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代時期,豫西北是汴京沿黃河至平陽的必經(jīng)之區(qū)域,亦是汴京戲劇向平陽戲劇流播的重要區(qū)域。豫西北存現(xiàn)的金代時期諸如大曲類、雜劇類及社火傀儡類等民間戲劇史料及文物,說明了其時此域民間戲劇扮演的多樣性和普遍性,這些戲劇文物和史料可補此域金代民間演劇文獻之闕如,同時亦為考察和研究汴京戲劇向周邊流播提供注釋。
【關鍵詞】 豫西北;金代時期;戲劇史料
【中圖分類號】K2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5-0082-02
一、引子
豫西北古謂覃懷,位于太行山南麓,宋為懷州屬河北西路,金謂懷州,與地處太行之北的澤州、平陽,同屬河東南路。 僅此可窺懷州、河東兩地交通之貌,即由懷、孟,越太行,跨澤州可入平陽。靖康二年(1127年),金滅北宋,將宮廷及權貴家妓雜劇藝人及其他藝人等數(shù)千人擄掠,經(jīng)由此路押往燕云。而在返途中,大量藝人有逃離現(xiàn)象,這些逃脫的原本隸屬于宮廷及教坊、勾欄的藝人于當?shù)氐拿袼?、社日等祭祀中以藝搏食,成為河東南路區(qū)域戲劇扮演的生力軍,使得此域的民間戲劇搬演進入繁榮期,并深入到民眾生活之中,受到民眾喜愛。從豫西北出土角色齊全的宋雜劇磚雕等戲劇文物及金代民間戲劇史料及文物,為此域民間戲劇搬演做了有益的注釋。依筆者目力所及,豫西北出土的金代民間戲劇史料含雜劇大曲類、雜劇類及民間社火傀儡類等內(nèi)容,說明了其時民間演劇的普遍性和多樣性。
二、雜劇大曲
大曲是一種包含有器樂、聲樂和舞蹈的大型樂舞形式。其規(guī)模龐大、段落繁復。“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指(拍)、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痹ノ鞅苯鸫笄悜騽∈妨嫌袠芬嘤形?。
1973年初冬焦作王莊出土金承安四年(1199年)墓葬,其墓室西壁為雜劇大曲舞蹈圖,圖面高56厘米,寬111厘米。整個圖面分為三部分:左面五人分立于一大鼓前后,鼓前四人皆穿長袍,腰系革帶。其中一人持節(jié)板,頭戴無腳幞頭,著圓領寬袖長袍;一人執(zhí)觱篥勁吹,頭戴無腳幞頭,著圓領寬袖長袍;另兩人頭裹無腳幞頭,著圓領窄袖長袍,各執(zhí)手鼓一具,作擊打狀。鼓后一人頭扎軟巾,身著圓領窄袖袍服,腰革帶,雙手執(zhí)鼓槌作打擊狀。中間二人做舞態(tài)。左者頭戴花腳幞頭,著圓領四?衫,兩鬢插花飾,腰系帛帶,兩臂絞袖甩于背,左膝向前提起,曲右膝作舞式;右面一人頭裹花腳幞頭,著圓領長袍束帶,二者四目相向而舞。圖右四人,前二人頭戴無腳幞頭,著圓領寬袖長袍,腰前皆挎鼓;后邊二人,頭戴展腳幞頭,著圓領寬袖長袍,腰系帛帶,均執(zhí)觱篥欲做吹奏狀。無獨有偶,1981年修武史平陵村出土金代石棺,其棺板上亦刻有一副雜劇大曲線刻圖。此圖寬約110厘米,高約50厘米,與金承安四年雜劇大曲舞蹈圖極其相似,似一人而為。二圖所不同之處在于修武雜劇舞蹈大曲圖畫面與焦作大曲圖相反,且圖中人物為12人,中央有“小石調(diào)嘉慶樂”六字。二圖中的對舞為大曲舞旋中的一種?!稏|京夢華錄》卷九之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載:“三臺舞旋,多是雷中慶。其余樂人舞者,諢裹寬衫。惟中慶有官,故展裹。舞曲破攧前一遍。舞者入場,至歇拍,續(xù)一人入場,對舞數(shù)拍。前舞者退。獨后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對舞在歇拍時表演?!拘∈{(diào)·嘉慶樂】在《宋史·樂志十七》中有載?!八喾彩苏{(diào)、四十大曲:一曰正宮調(diào),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十曰小石調(diào),其曲二,曰胡湄渭、嘉慶樂……”而偏重于歌舞敘事雜劇大曲《嘉慶樂》在《武林舊事》(卷第十)有載,全名《老孤嘉慶樂》。豫西北出土的金雜劇大曲史料所繪對舞及用樂調(diào)式、曲牌,說明金雜劇大曲承宋而來。
豫西北出土的雜劇大曲類民間戲劇文物,出場人物簡繁不一,從四人、五人、七人、九人到十二人不等,說明了此域其時雜劇大曲扮演的舞蹈特性及演出形式的多樣性。
三、雜劇
金代雜劇沿襲宋之雜劇,其含有“雜戲”之意?!八谓鹨郧半s劇院本,今無一存。有自其目觀之,其結構與后世戲曲迥異,故謂之古劇。古劇者,非盡純正之劇,而兼有競技游戲在其中”“宋金之所謂雜劇院本者,其中有滑稽戲、有正雜劇,有艷段,有雜班,又有種種技藝游戲”,屬于一個龐雜、豐富的藝術綜合體,處于由原始自然狀態(tài)下的民間戲劇藝術向成熟的戲曲發(fā)展的階段。
1973年焦作西馮封村出土金墓,其墓室嵌有雜劇磚雕五塊。其一頭戴皂吏帽,著圓領窄袖長袍,腰束帛帶,右手后擺,左手前伸握腰帶;其二頭戴無腳幞頭,著圓領窄袖長袍,束帛帶,左手持一短棒(已殘),右手舉于胸前,握桿狀物(為羽扇之類),右腿邁出,作踏步;其三頭戴展腳幞頭(翅腳已佚),著圓領寬袖長袍,腰系帛帶,雙手持笏(已佚)捧于胸;其四笑口大咧,頭戴圓頂小帽,作圓領窄袖長袍,雙袖捋至肘,束帶著靴,雙手拱于胸前作叉手狀,前奔作趨蹌狀;其五頭戴軟腳幞頭(翅腳已佚),著圓領窄袖長袍,束帶著靴,身體微向前傾,左手于腰前握一板狀物,右手抬起,拇食指入口打呼哨。這五個雜劇角色可從宋人文獻中得到印證?!抖汲羌o勝·瓦舍眾伎》載:“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吩咐,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諢,又或添一人裝孤?!?這種五人三段式的雜劇演出,是戲曲發(fā)展史的一大突破。以內(nèi)容而言把故事表演作為演出的主體,以角色而言又添裝孤,宋雜劇五個固定角色形成。豫西北的金人演劇沿襲宋人,上述其二手持桿狀物者當為引戲色,其三雙手持笏者當為裝孤色,其四笑口大咧作趨蹌狀當為副凈色,其五持板狀物打呼哨者當為副末色,而其一戴皂吏帽,著圓領窄袖長袍,右手后擺,左手前伸握腰帶者當為末泥色無疑。這種以偏重說白故事事務的滑稽雜劇,直接繼承了唐代參軍戲的插科打諢、滑稽調(diào)笑的藝術風格,在宋金雜劇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豫西北金代戲劇因宋而來,時人喜愛倍加,以至于形成人死將雜劇俑陪葬的習慣。出土的金代雜劇文物可證明這一點,同時亦足以證明此域民間演劇的普遍性。
四、社火傀儡雜劇
金人押解宋代諸色藝人北返,途中藝人不斷逃離而散落于沿途區(qū)域,他們以藝搏食活躍于當?shù)孛耖g祭祀活動中。這些技藝高超的藝人和當?shù)孛耖g藝人一起緊密結合民間民俗活動,形成獨特的社火傀儡雜劇進而融入民間戲劇搬演之中。
1973年焦作西馮封村出土金墓,在墓后室普柏枋以上的拱眼壁間鑲嵌僧俑一人。此俑光頭,項掛佛珠,著僧衣,腰束絲帶,足蹬圓口鞋。右手前伸,左袖后甩,右腿翹起做跳躍姿態(tài),呈舞蹈狀。扮作僧人表演是《耍和尚》或《舞鮑老》的形象,屬于傀儡戲劇范疇。民間跳社火扮僧人起于宋,明清流傳。宋代社火中多有此內(nèi)容。《武林舊事》載“大小斫刀鮑老”“交袞鮑老”“耍和尚”等傀儡形式?!端:蜕小坊颉段桴U老》是一種滑稽傀儡表演,但具體跳法文獻不載,今已不可祥知,但從此俑可窺其定格造型,此造型應為《耍和尚》或《舞鮑老》代表性舞蹈造型,《耍和尚》或《舞鮑老》成為金代豫西北民間社火傀儡扮演的文化現(xiàn)象。至明清時《耍和尚》表演形式演變?yōu)閮扇说南嗷ザ号爸C謔的滑稽戲劇。墓室除鑲嵌僧俑一人外,尚有假面童俑七人。其一禿頂,下梳雙總髻,上身著短袖齊胸衫,腹系繡花兜,腰系帶,下身著短裙,右肩扛旗,左手撫旗穗,右腳后提起,作踏舞狀;其二禿頂,下梳雙總髻,上身裸露飾以彩帶并打結于腰間,下身著短裙,蹬軟靴,肩負長瓜,右手握拳甩臂,右腳后抬起,作踏舞狀;其三頂梳雙總髻,上身裸露,左肩飾以彩帶于腰間打蝴蝶結,下身著短裙,左臂夾鼓右臂擊打,左腳后抬起,作踏舞狀;其四頭扎雙總髻,上身著短袖齊胸衫飾以彩帶,下身著短裙,著軟靴,雙手持笛做吹奏狀,兩腿跳躍起舞;其五禿頂梳雙總髻,頸戴項圈,著短衫,腰系彩帶,下身著短裙,蹬軟靴,雙手持拍板于胸前,跳躍起舞作踏舞狀;其六梳雙總髻,頸戴項圈,著短袖齊胸衫,腹系繡花兜,腰系帶,下身著短裙,左臂上屈,肩扛方牌,右臂下屈,作踏舞狀;其七梳雙總髻,頸戴項圈,著短衫,手腕戴手鐲,下身著短裙,左肩扛長柄傘,右手提腰帶作踏舞狀。這組舞俑以少年兒童為表演主體,各人踏足而舞,有執(zhí)手鼓、笛、拍板者,有肩扛長瓜、旗、方牌者,是典型的社火舞隊《村田樂》常見的內(nèi)容和裝飾?!洞逄飿贰吩凇秹袅讳洝肪硪弧霸睏l目和《武林舊事》“舞隊”條目,皆有載。執(zhí)手鼓、笛、拍板者并非伴奏人員,而是社火中的表演者。豫西北西馮封金代社火傀儡雕磚俑生動呈示了宋金社火舞隊《耍和尚》與《村田樂》的表演形態(tài)和基本內(nèi)容。
五、結語
宋金時期,謂之懷州的豫西北與地處太行之北的澤州、平陽,同屬河東南路,而其時汴京和河東則是雜劇興盛之域。靖康之難后,隨金人渡黃河經(jīng)豫西北越太行,再折西沿潞澤州、平陽而達云中的宮廷及教坊諸色藝人,與沿途區(qū)域的民間藝人一起為沿途區(qū)域的戲劇搬演貢獻了智慧與技藝,使汴京雜劇搬演與民間演劇相得益彰,而成為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演出形態(tài)而言,出土的豫西北金代民間戲劇因襲宋代戲劇,而宋金雜劇則是承襲唐宋戲劇鏈接元代成熟雜劇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豫西北出土的金代雜劇大曲、社火傀儡、雜劇等戲劇文物為此域金代民間戲劇扮演的普遍性及多樣性做了有益注釋,亦為金代雜劇演出之角色、音樂等情況作了忠實記錄。盡管雜劇大曲、社火傀儡等藝術形式還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雜劇,但這些藝術形式必然受到雜劇的影響,反過來也會給宋金及元雜劇的演進以推動。諸多戲劇藝術形式的融合與交流,共同勾勒出豫西北戲劇扮演的歷史現(xiàn)場。
作者簡介:
沙嵐,女,河南人,碩士學歷,河南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民間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