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思路

2020-08-28 11:41鄭林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教材分析統編教材

[關鍵詞]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課程,教材分析,“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7-6241(2020)15-030-08

2019年9月,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正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山東、遼寧、海南等6個省市使用。按照國家相關要求,“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①統編版新教材容量大,概括性強,選擇性必修教材很多內容教師以前沒有接觸過,這些特點給教師使用新教材帶來挑戰(zhàn)。如何用新教材開展教學,以達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成為高中歷史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從統編版教材編寫者和歷史教學研究者的角度,以筆者編寫的選擇性必修2第1單元為例,談談新教材的體例結構與設計意圖,以及對單元教學設計的初步設想,供使用新教材的高中歷史教師參考。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規(guī)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必修課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fā)展大勢;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采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從多角度進一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②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的教材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這兩類課程的內容、組織方式和意圖如表1所示。

必修課程采用中外歷史分編,側重敘述人類社會發(fā)展演變的基本脈絡;選擇性必修課程采用中外歷史混編,側重從多角度展現人類社會的歷史。兩類課程互相補充,前者為后者提供宏觀歷史背景,后者為前者提供深入探究的視角?!督洕c社會生活》是選擇性必修課程的第二個模塊,下面從課標要求和教材體例結構兩個方面介紹該模塊的內容。

(一)高中歷史新課標的相關要求

1.內容要求

模塊2《經濟與社會生活》由“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商業(yè)貿易與日常生活”“村落、城鎮(zhèn)與居住環(huán)境”“交通與社會變遷”“醫(yī)療與公共衛(wèi)生”6個專題組成。課程標準對該模塊的總體要求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一是“認識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生活的互動關系”。此外,課程標準對每個專題的內容都提出具體要求。例如: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了解現代農業(yè)、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在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意義。①

專題內容是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排列,每項內容的要求分兩個方面,一是知道或了解具體史實,二是知道、了解或認識該史實的意義或影響。通過對6個專題具體史實和意義或影響的了解和認識,達成“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認識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生活的互動關系”等模塊的總要求。

2.學業(yè)要求

學業(yè)要求概述了通過本模塊學習要實現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

學生能夠了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生產、勞作方式、居住環(huán)境、交通運輸等的變遷歷程,以及人類為改善生活而進行的經濟活動、科技發(fā)明、醫(yī)療防疫等方面的努力(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能夠進一步理解經濟活動與社會、科技與生活等之間的關系,深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和諧發(fā)展的認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自覺養(yǎng)成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祖國和珍愛生命的優(yōu)良品質,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②

模塊學業(yè)要求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本模塊基本史實(如食物生產的變遷歷程)的了解,其中包含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素養(yǎng);二是在了解史實基礎上形成歷史認識(如經濟活動與社會、科技與生活等之間的關系)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其中包含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yǎng)。模塊學習目標需要分解到每個專題的具體內容中加以落實。

(二)教材的體例結構

教材的體例結構主要根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設計,以下從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欄目設計兩個方面作概括介紹。

1.知識結構

教材用單元和課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單元及其標題基本與課程標準中本模塊的專題保持一致,即每個專題為一個單元,名稱和順序基本不變。單元下的課則根據課時和具體內容重新作了整合。例如: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第1課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生產關系的變化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美洲物種的外傳

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第3課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

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

2.欄目設計

選擇性必修教材按照專題設立單元內容,單元下設課、目。每課以正文為主體,輔助一些功能性欄目,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單元導語。此欄目分為兩段,第一段概述本單元涉及的主要歷史內容,第二段提出本單元的學習要求,便于學生了解本單元的內容線索、應掌握的必備知識和應形成的歷史認識。例如:

第一單元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在產生之初,以采集和漁獵為生。大約1萬年前,農業(yè)出現,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相對穩(wěn)定的食物供應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也使人類有條件從事各種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都是一定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產品有了剩余,出現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農業(yè)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開辟后,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物種的交流,豐富了食物的種類,改善了人類生活,也改變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革命促進了農業(yè)的現代化,為消除饑餓、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qū)食物生產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了解農業(yè)現代化的過程,感受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認識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2)本課導入。置于每一課的課文標題之下,通過圖片和導入語構成的歷史情境,生動、簡潔地導出本課內容。例如,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莖葉等遺物的照片,以及農業(yè)起源相關文字敘述,導入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3)學習聚焦。置于每目的標題旁,以精練的文字概括本目基本內容。如第1課第1目“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聚焦為:“農業(yè)出現以后,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人類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4)史料閱讀。提供簡要的文獻材料,以其作為課文知識的補充或拓展,供學生閱讀。目的是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加深對正文的理解。例如:

史料閱讀

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二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

——崔寔:《政論》

此則史料閱讀出現在第2目“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中。教科書選取了東漢崔寔《政論》中一段關于牛耕的材料,同時配有東漢畫像磚圖片,兩者互相印證,旨在展現中國古代農業(yè)耕作技術。

(5)圖表。提供各種插圖和表格,與課文內容配合。

(6)歷史縱橫。此欄目為編者根據相關材料編寫的簡短歷史敘述,從時間和空間等角度,擴展、補充正文內容。如教科書正文關于尼羅河寫道:“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為發(fā)展農業(yè)提供有利的條件,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yè)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睔v史縱橫則對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尼羅河進行灌溉,使農業(yè)獲得豐收作了補充說明。

(7)思考點。置于課文旁邊,緊密結合正文提問,學生即時回答,以培養(yǎng)學生從課文中提取歷史信息,進行歸納概括的能力。例如:

思考點

與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產者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此思考點設置在第1課的第1目“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要求學生閱讀課文,通過對比教材中關于農業(yè)出現前后人類生活的敘述,概括出答案。

(8)學思之窗。提供一段材料后提出問題,學生要讀懂材料再回答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例如:

學思之窗

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為這種公社而實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恩格斯這段話描述的是什么?發(fā)生在哪個歷史時期?

此“學思之窗”欄目,設置在第1課的第3目“生產關系的變化”,選取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關于氏族社會末期社會分化的材料,要求學生回答:“恩格斯這段話描述的是什么?發(fā)生在哪個歷史時期?”學生需要讀懂材料描述的現象,然后運用教材中學過的相關知識做出判斷,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9)探究與拓展。此欄目置于課后,含“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兩個內容?!皢栴}探究”結合每課內容而設,一般是提供一兩則材料,設置思考題?!皩W習拓展”則是對本課內容的進一步拓展,所設問題是在課文內容基礎上的延伸,要求學生課外查找相關資料完成任務。例如:

問題探究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磽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務訓》

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

——班固:《白虎通義》

上面兩段材料對遠古人類生活和農業(yè)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結合相關史實,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問題探究”提供兩段古代不同文獻中的材料,要求學生比較材料中對遠古人類生活和農業(yè)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并結合相關史實談談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通過此項任務,訓練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學習拓展

漢朝在蔬菜栽培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總結了多種蔬菜栽培技術,《漢書·召信臣傳》還有溫室栽培的記載。

查找資料,了解漢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種類。

“學習拓展”先概述《氾勝之書》《四民月令》《漢書·召信臣傳》等文獻對蔬菜栽培的記載,然后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漢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種類。拓展歷史知識,同時訓練學生收集、鑒別歷史資料,做出歷史解釋的能力。

(一)本單元教材內容分析

1.本單元教學立意

本單元圍繞食物生產的出現、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展開,有四個要點:一是人類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的演變及意義;二是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三是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四是現代社會人類在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①

本單元的教學立意在于:通過食物生產歷史的學習,著重引導學生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認識到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前提和動力。理解農業(yè)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引導學生關注農業(yè),關注食品安全。

2.本單元每課內容之間的關系

本單元的3課大體按照農業(yè)發(fā)展的時序,分古代、近代、現代3大部分組織內容,每課各有側重。第1課重點是農業(yè)的出現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第2課重點是不同地區(qū)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發(fā)展的影響。第3課重點是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成就及影響。這3課作為一個整體,展現食物生產在各個時代的變化與延續(xù)。

(二)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立意與關鍵問題

本課教學通過了解人類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變化,認識食物生產的出現對人類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通過食物生產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的探討,認識物質生產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作用?;诮虒W立意,將本課的關鍵問題設定為:農業(yè)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意義。

2.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為了說明農業(yè)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意義,教材第一目先概述農業(yè)產生之前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然后概述從采集漁獵到種植畜牧的歷程,再敘述農業(yè)出現后人類社會的變化;第二目重點介紹亞洲、歐洲、非洲不同地區(qū)有代表性的農業(yè)文明的概況;第三目重點探討了農業(yè)的出現對生產關系的影響,以加深學生對唯物史觀的認識。在教學中,此目內容可以整合到前面兩目的歷史敘述當中。

(三)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立意與關鍵問題

農業(yè)的發(fā)展受多種因素的推動,生產工具的進步、灌溉設施的完善、育種技術的提高、新的高產品種的引種等,都會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歷史時期,發(fā)揮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新航路開辟對人類歷史產生巨大影響,本課從經濟與生活的角度,選取食物物種交流的主題,展現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qū)食物物種交流的具體表現,多角度分析了食物物種交流對農業(yè)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和環(huán)境的影響。體現本課教學立意的關鍵問題是: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2.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新航路開辟前,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就有食物物種的交流。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食物物種傳到亞非歐,對當地生產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亞非歐的物種也傳到美洲,改變了美洲的面貌。本課第一目主要介紹美洲物種在歐洲、亞洲、非洲的傳播,教材選取了美洲食物物種中對人類歷史影響最大的玉米、馬鈴薯,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辣椒作為重點,概述它們在歐洲、亞洲的傳播過程。第二目則選取對美洲影響最大的外來物種小麥、水稻,以及雞、牛、羊等禽畜,概述了它們在美洲的傳播。這兩目通過典型案例,以點帶面地呈現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第三目是在前兩目基礎上的總結、提升,重點論述了食物物種交流對世界經濟、人口增長、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

(四)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立意與關鍵問題

本課從食物生產的現代化、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三個方面,說明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農業(yè)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理解現代科技對于農業(yè)所產生的雙重作用。基于此,本課的關鍵問題設定為:在現代社會如何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從廣義上講包括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數量與消除饑餓有關,質量與食品安全有關,用糧食安全可以涵蓋課標中消除饑餓和食品安全兩個方面的內容。

2.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本課第一目分析了食物生產現代化的內涵,選取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糧食作物、禽畜、魚等,從食物生產日益規(guī)模化、集約化,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作物育種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等方面敘述食物生產的現代化。第二目以糧食儲備為重點,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世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重點選擇低溫制冷技術做了較詳細的介紹。第三目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世界各國在食物供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先概述,再重點介紹中國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目標”,①并結合課程內容制定了學業(yè)質量標準的4級水平。學業(yè)質量水平2是高中畢業(yè)生在本學科應該達到的合格要求,水平4是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的命題依據。①等級性考試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主選擇,以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課程為考試內容,成績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②根據課程標準的上述規(guī)定,選擇性必修課程對應的是學業(yè)質量水平4,其教學目標和探究問題的復雜程度,應該以學業(yè)質量水平4為主要依據來設計,同時要包含學業(yè)質量的前3個水平。

(一)單元目標和探究問題設計

2017年版課程標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構建課程內容,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③學科大概念大致與教材的單元主題對應,如“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生產工具與勞作”“商業(yè)貿易與日常生活”,等等。每個單元主題相當于一個學科大概念,以單元主題為核心設計教學目標和探究問題,可以對每課內容進行有目的的取舍,精簡教材內容,突出重點,以確保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

1.單元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準中《經濟與社會生活》模塊的總體要求之一是:了解自古以來中外不同人群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變遷,認識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生活的互動關系,深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認識。教材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主要敘述人類食物生產活動的變遷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根據課標對該專題的具體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比較農業(yè)產生前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變化,分析農業(yè)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概述新航路開辟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探究新航路開辟后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產和生活,以及人類歷史的影響(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概述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探討現代科技對食物生產和儲備的積極和消極作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關鍵問題的創(chuàng)設

根據本模塊總體要求和“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專題的內容要求,創(chuàng)設的本單元關鍵問題為:食物生產方式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需要劃分歷史階段,分階段描述食物生產方式進步的表現,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3.關鍵問題的分解

按照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階段,將關鍵問題分解為以下幾個探究問題。

探究問題1:農業(yè)產生之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探究問題2:農業(yè)產生之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探究問題3: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探究問題4:現代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對人類社會有何意義?

探究問題5:如何看待現代科技在農業(yè)中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影響?

探究問題與單元目標的對應關系如表2。

(二)教師和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體現在解決新情境下的歷史問題的能力。能力不能靠知識的灌輸形成,只能在綜合運用歷史知識、探究歷史的方法、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fā)展?!雹芤虼?,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需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但是,學生的探究必須以一定的背景知識為前提,教師對相關知識的鋪墊和學習方法指導活動必不可少。教師和學生的活動可以圍繞分解后的探究問題,從材料的選擇與呈現、教師活動內容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活動任務等方面設計。教師應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材料,適當補充教科書以外的材料,結合教材內容,講述、講解展現某個探究主題的歷史時空背景和概貌。在每個主題的時空背景下,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安排學生的探究活動。

探究問題1:農業(yè)產生之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教師活動:出示人類起源地區(qū)分布圖,概述人類的起源和地區(qū)分布。以中國為例,提供相關材料。

學生活動:分析鑒別中國境內人類起源相關材料,在此基礎上運用材料復原遠古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探究問題2:農業(yè)產生之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教師活動:1.出示農業(yè)起源地區(qū)分布圖,概述農業(yè)的起源和地區(qū)分布;2.概述古代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3.提供有代表性的材料,要求學生從中分析農業(yè)產生以后生產關系的變化;4.提供有代表性的材料,要求學生從中探究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生產與社會生活。

學生活動:1.根據材料分析農業(yè)出現后生產關系的變化;2.根據材料探究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與社會生活狀況。

探究問題總結:1.教師出示人類進化時間軸,比較農業(yè)出現前后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速度;2.學生結合已有探究成果,概括總結農業(yè)產生之后人類的生產和社會生活發(fā)生的變化,說明農業(yè)出現的歷史意義。

學習指導:教師提示學生歸納總結的維度,從生產工具、生產組織形式、社會結構、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分析概括。

探究問題3: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教師活動:1.復習總結古代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2.概述新航路開辟前各地的食物物種交流情況;3.概述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學生活動:1.分組探究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傳入中國的情況,以及對中國糧食生產、民眾生活、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2.展示研究成果;3.在此基礎上探討物種交流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探究問題4:現代食物生產、儲備等方面的進步對人類社會有何意義?

教師活動:介紹農業(yè)現代化的概念,概述農業(yè)現代化的歷程。

學生活動:學生課前分組收集整理材料,探究食物生產和加工儲存的某項技術,課堂展示研究成果。

教師活動:提供相關材料,指導學生分析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中國采取的措施和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

探究問題5:如何看待現代科技在農業(yè)中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影響?

師生活動:提供食品安全事件相關報道,學生結合所學發(fā)表看法。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現代科技在農業(yè)中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影響。

教師活動:出示單元探究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本單元內容回答。

單元探究問題:食物生產方式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方法指導:劃分歷史階段,分階段描述食物生產方式進步的表現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三)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單元教學開始前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同步完成?!皩υO計有效性的評價是針對目標的達成來進行的”,①為了準確判斷目標的達成,需要把教學目標分解成更為具體的評價目標,根據評價目標選擇和開發(fā)評價工具,實施教學評價。

1.評價目標的確定

參照學業(yè)質量標準水平3和水平4,以及教材內容,將單元教學目標細化為評價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1:比較農業(yè)產生前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變化,分析農業(yè)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評價目標

1.1根據古代埃及、兩河流域等地的遠古人類考古發(fā)現,推測當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1.2根據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等文明古國的材料,比較這些文明與遠古人類社會的差別。

1.3分析這些古代文明出現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評價目標設計意圖:教學中已經以中國為例探究了遠古人類生活,以及農業(yè)出現對人類歷史的意義,評價需要變換內容,以考查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新情境下類似歷史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目標2:概述新航路開辟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探究新航路開辟后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產和生活、人類歷史的影響(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評價目標

2.1制作新航路開辟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情況示意圖。

2.2自擬題目寫一篇論文,闡述外來物種的引進對中國的影響。

評價目標設計意圖:教學中已經用言語等形式概述了新航路開辟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評價中要求學生變換一種形式呈現同樣內容,以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中學生已經選擇了一種新物種,探究了其傳入中國后的影響。評價中要求學生對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以論文形式展現研究成果,考查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

單元教學目標3:概述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探討現代科技對食物生產和儲備的積極和消極作用(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評價目標

3.1制作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歷程年表并劃分階段,概括每個階段的特征。

3.2梳理某一現代食物生產或儲備技術的發(fā)展脈絡,分析其在消除饑餓或食品安全方面的影響。

3.3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論述農業(yè)的重要地位。

評價目標設計意圖:教學中教師已經概述了農業(yè)現代化的歷程,評價中要求學生用年表的形式展現這一歷程,劃分歷史階段,概括階段特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空觀念的理解與運用。教學中學生已經探究了食物生產和加工儲存的某項技術,并在課堂展示研究成果,評價中要求學生對研究成果進一步系統化,梳理該技術的發(fā)展脈絡,分析其影響,考查學生在時空背景下建構歷史、解釋歷史的能力。在完成本單元內容的學習后,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論述農業(yè)的重要地位,綜合考查學生的五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本單元所學知識。

2.評價的實施策略

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將評價貫穿于歷史學習的整個過程”。①“要使評測與教學完全整合,評測計劃應在備課過程中制訂”。②因此,需要把教學評價納入單元教學設計中,制定單元教學目標、評價目標、根據目標設計教學過程、開發(fā)評價工具等工作要同步進行。評價工具可以論述題或學生作品等非選擇題為主,以便對高層次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達成度進行判斷。

這樣,在單元教學中就可以將評價工具穿插在問題探究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時對學生表現做出評價。單元教學后,再利用單元測試題、問卷、論文等多種形式對本單元學習成就做出系統的評價,綜合各種評價結果對教學進行反思,提出改進措施。

【作者簡介】鄭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普通高中統編版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選擇性必修教材《經濟與社會生活》主要編寫者之一。

【責任編輯:王雅貞】

猜你喜歡
教材分析統編教材
統編教材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初探
從最新初一語文統編教材得到的教學啟示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初中歷史統編教材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課后推薦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學系統確定教學內容
基于作文視角的統編教材運用
“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的教學設計
南師大版幼兒園中班(下)《我的數學》教材分析
基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初中化學教材分析
永康市| 龙州县| 岗巴县| 连城县| 响水县| 陕西省| 达孜县| 焦作市| 博湖县| 铁岭市| 台江县| 青海省| 马边| 集安市| 五莲县| 贵阳市| 南和县| 如东县| 鄂托克旗| 霍州市| 安国市| 枣强县| 道孚县| 镇赉县| 黔西| 中江县| 嘉善县| 太原市| 靖边县| 苍山县| 垣曲县| 益阳市| 轮台县| 普陀区| 黄陵县| 安达市| 武陟县| 开封县| 浦城县| 姜堰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