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倩
摘 ?要:自學能力主要指獨立學習與獲取知識的綜合能力。良好的自學能力來自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綜合運用的結果。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為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打好根基。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全面調動其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與積極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體驗學習語文知識的魅力與趣味,加強語文認知,進而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其根源在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情感與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語文學習任務,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然而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常以教師占主導地位,教師全程把控如何教、教什么、怎樣學。學生不僅喪失了主體意識,也抑制了創(chuàng)新思維,這顯然不利于其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新課標背景下,強調歸還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要我學”轉化到“我要學”,仍需廣大一線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一、把握目標,確保自學成效
把握目標自然是有效學習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更是培育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核心與靈魂。學生只有明確奮斗的目標,才能有努力的方向,以此為指引制定學習計劃、調整學習節(jié)奏。因此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要立足教材特征,考慮課標要求,綜合學生實情,制定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以《開國大典》教學設計為例,為了解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本節(jié)課制定目標包括: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概述“開國大典”的盛況,感受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意義;突破本節(jié)課的生字詞,理解句子含義;背誦課文,總結全文中心思想等。這些都是學生自學需完成的任務。總體來看,設定學習目標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適度性原則。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教育思想,緊扣課標,讓學生既能掌握學科知識,也能樹立學習自信。二是全面性原則。設計的教學目標要突出當下語文教育的特征與基本要求,從培養(yǎng)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切入點,既要涵蓋基本的字詞、語篇等知識,強化聽說讀寫綜合能力,也要涵蓋情感教育、德育教育等多個方面,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全面發(fā)展,落實核心素養(yǎng)要求[1]。
二、圍繞題眼,調動自學思維
題眼是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往往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如果學生能夠把握題眼,就能從總體分析文章的內容主旨及中心思想。在不同題材的文章中,題眼的特征也略有不同。如有的題眼突出文章中心,有的題眼抒發(fā)作者情感,有的題眼表達文章思想。因此在備課時,教師也要關注“題眼”,以此為教學重點,讓整篇文章“活”起來。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設計為例,課中以設問置疑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誰覺得我‘精彩極了?誰又覺得我‘糟糕透了?”“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我有什么反應?”“‘我如何理解父母給我的評價?父母的愛是如何表達的?”通過問題串聯(lián)文本中心,直擊文章題眼——“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由此也調動了學生的自學思維,開展探究學習活動。找到“題眼”,則學生的自學思路豁然開朗,從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提高自學效率。
三、精心指導,點撥自學方法
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只有會學習,才能樂學習。因此在語文課上,教師要善于點撥學生自學方法,為他們指點迷津,找準自學的方向。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為例,作者娓娓道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過程,她從火柴發(fā)出的微弱光亮中產(chǎn)生了幻想,看到了希望,有暖和的“大火爐”,有香噴噴的“烤鵝”,有漂亮的“圣誕樹”,也有日思夜想的“奶奶”,她盼望著能和奶奶“一起飛走”。教學過程中,圍繞五次燃燒火柴,先細致地講解了第一次燃燒火柴的內容,并填寫表格,記錄故事脈絡。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從第二次到第五次燃燒火柴的經(jīng)過,找到自學的要點,完善表格的內容。有了老師的啟發(fā),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津津有味地投入自學活動,掌握了學習方法[2]。
四、拓展延伸,強化自學深度
現(xiàn)代語文教育要樹立“大語文觀”發(fā)展思想,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知識教育到情感教育,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這才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落腳點。語文教師也要打開教學思路,廣泛地汲取教育信息,拓展延伸語文視野。讓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資源,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開啟語文思維,強化自學的廣度與深度。以《桂林山水》教學設計為例,為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鼓勵他們提前預習,上網(wǎng)收集與“桂林山水”有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獲得直觀的感受,體會優(yōu)美的“桂林山水”之景。課堂上,圍繞課文中的“靜” “清”“綠”和“奇”“險”“秀”,鑒賞關于桂林山水的風景圖片。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想,拿出事先準備的圖文資料,通過思維的碰撞,產(chǎn)生情感共鳴,把握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順利完成拓展學習的任務。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將課上與課下有機結合,全面調動了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并在興趣的驅動下提高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的自學能力,激勵他們帶著疑問思考與探究、帶著興趣學習與參與,全面提升學習有效性,塑造語文綜合素養(yǎng)。而作為語文教師,也要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全面挖掘可用的教育資源,打造多樣化的、趣味十足的語文課堂,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大有所獲。
參考文獻:
[1]姚茂賢.教師語言引導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策略[J].神州,2020,(14):67,69.
[2]鄒永鋒.小學語文課堂上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微探[J].語文課內外,2020,(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