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信訪工作有了很大進展,我國信訪工作采取的形式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分不同級別的方式開展信訪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著信訪工作人員素質偏低、信訪工作投入較大、相關部門互相推諉、扯皮,信訪工作考核制度不完善、后續(xù)處置跟不上等問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亟需通過建立完善隊伍建設、經費分擔、責任共擔、考核評價、后續(xù)處置等保障機制,推進信訪工作的規(guī)范化運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信訪;保障機制;法治
信訪工作的平穩(wěn)運行和有效的治理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穩(wěn)定與否。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轉移。在當前我國依法治國的新要求下,各級政府和部門,特別是縣及縣以下的信訪及其他相關部門作為信訪治理工作的主力軍,需要在近年來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多措并舉,合力施治,不斷完善信訪工作的保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促進信訪工作的有序發(fā)展和信訪工作法治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當前信訪工作呈現出的特點
一是從信訪主體上看呈現多元化。其中不僅有失地農民、破產企業(yè)職工、案件訴訟中的當事人、還有涉及到拆遷問題的人員,以及因歷史、政策原因而感覺利益受損的一些特殊人群等,例如復轉軍人群體,老企業(yè)下崗職工群體等。 二是從區(qū)域來看呈現由城市向基層、農村轉移。我國的自然資源例如土地、林地等信訪主要集中在農村及城鄉(xiāng)結合部分,尤其是近年來城鄉(xiāng)結部分的信訪案件逐漸增多,涉及到的棚戶區(qū)改造項目區(qū)域上訪數量增加。 三是從時間來看呈現出在重要會議期間及基層社區(qū)、村委會屆前后上訪爆發(fā)。四是信訪形式呈現多樣化,非正常訪增多。一些上訪群眾不再限于來信、個人訪,而采取在重大活動、上級領導下基層視察檢查等時機,打橫幅、呼口號、等形式喊冤,引起政府的重視。有的還聘請律師,尋求非官方媒體介入,通過各種手段向黨委、政府和執(zhí)法部門施加壓力。五是從影響力來看,部分群眾認為通過信訪解決問題成本低、社會影響大、沖擊力強,能夠達到“快速”解決自身問題的目的。
二、新時期信訪工作的重要性
(一)做好信訪工作,有利于社會風氣的穩(wěn)定。
社會風氣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也是人民實現幸福和獲得尊嚴的強有力保證。而黨員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風、違反八項規(guī)定的行為,會嚴重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而做好信訪工作,有利于群眾對黨員干部進行監(jiān)督,防止和糾正各種損害人民群眾利益行為的不正之風。我們的信訪部門和國有企業(yè)信訪機構通過群眾上訪途徑,受理信訪案件、接受群眾對各級組織或具體工作人員工作中的不規(guī)范的行為的監(jiān)督、接受群眾對為政不廉、徇私枉法等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的舉報,及時責成有關單位或者部門對上訪案件進行調查、核實和處理,能夠切實糾正各種不正之風,實現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二)做好信訪工作,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需求。
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增強群眾工作本領?!盀辄h分憂、為民解難”一直以來被定位為信訪工作的重要職責使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求要求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信訪工作的紐帶作用,充分發(fā)揮信訪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根本性作用,及時聽取群眾心聲,妥善地化解和解決各類矛盾、糾紛,為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同時,通過信訪工作,教育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形成并達到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的良好局面。
(三)做好信訪工作,是加強與廣大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是經濟發(fā)展的基礎。
信訪工作作為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黨和政府與群眾聯(lián)系的橋梁和紐帶,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信訪群眾,是黨和政府做群眾工作的重要窗口和陣地,是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力保障和穩(wěn)定性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的信訪部門在處理群眾信訪案件時,要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訴求,了解民意,排解糾紛,化解矛盾,理順情緒,解決問題。運用新科技手段、大數據收集等新方法,將信訪案件高效、高質量的解決,讓信訪工作真正能夠擔當起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和舒緩社會關系的“減壓閥”作用。
三、法治視野下信訪工作保障機制的構建
(一)加強黨對信訪工作的絕對領導,依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绷暯娇倳泴π聲r期的信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要堅持把信訪工作作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要切實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注重源頭預防,夯實基層基礎,加強法治建設,健全化解機制,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真正把解決信訪問題的過程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在工作實踐中,這就要求了信訪工作人員要,熟悉國家有關政策法規(guī)和相關制度,多站在上訪人員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引導上訪人員分析問題本質,指明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鼓勵他們通過法制保護自身權益,依法信訪。
(二)重視法制宣傳,提高群眾自身法律意識
法律是解決信訪問題的有效途徑。基層信訪工作要重點抓好村組干部、聯(lián)戶代表、黨員的培訓教育,將法制宣傳送下鄉(xiāng)、送進村,擴大法律知識覆蓋面,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切實轉變群眾“信訪不信法”的陳舊觀念。同時,要結合基層無法解決或無權解決的信訪問題通過司法程序依法得以解決的身邊典型案例以案說訪,讓群眾由懂法到信法,由信法到依法。當涉穩(wěn)問題發(fā)生時,積極引導群眾走司法途徑,牢固樹立群眾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
(三)理順信訪維穩(wěn)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
地方政府要想合理的設置信訪維穩(wěn)工作的考核項目和指標,應當把重點放在預防和解決問題上,這樣有利于提高考核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可信度。一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那些沒有積極、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沒有全心全力開展信訪工作而造成嚴重后果的信訪干部,應給予嚴肅追責;對那些工作積極主動負責,但是由于某些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不可避免的非正常上訪、越級上訪、甚至群體上訪事件的信訪干部,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就進行問責,打擊了信訪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反而應當適當的給予鼓勵和表揚。不能按照人治思維模式,一定要找“替罪羊”來承擔責任,而要遵循法治思維。二是要規(guī)范通報制度。雖然目前從名義上取消了各級政府的排名,但在一些會議上,一些文件中還會通過領導批示等形式潛在地對各級通報、排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盡量避免批評性通報,除表揚性通報外,應多以情況知會性通報為主,不能暗含批評之意。當然對查實后的確存在工作失誤的,應當明確下發(fā)批評性通報,以起到警示作用。作為上級領導,在批轉信訪、維穩(wěn)等文件時,要慎之又慎,理解當前信訪維穩(wěn)工作的復雜性、多變性和特殊性,要多用激勵的話語,例如“妥善處置”之類的言辭來進行文件批示流轉。
(四)強化處置機制
在開展信訪工作中,接待信訪是標,處置信訪問題是本,兩者結合才能解決信訪的實質問題。我國在對信訪事項受理、辦理和工作時限、程序方面都做了明確規(guī)定,但對于信訪問題事項的進一步處置還需要明晰細化。一是切實發(fā)揮宣傳的引導作用,各部門要根據不同信訪事項、問題進行宣傳引導教育。一方面對涉法信訪件,要繼續(xù)加大政法系統(tǒng)執(zhí)法監(jiān)督和宣教部門的配置和工作力度,對上訪人員進行法律法規(guī)等政策解讀的宣傳引導,使上訪者了解并相信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對非法涉訴的信訪件,要抓住信訪發(fā)生的源頭,由問題發(fā)生最直接、最根本的職能部門牽頭,信訪所在鄉(xiāng)鎮(zhèn)、綜治部門等協(xié)調配合,明確分工,互聯(lián)互動,真正處理好信訪問題。二是抓好督辦落實。作為信訪維穩(wěn)的管理部門,也要持續(xù)跟蹤、單列臺賬,對問題受理、事態(tài)走勢、當前狀態(tài)、結案銷號等工作進行持續(xù)更新更進,同時要對信訪后期處置情況進行回訪,對不作為、亂作為、不正確履職等情況要提請地方監(jiān)委依據管理權限進行問責處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訪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群眾工作, ?是各級地方政府、企事業(yè)單位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紐帶,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戰(zhàn)略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信訪工作是也是反映社會穩(wěn)定的晴雨表,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信訪工作者一定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信訪工作方式、及時了解群眾的合理訴求、加強自身組織提高,這是新時代賦予信訪工作者的新要求。信訪工作者要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到信訪工作的重大意義,一定要熟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處理信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增強做好新時代人民信訪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參考文獻:
[1]梁士斌.去年全國信訪總量比2013年降兩成[N].法治日報,2017-07-21(2).
[2]張宗林,鄭廣淼.信訪與法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陶元浩.國家治理中的社區(qū)定位及衰落[J].求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