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在《寧邑寧氏族譜》中,保存了一份完整的《守河南郡伯寧公德政實績》(以下簡稱《德政錄》)。“守河南郡伯寧公”為寧氏先祖、曾任河南知府的寧之鳳(1610-1680)。因清代流行以古代同級官名稱呼現任官員,故《德政錄》及所附詩文均稱其為“郡伯”或“太守”。
在中國傳統社會,官員在一地任職期滿離任時,當地士民為表敬重和挽留之情,贈“萬民傘”、立“德政碑”者并不鮮見。其中有的確有政績,惠及百姓,受到士民擁戴;有的則并無實績,卻有意操作,a沽名釣譽。此種風氣,至清末尤甚,隨著清王朝的日漸沒落,吏治腐敗愈演愈烈,實至名歸者愈來愈少,拍馬文章卻連篇累牘,乃至成了一種普遍的惡習。像清初寧之鳳這樣,士民以《德政錄》為其歌功頌德者并不多見。
寧之鳳其人
寧之鳳,字德九,山東寧陽人,明崇禎丙子(1636年)科舉人,清順治丙戌(1646年)科二甲進士。他出生于一個耕讀之家,書香門第。據《寧邑寧氏族譜》載,寧氏自唐代定居寧陽,其后開枝散葉,遍布寧陽全境,乃至當地俗諺有“無寧不成莊”之說。據《寧陽縣志》載,寧之鳳之父寧允濟,字澤寰,生有七子,有五人成立。在他的苦心教養(yǎng)下,除長子之鳳高中進士外,其余諸子亦好讀書,并取得某種功名。其中國棟、之鶚為廩生,之麟為庠生,之鸞為廩貢。后世子孫瓜瓞連綿,詩書傳家,簪纓不絕,后來又出現過兩名進士和多名舉人、貢生。
寧之鳳“有文武才”(《寧陽縣志·寧之鳳傳》),出仕之初,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再升虞衡司員外,其間曾奉命治理黃河呂梁口水患;隨升營繕司郎中,因督修慈寧宮受到順治皇帝賞識,御筆親書其名于廊柱;擢任河南知府,為其主政一方之牛刀初試,政績斐然;又任陜西分巡關內道副使,因處理羌族疑獄而受人稱道;再任浙江分守金衢道參政,成功解除了海盜之患;隨升陜西按察使,不僅“廉察屬吏,激濁揚清,貪吏望風解組”,還帶兵平定了白蓮教余黨之亂;晉升陜西布政使,為政“務崇寬簡,不為苛暴,數年,田野日辟,戶口益增,民便其政”(《寧之鳳傳》)。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康熙帝繼位,滿族輔政四大臣把持朝政,打壓漢臣,寧之鳳見朝政紊亂,仕途兇險,遂引疾致仕,前后共在外為官15年?;剜l(xiāng)后家居近20年去世,享年70歲,后入祀寧陽鄉(xiāng)賢祠。
綜上可知,他雖然從政時間不長,但施政有方,所至有聲;當其仕途如日中天之際,卻能不戀權位,知己而退,不啻為清初政壇的一股清流。
《德政錄》概況
寧之鳳出任河南知府時為順治十年(1653年)。當時的河南府以洛陽為治所,下轄14州縣。洛陽歷來被稱為“天下之中”,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又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時當明清鼎革、天下大亂之后,洛陽已不復往日風采,土地荒蕪,民不聊生,且兵匪為患,百業(yè)蕭條。作為一位深受傳統文化陶冶、抱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知識分子,他深知責任之重和當務之急。他從當地實際出發(fā),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迅速扭轉了局面,使社會逐步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得到當地士民擁戴。到任兩年多后,當地士子為其整理《德政錄》一卷,歌頌其治理成效。
《德政錄》以條目編排,共羅列了寧之鳳在任政績凡三十余款,包括辟墾荒蕪、修姬公廟、飾尊經閣、修筑城堞、嚴剔衙蠹、優(yōu)禮學校、建設倉庾、嚴禁兵丁、召集流離、謝絕饋遺、惜民膏脂、甘雨隨車、矜恤窮民、安置客兵、申冤活儒、嚴禁火耗、賑貧活眾、嚴飭屬吏、嚴禁懸報、嚴禁鄉(xiāng)約、清裁衙役、軫恤行戶、嚴絕囑托、盜息民安、重修鐘樓、勸民息訟、親裁文移、禁止宰殺、施藥救眾、修社稷壇、尋覓狄泉、公余博古等。每款下有若干說明文字,繁簡不一,計近3000字,行文粗能達意而已,各款彼此之間亦無緊密聯系,可知并非文章高手所精心結撰。
但這一《德政錄》應該影響不小。據《寧邑寧氏族譜》附載,為《德政錄》作序(敘、引)者有工部尚書劉昌,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無咎,詹事府詹事、侍讀學士陳,戶部右給事中董篤行,刑科給事中郭一鶚,浙江嚴杭道副使郭一等6人。據此寫有頌詩的有廣東道參政郭景昌,工部左侍郎傅景星,蘇州府同知傅性良,上江督糧道傅作霖,河南本府僚屬包括通判杜浚,推官李樹揆,知州丘起鳳,知縣姚賡唐、翟士模、李恩光、董拱、李同德、郭真儒等十余人。這些人詩文彼此應和,一時風生水起。據劉昌所作《河南太守寧老公祖德政錄引》,在京河南籍官員曾委托他將《德政錄》上呈順治帝御覽。他們或許與寧之鳳有著這樣那樣的關系,其中溢美之詞誠或有之,但應該大抵離事實不遠。寧之鳳以后數年仕途暢達,也應該與此有關。
寧之鳳政績述略
寧之鳳被時人譽為“漢吳公之后第一人”“循良在在擬卓魯,不讓吳公古治平”(郭景昌:《恭頌寧老公祖德政》)。《漢書·賈誼傳》稱“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卓魯”為漢朝循吏卓茂、魯恭,這顯然是極高的評價。那么,寧之鳳的治行是否名副其實可以與吳公、卓茂、魯恭等比肩呢?下面將《德政錄》及有關資料酌加分類,以循名責實。
1.安撫百姓,恢復生產
戰(zhàn)亂之中,生靈涂炭,幸存者“猿嘯鵑啼,鳥驚鼠竄,已不識舊家門墻”,流離失所者眾,當時“田之辟墾者僅十之二三”。如何召集流離在外的農民回鄉(xiāng)墾荒恢復生產,成為當務之急。他到任之后,親自下鄉(xiāng)察看民情,下令召集流民返鄉(xiāng)。(“辟墾荒蕪”條)當時農民飽受流離之苦,故土之思濃烈。但清初實行屯田制,屯田官吏征稅執(zhí)行的是明朝末年的標準,而且因冊籍毀于兵火,屯官為完成任務,避免刑責,便憑空懸報,使在鄉(xiāng)者不堪重負,流離者望而卻步。寧之鳳聞之惻然,下令嚴禁懸報之風,百姓只需按實有地畝完稅,減輕了人民負擔,吸引流民陸續(xù)返回。(“招集流離”“嚴禁懸報”條)流民返鄉(xiāng)后還面臨鄉(xiāng)約盤剝,“一枝未棲,派差者踵至;片席未暖,追呼者如雨”,寧之鳳“力行嚴禁”,盡力減輕徭役,“民俱貼枕”。(“嚴禁鄉(xiāng)約”條)
農耕社會,耕牛是主要的生產工具。但戰(zhàn)亂中耕牛被大量宰殺,戰(zhàn)后屠宰耕牛之風仍然盛行。寧之鳳為此專門下達禁屠令,保護耕牛。民間出現了“賣刀買犢”的風氣,漸至耕牛遍野。(“禁止宰殺”條)
時逢大旱,焦土生煙。寧之鳳在烈日下率眾祈禱求雨。意外的是,竟然真的求來了雨。百姓認為是他“精誠格天”,此雨也被稱為“寧知府雨”。(“甘雨隨車”條)
為“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賈誼:《論積貯疏》),寧之鳳下令禁止僧道募化以及星術、優(yōu)戲類非生產性活動,使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者無法存活,盡量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對賭博類活動,更是力行嚴禁,扭轉了社會不良風氣。(“惜民膏脂”條)
為恢復市場交易,促進商品流通,寧之鳳取消了原來的官辦市場管理人員,“不立行戶名色,一絲一粒悉照民間,且嚴禁衙役壟斷,不許借官勒索,日中得以安然”。以貿易自由促進了市場繁榮。(“軫恤行戶”條)
2.剿匪戢兵,穩(wěn)定社會
戰(zhàn)亂之后,關陜間余匪肆虐。寧之鳳本就文武兼?zhèn)洌凹次鑴M槊,亦所嫻習”(王天眷:《寧之鳳墓志銘》)。他深知匪患不除,難有寧日,到任之初,即著手修筑殘破的府城,并實行宵禁,嚴格排查,做好了剿匪安民的準備。(“修筑城堞”條)時隔不久,寧之鳳獲悉大股土匪將于元宵節(jié)來洛陽搶掠,遂預設伏兵,于城外將其聚殲,斬首三百余級,并清除了城中內奸。小股余匪望風潛逃,從此不敢再來騷擾,一舉消除了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心腹大患。(《寧陽縣志·寧之鳳傳》)為長治久安之計,寧之鳳派出得力員役把守關隘要道,親自巡查,保證了境內“有雞鳴而無犬吠”,盜息民安。(“盜息民安”條)
此前本府兵丁約束不嚴,“驕悍者或掉臂市井,或踉蹌街頭,小民側目,莫敢誰何,甚至買物不償價,婦女不讓道,鯨吞虎視,為害地方不淺”。寧之鳳嚴格依法治軍,官兵悚然知懼,一改惡習。(“嚴禁兵丁”條)河洛為秦楚咽喉要道,常有由此過往或暫住的客兵,其宿營強占民房,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和人民生活,致“百姓常懷草木之恐”。寧之鳳對此“深心調停,一切芻餉井井有條”,并專門建立了驛館,最大限度減少了客兵為害。(“安置客兵”條)
3.從嚴治吏,反腐倡廉
官吏貪腐,自古而然。欲在轄區(qū)內倡樹公正廉明之風,主官自身的表率作用極其重要。寧之鳳從自身做起,謝絕一切饋遺;遇有公益事業(yè),經常帶頭捐俸。(“謝絕饋遺”條)官員之間礙于情面,互相囑托,彼此照應,以致影響公正執(zhí)法。寧之鳳剛正不阿,“唯知有朝廷三尺、斯民直道;干謁囑托,嚴為謝絕”,秉公執(zhí)法,“時號孝肅復出”?!靶⒚C”者,北宋名臣包拯也。(“嚴絕囑托”條)對民間糾紛,他勸諭再三,盡量調解解決,避免訴訟,以免遭吏胥、訟師等侵漁;確需告官者,他定期接收訴狀,及時審理。(“勸民息訟”條)因為寧之鳳處事干練,令行禁止,沒有復雜的人情糾葛,杜絕了官場陋習,所以盡管政事繁忙,寧之鳳公務之余仍得以“琴調新竹下,讀書落花間,臨摹二王帖,直欲凌駕晉唐,風流太守今又見之”。(“公余博古”條)
衙門中吏員、胥役互相勾結,盤根錯節(jié),陽奉陰違者有之,掛名吃空餉者亦有之,寧之鳳了解此情后,一概清查,嚴行裁汰;(“清裁衙役”條)而對其中上下其手、危害百姓、查有實據者,依法嚴懲。(“嚴剔衙蠹”條)為防止胥吏舞文弄墨,瞞天過海,寧之鳳對重要文書親自審閱,以杜其奸。(“親裁文移”條)舊時上解錢糧,“由縣到郡,一番稱兌,即有一番火耗”,層層加碼盤剝,百姓不堪重負。“公念二月絲、五月谷,盡是百姓心頭肉,一切火耗,嚴行蠲免。一時竟無敢言常例者?!保ā皣澜鸷摹睏l)凡此種種,使官場風氣為之一變?!叭阂⒅T佐領、散員各知自愛,無不恪遵?!遍傞愑许炘唬骸笆闹T侯遵令甲,一千里路逢陽春?!保ā皣里唽倮簟睏l)
4.振興文教,培育人才
歷史上洛陽是人才薈萃之地,但戰(zhàn)亂之后,斯文掃地,士子流散,寧之鳳下令恢復府縣學校,召集士子,“給燈火貲”,并“進而課之,提鐸不倦”,督促學習。流散的士子又被重新聚集于讀書科舉的軌道,使洛陽重現了“甲第蟬聯”的盛況。(“振興文教”條)為營造文化氛圍、美化城市容貌,他還維修了周公廟(“修姬公廟”條)、裝飾了尊經閣(“飾尊經閣”條)、重修了鐘鼓樓(“重修鐘樓”條)、翻新了社稷壇(“修社稷壇”條),使之煥然一新。對士子的優(yōu)秀文章,他親自予以品題,被品題者視為殊榮:“一經寧公品題后,誰道文章不值錢!”(“優(yōu)禮學?!睏l)
洛陽東北舊有狄泉,一名蓮花池,相傳周王子虎會群侯于此,為洛城內水所匯,歷來被認為是洛陽文脈所系。但明代因在此修建藩王府,泉池被掩埋,時人已不知其處。寧之鳳通過查考府志、勘察地形,確定了其大致方位,命人尋覓此泉,以復天中勝境,并維系洛陽文脈。《德政錄》編定時,狄泉雖尚未復原,但卻給洛陽士民以很大鼓舞,有人預撰對聯云:“蓮花座上看太守,清泉池畔裕清風?!保ā皩ひ挼胰睏l)
在執(zhí)法實踐中,寧之鳳也充分體現了對士子的尊重和愛護。洛陽屬邑有生員叫郭九鼎,因“才多疏狂,不謹小節(jié)”,被人羅織罪名墮入法網;為贖罪蒙受重罰,但傾家蕩產仍無法湊夠贖金,被迫賣掉女兒,勉強繳納。寧之鳳接手此案后,“惻然憫之,出俸金贖其女”,并進一步為他平反了冤案。(“申冤活儒”條)
5.注重公益,扶危濟困
崇禎十三年(1640年)洛陽大饑荒,斗米萬錢,“百姓南走越、北走胡,處處逃亡驚夢蝶;生無養(yǎng),死無葬,哀哀嫠婦泣秋鴻”。隨后戰(zhàn)亂,民不聊生。寧之鳳深知天災難免,必須早做準備,以豐補歉。為此他率先捐款,建起備荒倉庫。每年以新易舊,青黃不接時,便放糧接濟貧民,收成后返還,避免了其外出逃荒要飯。(“建設倉庾”條)他還設立了養(yǎng)濟院,收養(yǎng)鰥寡孤獨等無依無靠者,并經常前去視察慰問。(“矜恤窮民”條)他到任第二年,洛陽一帶喜獲豐收,但外地饑民來此就食者卻“流亡載道,鵠面鳩形”,十分可憐。寧之鳳對這些人“多方安輯”,并設立煮粥場,避免了饑民餓死。(“賑貧活眾”條)為解決百姓求醫(yī)問藥的困難,寧之鳳還“為之捐俸金以易藥餌,博施濟眾”。(“施藥救眾”條)
綜合以上,可知寧之鳳作為地方主官,的確做到了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符合歷史上循吏的標準。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他精心施政,多方發(fā)力,使洛陽一帶由亂到治,恢復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洛陽一度成為文人筆下的“黃(霸)之潁川、龔(遂)之渤海”(王無咎:《河南太守寧老公祖德政錄序》。按:黃霸、龔遂均為漢代名臣,以治理地方成效卓著知名),士民對其感恩戴德,看來絕非無由。在《德政錄》及所附詩文中,作者們無不對其期以遠大,認為他將來有望宰輔之位。
《德政錄》的價值
1.可以作為了解、研究清初社會的資料
《德政錄》各款所記寧之鳳從政實績,盡管其中很可能不無夸大之詞,但畢竟是當時社會真相的折射。閱讀這些具體、原始的資料,比起正史中的官樣文章,更覺生動鮮活。如能去偽存真,善加利用,并與其他資料互為印證,對研究清初社會政治尤其洛陽地區(qū)的歷史,將能起到補史料之缺的作用。
2.可以作為洛陽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考
方志是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受體例及編者的官方立場所限,許多具體的材料難以進入其視野。像寧之鳳《德政錄》這樣涉及社會人生、歷史文物等眾多方面的資料實不多見。如能將其納入研究視野,作為參考,對當今的地方文化建設自然有利無害。
3.可以作為各級官員從政的借鑒
寧之鳳任河南知府期間,清朝尚未完成統一天下的歷史任務。而明末開始的戰(zhàn)亂和饑荒,給當時社會造成了嚴重創(chuàng)傷。此時的洛陽百廢待舉,官員施政的難度絕非社會穩(wěn)定時期的太平官可比。寧之鳳能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迅速扭轉局面,其施政方略應確有可取之處。
——————————————————————
作者單位:山東外事職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