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豫元
【摘要】 ?本課是一節(jié)以保護瀕危動物為主題的讀寫課。作者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語活動觀為指導,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語篇結構,歸納并擴展寫作相關的詞組、句型。在此基礎上,學生自主閱讀一篇新的語篇,提煉整理出寫作需要的關鍵信息。最后,學生基于習得的語篇結構,詞組句型,根據整理的關鍵信息,寫作一篇相關的說明文。通過本課,作者通過實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建構意義,將閱讀中習得的知識點遷移到寫作當中的教學思路。達到讀寫技能同步提高的目的。從實踐效果看,教學效果良好。
【關鍵詞】 ?讀寫課 六要素整合 英語學習活動觀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218-03
0
英語課程內容是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其中包含六個要素: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隨著中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英語課程的目標也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逐步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新制定的課程標準,強調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兼顧發(fā)展他們的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六個要素是一個關聯(lián)的有機整體。
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具體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體現(xiàn)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
語篇作為表達意義的基本語言單位,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資源。語篇賦予語言學習以主題、情境和內容,并以其特有的邏輯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xiàn)信息,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分析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是教師做好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利用好課本中的語篇,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增強、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習能力的提高,如何通過語篇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值得每個教師深思。
作者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語教學活動觀為指導,以課文語篇為依托,進行了一節(jié)的寫作教學實驗課。本課例使用的閱讀材料包括課文當中的兩篇文章。此外,作者根據網絡資源改編,附加了一篇難度略高于課文中語篇的閱讀文章Polar bears.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使用的閱讀材料,來自牛津版《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當中的閱讀文章Giant Panda Fact File,以及本單元關于寫作的語篇Asian Elephant Fact File。
從文體上看,這兩篇文章都屬于說明文,分別對大熊貓和亞洲象兩種動物作了詳細介紹。兩篇文章在結構上具有比較大的相似性,分別都從Home, Food, Behavior, Life, The future五個方面進行了介紹。這五個方面由五個小標題分隔開來,便于學生根據小標題迅速找到關鍵信息。
2.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授課時間是八年級下學期。這些學生經過了將近兩年的初中英語學習,英語基礎較為扎實,具備了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寫作仍然是一個難點。部分學生畏懼寫作,對寫作缺乏興趣。學生的習作,經常出現(xiàn)主題偏離,結構松散,語言貧瘠,形式單一,內容空洞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語言應用能力的問題,也是學生缺乏體裁意識和寫作思維的問題。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教師需根據學生當前階段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語篇的內容特點,圍繞最后書面表達任務的要求,合理、有梯度地設計出課堂活動。通過活動搭建學生在寫作方面所需要的腳手架,達到以閱讀促進寫作的教學目的。
3.教學目標
語言能力:理解并能夠使用語篇中描述動物的短語。如:live in…; menu includes; in the wild; on ones own; it is adj. for sb to do…
思維品質:比較兩篇文章結構上的異同,總結出此類語篇的結構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等高階思維能力。
文化品格:鼓勵學生為世界公益組織服務,培養(yǎng)學生世界公民的意識。
學習能力:(1)培養(yǎng)獨立閱讀,尋找信息的能力。(2)鍛煉獨立寫作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突破點在于:基于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以語篇為支點,激發(fā)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調動學生的語言儲備和知識儲備。在寫作中實現(xiàn)語言的遷移,提高書面表達能力,促進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踐行課標倡導的基于語篇,深入語篇,高于語篇的英語教學活動觀。
4.教學設計思路
(1)教師首先展示兩張北極熊的不同狀態(tài)的對比的圖片,引發(fā)學生對于保護瀕危北極熊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對于目標話題的寫作興趣。
(2)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提出寫作任務: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在為瀕危北極熊建立信息檔案,需要我們的幫助。布置虛擬的寫作任務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了完成建立北極熊信息檔案的任務,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3)要求學生再次閱讀課文中兩篇相關的語篇,比較其結構上的異同。通過這個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質疑,歸納和總結的能力。在學生閱讀文章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關描述動物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為寫作準備必要的語言材料。
(4)在寫作環(huán)節(jié)的準備階段,讓學生閱讀一篇關于介紹北極熊的文章。這篇文章應該包含目標寫作語篇的所有需要的事實信息。但是這個語篇的結構和目標寫作語篇應有所不同,同時這些事實信息也是混雜在一起的。學生在閱讀后,需要提煉出寫作所需要的關于北極熊的事實信息,同時需要利用自己的語言能力,將零散的信息轉換成目標語篇。
(5)在寫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根據師生總結的寫作框架,總結和擴展的語言材料,通過對一篇新的語篇的閱讀,對信息重新加工和整合,形成自己的關于北極熊的基本信息的文章。最后再推選出優(yōu)秀作品,在班上分享,教師做簡要點評。
二、教學過程
1.第一步: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兩張北極熊的照片。
一張是健康的北極熊,另外一張是饑餓的北極熊。由于全球變暖,北極冰川融化,造成食物短缺,北極熊的數(shù)量正在不斷減少。它們已經成為瀕危動物。
(2)教師緊接著展示第二張照片。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享有盛譽,是一個致力于保護瀕危動物的全球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huán)境保護組織。布置寫作任務:協(xié)助WWF,為北極熊建立信息檔案。
[設計意圖]
語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產生和發(fā)展的。為了使學生感知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真實感、現(xiàn)實感和需求感,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情境。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使用英語解決問題的動力。
通過圖片的方式導入新課,快速調動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然后創(chuàng)設一個虛擬現(xiàn)實的情景,巧妙地布置了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寫作的任務。
2.第二步: 略讀文章,提煉寫作框架
就語篇結構特點,教師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第二個問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本當中兩篇有關瀕危動物信息檔案的文章,分別總結出兩篇文章在結構上的異同。接著,師生共同總結出此類文章的結構特點。
需要強調的結構特點有兩個:(1)清晰的小標題;(2)內容要和標題一致。
隨后教師用英語板書:features of structure: (1) Clear sub-titles;(2) Contents match the sub-titles.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快速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和總結文章結構的異同,訓練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師生共同總結出文章的結構特點,促進學生思維準確性、深刻性、批判性的發(fā)展。師生共同歸納出語篇特點,搭建寫作的腳手架。
提煉和概括文本結構,理清寫作內容和邏輯關系。引導學生對語篇結構特點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內化成結構化的知識,為后續(xù)寫作時的謀篇布局作好鋪墊。
3.第三步:細讀課文,歸納詞組
學生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再次閱讀文章,填寫下面的詞組表達分析表??偨Y,歸納出和寫作相關的詞組,進一步積累語言材料。
[設計意圖]
學生在明確了寫作的基本結構后,仍然需要教師幫助其總結和歸納相關的詞組和表達。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將其有意識地應用于之后的語言輸出的表達。
在此階段,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已學的語料庫,同時擴展相關的語言表達,為后續(xù)的寫作環(huán)節(jié)提供語言材料上的支持。
最后教師提出問題:Is it enough for us to build a fact file for the polar bears? 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然后由師生總結出:We have already known the structure, expressions,so we need information about polar bears.自然過渡到寫作環(huán)節(jié)。
引導學生充分感知語篇,發(fā)現(xiàn)并且提取好詞好句,在此語境的基礎上擴展出相應的詞組表達。這個階段既是學生對語篇進行分析和鑒賞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4.第四步:閱讀材料,自主寫作,師生共評
教師引領學生熟悉本節(jié)課寫作的基本要求。即1. clear sub-titles.
2. Contents match the title. ?3. Use related expression in your own way. 4. Appropriates(語言的得體性)。
以Polar bear fact file為題,基于一篇新的關于北極熊的語篇,從中獲取必要的信息,重新寫一篇介紹北極熊信息檔案的文章。
[設計意圖]
學生掌握了寫作的基本結構和詞組后,閱讀一篇難度略高于課文中語篇的閱讀文章,內容同樣是介紹北極熊的。提煉出寫作所需要的事實信息,基于之前掌握的文章結構知識和語言材料,按照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要求重新寫一篇有關北極熊的事實信息檔案。通過寫作訓練,實現(xiàn)學生語言能力的遷移,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在寫作任務開始前,將作文評價標準呈現(xiàn)給學生,凸顯寫作任務所要考察的要素,讓學生明確寫作任務的基本目標和要求。
三、教學心得
1.落實六要素整合的英語課程活動觀
教師基于六要素整合的英語課程活動觀,以學生已有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水平為基點,以一節(jié)具體的寫作課為落腳點,以保護瀕危動物這個主題為引領。
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虛擬真實情境下,通過兩次不同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在語篇中獲得優(yōu)質的語言輸入。鼓勵學生運用內化的語言和結構化的知識,嘗試表達意義。也就是模仿并運用文本材料中的詞匯、句型、段落、結構四個要素進行寫作,實現(xiàn)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聯(lián)動發(fā)展。
整個教學設計,都緊密圍繞了學生知識學習、思維發(fā)展、技能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來設定。
2.通過課堂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提問是最為常見的課堂教學活動。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fā)展關鍵期,適合廣泛開展思維活動。合理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發(fā)展其思維的敏捷性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
教師在寫作的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提前預設好問題鏈。在課堂上找準契機,通過不斷追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嘗試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
比如:設定了一個核心問題和若干個輔助問題。先以核心問題發(fā)問,之后使用一連串輔助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Q1: How to build a fact file for polar bears?
Q2: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Q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Q4: We got the structure. Is it enough to build the fact file?
Q5: Please read the 2 passages again and try to summarize the expressions?
Q6: We got the structure,the expressions. Is it enough to build the fact file? We still need the information.
首先提出一個核心問題:How to build a fact file for polar bears? 同時這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了完成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任務,我們可以怎么做,從哪里尋求幫助。
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文章,獲取文章結構,語言表達和必要的信息。完成一個小的任務,再繼續(xù)追問:Is it enough for us to build the fact file?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自己已經獲得的資源和仍然需要尋找的資源。
初中生的思維還比較直觀、淺顯,常孤立地理解語段和文本。教師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簡化文本,加深理解并整體把握文本。在問題2和問題3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兩篇文本在結構上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3.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
教師要根據教學設計及重點,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式。本課中作文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基于之前每個課堂活動得出的小結論。教學活動,評價標準前后連貫,首尾呼應。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
八年級學生在一年后就要面臨中考。本課寫作的評價標準,也參考了中考的寫作標準,即:從內容的完整性、語法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三個方面進行評分?;诒菊n的教學重點,設計出一個對應于中考書面表達的評價標準,并在寫作前呈現(xiàn)給學生。在評價的階段,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價并嘗試給學生評分。
廣州中考英
語書面表達共15分,評分參考框架如下:
本課的作文評價標準如下:
clear sub-titles和Contents match the title對應著中考寫作中的內容評分,Suitable expressions對應著準確性評分,Appropriateness對應著流暢性評分。
四、教學結果評估及結語
通過本次課程實踐,筆者自覺地對照新課標六要素的教學觀,將六要素相結合,相互作用的語言學習思路貫徹到了課程設計當中。在每個教學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充分結合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屬性,來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作者最大的收獲,就是自身的教學思維的拓展和提升。從原來的相對割裂的教學思路,轉變?yōu)榈搅藦娬{教學的整體性、意義性、結構性和關聯(lián)性上來。
本讀寫課例的主要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學生在閱讀中,可以從語篇中尋找有關北極熊的信息;二是學生在寫作中能夠較為熟練地運用語篇中的live in…; menu includes; it is adj. for sb to do等詞組和句型。
作者與自己在兩年前上的同一節(jié)讀寫課,進行了教學效果的比較:
(1)閱讀時能夠找出北極熊信息的學生,從過去的17人(全班43人)增長到本次課的39人(全班45人)。
(2)在寫作中運用語篇中句型的學生,從過去的33人,增長到本次課的42人。
(3)運用至少三個詞組或者句型的“高熟練度”的學生,從過去的只有7名尖子生,增長到本次課的23人,超過全班的半數(shù)。
從教學結果對比來看,通過六要素整合的英語教學活動觀來指導課程設計,以及課堂教學實踐,較為明顯地促進了兩個教學目標的落地。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已經從關注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關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如何促進新課程標準落地,如何落實六要素整合的英語教學活動觀,值得每一位一線英語教師的進一步思考。本文以作者的一節(jié)以保護瀕危動物為主題的讀寫課為例,給出了自己對于新課程標準落地的思考及實踐,希望拋磚引玉,為一線英語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英語八年級下冊[T].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王薔.促進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三個關鍵詞:“情景”“問題”與“活動”[J].基礎教育課程,2016,(3):45-50.
[4]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5]陳勝.從思維品質培養(yǎng)視角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7,(4):10-14.
[6]莊曉瑛.初中英語過程性寫作教學策略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9):32-37.
[7]魯子問.英語教育促進思維品質發(fā)展的內涵與可能[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