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由于地域、年齡、學歷、工作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社交圈等差異,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不同。為了建立家?;ブ?、互補的教育模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合作伙伴——家長進行深入地分析與了解,理解每個家長的真實想法,再對不同層次的家長進行有策略、有方法地溝通,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實際操作等方面達成共識,互相理解、互通有無,形成教育的合力。
關鍵詞:鄉(xiāng)村小學 ;家校聯(lián)系 ;溝通交流
一.調(diào)查與發(fā)現(xiàn):
鄉(xiāng)村小學家長的情況:
1.人口分布特點:我以本班級為單位,對班級家長的戶籍所在地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本地人口占13 %,內(nèi)省流動人口占26.15%,外省流動人口占45.65%。我們班流動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2.年齡特點: 60后和70后家長屬于老來得子,生活中對孩子特別寵愛,孩子的學習能力一般,動手能力很差;80后家長屬于普遍現(xiàn)象,對孩子的教育比較用心;90后家長是初中畢業(yè)就踏上社會,自己還是個孩子,也就沒有能力去教育孩子了。
3.學歷特點:家長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不多,大多數(shù)都只有初高中文化,少部分家長不認識字,語言表達能力差,理解能力差,這讓老師跟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很困難。
4.工作特點:我們班家長中61.8℅都是工廠里的工人,很多家長與孩子見面、交流的時間特別少,家庭教育缺失。
5.思想特點:鄉(xiāng)村小學的家長對教育的觀念還是比較落后的,對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自己小的時候。
二.分析與思考:
【1】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奔彝ソ逃娴奶匾耍瑢W校教育想要順利進行,就必須依靠家庭教育這個載體,得不到家長的鼎力配合,我們的學校教育就得不到正常的發(fā)揮。因此,家校聯(lián)系,跟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變得尤為重要。
三.方法與實施:
(一)讓傾聽成為溝通的前提,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
家長和教師之間由于地域、年齡、學歷、工作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社交圈等差異,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不同。部分家長對老師由表及里都是尊敬的,愿意跟學校的步伐一致來教育孩子,也有部分家長對老師的態(tài)度是排斥的,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理論和做法。但是,我們作為教師,如果不去了解和傾聽的話,就全然不知家長心目中最真實的想法,家校合作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二)建立多種方式、多元化溝通渠道。
現(xiàn)在交通、通信都很便利,家校溝通有很多渠道,例如:家長會、家訪、電話、qq 群、微信等等。無論哪一種溝通方式,都有適合的群體與之相對應,我們必須去尋找最適合的方式去進行溝通。除了每個學期開展一次家長會以外,我還經(jīng)常性地開展小型家長會,每個月一回,通知一部分家長參與開會,請模范家長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過程,用榜樣的力量產(chǎn)生影響,建立起家長之間互助合作的關系。
(三).有效溝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要求,家庭和學校都有各自的要求。然而,孩子在校內(nèi)外的表現(xiàn)是否一致,思想情感是否統(tǒng)一,卻很少有人關注。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標準是【2】身體和心理都能夠健康的發(fā)展,而我們對孩子的觀察和了解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校外家里的表現(xiàn)。只有結(jié)合孩子在家里的情況,才能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將心比心,拉近老師和家長內(nèi)心的距離。
家長和老師能夠站在一起攜手共筑孩子的未來,是孩子的幸運。但依然也有很多家長只顧著自己的事業(yè),把孩子放在一邊或是托付給機構(gòu)。這樣的情況,事實上并不在少數(shù)。我們班45個孩子中,就有兩個孩子是本地留守兒童,很少能夠見到父母的面。還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每天加班到10點,每天連孩子的面都見不到。這樣的孩子,跟留守兒童比起來也差得不多了。如何才能說服家長,能夠每天留一點兒時間來陪伴孩子呢?我想,作為母親的我,最有說服力。因為老師自己有了孩子,成為了媽媽之后,跟家長之間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作為母親的我們,會比較了解孩子,懂孩子,也能理解家長的難。與家長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一個媽媽的角度去與家長進行溝通,而不是站在老師的角度,這樣的溝通更有說服力。
(五).細節(jié)決定成敗,有效溝通必須建立在實際行動上。
進行有效溝通的目的是希望抓住家長的心,與我們相呼應,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積極配合學校教育,促進我們的教育有序、有效開展。然而,并不是每位家長都能理解老師們的一番苦心,盡管你三番五次邀請他來學校,與之磨破嘴皮子也無濟于事,固執(zhí)的想法可能很難被我們說服。這時,我們不妨從學生入手,用關心、細心、親切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每一個生活和學習中的細節(jié),真心實意地用行動來關愛學生。當學生生病或是在校表現(xiàn)出現(xiàn)狀況時,我們耐心與孩子進行交流,與家長及時進行聯(lián)系,妥善處理好每一件小事,讓家長對老師放心,能夠把孩子放在學校安心。家長一旦對老師心存感激,就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配合好老師開展的工作。
為家長排憂解難,其實就是為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鋪路。教育工作就是這樣神奇,每個點之間都有聯(lián)系,由點到線再到面,都是由老師所主導的那一樁樁、一件件的教育小故事組合而成,匯流到一起,就形成了一座家校溝通的橋梁。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讓老師和家長成為互相尊重合作的伙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通力協(xié)作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走向理想的彼岸架起一座橋梁。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2】萬瑋、《班主任兵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第四次。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遙觀中心小學?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