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
摘 要:素質教育時代下,美術課程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突顯出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獨特優(yōu)勢,因此理論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開始與德育教育相融合,這是新課程標準賦予教師的任務,也是美術教學改革應該樹立的新目標。文章將對德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介紹幾點方法。
關鍵詞:德育;初中;美術教學;滲透
引言
當今社會對知識型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未來的教育側重于對學生素質品質的培養(yǎng),知識和技能則是擺在第二位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也必須響應時代的號召,大力滲透德育教育。
1.在美學教育中滲透德育
美術這門學科具有藝術性強,人文底蘊豐厚的特點,課本中的內容用作德育教育的材料最合適不過,但教師能否有效引導十分關鍵。以德育為出發(fā)點的美術教學不能再將重心放在知識點上,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側重于對美的理解和感悟,實現(xiàn)他們內心與靈魂的升華。
在講述《探索奇妙的水墨世界》相關內容時,可以向學生展示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借助相關資料對相應的畫作中所包含的精神以及情感進行講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顧愷之的《雪霽望五老峰圖》,借助相關史料對顧愷之進行介紹,“苦盡甘來”這個成語就此出自顧愷之,培養(yǎng)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還可以讓學生欣賞近代史上徐悲鴻的著作,他將西方傳統(tǒng)的繪畫技巧融入中國的水墨畫中,簡直就是集大成于一體,以此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身創(chuàng)新意識和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1]。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田野郊外,切實感受大自然,培養(yǎng)學生的浪漫情懷,為接下來的德育教育提供便利條件,在出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傊褪且プ∫磺袡C會讓學生感受藝術美,并借機開展德育教育。
2.在情感教育中滲透德育
德育教育不應該是蒼白的,它應該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心去設計教學活動,感染學生。教材中有很多帶有人文情感的美術活動任務,將這些素材利用起來,將枯燥生硬的美術作業(yè)變得富有靈魂,讓學生帶著使命感去完成,效果一定會更好,最終一定能夠創(chuàng)作出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比如,《留下眷戀 帶走真情》的主題就是讓學生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對母校的眷戀,對同學和教師的真情。學生以繪畫、制作紀念冊、動手制作小紀念品等形式完成作品。初中同窗三載,每個人心中都感慨良多,所以學生的畫技雖然稚嫩,但作品卻都飽含深情,這是一堂記憶深刻的情感體驗課。
3.在人物介紹中滲透德育
美術這門課程與其它學科相比更受學生喜愛,就是因為它的內容豐富、新鮮,學習體驗獨特,但是如果教師長期在課堂上重復教學、繪畫的過程,將使課堂失去原有的吸引力。應該適時的搜集一些課外知識,偶爾說一些“題外話”,介紹一些藝術家和偉大的作品,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德育,為課堂增加一些“調味料”。
以文藝復興后三杰之一的達·芬奇為例,教師這樣進行課程導入:“同學們,愛因斯坦曾說,若是達·芬奇的相關理論全部發(fā)表,科技會推進五十年?!币源思ぐl(fā)學生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畫出括號圖,并告訴學生:“大家知曉達·芬奇是因為他的《蒙娜麗莎》,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他是畫家,很少人知曉,他還涉及音樂、建筑學、醫(yī)學、地理、物理、天文,等等各個領域?!彪S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學科用相應的括號圖描繪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對達·芬奇在相應領域的研究進行詳細講解,呈現(xiàn)他一生的成就。比如在生物醫(yī)學領域,他開創(chuàng)了局部解剖圖,也是第一個畫出宮中胎兒的人。在軍事領域將無段自動變速箱繪制成圖。在機械領域發(fā)明了照相機,烤肉機等,在天文方面,他是第一個否定地心說的人,同時認為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在地理學領域,他發(fā)現(xiàn)了地殼運動,指出洪水是海陸的變遷,計算出了地球直徑。通過相應的括號思維導圖,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達·芬奇,學生在藝術家的藝術故事里會有所疑惑,比如“達·芬奇為什么不將理論發(fā)表?”教師就中世紀的歐洲歷史進行講述,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相應人物。學生透過類似的藝術故事逐漸了解達·芬奇的生平,探索藝術大師的內核精神“不斷進取,不安于現(xiàn)狀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更進一步融合德育教育[2]。
4.在文化教育中滲透德育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遺留的藝術瑰寶數(shù)不勝數(shù),在美術教材中有很多體現(xiàn)。教師應該利用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入口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德育教育,讓他們感受我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并將文化傳承下去。這要求教師多組織一些帶有實踐性質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感知的機會。比如,在學習“中國民間美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展覽或者開展手工藝制作的活動,在參觀與動手操作中讓學生感受到民間美術作品的無窮魅力,諸如年畫、剪紙以及窗花等,同時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作用的觀賞性與實用性,比如我們常見的燈籠,不同的燈籠有著不同的圖案與形狀,這些各式各樣的燈籠具備了美觀性與照明功能[3]。
除此之外,在教學“喜慶吉祥的民間藝術”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初步認識我國的民間藝術,教師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選取剪紙進行導入: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精美的剪紙,用寓意深遠的吉祥圖案來祈禱祝福,從而營造出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通過這種別開生面的導入,從而喚起學生對我國的民族美術的熱愛與關注,使我國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與文化可以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
5.結語
總之,對于美術這樣的藝術類學科,僅靠生硬的認知教學,無法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真正魅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只有發(fā)自內心地熱愛生活,熱愛陪伴我們成長的周圍的一切事物,才能對美有更深切的體驗。德育教育融入美術教學,使學生在成長中伴有美好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的成長,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秀花.初中美術教學的德育滲透[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4(10):124-125.
[2]陶文廣.淺議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學周刊,2013(18):157-157.
[3]李力.用美術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淺談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德育滲透[J].藝術評鑒,2018(0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