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佩珠,中國當代最早的女雕塑家,著名畫家李可染的夫人。她一生跟隨李可染,照顧他的生活,輔助他的創(chuàng)作,承擔起所有的家務,前后生育了三個子女,甚至不惜放棄了自己鐘愛的雕塑事業(yè),無怨無悔……
相識于重慶
鄒佩珠是浙江蘭溪人。1937年,為躲避戰(zhàn)火,鄒佩珠一家從杭州開始逃難,經上海、江西,再到湖南。在湖南沅陵,鄒佩珠遇到了杭州國立藝專的師生,他們也是一路逃亡來的。鄒佩珠決定加入他們學習雕塑。不久后,她跟著學校轉移,最后到了重慶。
李可染和鄒佩珠的姻緣,跟妹妹李畹有很大關系。國立藝專遷到重慶的時候,李畹也考入了該校,她雖然比鄒佩珠低一屆,但兩人卻住同一個宿舍。日子一長,兩人親如姐妹。1943年暑假過后,李可染到藝專任教,李畹特意把他介紹給鄒佩珠。每天去食堂吃飯的時候,李可染就把李畹和鄒佩珠喊上。漸漸地,兩人熟識起來。
有一天,鄒佩珠在李可染的宿舍墻上看到一把胡琴,就說:“聽說你胡琴拉得不錯,還懂京戲……”聽她這么一說,李可染頓時來了精神,揚手把掛在墻上的胡琴拿了下來,稍微定了定弦,就拉了起來。那琴音十分流暢、婉轉悅耳。鄒佩珠隨口說道:“你拉的是京戲曲牌《柳青娘》?!崩羁扇疽幌伦邮兆」泽@地望著她,問道:“你也懂戲?”鄒佩珠微笑著點了點頭。發(fā)妻早逝的李可染望著自己面前站著的這位清秀美麗且才情出眾的江南姑娘,心頭不禁一震。
李可染的前妻名叫蘇娥,“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李可染帶著四妹李畹奔赴抗日前線從事宣傳工作。1938年8月,留在上海的蘇娥,死于傷寒癥,年僅29歲。
婚后美滿的生活
相處久了,李可染和鄒佩珠之間慢慢產生了感情,兩個人相戀了。
1944年初,學校給了他們一處稍大一些的房子,他們便結婚了。他們的證婚人是郭沫若,主婚人是林風眠,介紹人是他們的老鄉(xiāng)劉開渠。
當時,李可染已是4個兒女的父親,年齡也已37歲,而鄒佩珠則只有24歲,但她對李可染沒有嫌棄和抱怨。而且,了解了李可染坎坷的生活經歷及其忠厚善良的品性后,她從結婚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勇敢地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
由于志趣相投,婚后,他們的日子過得很美滿。李可染很有浪漫氣質。有一天,在他的畫桌旁邊的地上,鉆出一棵竹子,他就開始精心呵護這株小竹苗,并且寫了“有君堂”三個字,算是給畫室起了個名字。其實,他心里想的是要這棵竹子陪著他,他說這叫“陪竹”,與鄒佩珠的名字“佩珠”諧音。
這年年底,他們的兒子李小可出生了。
非常歲月的相守
新中國成立后,李可染致力于國畫藝術的革新,1956年起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教授,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
“文革”開始后,李可染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被關進了美院的“牛棚”。那年月,李可染和鄒佩珠所育的3個孩子也各奔東西。李小可從部隊復員回京,在內燃機總廠當了鍛工,李庚上山下鄉(xiāng)去了內蒙古草原,小女兒李珠到寧夏固原,在六盤山下的生產建設兵團勞動鍛煉,因患脈管炎,幾乎把腿鋸掉。
李可染后來下放到丹江口時,鄒佩珠放心不下,曾前去探望。她去時是十分炎熱的天氣,看到李可染住的房子地面凹凸不平,這位女雕塑家總算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她把地面鏟平,墊上煤渣、灰土混合的三合土,用石頭夯實,把屋頂也給修理好了。屋子的外邊長著很深的草,蚊蟲肆虐,鄒佩珠又給他們編了個草簾子,讓李可染住得稍微舒適了一些。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之前,周總理囑咐要布置賓館,有關部門讓李可染回來畫些畫,李可染回北京時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
把畫作精品捐給國家
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由于心臟病突發(fā),大師沒有來得及留下遺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李可染前妻蘇娥所生4個子女與鄒佩珠及其所生3個子女成為法定繼承人。李可染去世后的1991年2月21日,李可染前妻的子女以及鄒佩珠一大家人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李可染的遺產處理。
這一天的家庭會議由鄒佩珠主持,就李可染藝術的發(fā)揚及遺產繼承問題進行商討,并形成會議紀要:為了弘揚李可染的藝術,完成其遺愿,大家同意將遺作中的精品和代表作集中保管,作為家庭成員的共同財富,以備將來提供給紀念館、出畫冊、巡回展覽、復制宣傳等使用。當這部分作品一旦確認后,將永遠保留、不分散、不變動,并將于適當?shù)臅r機奉獻給國家……
(摘自《鐘山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