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周業(yè)勤
摘 ? ?要: 自媒體“圈層化”現象是指信息在有層級區(qū)別的網絡圈層中精準、迅速地傳遞的過程,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與機遇。自媒體圈層化有助于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提高思政工作效率和精準性。實現挑戰(zhàn)向機遇轉化的主要方法包括培養(yǎng)代表主流思想的意見領袖融入圈層,同時主動建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圈層、依法對監(jiān)督圈層實施監(jiān)督等。
關鍵詞: 自媒體 ? ?圈層化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自媒體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自媒體場域中網絡社群的“圈層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各種“社交圈”愈加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狀況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根據不同網絡平臺、不同網絡社群的特點制訂專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形成有的放矢的新媒體矩陣。要跳出高校看高校,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聯(lián)網上線,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18-24)基于此,全面深入研究“圈層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
一、自媒體場域中的“圈層化”
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逐漸成為人們社會交往與信息接收的主要方式。在自媒體平臺中,“因價值觀而聚合,以興趣點而分眾”的網絡社群現象越發(fā)凸顯,伴隨著這種現象的出現,用戶的社會交往與信息獲取呈現出分層與固化的趨勢,學術界稱之為“圈層化”[2](70-74)。
(一)“圈層化”概念的提出
自媒體中的“圈層”是指有層級結構的信息的一種具體狀態(tài),“圈層化”是指信息在有層級區(qū)別的網絡圈層中精準、迅速地傳遞的過程。用戶在自媒體場域的“圈層化”現象主要分為網絡社交圈層化和網絡信息圈層化。網絡社交圈層化是指一些相似價值觀或愛好的網絡用戶群體在自媒體平臺中聚集在一起,并根據關系的親疏遠近形成網絡層級結構。網絡信息圈層是指網絡平臺會根據用戶瀏覽習慣和興趣關注進行“定制化”的信息推送和屬性相似公眾號等的推送,使得用戶的信息來源逐漸固定并局限于自己所處的社交圈層中。就二者關系來看,信息圈層是社交圈層的反映,社交圈層的強化又引向信息圈層的深化。圈層化使用戶的信息來源被逐漸“固定化”,并且推送的信息會逐漸對受眾的興趣、愛好、瀏覽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產生某種程度的控制[2]。
(二)“圈層”特點的表現
圈層化的結果是形成不同的圈層,但這些不同的圈層具有如下共同的特點:
1.圈層關系的層級性
在自媒體中,我們會接收到各種信息,根據交流頻次、社會親密度、關注程度、對主體精神世界的影響程度等將不同圈層劃分為不同“等級”,形成類似于同心圓式的圈層結構。外圍圈層通常用戶對用戶精神世界影響較少的群體及其所傳播的信息。中間圈層多為興趣愛好類社群,用戶多因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而結緣,會對用戶的價值觀念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核心圈層是用戶交流頻次最高、關注程度最高、與用戶關系最親密且對用戶價值觀影響最大的群體。核心圈層帶的成員思想或行為較為統(tǒng)一,對所在群體的認同度高,敏感話題的保密性較高,對外多有排斥心理。
2.圈層的封閉排他性
由于自媒體平臺提供的“定餐式”信息服務,用戶通常得到的是自媒體平臺根據自己的瀏覽習慣、瀏覽愛好而推出的相關信息。相對固定的信息接收來源無法提供其他種類的信息,即使提供了用戶也多會主觀地將其他信息排除在外,從而用戶逐漸走入了專屬的“信息繭房”,即“被”束縛在蠶繭般的信息中[3](75-78)。另外,自媒體中的社交圈層,尤其是匿名核心圈層的建立,是一個思想相近的人逐漸親近,思想相異的人逐漸退出的過程,使核心圈層的成員思想比較一致且對外多有排斥心理。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安全空間”中,重要信息一般不愿外露,外部其他異質信息也難以進入。
(三)“圈層化”的主要原因
1.社會結構的層級化
我國社會結構變遷不僅是一個結構轉型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創(chuàng)造多元社會主體和復興社會主體的過程[4](100-107)。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簡單社會結構轉變?yōu)槎嚯A層共存的復雜社會結構[5](74-82)。由于不同的群體對社會資源的占有量不同,導致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態(tài)度,社會結構的層次性最終促使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多樣化。因此,這種差異表現在自媒體平臺中,就是階層相同、思想相近的人逐漸靠近,形成“圈層化”現象。
2.自媒體的逐利化
自媒體平臺本身為用戶提供了“圈層化”的動力。自媒體平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依據大數據技術向用戶提供與其瀏覽習慣相似屬性的信息。根本目的是提高某個信息發(fā)布端強大的聚集人氣的能力,以此給商品經營商們提供宣傳的機會。這種“定制”信息的方式,一方面節(jié)省了用戶搜索信息的時間,另一方面縮小了用戶的交往范圍。
3.“生活世界”殖民化
在流動的現代社會,人們對“生活世界”的情感需要,是圈層化現象出現的又一原因。哈貝馬斯認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現代人面臨的重要困境是“生活世界殖民化”[6](136-142)。社會由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熟人社會”發(fā)展到“陌生人社會”。市場競爭,導致一些人到網絡空間尋找并建構所屬群體,以滿足情感和價值認同的需求。網絡上圈層化現象的出現,可以視為人們對“生活世界”的反殖民化。用戶在自媒體圈層中,可以擺脫現實社會角色的束縛,在一個相對“安全”且價值觀一致的群體中找到歸屬感。
二、“圈層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網絡社交的主要平臺,自媒體平臺中的“圈層化”現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主流聲音的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
(一)“圈層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1.主流思想的傳播被削弱
在自媒體平臺私人訂制的“圈層信息網”中,大學生接收到的都是感興趣的信息,而他們大多缺乏主動“調頻”接收主流信息的自覺性。目前,高校雖然重視網絡陣地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工作,但是很難保證跟大學生“同頻共振”,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2]。針對圈層問題,我訪談了一些大學生,其中大部分同學表示如果有人在他們的社交群中宣傳思想政治教育類信息,他們可能會忽略轉而關注自媒體平臺推送的感興趣內容。一些同學說他們會關注思想政治教育類信息,但是一般不會轉發(fā)或評論,因為這樣多會被“圈內”朋友視為“異類”??梢?,圈層的存在削弱了主流聲音的“穿透力”,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被減弱。
2.圈內易受消極思想“入侵”
“圈層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所謂“志同道合”,圈子要想形成,圈內人員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高度相似或一致。由于自媒體中有去抑性的特點,且圈層內具有很強的封閉排他性,因此當思想較為極端的大學生在網絡上聚集時,“圈層”則為他們提供了“秘密基地”。在網絡“蝴蝶效應”的作用下,這種消極思想可能會不斷傳播。
3.圈層內思政教育者主體地位被改變
因為自媒體平臺具有匿名性、自主性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使進入了學生的“圈層內部”,也難以建構或保持思想的互動關系。匿名性帶來了“高選擇性”,在人人都有話筒,人人都是發(fā)言人的自媒體中,思想政治教育類信息很容易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被淹沒。況且一些大學生的內驅動力不足,會經常將這類信息貼上“免疫標簽”,或者將與圈內“精神”不吻合的人“踢出”圈層,這種現象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失去教育主體地位,傳播的主流信息不易獲得學生的重視。
(二)“圈層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1.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
現實生活中迫于內化的社會角色期望的約束,學生通常不愿意將有違社會角色期望的真實想法告于他人,尤其是長輩、教師等,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tài),無法“對癥下藥”。但是在圈層中,尤其是在匿名化的圈層中,大學生更愿意吐露心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可以進入大學生“圈內”,那么不僅是社交群,還包括大學生經常留言評論的微博、微信推文等,則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
2.提高思政工作效率
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發(fā)現有思想問題的學生則通常會對其進行單獨疏導和教育,但往往是發(fā)現一個“教育”一個,或者“廣撒網”式地對所有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授,這種教授導致一些沒有該問題困擾的同學感到無聊乏味。在自媒體圈層中,圈中之人大都存在相似的思想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同時解決“一圈人”的思想問題,實現由現實中的“一對一”轉為網絡空間中的“一對多”。并且,自媒體平臺打破了時空間限制,不需要特定的教育場所,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性與靈活性。
3.更好地利用碎片時間
當前自媒體平臺下用戶的信息接收方式呈現碎片化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碎片時間,以多樣的形式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自媒體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擁有更加自由的交流時間,網上的互相留言、評論等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不需要共時性。并且在自媒體時代,一條信息、一個朋友圈、一條評論、一個小視頻等都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這就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圈層的特點,由大眾傳播轉向分眾傳播,盡可能多地占據大學生零碎化的時間和碎片化的空間,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7](112-121)。
三、化挑戰(zhàn)為機遇的基本路徑
毛澤東曾十分明確地將矛盾的同一性特點概括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lián)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盵8](322)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規(guī)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找到矛盾轉化的機制和條件,化“圈層化”的挑戰(zhàn)為機遇。整合已有的相關成果,化挑戰(zhàn)為機遇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一)培養(yǎng)意見領袖
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在《個人影響》中指出,“意見領袖”廣泛存在于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之中[9](209)。在自媒體時代下,意見領袖逐漸與媒體的角色重疊,他們多是自媒體大V、各界精英等,是網絡空間中最有影響力的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育并充分發(fā)揮意見領袖的作用。這些思想政治教育意見領袖可以充當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傳話筒”與“助推器”,一方面充分收集學生的想法與建議,將學生平時不敢說、不愿意說的真實想法征集起來,掌握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tài),另一方面在網絡空間中對這類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宣傳與教育,并作為“代言人”集中反映學生的問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搭建起重要的“橋梁”。
(二)沁入圈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見領袖如果沁入圈層內部,則會對思想增值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沁入圈層,是難點之所在。哈貝馬斯認為:“在言語交往互動中,如若聽者完全認同并接受言說者的言語行為或話語,言說者和聽者之間就實現相互理解,達成共識?!盵10](248)如果言說者的話語想要被聽者接受,就要堅持三個必要的原則,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想要沁入圈層并發(fā)揮意見領袖的作用,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機會說、愿意說、真實地說。需要對學生的心聲給予回應和幫助,給學生反駁自己觀點的空間,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真誠與平等。
(三)建構主流思想“圈層”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在一定的載體中才能進行,大眾傳媒載體是其中之一,在使用大眾傳媒載體時要積極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有效互動”[11](202)。實現互動的第一步是與包羅萬象的網絡信息“競爭”大學生的碎片時間。要打贏“時間爭奪戰(zhàn)”,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平臺的“壟斷地位”。學??梢栽诠俜狡脚_設置“每周一答”“刷新聞贈優(yōu)惠券”等活動,使校園基礎性平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潛在功能。另外,平臺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要一改平日“高大上”的言說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語言風格應力求通俗化、多樣化?!暗绞裁瓷匠裁锤琛保热坏搅俗杂蓪捤傻木W絡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就要接地氣,貼近學生生活的交流更容易被學生認可和接受。
(四)監(jiān)督引導“圈層”
高校對“圈層”內的信息監(jiān)管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信息圈層的監(jiān)管,另一個是社交圈層的監(jiān)管。對于大學生信息圈層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進學生信息圈層內部,研究學生所關注的焦點信息,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變化,逐漸形成多措并舉、高效管理、精確周密的大學生網絡信息選擇引導機制[12](91-95)。關于社交圈層,高校可以設置網絡信息管理員,形成網絡輿情反饋體制,不斷增進對網絡輿情的監(jiān)察管制。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中的先進群體,大學生黨員、干部等,這些學生可以深入大學生群體內部,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橋梁。他們可以在“圈內”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同時對思想偏激的學生進行及時疏導和糾正,必要時可以向輔導員、教學老師等稟報,防止身邊同學誤入歧途。
綜上,自媒體時代的“圈層化”現象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絆腳石”,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整合各方機制,監(jiān)督學生“圈層”內動態(tài)的同時,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沁入學生的“核心圈層”,同時創(chuàng)造專屬“圈層”。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原則、滲透原則、示范原則等,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宣傳主流思想,堅守意識形態(tài)陣地。
參考文獻:
[1]葉進,張文.“意見領袖”視角下的新時代高校育人方式創(chuàng)新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6).
[2]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zhàn)[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
[3]畢紅梅,李婉玉.微時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作用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2015(10).
[4]杜玉華.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視角下的國家治理體系構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6(06).
[5]賈雙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分化的基本狀況、特征與趨勢[J].學術界,2019(07).
[6]王卉玨.從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看網絡空間中的入侵行為[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04).
[7]盧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概念建構到關聯(lián)性議題審視[J].理論與改革,2018(06).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矛盾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0]哈貝馬斯.《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1]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2]霍寧寧,饒旭鵬.困境與出路:網絡信息“圈層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1).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19VSZ079)”階段性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周業(yè)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