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癡兒西木傳》通過主人公西木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奇遇,對在17世紀三十年戰(zhàn)爭影響下的德國的一些社會問題進行了隱喻性的描寫。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情節(jié)結構的設置均帶有“梅尼普諷刺”的特點,本文擬以“梅尼普諷刺體”為新的切入點,對《癡兒西木傳》的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內容結構形式進行新的解讀。
【關鍵詞】 小丑形象;梅尼普諷刺體;文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7-0009-02
“梅尼普諷刺體”是屬于古希臘文學“莊諧體”的兩種體裁之一。巴赫金認為“古希臘時期的莊諧體與當時的狂歡節(jié)民間文藝有著深刻的聯系,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浸透著狂歡節(jié)所特有的那種對世界的感受?!雹侔秃战鸹谒目駳g化理論把“梅尼普諷刺體”定義為早期小說的體裁。我們把“梅尼普諷刺體”定義為一種帶有民間狂歡色彩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它打破現實的枷鎖,運用大膽離奇的想象讓主人公體驗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突破等級界限反映多種意識對立與沖突的狀態(tài),在離奇的境遇中向讀者傳達哲理,靠辛辣的諷刺來消解現世的可怕,最終由此形成的狂歡的氛圍。它是蘇格拉底對話體向復調小說的過渡。“梅尼普諷刺體”中大膽地進行情節(jié)和哲理上的虛構;為主人公創(chuàng)造異乎尋常的境遇;在奇遇中凸顯哲理;詼諧成分;現實的政論性與烏托邦理想;主人公小丑的形象②等等在《癡兒西木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小丑式的主人公形象
在西木進入世俗社會以前,無論是家鄉(xiāng)被侵略前的牧羊生活還是在森林中的隱居生活都是一種平和寧靜的狀態(tài),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西木性格中的懵懂單純與對外界的無知,這樣就導致了其不能融入當時德國的世俗社會。作為一名受到隱士教誨虔誠的信仰上帝的基督徒,他無法理解城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破戒行為,如親人為爭家產反目成仇、傳教士道貌岸然、男女關系混亂等等。當時社會上的人們也無法理解西木,在他們眼中懵懂無知卻又堅守教規(guī)的西木就是一個傻瓜、一個異類。人們將他打扮成一個小丑,不停地拿他取樂,又將他打扮成小牛犢,剝奪了西木作為人的特征。
然而,在小丑西木的心中,這些人只不過是在外表上區(qū)別于野獸,在清白方面還不如一只小牛犢。高潮是西木去參加貴族主人舉辦的宴會,在這場盛宴中,西木目睹了人們在宴會前的虛假禱告與開始后的胡吃海塞。原本富有理性的人此時把理性完全拋于腦后。做愚蠢的事,沉浸在下流的攀比當中。甚至連他的教士也加入了這場胡吃海塞的鬧劇,西木這樣形容當時的狀況“為什么這些做得如此精美的東西不把大啖大嚼者的心靈毀了,把他變成另外一副樣子,或者干脆把他變成一頭牲畜呢?難道魔女齊采食用了其他東西才把奧德修斯的同伴變成豬的?”“我目睹這些賓客的盛宴,其聲像豬,其飲如牛,其狀像驢,到最后嘔吐起來就像癩皮狗?!?③
雖然在人們眼中他是一個小丑的形象。透過小丑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巴赫金認為“小說家需要某種重要的形式——體裁面具,這種面具既能確定他觀察生活的立場,又能確定他公布這個生活的立場。”④“小丑和傻瓜——是處于地獄、冥界中的皇帝和上帝的變形?!?⑤小丑的存在是為了使作者借小丑之口來反映他人的存在狀態(tài)、揭露虛偽的人類聯系。所以說,此時的西木已經成為作者的面具,作者首先通過把西木塑造成一個他人眼中的小丑的形象,讓他出盡洋相,引起讀者的發(fā)笑。
又通過西木這個小丑形象揭露當時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引發(fā)讀者的嚴肅思考,達到了亦莊亦諧的表達效果。作為正常人的西木在進入世俗社會中卻被人認為是傻瓜并當做小丑取樂的這段經歷,歸根到底影射的是當時德國社會的病態(tài)與混亂,將“單純的正常人”當作小丑,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不正常與扭曲。
二、奇遇色彩的情節(jié)塑造
作者為西木塑造了兩段虛構的、具有顛覆性的冒險經歷。其一是安排西木參加去妖魔舞會。西木進入一間農舍的廚房尋找吃的,卻意外騎到了一條板凳上,這條板凳帶著西木飛出窗外,在西木掉落的一瞬間,他看到了一群跳著奇怪舞的人們?!八麄兊哪X袋像小丑般的亂搖亂晃,顯得那樣怪誕可憎……他們當中有幾個人用蝮蛇、蝰蛇和蜥蜴代替笛子、橫笛和長簫,快樂地吹著曲子。有幾個人在貓的屁股上吹奏,在它們的尾巴上面彈撥,那聲音如同風笛一般……當這場舞蹈快要結束時,所有這些地獄里的嘍啰們開始呼天搶地地狂吼怒號起來,一個個都像發(fā)了瘋似的。” ⑥
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存在著許多對妖魔舞會情節(jié)的塑造,比如《浮士德》《大師與瑪格麗特》等等,妖魔舞會在實質上是全民性的狂歡活動。在這種妖魔舞會中,打破了平時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妖魔之間的界限,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營造了一種與當時德國社會那種等級森嚴不同的世界圖景,傳達了一種輕松愉悅的解放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對人的禁錮,也傳達了作者希望顛覆當時混亂社會的愿望。其二是取材于德國民間故事,讓西木暢游魔湖。這是西木在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的一次游歷,在兩個世界的游歷中,西木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上帝的關系。在湖底,西木與魔湖的王子談論上帝對人、天使、精靈三個物種的態(tài)度。“由于人在天堂里罪孽的墮落而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死亡的支配,我們估計人是介于神和天使與無理性的動物之間的一種東西。一個雖然屬于塵世,然而心懷虔誠的人,他那神圣的靈魂一旦脫離了軀殼,這靈魂便具有了一個神圣的天使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特性,而一個塵世的人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按其腐朽的性質——就無異于無理性動物的腐尸……你們備受同樣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上帝的永恒的兒子最高的恩寵,他以為你們這個族類會對上帝的公道表示滿意,會使上帝息怒而使自己重新獲得永恒的福祉?!蓖ㄟ^魔湖王子的回答,側面反映出了造物主對生物的恩惠、對人的恩惠與懲罰、人的神性與非理性獸性之間的矛盾等。⑦
通過西木在魔湖的經歷,使他進一步認識到人的雙重性與上帝在人世間的警示作用,這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人類精神關懷的體現,也是作者在文中對宗教改革之后德國出現的信仰丟失這一問題的反映與給出的解決之道,即人類要重新做回上帝的子民。通過為西木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神奇的境遇,也表達了作者本人對現實的關注與其向往烏托邦世界的理念。
三、結語
《癡兒西木傳》是在1618年到1648年的神圣羅馬帝國的三十年戰(zhàn)爭的大背景下寫作完成的。這是一個國家分裂、人們普遍陷入意義虛無的年代。一方面宗教等上層建筑的問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另一方面,戰(zhàn)亂下無處求生、人的價值被踐踏的狀態(tài)滋生了民眾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的思想。與此同時,古希臘傳統(tǒng)的狂歡節(jié)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歐洲文化之中,并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占據重要地位。
按照巴赫金的理論,“梅尼普諷刺體”深深地根植于古希臘傳統(tǒng)狂歡節(jié)文化中,是古希臘“莊諧體”文學的分支,一般認為他是“蘇格拉底對話體”解體后的產物,它比“蘇格拉底對話體”增加了詼諧的成分。在狂歡節(jié)中,人們的一切日常生活的界限和規(guī)則被打破,個人的一切都淹沒其中,人們天然的釋放本性與欲望。人們打破了固有的等級限制,使奴隸與平民、主人能平等對話。同時這種狂歡中的平等對話的模式也是對當時官方要求的一次反叛。人們通過諷刺模擬等戲謔的話語消除等級界限,表達他們的不滿與訴求,實現自由的烏托邦?!懊纺崞罩S刺”所蘊含的狂歡、消解的精神與自由表達、平等對話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反映三十年戰(zhàn)爭期間的社會訴求。格里美爾斯豪森繼承了這種解構與狂歡的精神,才會在文中出現作者希望解構當時混亂社會利用狂歡重塑一個新的美好世界的圖景的這種表達方法。
時代環(huán)境深深地影響作者的創(chuàng)作,在宗教分裂、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下,格里美爾斯豪森的《癡兒西木傳》運用“梅尼普諷刺體”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作品中塑造小丑的形象來傳達作者的諷刺批判思想,通過描寫小丑經歷的種種不得體鬧劇來揭示社會現狀,通過主人公在奇幻境遇里的游歷來宣揚哲理,大膽地運用狂歡化的手法試圖結構當時那個不合理的社會,并在想象中表達對理想德國的追求、對人們這種精神錯亂、行為分裂狀態(tài)的厭倦、對寧靜平和的烏托邦生活的向往。從而形成了作品獨特的審美張力。
注釋:
①②④⑤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玲譯,北京三聯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頁,第165頁,第126頁,第127頁。
③⑥⑦格里美爾斯豪森:《癡兒西木傳》,李淑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頁,第176頁,第504頁。
參考文獻:
[1]格里美爾斯豪森.癡兒西木傳[M].李淑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北京:北京三聯出版社,1988.
[3]尼采.悲劇的誕生[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保羅·蒂里希.《政治期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5]北岡成司.巴赫金——對話與狂歡[M].魏炫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金瓊.十七世紀歐洲巴洛克文學的審美追求[J].暨南學報,2012(2).
[8]楊巧.巴赫金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J].世界文學評論.2010.(1).
[9]趙勇.民間話語的開掘與放大——論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J].外國文學研究,2002(4).
作者簡介:
邱玉祺,女,漢族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澳洲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