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前不久,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發(fā)布了一段個人生活視頻,視頻下有人評論道:“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边@一評論如一滴水掉入熾熱的油鍋,馬上炸開了。不僅引發(fā)全網(wǎng)熱議,而且某網(wǎng)站還發(fā)起了“舞蹈家楊麗萍被諷‘最大的失敗是沒孩子,你怎么看?”的調查。令人驚訝的是,這條評論竟然獲得了不少認同票。
楊麗萍今天獲得的成就,已經(jīng)達到了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的最高層次,做到了“自我實現(xiàn)”。因此,對于楊麗萍和與她相似的女性來說,成功與否,是以其是否干出了一番事業(yè)來衡量的,而是否生孩子,不值一談,至少已經(jīng)不是主要標準。不過,這位評論者認為楊麗萍不生育孩子是最大失敗,并獲得不少網(wǎng)友附和,屬于另一種標準—更世俗、更具人間煙火味,是“自我實現(xiàn)”前的4個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的融合。在這種標準下,身為女人就應該成家,生育,相夫教子。有孩子并教子有方就是女人最大的成功。
通常,我們會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生育是自由的,每個成年人都有權利選擇生育或者不生育。不過,事實上,生育的自由是相對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國內還是國外,生育都會受到干預。春秋時期,吳國戰(zhàn)勝越國。越王勾踐為了復仇,不僅臥薪嘗膽,而且回國后還出臺了包括鼓勵生育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到了今天,也有一些國家抑制生育或鼓勵生育,并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法令。因此,生育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但是,如果生育自由度相對較大,則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輕松,減少社會責任對私人生活的影響。不想生育的女性有選擇的自由后,既可以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承擔生育的壓力。同樣,也會有相當多有意愿生育的女性來替她們完成生育行為。
不過,在“楊麗萍上熱搜”的背后,一個潛藏的爭議是,一些功成名就者明明有優(yōu)秀的基因,為何不生孩子讓基因傳遞下去,反而要“自廢武功”,自斷血脈?這有違生命的演化和優(yōu)秀基因傳遞的原則。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些人認為楊麗萍不生育兒女是失敗的,其實是同情楊麗萍,而且希望楊麗萍的生活更好、走得更遠,希望她能將其美貌、技能和藝術傳承給后代。他們認為,基因的作用不可否認,憑借楊麗萍的美貌和舞蹈才華,如果有孩子,一定會有先天的優(yōu)勢。將好的基因遺傳下去,也會為人類社會貢獻基因的力量。所以,楊麗萍的不育,不僅僅是她個人的遺憾。任何生物都應該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才會在生命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有較好基因的人,如楊麗萍,反而不愿意把基因傳遞下去,這似乎是人類和生物演化的一種損失。
擁有這種觀念的人,其實只是片面理解了基因的作用。基因當然有遺傳作用,但是基因的作用只不過占30%左右,而且要通過后天的各種因素讓基因表達才能起作用。即便是基因表達起了作用,還有后天的努力和社會環(huán)境等占比更大的影響因素。因此,把寶全部押在基因上并不理智,例如,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后代智力平平,并未能繼續(xù)父輩的榮光。
楊麗萍不生育固然不可能將她的美貌和才能遺傳下去,但是這樣的遺憾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彌補。
科學家早就發(fā)現(xiàn),無論何種決定人生理功能和生物性狀的基因,都不可能是單獨的一個基因起作用,而是一類基因。這一類基因也不可能只貯存于一個人的體內,而是在人群中有廣義配置和按比例分布,這也是生命演化的一個原則。正如人類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高與697個基因相關,這些基因人人都有,只是有些人表達出來了,有些人沒有表達出來,所以有人高,有人矮。如果有美貌和能歌善舞的基因,也應當是數(shù)以幾十個或上百個,而且可能按比例分布于所有人群。
因此,楊麗萍不生育,她的家族會有人生育,其他絕大多數(shù)女性都會生育,她們當中與能歌善舞相關的基因會遺傳到無數(shù)的后代身上,只是還要看未來有沒有環(huán)境讓這樣的基因表達出來。
如果生育的自由度更大一些,人們對人生的選擇就會更多樣化,也才能有參差多態(tài)的生命和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會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角色并非只是生孩子,她們可以擁有出色的事業(yè)、自在的生活、多元的生命體驗,而且她們對社會的貢獻未必不如男人。
不過,應當看到,很多有杰出才華的女性本來是可以干出一番事業(yè)并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但為了生兒育女這個讓人類生生不息的更偉大的事業(yè)而放棄個人的事業(yè),這種貢獻多年來都被低估了。事實上,社會應當重新考慮這一點,才能回應和平復更多女性在生兒育女上不平衡的心態(tài):女人并非天生的生兒育女的工具。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應當尊重女性在生兒育女方面的選擇,當婚姻、生兒育女與自己的事業(yè)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之時,可以選擇事業(yè)而犧牲家庭和生兒育女。在這個意義上,女性做出的選擇更為痛苦,付出的代價更大,其中就包括今天人們對楊麗萍的非議。
沒有哪一個女人不擁有母性,不愛孩子,不渴望家庭,楊麗萍同樣如此。此前一直有個說法:因為從事舞蹈藝術,楊麗萍對自己的身材要求特別嚴苛,因此放棄了生孩子的機會。實際上,楊麗萍曾經(jīng)也像很多普通女性一樣,希望有個自己的孩子。楊麗萍曾表示:“其實這個生孩子啊、婚姻啊,很多都不影響舞蹈的。”因此,更深層的原因是,現(xiàn)在的楊麗萍不愿生孩子并不是因為保持身材,而是覺得她不一定非要有個孩子不可,她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做,讓自己的藝術和成就流傳下去,也許勝過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還有一些人認為“楊麗萍不生孩子是失敗”的觀念,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老病死的現(xiàn)實角度來考慮的。人老了手腳不靈,耳聾眼花,行動遲緩,甚至說話不清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如果沒有兒女在身邊,沒有人端茶送水,噓寒問暖,晚年的生活將會極為困頓甚至悲慘。但是,在今天,沒有孩子的人,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只要有養(yǎng)老金和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可能選擇的生存方式也是多元的,可以進養(yǎng)老院,也可以請保姆。只要經(jīng)濟有保障,沒有兒女的人的生存也不亞于有兒女的人,甚至可能會更好。
無論是對楊麗萍這樣的自我實現(xiàn)者,還是更多平凡的女性,不婚不育是她們的自由,人們不對其說三道四則是文明的進步,而且優(yōu)秀基因的傳遞和生育的社會功能,都可以由其他有意愿生育的女性來替代和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