā)揮女性的功能,也即繁衍和撫育后代,以及滿足男人的需求和利益。這種想法從根本上來說只看到了女人作為性存在的意義,而忽視了女人作為人而存在的權利。正如波伏娃所提及的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種人,所以女人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為性存在的,作為相對立的次要者也即他者所存在的,是附屬的人。
由于性征的影響,女人的存在經(jīng)歷相較于男人來說更具有痛苦性和挑戰(zhàn)性,女人的個體自由受到更嚴苛的束縛。在經(jīng)期,大部分女人都會承受不同程度的痛苦,例如發(fā)燒、腹部疼痛、四肢酸脹等等,同時可能還伴隨著頭痛,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控制減弱。因此在這個時期女人比平時更容易情緒化,并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紊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chǎn)生影響,同時更強化了男人心中女性的脆弱形象。在新生兒的孕育過程中,女人的付出也遠比男人大得多。孕期,女人需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妊娠現(xiàn)象,常常伴隨嘔吐、食欲不振等生理上的不適,日常的出行以及生活也必須小心翼翼以確保胎兒的安全以及正常發(fā)育,而最后的分娩過程對于女性來說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不僅要承受痛苦同時也有可能面臨生命危機。新生兒出生后,哺乳喂養(yǎng)對于女人來說也是一件令人討厭的差事,荷爾蒙會催促乳腺分泌乳汁,導致乳房的脹痛,同時這一過程常常伴隨著一些并發(fā)的炎癥,正如波伏娃所說的哺乳的母親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資源去喂養(yǎng)新生兒。女人在不舒適的經(jīng)期、長時間的懷孕期、痛苦的分娩過程及其后一段時間內(nèi)的哺乳期,身心都處于一個虛弱的狀態(tài),因此需要比平時更多的休養(yǎng)時間、心理安撫以及家人的照顧。與此同時,社會也會根據(jù)女人的生理狀況按工作強度來進行男女工作的分配,此時便產(chǎn)生女人在家更多,以便更好的休息并撫育孩子,而男性則更多的承擔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勞動的現(xiàn)象。實際上這是對婦女個體自由的一種束縛,進一步將女人束縛在家庭當中承擔新生兒的撫育以及家庭的照料等責任。雖然兩性在本質(zhì)上都是為了物種在維持和創(chuàng)造,但男性能夠通過生存超越生命以實現(xiàn)個體的自由和自主性,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性不論是在性生活還是在新生兒的養(yǎng)育期,他們都把握了較大的自主性,不需要去承擔任何肉體的痛苦,對新生兒的孕育和照料也沒有肩負太大的責任,因此相較于女性來說男性的存在經(jīng)歷是更加順利的。
波伏娃認為這些生物學的因素是極其重要的,它們在女人經(jīng)歷中起著頭等的作用,是構成女人處境的一個基本要素,但是這些生物學事實并不能夠為女人確定一個固定不變、不可避免的命運,不足以確立兩性等級制度,也不能解釋女人是他者的原因,更不能宣判她永遠起從屬的作用。也就是說女人并不是一個由生物因素所決定的已經(jīng)完成的現(xiàn)實,而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受到社會傳統(tǒng)習俗、法律、制度體系、男人的認知、需求和利益等的影響。
二、經(jīng)濟及歷史長河中的兩性地位
波伏娃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上,生產(chǎn)力與生殖力之間的平衡,在不同的經(jīng)濟條件下是以不同的方式確立的,這些條件制約著男女同后代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在制約著男女之間的相互關系。誠然,當我們回顧女性地位演變的歷史,我們可以明顯的發(fā)現(xiàn)這段歷史實際上與生產(chǎn)工具、生產(chǎn)技術、經(jīng)濟體制的變革是相適應的。在石器時代,生產(chǎn)工具和器具是極其不發(fā)達的,極大的限制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這個時候兩性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平等且穩(wěn)定的分工,男性負責捕獵、捉魚以及抵御外來的侵害,女性負責采集果實、制陶、編織、庭園種植以及照顧幼老等家務活動,因此女人在經(jīng)濟生活中起著不亞于男性的重要作用。同時由于工具的簡陋導致男性與野獸斗爭時常常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這就讓他們的收獲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而女性的采集工作則較為安穩(wěn),是部落食物的重要來源,此外再加上女人能夠懷孕生子,繁衍后代,壯大氏族部落,使氏族的生命經(jīng)久不息,因此女性在這個時期的地位是超越男性的,孩子也往往屬于母親氏族,擁有母親氏族的名字和特權。這也是我們俗稱的母系社會,在這個社會女性的地位是崇高的,氏族的財產(chǎn)繼承也一般歸于女人。波伏娃認為在母系社會,女性的地位之所以高于男性主要是由于女性的生育力,她指出女人和土地的關系比女人同所有權的關系更為密切,而生命的永久性則主要是指生育力,在女人和大地那里,都是通過生殖出它的個體體現(xiàn)的、它的化身得以實現(xiàn)。但正如前面所說的生產(chǎn)技術同樣也是影響女性地位的一個關鍵要素因此這一觀點我覺得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后期隨著青銅器、鐵器等生產(chǎn)工具的出現(xiàn),生產(chǎn)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開始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范圍開始不斷擴大,開墾林地和農(nóng)田耕作需要集約勞動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個時候男人之間會通過合作來進行勞作生產(chǎn),同時這也使得一些男人處于奴隸地位,而由于勞動力的不足,奴隸的販賣也開始了,這個時候私有制出現(xiàn),男人成為了奴隸主或者地主也成為女人的擁有者。而由于男性的體能優(yōu)勢在農(nóng)業(yè)勞作中得到凸顯以及男性對把握財產(chǎn)經(jīng)濟的主動性意識增強,女人的地位逐漸屈于男人。在之前的母系社會,女人僅限于家務勞動,但這恰恰鞏固了婦女在家庭中的主體地位,而隨著私有制的出現(xiàn),婦女的這一狀態(tài)卻保證了男性在家庭中處于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因為男人通過農(nóng)業(yè)的耕作所獲得的生活資料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這個家庭的穩(wěn)定和安全,女人這個時候恰恰會依附于男性的勞動生產(chǎn)所帶來的經(jīng)濟穩(wěn)定。這個時候就意味著父權社會的到來,恩格斯認為這是女性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波伏娃指出我們不可能從私有制推導出女人受壓迫的結論,女人不僅僅是青銅工具創(chuàng)造出來的,單靠機器不會把她消滅掉,為女人爭取每一種權利,爭取每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并不意味著我們應當對她的特殊處境視而不見。誠然,經(jīng)濟要素會影響女人的形成,但卻不足以充分解釋女人的地位及處境,或者說我們不能僅僅只看到兩性的經(jīng)濟要素,而需要從人生存的全方位去認識,才能具體了解以及認識她們的存在經(jīng)歷。
三、女性處境中的兩性對峙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jīng)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女性在社會的表現(xiàn)形象,決定這種具有所謂女性氣質(zhì)的人的,是整個文明。中國在養(yǎng)育子女方面一直有個說法:男孩窮養(yǎng),女孩富養(yǎng)。也即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去經(jīng)受更多的挫折,得到更多的鍛煉,不應被嬌寵而應受到更加嚴苛的訓練,以增強他們的意志和他們在這個社會立足的能力,而女孩她們應該被嬌寵,她們不需要像男孩那樣經(jīng)歷許多的困難,只需要培養(yǎng)她作為一個女性該有的能力、氣質(zhì)和美德,比如上得廳堂、下的廚房、知書達理、嬌貴溫婉等等。所以在孩童時期,女孩可以繼續(xù)得到父母的親吻、愛撫以及寵愛,可以繼續(xù)在父母的膝前撒嬌、嬉鬧,而男孩則被父母告知他們已經(jīng)沒有撒嬌的權利了,他們是男子漢,要學會獨立、自主以及堅強。雖然看似相較于男孩父母更偏愛女孩,但這恰恰是因為父母對他們寄予更大的厚望,期待男孩以后可以有所作為,能夠干出一番大事業(yè),成為這個社會的主體力量,而在這種成長環(huán)境下,男孩們逐漸變得愛挑戰(zhàn)、愛冒險、愛創(chuàng)造,能夠去主動的抓住個體在社會中的自主性,堅持他的主觀自由,因此他們越發(fā)的肯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主體地位。然而對女孩來說這正是一個自主性或者主動性被剝奪的一個過程,因為在這種教導環(huán)境之下,她們害怕挑戰(zhàn)、害怕冒險,她們逐漸失去把握世界、探索世界的勇氣,逐漸的把自己看作這個世界中被動的客體。因此就像波伏娃所說的作為“女性化”女人的本質(zhì)特征的被動性,是一種從她小時候發(fā)展而來的特性,是教師和社會強加于她的命運。她認為這實際上是將女人置于被動地位的一個陷阱。所以這種教養(yǎng)方式是否是合理的,是有待商榷的。而隨之而來的少女時期,更加強化了這個剝奪的過程。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變化,母親的教育,對異性的好奇,讓她們愈發(fā)的具有女性氣質(zhì)并且服從于女性氣質(zhì)。這個時候母親常常會讓女孩們承擔一部分的家務活動,幫助照料家庭,并且熱衷于讓她們學會炒菜、做飯等更多的家務技能,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少女們開始認為家庭才是她施展才能的主場,家庭的照料是她的首要義務,并且逐漸在家務勞動中尋找著某種成就感,而這可能為她們以后退出社會的大舞臺,束縛于家庭的這個小舞臺埋下伏筆。但這只是一種可能性,就像波伏娃所說的少女的性格行為是她處境的產(chǎn)物:如果處境改變,青春期女孩子的面貌會隨之改變。因此她們可以選擇去改變這種處境,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的工作、通過思想上的獨立等等,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依附于家庭不依附于男性,從而打破社會對女人的刻板印象,掙脫家庭的束縛,實現(xiàn)個體的自由。
講到女人的處境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談到婚姻這個話題,結婚是社會傳統(tǒng)賦予女人的命運,就算是在當代社會,許多人包括女人自己仍然認為結婚是女人的義務,甚至覺得不結婚的人生是失敗的人生。之所以會有這種現(xiàn)象主要歸于這幾個原因,其一是女人固有的生育能力,其二是社會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其三是女人潛意識里的安穩(wěn)因子。但不僅僅是女性,男性同樣也需要婚姻,他們需要一個穩(wěn)固的家庭以及一條可靠的退路。同時,受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他們也不能避免傳宗接代的責任,因此婚姻之于男性來說也是重要的。雖然對于兩性來說婚姻都是重要的存在,但其實在婚姻當中兩性的責任和地位是不對等的。男人在社會上他首先被看作是勞動者和生產(chǎn)者的存在,對于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來說他就是一個超出家庭利益而面向社會利益的人,因此在婚姻中他是具有超越性的,他能夠超越婚姻家庭對他的束縛而去實現(xiàn)個體的自主性。而相較于男性來說,女性在婚姻中則更多處于被動地位。中國自古便有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言外之意就是男人不論在哪工作和生活,妻子都必須跟隨,她們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她的過去相分離的,并逐漸依附于丈夫的世界,她的命運與她的丈夫緊密相連。此外由于女人的生育能力以及家庭照料的責任,女人更是被牢牢的束縛在家庭當中充當著家庭主婦的角色,在家庭中干著千篇一律的事情,撫育和照料孩子,打理家務,這導致女人個體的自由被嚴苛的束縛著,她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自主性逐漸被削弱,她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角色逐漸被放大化。波伏娃指出女人所謂的天生的母性,是男人把婦女變?yōu)樗麄兊母綄傥?、限制在固定的角色上、束縛在家庭中而發(fā)明的觀念,其“真正目的是要驅(qū)使婦女回到她們以前的階段”。也即對于婦女身上所承擔的母親和妻子的責任,實際上是社會強加于她們的枷鎖與命運,是男性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強加于女人之上的,而女人并不是天生喜歡被束縛在家里干著千篇一律的家務勞動,承擔著照料孩子的責任,她們也有實現(xiàn)自我,追求個體自由的夢想。
波伏娃認為女人目前所處的地位以及她們所具有的女性氣質(zhì),沒有一種是雌性荷爾蒙或者女性大腦的先天結構強加給女人的:它們是由她的處境塑造出來的。確實,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在女人的成長過程中還是在婚姻當中,女人的地位以及她所承擔的責任,都受到社會傳統(tǒng)思想和男人的需求及利益的束縛。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女性的外在特征以及性特征這些是由生物因素等一些先天性因素所決定的,而女性的地位,女性的特質(zhì)、女性的處境等等這些是受后天的社會文化、社會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等的影響逐漸形成的。
四、結語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社會逐漸形成的,這一哲學命題對于當代社會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幫助女人充分認識她們?nèi)缃竦奶幘撑c地位形成的原因,同時也利于打破社會大眾對女性的固有認知,即女人不是生來就是相對于男人來說的第二性或者說他者,而是后天的社會環(huán)境所塑造的。因此我們不能將女人的處境歸因于女人自身,而應從社會文化、社會經(jīng)濟、社會習俗等多方面去著手探尋女人問題的形成原因。同時女性自身要理性看對其與男性之間的關系,不應受到性別角色的限制,將自己視為“第二性”或者“他者”,而應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挖掘自己的潛能,擺脫社會環(huán)境對性別的束縛,實現(xiàn)個體的自由和自主性。目前來說,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要真正的實現(xiàn)兩性之間的平等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nèi)杂泻荛L一段路要走,并且我們要不斷的為之努力和奮斗。
【參考文獻】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陶鐵柱.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2]李孝英.述評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氣質(zhì)”[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5):7.
[3]閔冬潮.國際婦女運動—1789—1989[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