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新時代的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題。法治化是該主題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有力保障。法治作為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基本方式,無論是給社會公眾還是各級各類學校學生,都帶來了一個嶄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法學世界觀,即用法律視野和法治思維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對事物作出相應的判斷和反應,形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思想尚未成熟,正是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加強對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與養(yǎng)成至關重要。這其中,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與憲法素養(yǎng)的培育又是重中之重。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關注“青少年共同體”問題,教育、引導他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一張張純凈的白紙上浸染憲法的底色,這既是我們的專業(yè)需求,又是責任使命。
筆者從憲法有多遠、認識憲法、心中植入“法律的種子”很重要等方面人手進行闡述,通過尊法學法,讓作為“法之源泉”的憲法更有力量。
一、憲法有多遠
現(xiàn)實中,青少年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憲法戴著一頂‘皇冠好高大上,離我很遠,我和它有什么關系?”其實,憲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與公民的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正如列寧所說:“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爆F(xiàn)在,我們一同走進憲法,看憲法是如何對公民一生的法律權利予以保障的。
當他(她)呱呱墜地時,憲法以“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給予了“我是中國人”的法律認定,保障生而為人所擁有的基本權利,而保障人權正是憲法規(guī)定的出發(fā)點。
當他(她)達到入學年齡時,憲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眹乙詰椃橐罁?jù),也相繼制定了以教育法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保障其走進學校接受良好教育。
當他(她)18歲時,憲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边x舉權是公民選舉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與其他公職人員的權利,被選舉權則是公民被選任為國家代表機關的代表或其他公職人員的權利,這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標尺。
當他(她)結束大學或其他類別的學業(yè)準備步人職場時,憲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造勞動就業(yè)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同時,憲法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fā)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yǎng)的設施,規(guī)定職T的T作時間和休假制度?!?/p>
當他(她)達到法定年齡準備結婚時,憲法以“婚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眹乙詰椃橐罁?jù),也相繼制定了婚姻法、繼承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保障公民安心走進婚嫻殿堂,并明確婚嫻家庭中的權利與義務,為幸福生活搭建安全屏障。
當他(她)勤勉一生達到退休年齡時,憲法以“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實行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退休作為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就是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老年人在逐漸失去勞動能力時給予物質生活保障,體現(xiàn)了國家的管理和福利水平。
此外,憲法還保障公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規(guī)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泵磕暾匍_的“兩會”就是通過“兩會”代表將廣大人民的建議與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這既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現(xiàn),也是人民行使民主權利和政治權利的法律實踐。與此同時,憲法也規(guī)定公民應該依法履行法定義務,比如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以及依法服兵役、依法納稅等義務。由此可見,憲法不僅是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憲法不僅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位置顯著的“根本法”,而且是充滿溫情、呵護人生的“安全屏障”。
二、認識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憲法作為一張“國家的說明書”,通過賦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關公共權力,使國家權力在憲法的軌道上有效運行,避免國家權力缺位、越位和錯位;同時也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人民通過憲法使自己的基本權利得到最明確和最有效的保障,即:憲法是調整權利與權力關系的最高法律規(guī)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規(guī)都由其派生,都需服從于它而不能與之沖突,沖突即違憲無效。憲法是社會穩(wěn)定的調解器和安全閥,對于解決各種重大社會矛盾和沖突、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睘樵鰪娙鐣膽椃ㄒ庾R,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設立每年12月4日為“國家憲法日”。
既然憲法如此莊嚴神圣,為什么世界各國憲法還要在社會發(fā)展中時有修訂?作為世界上最早成文憲法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由美國制憲會議制定和通過、1789年3月4日生效,迄今為止已通過了27項憲法修正案。2017年11月,意大利國家參議院正式通過國家憲法修正案,確定《馬梅利之歌》為國歌并寫入意大利憲法。二戰(zhàn)之后,法國在1958年制定的憲法在實施中迄今為止共歷經了24次修改。事實上,憲法的修訂之“變”在于契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不變”的恰恰是憲法的穩(wěn)定性和完整性。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在《慎子·威德》中提出:“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法律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要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憲法雖然作為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極其重要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但隨著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憲法只有不斷適應新形勢、吸納新經驗、確認新成果,才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時,國內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變化對其發(fā)展變化起著直接作用,國際關系也對其發(fā)展趨勢有所影響。
我國現(xiàn)行憲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近40年來全國人大分別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通過5部修正案,作了必要且十分重要的52個條款的修改。1988年,修正案允許私營經濟依法存在、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肯定了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確立了我國新的土地使用制度;1993年,修正案將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改革開放等提法寫進憲法,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確立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的法律地位等;1999年,修正案明確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2004年,修正案明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將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2018年,修正案將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載入國家根本法。
透過一個個修正法條,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發(fā)展歷程,這條路不僅鐫刻了國家法治建設的堅定信念、戰(zhàn)略眼光、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彰顯了一種賡續(xù)綿延、歷久彌堅的民族精神。
三、心中植入“法律的種子”很重要
根據(jù)教育部公開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增長0.98%;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76億人,比上年增加539.40萬人,增長2.00%。如此龐大的數(shù)據(jù)不僅呈現(xiàn)出我國青少年的體量占比,而且凸顯了他們從懵懂少年到脊梁青年的多層次、多樣性特點。這個生命群體正處于一生中至關重要的生長發(fā)育階段,既有朝氣又有稚氣,可塑性很強,教育他們了解憲法“是什么”、理解“為什么”修訂憲法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落實到踐行法律層面的“怎么辦”。畢竟,青少年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是否具有良好的憲法素養(yǎng)、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直接決定著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強國的前途和命運。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強調的那樣,“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亦如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言,“規(guī)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隆頂上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中?!?/p>
生活中出現(xiàn)小糾紛時,人們解決糾紛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發(fā)生小的交通事故,有人首先爭吵,有人愿意私了,有人找熟人居間協(xié)調,也有人選擇報警。為什么一樣的事情會有不一樣的解決方式?尋根溯源,不同的行為選擇是由人的不同思維方式決定的,比如政治思維、經濟思維、文化思維、道德思維、法律思維等,行為就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外表活動。建設現(xiàn)代化法治強國的前提便是培養(yǎng)遵紀守法的現(xiàn)代公民意識,培養(yǎng)公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維。很多事例表明,一個人在其最初階段形成的良好的法律意識和行為習慣,往往會極大地影響到其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乃至一生。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只有在青少年的心中植入“法律的種子”,培養(yǎng)其法治思維,才能使他們在社會上沿著法治軌道井然行事。
那么,這顆“法律的種子”該如何植入青少年心中呢?
1.目前,大中小學積極開展各類憲法宣傳教育活動,但更需要進一步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將憲法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特別是納入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的整體框架統(tǒng)籌考慮,甚至是納入專業(yè)課程、主干課程的教學體系。這是實現(xiàn)學生接受系統(tǒng)法律教育的根本保證。顯然,目前學校法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重視程度、教育效果與我們的預期目標相距尚遠。
2.要積極推動學校與社會的協(xié)同共建機制,特別要盡可能與司法機關搭建青少年法治教育“請進來”“走出去”的實踐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增強探索性、實踐性、互動性,切實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讓青少年在“身臨其境”中激發(fā)法律思考,提升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
3.要積極推動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動共育機制,通過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家委會以及定期家訪等活動,探索建立“家長義工”制度,促進家長融入學校教育、學校深入家庭社區(qū),形成家校聯(lián)手育人的風尚。
4.要積極推動“互聯(lián)網+”的新媒體模式,通過開設網絡課程,共享國家或高校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與司法部門共建“法治網絡直播”平臺,播放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庭審,讓學生置身法律情境,這樣會有很好的現(xiàn)實教育價值和啟發(fā)意義;學校開設法治教育公眾號,教師指導學生共同建設,給他們需要的知識,聽他們需要的聲音,助他們健康成長。
5.要積極推動“憲法至上”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加強憲法宣傳教育,使青少年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從小就能夠有效形成現(xiàn)代法治社會最為需要的權利意識、義務意識、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等基本的法治觀念。
青少年是家庭、國家、民族的希望,他們既傳承歷史更創(chuàng)造未來,推動他們勇敢前行的正是教師的領航和知識的力量。作為青少年,一定要自覺學法、懂法,以實際行動踐行法律,樹立憲法權威,增強法治觀念,努力成為具有良好法治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切實通過尊法學法,讓憲法精神領航青少年的人生航向!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