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彬, 陶建蓉,李丹雯
(東華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南昌 330013)
青少年自殺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為嚴重的公共社會問題,據世衛(wèi)組織調查的數據,自殺是造成青少年三大主要死因之一。[1]自殺也是中國人五大主要死因之一,但是對于青少年群體,自殺則是最主要的死因。[2]面對日益焦慮的父母以及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我國青少年需要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導致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自殺成為他們結束這些心理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3-5]
良好的家庭關系有利于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他們適應社會;而糟糕的家庭關系,尤其是當家庭關系產生矛盾沖突時,則抑制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容易讓他們產生苦悶、孤獨、無助等心理問題,社會適應能力變差。[6]目前,研究者對家庭關系沖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一般社會行為,對青少年極端自殺行為,并沒有深入研究。因此,探究青少年自殺就顯得非常必要,本文將研究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影響。
父母沖突是指夫妻之間由于行為習慣、思想觀念等存在差異,產生的語言攻擊和爭執(zhí),或是身體上的傷害。[7]情景認知理論認為,父母沖突會引發(fā)青少年對事物和事件的消極認知評價,產生較多負性的社會行為和學習行為。[8]實證研究表明,父母沖突頻繁的家庭,子女攻擊行為以及自傷行為越多,睡眠質量越差,手機成癮的可能性越高。[9-11]在父母關系與自殺意愿相關性的探索性調查中發(fā)現,相對于家庭結構完整的青少年,父母離婚家庭的青少年自殺傾向明顯。另外,凝聚力弱的家庭,不論是男性青少年還是女性青少年,都存在絕望情緒和強烈的自殺意愿。[12-13]由此可以推知,父母關系和諧的家庭,青少年的自殺意愿水平較低,父母關系惡劣的家庭,青少年的自殺意愿強烈。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父母沖突正向影響青少年自殺意愿。
情緒安全理論認為,長期處于家庭關系緊張中的青少年,會有更多的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父母沖突會讓青少年產生心理痛苦,解決問題時變得更脆弱,本文假設心理痛苦在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首先,自殺人際理論提出,自殺行為是人際關系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因為人際關系需求沒有滿足,個體容易產生一種挫敗的歸屬感和累贅感,導致心理痛苦。心理痛苦是一種伴隨孤獨、焦慮、內疚、痛苦、驚恐以及恐慌等有關的精神痛苦,是一種預測自殺傾向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狀態(tài)。[14]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痛苦承受能力,但是,如果心理痛苦超過個體的承受能力,自殺便成為結束這種不可承受的痛苦的唯一選擇。[15]實際上,在預測自殺行為時,研究者比較過與心理痛苦相近的心理變量,如抑郁和絕望情緒反應,發(fā)現雖然抑郁和絕望與自殺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存在一個前提,必須與心理痛苦相聯系,而當只用心理痛苦這一心理變量,則可以預測個體5 個月后的自殺行為。[16-17]因此,可以推知,心理痛苦是自殺的根本原因,相對于絕望和無助,可以更好地預測青少年自殺企圖。
其次,情緒安全理論認為,當個體面臨威脅情境時,個體會立即意識到情境對幸福和個體目標的破壞作用,易于產生驚恐、痛苦、警覺以及敵意等情緒。在父母沖突環(huán)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容易產生諸如緊張、不安、膽怯或害羞等心理,擁有低水平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對社交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伴隨著抑郁等疾病,家庭幸福感更低。[6-8, 15-21]因此,可以推知,父母沖突會增加青少年的心理痛苦。綜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心理痛苦中介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影響。
父母權威指父母可以影響子女態(tài)度和行為的力量和威望。作為社會心理發(fā)展的內容,青少年對父母權威的合理性認知會影響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22]父母權威認同可以有效地減少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增強他們對規(guī)則和權威的積極態(tài)度,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積極認同父母權威的青少年,反社會程度較低,對控制容易順從,[23]但是,如果權威對象與權威形象存在不一致時,個體會產生一種與社會道德的不一致認知,產生心理痛苦。[24]由此可見,當父母產生沖突時,父母權威認同高的青少年,對權威對象與權威形象認知不一致,伴隨著巨大的心理痛苦,而父母權威認同低的青少年,則很少有這種痛苦。因此,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設:父母權威認同會正向調節(jié)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中學生,考慮到經濟、教育方面的代表性,從省會城市中選取武漢、廣州、南京、長沙和南昌等5個城市,每個城市隨機抽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10個學校,然后在每個學校隨機抽取2個班的學生進行調查。經本人知情同意,共有1 238名中學生參加并完成全部問卷,有效問卷為1 210份。其中,初中生占47.52%,高中生占52.48%;男生占36.42%,女生占63.58%;父親有大學學歷的占32.62%;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占24.17%。
1.父母沖突量表
該量表由Grych等編制,[25]共18題,有4個維度:沖突頻率、沖突強度、沖突解決程度以及自責程度。目前,學者一般選取沖突頻率、沖突強度以及解決程度,作為父母沖突量表的維度。按照王明忠等的方法,[26]從沖突頻率、沖突強度和沖突解決程度3個方面測量學生的父母沖突知覺。沖突頻率(例句如:“我父母經常吵架”)有5個正反向測項;沖突強度(例句如:“父母吵架時都是大吵大鬧”)7個正反向測項;沖突解決程度(例句如:“父母停止爭吵后,他們沒有敵對情緒”)6個正反向測項。7點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正向測項分數越高,反向測項分數越低,表示父母沖突頻率越高、沖突強度越高和沖突解決程度越好。3個維度的ɑ系數分別為0.79、0.79和0.80。
2.心理痛苦量表
該量表共12個測項,由Holden等編制,[27]包括心理痛苦頻率和強度2個維度。心理痛苦頻率有8個測項,例句如:“我感到我的心很痛”;心理痛苦強度有4個測項,例句如:“我不能忍受心痛了”。所有測項都是正向問題,7點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學生的心理痛苦越強烈。2個維度的ɑ系數分別為0.95和0.94。
3. 自殺意愿量表
該量表共2個測項,由楊雪等編制,[28]直接詢問被試,在過去半年的時間里,是否有過自殺想法。雖然只有2個測項,但在自殺研究中,該量表使用較為廣泛,可以獲得相對可靠和有效的自殺意愿信息。參照楊雪等的做法,將這2個題項分別編排在父母沖突量表和心理痛苦量表里,這樣可以減少被試因為連續(xù)出現自殺詞匯而產生的不適感,盡可能讓被試呈現真實想法。所有測項都是正向問題,7點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學生自殺意愿越強烈。自殺意愿量表的ɑ系數為0.81。
4.父母權威認同量表
父母權威認同量表由王美萍編制,從具體的學業(yè)、家務等方面測量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同,[22]共3個測項,例句如“父母應該規(guī)定子女的學業(yè)”“父母應該規(guī)定子女的生活行為”。父母權威認同量表所有測項都是正向問題,7點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分數越高表示學生對父母權威認同水平越高。父母權威認同量表的ɑ系數為0.82。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處理、統計與分析,amos20.0軟件進行信度、效度和路徑系數分析,使用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父母沖突、心理痛苦、自殺意愿和父母權威認同的得分沒有顯著差別。女生在心理痛苦頻率(t=6.44,p<0.001)、心理痛苦強度(t=7.26,p<0.001)、自殺意愿(t=5.91,p<0.001)、父母權威認同(t=3.67,p<0.001)的得分要顯著高于男生,在沖突強度(t=-5.09,p<0.001)和沖突解決程度(t=-3.11,p<0.001)的得分要顯著低于男生。父親有大學學歷的學生在父母權威認同(t=2.06,p<0.05)的得分要顯著高于父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學生,但是在沖突頻率(t=-3.25,p<0.01)和沖突強度(t=-3.07,p<0.01)的得分要顯著低于父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學生。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學生在沖突強度(t=2.04,p<0.05)、沖突解決程度(t=5.94,p<0.001)和心理痛苦頻率(t=1.70,p<0.05)的得分要顯著高于母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學生。具體表現為:女生對感知的父母沖突水平低,但是感受到的心理痛苦以及產生的自殺意愿較高,父親有大學學歷的學生感知的父母沖突水平低,但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學生感知的父母沖突強烈,見表1。
表1 一般人口學特征與父母沖突、心理痛苦、自殺意愿和父母權威認同
信度分析常用的指標有組合信度(CR)和平均萃取方差(AVE)。
CR也稱為建構信度,由多于一個變量的總和做成的新變量的信度,要求CR值要大于0.7。表2顯示各變量的CR最小值為0.80,高于0.7的最低要求。
平均萃取方差(AVE)表示收斂效度,用于解釋指標變量變異量的比值,AVE越大,指標變量被潛變量解釋的變異量百分比越大,相對測量的誤差就小,要求AVE值要大于0.5。表2顯示各變量的AVE最小值為0.51,高于0.5的最低要求,說明所有研究變量內部一致性良好。
效度分析主要是比較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值和AVE平方根的大小,要求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值要小于AVE平方根。表2對角線字體加粗的數字為AVE平方根,對角線左下方為相關系數值,很明顯,對角線左下方的相關系數值要小于對角線字體加粗的數字,研究變量有良好的區(qū)分效度。
相關分析顯示:沖突強度、痛苦頻率、痛苦強度和自殺意愿顯著正相關;沖突頻率與自殺意愿無顯著相關性;沖突強度、沖突頻率與痛苦頻率、痛苦強度顯著正相關;沖突解決程度與痛苦頻率、痛苦強度和自殺意愿顯著負相關。
表2 CR、AVE、AVE平方根與相關系數
運用amos20.0軟件,對研究模型的路徑系數進行檢驗。首先是模型的擬合度檢驗,幾個重要的擬合指數:2/df=1.96,RMSEA=0.02,GFI=0.92,AGFI=0.83,CFI=0.93,NFI=0.85,這些擬合指數值,都在最低適配標準范圍內,說明模型擬合的很好。從圖1的影響路徑檢驗結果可知,父母沖突頻率對心理痛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33,p<0.05;父母沖突強度對心理痛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39,p<0.05;父母沖突解決程度對心理痛苦有顯著負向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23,p<0.05;父母沖突頻率對自殺意愿沒有顯著的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07,p>0.05;父母沖突強度對自殺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35,p<0.05;父母沖突解決程度對自殺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26,p<0.05;學生心理痛苦對自殺意愿有顯著影響,影響路徑系數β=0.69,p<0.05。另外,控制變量學生的性別、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對自殺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圖1 路徑系數檢驗結果
前面可知,沖突頻率對自殺意愿的影響不顯著,不存在中介效應。因此,接下來主要分析父母沖突強度和沖突解決程度對自殺意愿的顯著影響是否會通過心理痛苦的作用。使用Bootstrap方法進行檢驗,樣本量選擇為5000,置信區(qū)間為95%。從表3的中介效應結果可知,心理痛苦在沖突強度對自殺意愿影響中的中介效應值為0.05,p<0.05,95%CI[0.01,0.07],95%置信區(qū)間沒有包含0,表明沖突強度對自殺意愿的影響會經過心理痛苦的作用;心理痛苦在沖突解決程度對自殺意愿影響中的中介效應值為-0.11,p<0.05,95%CI[-0.17,-0.05],95%置信區(qū)間沒有包含0,表明父母沖突解決程度對自殺意愿的顯著影響會經過心理痛苦的作用。
表3 中介效應結果
通過父母權威認同與父母沖突的交叉相乘,使用回歸分析方法,檢驗父母權威認同正向調節(jié)父母沖突對自殺意愿的影響。為了減少多重共線性的影響,我們對父母權威認同與父母沖突的交叉相乘之前的數據做了中心化處理。表4為父母權威認同的調節(jié)效應檢驗結果。父母權威認同與父母沖突強度的交叉相乘對自殺意愿的影響顯著,影響系數β=0.16,p<0.05,說明對于認同父母權威的學生,父母沖突強度越高,自殺意愿越強烈。父母權威認同與父母沖突解決程度的交叉相乘對自殺意愿的影響顯著,影響系數β=-0.18,p<0.05,說明對于認同父母權威的學生,父母沖突解決程度越差,自殺意愿越強烈。
表4 調節(jié)效應檢驗結果
已有研究調查發(fā)現近幾年青少年有自殺傾向的比例不斷提高,[3-4]青少年自殺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引發(fā)人們深思的社會問題。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青少年的自殺原因和自殺心理,本文研究了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影響,檢驗了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權威認同的調節(jié)作用。
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存在直接影響,該研究結果與之前學者提出家庭關系是影響青少年學習和社會行為的關鍵因素相一致,[7]也與桂華和賈潔提出的家庭內部關系劇烈變化所產生的矛盾會影響家庭成員自殺意愿相一致。[29]家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內部關系,不論有多復雜,都可以簡化為“父—母—子”基本三角的關系。依戀理論認為,與重要他人的關系狀況會影響自我態(tài)度和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父母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依戀對象,家則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心靈依戀港灣,父母沖突將減少青少年對父母以及家的依戀,降低他們的歸屬感,讓他們產生一種“家破人亡,無家可歸”之苦,容易社會不適,進而采取消極行為,如自傷、自暴自棄以及極端的自殺行為。
在父母沖突的二階因子中,父母沖突強度和解決程度對自殺意愿的直接影響顯著,而父母沖突頻率對自殺意愿雖然存在影響,但不顯著。沖突頻率是一種數量,而沖突強度和解決程度是沖突質量,質量互變規(guī)律認為質變推動了事物的最終發(fā)展,量變到質變,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運動形式會發(fā)生改變,對事物的發(fā)展也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說明家庭關系矛盾在父母沖突數量到沖突質量的變化過程中不斷激化,最終影響青少年的自殺意愿。[28]
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存在直接影響的結果擴展了前人有關父母沖突的研究。首先,本文檢驗了父母沖突的3個維度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不同影響,對于青少年自殺意愿,要特別關注父母沖突強度和解決程度的影響作用,同時啟示父母們盡量避免激化沖突矛盾,減少對子女造成社會不適,消除他們的極端行為。其次,前人研究了父母沖突對手機成癮、自傷等行為的影響,本文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建設性地研究父母沖突對極端自殺行為的影響,豐富了青少年自殺行為的理論研究。再次,父母沖突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影響的研究結論在不同情境下重復次數越多,說明該研究結論越可靠,[28]外部效度越高。最后,在驗證父母沖突作用的過程中,控制了青少年自身因素,父母教育等可能會對自殺意愿產生影響的因素,凸顯父母沖突關系對自殺意愿影響的獨特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本研究的內部效度。
心理痛苦是預測青少年自殺傾向和行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狀態(tài),[14]個體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受到阻礙,無法實現,會心理痛苦,當這種痛苦程度超過他的最大限度承受力時,他將會選擇自殺行為作為結束這種痛苦的唯一方法。[15]本研究結論驗證了心理痛苦是父母沖突影響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心理機制。自殺人際理論認為青少年會因為感知到的累贅感和受挫的歸屬感而產生心理痛苦,而當青少年不能承受這些心理痛苦時,便產生自殺念頭。因此,消極的心理狀況是一個導致青少年產生自殺傾向的重要因素,而青少年心理狀態(tài)與青少年的人際關系有著密切的關系。家庭關系作為青少年首要的人際關系,和睦的父母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沖突的父母關系則會導致青少年苦悶、自卑、焦慮、孤獨、內疚和恐慌等諸多心理問題。[6]
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證明了心理痛苦具有人際關系屬性,積極的父母關系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心理痛苦。父母沖突關系會對青少年的人際關系產生負向溢出效應,影響青少年的社會適應,造成心理痛苦。另外,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心理痛苦是青少年產生自殺的最直接的心理因素,間接說明相對于抑郁、沮喪,心理痛苦可以更好地預測青少年的自殺傾向。
權威認知研究表明,父母權威認知會影響子女對父母的依戀,導致他們獨立決策差,容易接受控制和遵守道德規(guī)范。[30]認知失調理論認為,先前一貫的認知與現實情況不一致時,青少年的心理舒適感降低,愉快情緒減少,嚴重的產生抑郁、沮喪、苦悶等心理問題。因此,青少年對父母權威認同與父母沖突會共同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痛苦,對父母權威認同程度高時,父母沖突容易導致他們的心理痛苦,自殺傾向明顯;反之,對父母權威認同程度低時,青少年容易獨立決策,對父母依戀程度低,容易隔離父母沖突的影響,降低心理痛苦,自殺傾向不明顯。該研究結論證明父母沖突對青少年自殺意愿的影響存在條件,只有當青少年對父母權威認同和依戀程度高時,父母沖突對自殺意愿的影響強烈。另外,該研究結論也說明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之間的存在相互作用,對單獨研究父母關系或親子關系的影響作用,做了一個很好的補充,啟示父母或學校不要忽視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雙重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