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田恬
摘要:批評話語分析是語篇分析的經典理論和視角,旨在探究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語言是身份的外化,身份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手段能標記、表征、建構身份與形象;身份屬性也引導、制約、影響著語言的選擇和表達。文章以費爾克勞夫“批評話語三維分析”理論為分析工具,從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三個維度,分析文本的語言特征,結合話語表達的社會語境,探討文本和社會互動之間的關系。CGTN主播劉欣在本次話語實踐中,憑借扎實的專業(yè)能力和過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實現了一次正面積極的國際傳播與交流活動,在互動中建構起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 互文性? 中美主播對話
劉欣作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女主播,曾于2019年5月30日與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商業(yè)頻道前女主播翠西·里根進行了跨國公開電視辯論,這場中國主持人與美國主流媒體進行的硬碰硬的正面交鋒,引發(fā)全世界的廣泛關注。2019年9月3日,劉欣應邀在美國紐約接受了美國主流媒體CNBC《華爾街直播室》欄目三位主持人約12分鐘的訪談,這是劉欣繼首次中美女主播跨洋對話后,第二次以嘉賓身份在美國主流媒體直播節(jié)目中發(fā)聲。對話以美方問、中方答的形式,圍繞事關兩國切身利益的中美貿易戰(zhàn)展開,涉及加征關稅、談判進程、知識產權保護、對消費市場和旅游業(yè)的影響等話題。中國和美國作為當今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兩個超級大國,CGTN和CNBC分別作為中美權威主流媒體,媒體代表發(fā)言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與明確的國家立場。劉欣的積極回應體現出中國媒體人參與國際對話的自信與能力,拓寬了廣大國際受眾的認知視野。
費爾克勞夫提出語篇分析方法的三個維度,即文本(text)、話語實踐(discourse practice)和社會文化實踐(sociocultural practice),認為“任何話語事件可被同時看作是一個文本、一個話語實踐的實例和一個社會文化實踐的實例”。筆者將“CGTN主播劉欣受訪CNBC”作為一個話語事件,以費爾克勞夫批評話語分析三維模型為框架,結合互文性理論,運用議題分解、語句拆分、意義解讀、現實聯系等手段,著重對劉欣的發(fā)言進行話語分析,探討話語背后的身份建構與社會意義。
文本維度:語言特征分析
文本是費爾克勞夫批評話語分析的初級層次,是話語分析的基礎和核心部分。隱喻滲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滲透在語言里,也滲透在思維和活動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普通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上基本是隱喻的。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本質上是借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的過程,研究隱喻有利于理解詞匯的表達策略。
旅途隱喻和建筑隱喻。發(fā)展即旅行,旅行有出發(fā)點、計劃、交通工具、目的地,要想順利抵達需要克服困難。中美貿易戰(zhàn)勝似一場博弈,好比一場曲折多變的旅行。劉欣多次強調中國嚴正聲明的“絕不退縮”立場,明確最終目標是與美方達成和平協議,這需要美方的積極配合。努力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保護知識產權,這是中國取得發(fā)展的路徑。“We have to upgrade, bring ourselves up on the supply chain, right be more innovated, develop our basic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so we can be stronger. These are the pain of development.”任何工程都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充滿挑戰(zhàn),中美關系發(fā)展應當以互信和尊重為基礎和前提,彼此理解和接納是初衷也是目標?!癐 think China is willing to engage anytime but it has to be mutually respectful. It has to be a mutually acceptable deal.”
沖突隱喻和圍棋隱喻。圍棋是一種策略型的兩人棋類游戲,古時稱為“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如同下圍棋。中美貿易戰(zhàn)就像打太極,既有規(guī)則又要智慧。美主播認為貿易爭端根源是中國強制美國公司進行技術和IP共享,質詢中方是否準備讓步,劉欣不卑不亢,以美中商會調查數據為反駁依據,同時站在美國企業(yè)的角度為觀點提供支撐?!癟his is a very disputable point, because you see things that way.……actually 5 percent of American companies say they have been asked to transform technology and it was not some kind of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orm. They would all have to agree to it, otherwise they dropped the deal.”正如棋局無定數,為防止創(chuàng)新成果被竊取,應該時刻警戒保護IP成果,劉欣強調問題關鍵在于美方是否愿意真誠信任中國?!癟he ball is not on the court of China here. It real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is able to show sincerity and to show good faith that is really wants to have trade deal.”
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語態(tài)使用和情態(tài)系統(tǒng),對文本分析和人際功能分析具有重要意義。主動語態(tài)可能是表達者想凸顯動作執(zhí)行者的角色定位,強調事件責任的歸因;被動語態(tài)的表達者可能想弱化動作執(zhí)行者的旨意,轉移責任甚至隱蔽歸因。劉欣的回應多是主動語態(tài),美國主播傾向于將美方置于被動。例如,認為是中國對美國公司強制共享致使貿易爭端,“make concession”(妥協讓步)暗指中方是爭端主導者;美國“has warned”(警醒)中國不要采取強制措施,暗含霸權主義色彩;挑起中國人旅美話題,強化美國“受害者”身份。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削弱了主體行為的動作感和目的性,以實現某種意義的“主題化”(thematization)。
情態(tài)系統(tǒng)同樣實現了語篇的人際功能。情態(tài)指正反兩極之間的中間程度,情態(tài)的實現主要依賴情態(tài)助動詞。情態(tài)詞匯是系統(tǒng)而豐富的,韓禮德將情態(tài)助動詞分為高、中、低三大類。筆者沿用此方法,將情態(tài)助動詞分為三類研究。低等值情態(tài)助動詞表示可能、也許,如can/could,may/ might;中等值情態(tài)助動詞表示將、不得不、最好,如will/would,have/has to;高等值情態(tài)助動詞表示必須、需要、應該,如must,need,should。
與國家政治話語相區(qū)分,新聞職業(yè)話語強調專業(yè)標準與行業(yè)規(guī)范,其話語風格表現為客觀、平衡、多樣信源與公眾視角。本輪對話中,高傾向性、強立場的高值情態(tài)助動詞的使用相對謹慎,體現個人風度,事關國家形象。面對美方主播的有意拷問,必要時使用高值情態(tài)動詞表明中方捍衛(wèi)正當權益的決心。國家電視臺主播應當盡可能保持中立客觀原則,中低值情態(tài)助動詞擁有最大占比。預測趨勢的will/would、預測舉措的have/has to,表達對貿易戰(zhàn)進程的期待,順勢提出應對措施,使規(guī)劃有合理依據。對于不確定性和風險高的問題,使用猜測類情態(tài)動詞may/might、can/could模糊表達觀點。
話語實踐維度:互文性研究
話語實踐是三維分析框架的中間層次。費爾克勞夫將語言分析和互文性分析視為語篇分析的兩種互補形式。有學者從讀者和分析者的角度,把互文性分為“具體的”(specific)和“體裁的”(generic)兩類。具體互文性指一個語篇中有具體來源的他人話語,以及不加標明引用他人話語而產生的互文關系。體裁互文性類似于費爾克勞夫的“構成互文性”,指的是在一個語篇中不同體裁、風格或語域的混合交融?;ノ男月摻Y了微觀層面的文本分析與宏觀層面的社會分析,探討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語篇生產者和解釋者如何有效使用習俗化實踐(如體裁、話語、敘事等)的特定組合。
具體互文性:權威的消息來源與有力的事實論證。統(tǒng)一官方口徑,表達中國立場?!癢e just want to send a very strong message as our guest said just now,……”權威的消息來源,用數據說話?!癟he latest statistics survey by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found that……”(中美商業(yè)委員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China is among all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highest world innovation index, an index made by WIPO, which is the UN IP agency, together with Cornell University.”一份由聯合國知識產權機構與康奈爾大學共同制定的指數顯示,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里世界創(chuàng)新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談及貿易戰(zhàn)對平民生活的影響,劉欣表示“In terms of impact, I would say a little bit, similar to what is happening here. Yesterday, I was on the street, I was outside a supermarket, target for instance to find out (inside) the price and asked a couple of people how they feel, they mostly didnt feel so much yet.……Although I went to the China Town, the souvenir shops there, the Chinese grocery stores there, are feeling a bigger hit.”結合自身超市見聞,大部分美國人還未覺察貿易戰(zhàn)給生活造成影響,但前往唐人街的紀念品店、雜貨店,確實受到較大沖擊。談及旅游業(yè),劉欣認為并非中國人不想前往美國,講述自己在美國大使館辦理簽證時等候隊伍之長超出預料。將高度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具像化,通過個人親身所見所感展開實例論證,撇清了含糊的政治邊界議題,展現了中方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
體裁互文性:反復與對比。修辭互文性屬于體裁互文性的一種,表達者通過使用不同修辭實現體裁的互文,增添了表達的節(jié)奏感和藝術性。首先,高頻重復使用表述能感染受眾和加深主題。劉欣在回應中多次使用“deal”,分別為reach a deal、have a deal、dropped the deal、have trade deal、be a mutually acceptable deal、table a reasonable deal、result in a better deal、a big deal(重要的事),“deal”名詞譯為“交易、協定”,中美貿易戰(zhàn)語境下是實現互利共贏(an arrangement for mutual advantage)。其次,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個表達體系中,形成對照和呼應。劉欣將當前中美態(tài)勢比作球場對弈,指出球不在中方,取決于美國是否具有誠意和信任。“The ball is not on the court of China here. It really depend on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is able to show sincerity and to show good faith that is really wants to have trade deal.”劉欣還將中美消費市場狀況進行對比,事實表明美國生產企業(yè)的不確定性更強,在貿易戰(zhàn)中更加受創(chuàng),中國消費者生活照常,國內消費市場依舊強勁,中國企業(yè)更具有彈性和適應力。
社會實踐維度:社會背景與意義闡釋
社會實踐作為三維分析框架的最高層次?!对捳Z與社會變遷》一書中,費爾克勞夫認為,話語和社會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就是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意識形態(tài)根深蒂固于社會實踐中、滲透于話語實踐過程中并隱含于文本的底層,是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能夠實施辯證關系的靈魂,是一種維系權力關系的有效機制。中美媒體人的非官方話語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局勢與現實處境,同時又促進了劉欣個人和媒體機構的身份認同,向世界展示中國姿態(tài)和中國精神,塑造了一個勇于應對挑戰(zhàn)、肩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劉欣作為CGTN主播,外形端莊得體、表達恰適有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專業(yè)媒體人的優(yōu)秀素養(yǎng),同時有助于提升CGTN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尊重并客觀反映事實,提升話語可信度。開場以加征關稅為先導,開宗明義指出美國此舉有損雙方利益,擺明中方立場即維護合法權益;面對中國強制美國企業(yè)技術共享的質疑,劉欣用權威數據說話,不回避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承認問題有助于贏得公信力;劉欣認為企業(yè)轉移浪潮早已出現并屬于正常經濟現象,中國更注重自主創(chuàng)新力的提升;美國主播有意將矛頭指向中國,劉欣通過“語言事實”消除偏見,批判美方非正當行為,誠懇希望與美方共商合理對策、共建友好關系,中美關系絕不是“零和博弈”的對峙游戲,而是追求雙贏的長期共處。
促進國家身份建構和認同。語言建構國家身份的過程,不僅是國家間語言權力的實踐過程,也是互動者之間的一種心理試探和相互適應的過程。抓住他國的心理特點,明確他國的心理需求,針對性地表征事實,施加影響,才能實現交際目的。CGTN 作為非英語母語國家開辦的國際媒體,語言國際化是眼光和思維國際化的前提。在涉及重大國家利益和政治立場的議題上,專業(yè)媒體人的話語應當始終保持著與國家政治話語的協調一致,非官方對官方的吸納與平衡,是保證職業(yè)媒體人在維護國家利益、保障語輿論安全的大局面前作出正確表態(tài)的基礎。面對美國主播帶有攻擊性的追問,劉欣在立場上前后一致、內部自洽,在態(tài)度上從容不迫、不怒不惱,打響了一場漂亮的輿論反擊戰(zhàn),樹立了一個直面挑戰(zhàn)、肩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結語
本研究以費爾克勞夫的批評話語分析三維模型為總體分析框架,以CGTN主播劉欣與美媒CNBC的對話文本語言為語料,從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三個維度出發(fā),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探討話語、社會現實、身份的辯證關系。作為中美主流媒體主播,媒介代表在非官方外交場中扮演著跨文化傳播者的身份。對話聚焦事關兩國深切利益的熱點問題,在歷史和現實語境上體現非官方外交的獨特價值。通過對話語文本微觀細節(jié)、中觀形態(tài)、宏觀視野的辯證分析,有助于更加透徹地理解專業(yè)媒體代表的角色與擔當,同時,以本次成功的對外傳播案例作為參照,在今后更好地運用話語策略進行觀點表達與身份建構,以更加國際化的視角看待話語表達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關系,實現更優(yōu)質、更具有影響力的跨文化交際。(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
參考文獻:1.辛斌,賴彥:《語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當代修辭學》,2010(3)。
2.馮若谷,吳嘉莉:《議題與話語的彈性邊界:對外傳播中官方與非官方主體的聯動策略》,《對外傳播》,2019(8)。
3.辛斌:《語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
4.王澤霞,楊忠:《費爾克勞話語三維模式解讀與思考》,《話語研究》,2008(3)。
5.李瑩:《語言建構國家身份的手段和原則》,《戲劇之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