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近日,因為一部名為《哪吒重生》的動畫片入圍有“動畫奧斯卡”之稱的法國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有媒體又提出了“封神宇宙”這個話題。據(jù)了解,計劃在2020年公映的重要封神題材電影就有三部,分別是《姜子牙》《哪吒重生》《封神三部曲》。
2019年暑期公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收獲票房50億元,燃起了“封神宇宙”概念的第一把火,人們篤信隨之紛至沓來的封神題材,能夠迅速“搭建”成一個創(chuàng)作上成體系的構架。在此構架下,電影人各展其能,用精彩的故事和精致的制作,把一個新興的電影類型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推向一個極致。
但這樣的設想,未免有些理想化了,原因很簡單,近些年來數(shù)十部封神題材影視劇,僅有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成功,大多數(shù)作品要么籍籍無名,要么評分極低。比如李連杰、范冰冰主演的《封神傳奇》僅有2.9分,封神題材也是一個爛片扎堆地,影視界必須持續(xù)輸出優(yōu)質(zhì)的作品,“封神宇宙”的設想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
電影人已經(jīng)有了品牌意識,姜子牙、伏羲、后羿的故事,將會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基礎上乘勝追擊,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一拍就是三部,頗具史詩規(guī)?!心抗捕茫瑖a(chǎn)電影在續(xù)拍方面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對創(chuàng)作者后勁的考驗特別嚴峻。但觀眾對于封神題材的熱情與期待,可以給創(chuàng)作者提供巨大動力。
觀眾為什么愛看封神題材,其實是一個比封神題材異軍突起更有意思的議題。首先,封神題材滿足了觀眾的文化想象,在中國古典名著當中,《封神演義》并不算最上乘之作,魯迅曾評價它“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假商周之爭,自寫幻想”。但在《指環(huán)王》《霍比特人》等美國電影將魔幻題材推成全球潮流之后,中國創(chuàng)作者才發(fā)現(xiàn),在世界觀等多個層面上,《封神演義》完全擁有媲美西方魔幻題材的人物群像、格局,并且它不像《西游記》那樣故事與價值觀均已深入人心沒法輕易改動,《封神演義》因為陌生化,反而擁有了較大的改編空間。
什么形式的改編才是最受歡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泄露了天機——將當下年輕人的精神追求嫁接到魔幻題材作品中去,會收到驚人的反饋效果。魔幻題材電影成為年輕人的一個精神出口,以電影的形式,對他們的立場與理想進行準確的表達,充滿了儀式感,所以才會有人為哪吒的命運淚流滿面。如果脫離了對當下與現(xiàn)實的觀照,封神題材將會失去最大的內(nèi)在吸引力。
封神題材備受關注,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類故事所傳達的生死觀、善惡觀、生命論等,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考驗,已經(jīng)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甚至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當現(xiàn)代人因為信息的紛雜而陷入價值觀紊亂的苦惱時,中國的神話傳說、志異小說反而提供了一種簡單易理解的樸素理念,在現(xiàn)代生活當中,人們會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只有走回原點,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準則。
所以,不要認為觀眾喜歡封神題材,就是鐘情高科技打造出來的逼真畫面與宏大場景,雖然這是觀眾欣賞這一題材的理由之一,但要相信,多數(shù)觀眾走進影院,還是希望能得到心靈上的共鳴與安慰。建立一個“封神宇宙”,缺少不了文化與心靈的支點,缺少這個支點,“封神宇宙”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