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月
摘要:提問是教師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激發(fā)互動。本文探索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在提問層面與學生互動。對10名教師的觀摩課錄像進行課堂觀察。通過轉寫對課堂提問進行質化分析。
關鍵詞:提問類型;英語教學;觀摩課
Long 和Sato(1983)將課堂提出的問題分為兩大類:回應類問題和認知類問題?;貞悊栴}包括理解檢查類問題、澄清類問題以及確認類問題。認知類問題包括展示性問題、參考性問題、表達性問題以及修辭性問題。
1 回應類問題的使用
回應類問題指教師要求學生重復答案或者確認學生是否聽懂的問題。
1.1理解檢查類問題的使用
理解檢查類問題指教師問學生是否理解教師所講內容,如“Am I clear?”。理解檢查類問題的使用頻率較低。Long 和 Sato(1983)指出教師使用理解檢查類問題是傳統(tǒng)課堂的特點。理解檢查類問題的比重低表明師生互動較順利,課堂交際語境較接近真實交際語境。
理解檢查類問題通常是一般疑問句。學生們只需答“Yes”或“No”。這樣就不會激發(fā)互動,學生也就失去了輸出的機會。通常在課堂上,理解了的同學都會回答“Yes”,沒理解的同學通常保持沉默。所以教師不應通過“Yes”就認為學生們都掌握了。
1.2澄清類問題的使用
澄清類問題指教師要求學生進一步解釋他們的答案,如“What do you mean?”。澄清類問題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機會思考并激勵他們多說,有利于他們的語言輸出。只有四位教師提出了澄清類問題,這四位老師一共提出14個澄清類問題。
當學生的答案不清楚或有錯誤,教師應該要求他澄清答案。通過澄清,學生可以讓自己的答案更清楚或者更正錯誤。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使用目標語言的機會。
1.3確認類問題的使用
確認類問題指教師確認自己是否理解了學生的表達。通常用聲調重復學生答案中的某個詞,如“S:…carefully…T:Carefully?”。確認類問題和澄清類問題有相同的兩個作用:確認學生的答案或提醒學生修正答案。當學生的答案很模糊,教師可以及時確認答案。
澄清類問題和確認類問題都能激發(fā)更多的思考,也能讓學生注意到自己的錯誤,但是澄清類問題是直接要求學生澄清答案,有可能造成學生緊張。所以,澄清類問題有時并不能促進師生互動。相反,確認類問題是用升調重復學生錯誤的部分,所以更加容易接受。
2 認知性問題的使用
認知類問題指教師提出的能獲得更多信息的問題。
2.1展示性問題的使用
展示性問題指教師已知答案而要求學生回答,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掌握,如“Whats the opposite of“up”in English?”。在十位教師的課上,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總共301個,其中展示性問題是221個。這個數(shù)值遠高于周星和周韻(2002)分析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中展示性問題的比重。周興和周韻(2002)分析得出即使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參考性問題的數(shù)量也要比展示性問題多,展示性問題占比在 18%-27%之間。由此可見,這10位教師的課堂仍以教師為中心。
盡管教師的基本職能是傳遞信息并通過提出展示性問題來檢查學生是否掌握(Pica&Long,1986),但是由于回答展示性問題只需要幾個單詞,這會限制學生們的語言輸出。
2.2參考性問題的使用
參考性問題指教師不知道答案,想知道學生的理解。在十位教師的課上,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總共301個,其中參考性問題僅80個。很明顯,教師使用參考性問題太少。
參考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根據(jù)理解自由表達見解,所以更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并用更多復雜的句式回答問題,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習得。同時,隨著學生越說越多,教師也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這就進一步增強了師生互動。
2.3表達性問題的使用
表達性問題指教師就某個話題表達觀點。表達類問題通常包含一個陳句和一個反意疑問句。反意疑問句的作用不是尋求答案而是為了得到贊成或強調某個點或為了引起注意。
當教師問“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Is it a fact or an opinion?”,一名學生給出答案。為了確保學生們能夠掌握”fact”和”opinion”的區(qū)別,教師又說:“The story is interesting.It is an opinion,isnt it?”來加以強調。因此,當問題太難的時候,教師有必要給出更多的信息幫助理解。
結語
英語教師應該提出更多澄清類和確認類問題,因為這兩類問題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幫助他們注意自己的錯誤。這也是鼓勵學生用更多目標語言表達的好機會,有助于語言習得。同時,英語教師應該提出更多參考性問題,因為參考性問題不僅能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出,而且能增加句子結構的復雜性。提出的參考類問題越多,課堂的互動性越強。此外,教師也應該適時提出表達類和修辭類問題以達到強調或者引起注意的目的。在日常交際語境里,人們經(jīng)常會用表達類和修辭類問題。而教師話語本就應該盡量接近日常交際語境,這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Schmidt,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90:129-158.
[2]周星,周韻,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4(1):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