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卿
摘要:我國有著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傳承,近些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西方文化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沖擊較為嚴重,初中生正是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與不良歷史文化的沖擊。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至關重要,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方面,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對待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能夠做出正確的、客觀的、全面的評價。本篇文章基于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展開深入的探討分析,并對此提出相應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探究
引言:在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都放到了歷史知識的傳授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歷史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功能。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使廣大教師轉變了教學重心,從知識灌輸轉向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積極作用
在初中歷史教學階段教師多采用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普遍認為歷史知識無趣枯燥,造成歷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低下。為了有效轉變初中歷史教學的尷尬局面,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個人能力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傳統(tǒng)課堂知識構建體系,有效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在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中能夠運用歷史角度分析歷史事件與歷史問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國家教育教學事業(yè)的重點內容,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應符合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內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通過對人類歷史客觀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中學生掌握其中的方法論;第二,具備正對看待歷史的態(tài)度,具備對歷史發(fā)展的正確理解,能夠對歷史進行客觀的評價。最后讓學生學習到國家的正確歷史,對祖國,對世界,都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使學生在歷史的熏陶下具備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二、初中歷史教學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fā)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因此歷史教學中對待特定的歷史人物,也要將其放置到特定的時空框架中去分析,學生應當具備客觀的、全面的分析歷史能力。
例如,在課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若想引導學生客觀的看待一個事物,找到事情存在的兩面性,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對李鴻章作出評價。一開始同學們幾乎全部認定李鴻章出賣了國家,對于國家而言沒有做出什么貢獻,學生作出判斷的速度很快幾乎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老師認為李鴻章是愛國的,并沒有同學們說的這樣的不堪,下面的同學感到十分的差異和驚訝。對此教師可以給我學生布置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任務,要求是對李鴻章進行客觀的、全面的評價,并提出自己的個人見解,有了教師課堂上的提示,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可以查詢更多的資料,對李鴻章這個人進行更為全面的了解,一開始同學們都會感到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如何查詢資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歷史網(wǎng)站以及歷史性文獻,給予學生一定的方向性指導。學生查詢的過程就是最求真理檢驗真理的過程,可以充分發(fā)散學生歷史思維,利于學生日后更為全面的提出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史料證實能力
史料是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普及,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普遍運用。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
例如,在講解五四運動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史料信息:1939年5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撰寫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說:“二十年前的五四運動,表現(xiàn)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备鶕?jù)這個材料學生能夠從中提取到五四運動這個關鍵信息,進一步探索出五四運動的意義與影響。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由學生手中,給予學生查詢相關文獻與歷史材料的時間,學生查詢受限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利用一堂課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史料證實能力。這樣一來學生成為知識的搜尋者的方式,選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己思考,通過史料分析綜合,層層遞進,得出答案。這樣遠比教師直接講授歷史知識有效的多,日后學習其他知識時學生也會利用課下時間事先查詢相關史料,大大增強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三)采用對比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
歷史遺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歷史文明印記,他能直觀、完整、真實的為后人展示歷史事件,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這些歷史遺跡,通過前后對比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內心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例如,在講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相關知識時,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圓明園海晏堂”相關圖片,通過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圓明園富麗堂皇的景象。學生觀看過后印象極深感觸也十分多,在當時那個年代依靠勞動人民的才智能夠建造如此偉大的園林。緊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經歷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圓明園的真實景象,也就是圓明園遺址,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英法聯(lián)軍當時的暴行,對圓明園做出的有違常理的搶奪。對比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內心感受,學生情感產生了激烈的碰撞,體會到了弱國無外交必然會受到侵略的事實,從而激發(fā)學生保衛(wèi)國家的愛國情懷。
結束語:總而言之,教師歷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上,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學,這個學不僅僅包括基本人文知識,還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價值觀等,教書育人,初中歷史教學應當本著學生個人發(fā)展開展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麗紅.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討[J].華夏教師,2019(08):50-51.
[2]袁新樂.史料角度談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25-26.
[3]田興坎.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47-148.
[4]成玉丹.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J].名師在線,2018(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