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
摘 要:在人類日常生活中隱喻隨處可見,是將始源域投射到目標域從而能夠?qū)崿F(xiàn)對目標域特征的從新認識?!帮L”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之一,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本文試圖從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視角,通過對比“wind”和“風”常用的概念隱喻,找到在該兩種語言中有哪些語義及概念隱喻上的共性和差異,并解釋分析有所不同所涉及的原因,包含英漢兩民族的認知原因、地理原因、心理原因。最后總結(jié)對比出的主要觀點,以及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語言的自身的內(nèi)部原因,得到英漢二者的文化和認知一定意義上的異同。
關鍵詞:英漢;wind/風;概念隱喻;對比
世界上萬物皆有定義名稱,而每種語言又存在對相同事物的不盡相同的定義和相關理解,每種語言蘊含著民族背后怎樣的思維與認知?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從最本質(zhì)和最深層的意義上說,心智、意義和思維都是體驗的。人類相關的一切概念,不管是具體還是抽象的,都是人們通過對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的體驗認知從而形成的,遵循著“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進展程序。
“風”是與我們?nèi)祟惿蠲芮邢嗦?lián)系的概念,本文從概念隱喻出發(fā),通過對英漢兩民族相同概念以及其相關概念理解的范疇化分類對比,分析日常“風”的概念在人們構(gòu)建抽象概念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及其語義擴展所遵循的規(guī)律,得出英漢民族對相同事物認知體驗的異同,并分析產(chǎn)生異同的原因。
一、概念隱喻理論
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概念隱喻理論,該理論源自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該書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隱喻不僅僅是語言表達層面上的問題,更體現(xiàn)在思維層面上,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萊考夫稱之為概念隱喻。萊考夫(Lakoff)用意象圖式以及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來解釋隱喻這種現(xiàn)象,他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
二、英漢中“風”的概念隱喻的共性與差異
(一)英漢中“風”概念隱喻共性
1.方向范疇
“風”雖然是無法操控和儲存的存在,但在它的范疇屬性中第一個存在方向性,而方向又在英漢語言中隱喻著各自不同的概念,以東風為例。英語中東風的概念隱喻有:“The east wind has came to get you.”(“可怕的死神要來找你了”英國BBC《神探夏洛克》中麥考夫特對瀕死的夏洛克所說。)
在西方人眼里東風并不受喜愛,通常和東風一起呈現(xiàn)出來的詞語都是消極的。在西方,東風出現(xiàn)在冬天,所以東風給人的感覺就是寒冷、干燥、討厭的,所以東風在英語里一般隱喻一些消極的、反面的勢力。
漢語中東風的概念隱喻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p>
“借東風”出自《三國演義》,其中諸葛亮利用東風順利打敗曹操,東風指成功的關鍵性助力條件。
2.能量范疇
“風”還是一種具有著能量屬性的事物,而能量必然同時會擁有正負兩反面的影響,而在英漢兩民族他們又有著自己的能量隱喻范疇。
英語中“wind”的正相關能量范疇有:“With the wind at their backs in the second half,Alder shot penned the Oxford lads in their own half and Simon Nice,in his best form,drove the ball firmly home for the second goal.”(下半場如有神助,阿爾德從自己隊的半場把球射入牛津隊的球門,然后西蒙用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把球帶回準備再次得分。)
漢語中“風”的正相關能量范疇有:“總書記的講話像一股強勁的壹壓,從八皖大地迅速吹向了全國各地,驅(qū)散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疑團與迷霧?!?/p>
在古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的風寓意能夠帶給萬物新生重新振作的力量,雪萊的《致西風》就把作者革命的激情和滿腔的熱血用西風來隱喻,充分說明了“風”充滿正向力量,因而“風”被看做一種激勵人心的正相關能量。
英語中“wind”的負相關能量范疇有:“all against the wind”(在困難中堅持。)
漢語中“風”的負相關能量范疇有:“但他覺得入黨時間短,需要在風雨中鍛煉,自己要求留下來搞武裝斗爭?!?/p>
漢語里我們經(jīng)?!帮L雨”連用,以表示一種困難的處境,在英語中某些特定語境里則直接用“wind”也來表示困難。漢語和英語所具備的這種相同的隱喻是由于人類共同經(jīng)歷過風所帶來的困難生活經(jīng)驗所導致。
(二)英漢中“風”概念隱喻差異
形態(tài)范疇。我們可以聽見風吹過的聲音,但是風作為一種事物是摸不著,無法看見,且沒有形態(tài)的,因而人們用“風”的無形來隱喻無實、虛假的事情。而英漢在對“風”形態(tài)范疇上的隱喻則有所不同。
英語里的“風”是消息:“Our competitor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have wind of our Plans.”(我們的參賽者是被禁止得知我們的計劃的。)
漢語里的“風”是消息:“于是,頭兒被公安抓住了,頻頻向我們使眼色,讓我們快逃,以便通風報信好讓同伙來救他。”
漢語里的“風”某些特定語境中等同于消息,而且一般都是指不能輕易公開的消息。而英語中“wind”也有消息的意義多為虛假的謠言等。
三、英漢詞典中“風”的概念
(一)英漢詞典中“風”的概念對比
本文分別選取了幾部權(quán)威的英語和漢語詞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劍橋國際英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返?,將英語和漢語的“風”的概念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空氣流動這一概念都是二者的首要詞匯意義,在相關的“消息”這一意義上也近似,而其他意義上的確有所不同??傮w而言,漢語“風”的概念更多地和人的內(nèi)在品性、和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而英語中的概念更多的是與人體內(nèi)部的氣體和像風旋繞的狀態(tài)有關。
(二)概念隱喻產(chǎn)生的原因
1.認知原因
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不只是傳統(tǒng)修辭學所認為的一種修辭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思維和認知層面上的體現(xiàn)。萊考夫和約翰遜更認為隱喻是我們?nèi)祟愘囈陨娴氖侄危粘I钪刑幪幋嬖陔[喻,它就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他們提出的“隱喻認知觀”,實現(xiàn)了隱喻研究在認知上的轉(zhuǎn)換。這些異同的概念隱喻也就反映出了中西方民族對于“風”的認知的同與異。
2.心理原因
各個民族的文化理所當然會有個性差異,也就是所謂不同的思維模式,因而這里可能更多的分析到由于英漢的文化的心理差別所引起的“風”的概念隱喻上的差別。羅杰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有兩類:“一種是具體的、圖畫式的、感受性、情感性、更具想象性的思維方式;另一種是抽象的、概念性、分析性、更具控制性、較少自發(fā)性和情感性的思維方式?!敝袊烁蛑庇X形象思維,西方人更偏向邏輯抽象思維。
3.地理原因
從相對位置來講,中國東邊是平原,西邊是高原,東臨太平洋,吹東風時溫暖舒適,故人們更喜愛東風,把東風隱喻為有利條件和積極進步的勢力。英國和中國正相反,它地處歐洲西部,東邊是歐洲大陸,東風會使他們感受到冬天的寒冷,所以東風隱喻消極的負能量。
四、結(jié)語
本文先從“風”的概念入手,英漢“風”的首要意義都是“空氣流動”,通過查找詞典和一些著作收集到的全部義項列出并歸納整理,根據(jù)常用義項分三個主要特征進行分類,總結(jié)出中英漢語言里隱喻范疇共性以及差異。通過進行隱喻的跨文化比較,可以讓我們學會透過隱喻加強對目標語言文化內(nèi)涵的進一步了解,提高母語及其他語言的運用能力。隨著現(xiàn)代跨文化交際的迅猛發(fā)展,某種語言特有的隱喻映射開始能夠進入另一種語言,被他國人所理解接受,便于促進東西方人的溝通和相互理解,同時有利于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Lackoff,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2.
[3]戴瑞亮.語義研究中的原型范疇理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5(6):95-100.
[4]萊考夫,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3.
[5]Lac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Press,1980.
[6]束定芳.中國認知語言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J].現(xiàn)代外語,2009,32(3):248-256.
[7]束定芳.論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外語學刊,2000(2):25-35,94.
[8]束定芳.試論現(xiàn)代隱喻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和任務[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2):9-16.
[9]王寅.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