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德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堂朗讀,做好朗讀教學的相關工作。然而,就目前朗讀教學實際來講,效果不如預期的問題較為顯著,朗讀教學未能發(fā)揮實際作用。對此,本文對朗讀教學提出了一些教學策略,希望能夠促進朗讀教學的順利實施。
一、朗讀教學對小學語文的積極作用
1.強化學生語感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語感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其指的就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對字面意思與內(nèi)在含義的感悟能力。語感能力強,對于課文的理解也會更加輕松且深入。而朗讀教學就具有強化學生語感的作用,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以對課文中的人、事、物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認知,將單調(diào)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在腦海中呈現(xiàn)出來,進而表現(xiàn)為語感能力的提升。通過有效的朗讀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感素養(yǎng),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2.強化知識理解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積累基礎語文知識,生字、生詞、標點、讀音、成語、句式等等,這些基礎知識需要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步掌握,朗讀教學可以強化學生這些方面的知識理解。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首先就能對漢字的讀音形成深入認識,然后可以積累相關詞語,還可以對一些句式加深印象,如課文中出現(xiàn)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這些在朗讀過程中,都能讓學生加強認識。不僅如此,在朗讀中還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知識有所認識。
3.強化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是具備深厚情感的課程,因為每一篇課文都有固定的情感基調(diào),可能描述親情,可能贊嘆友情,可能歌頌愛國熱情等等,在教學中,需要學生對這些不同情感準確把握。朗讀教學,營造了一個整體的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放聲閱讀,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通過朗讀過程中語調(diào)的變化,體會課文中的情感變化。朗讀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可以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強化。
二、當前朗讀教學存在的不足
朗讀教學具備多方面的積極價值,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從實際來講,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開展,還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想要充分發(fā)揮朗讀教學的作用,就要認識到這些不足,并且通過合理的措施優(yōu)化教學。
1.學生缺乏朗讀技巧
朗讀并不只是單純對課文進行出聲閱讀,其應該是帶有技巧、飽含情感的閱讀。不過,從目前實際來講,朗讀教學存在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學生缺乏朗讀技巧,而部分教師并未對此足夠重視,導致學生的朗讀效果不佳。具體來講,朗讀需要關注到句子停頓、語音語調(diào)以及輕重音等基本的技巧,通過這些技巧的運用,才能讓朗讀聲情并茂。不過,目前不少小學生并未形成這些技巧,在朗讀的時候就沒有合理的停頓,也沒有輕重音體現(xiàn)出抑揚頓挫的感覺,語音語調(diào)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樣的朗讀,一遍下來,學生可能對課文并不會形成什么感知,教學效果欠佳。
2.朗讀方式單一無趣
除了學生缺乏朗讀技巧之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缺乏朗讀興趣。從教學實際來看,部分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并不認真,聲音小,跟不上節(jié)奏,或者是渾水摸魚假讀,這些現(xiàn)象都切實存在。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主要的問題,就是朗讀方式單一無趣,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朗讀教學,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一種方法,時間一長確實會導致學生的興趣不高。因為小學生本身就處在興趣點轉(zhuǎn)移快、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的年紀,如果不能在朗讀方式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就會影響到最終的朗讀效果。
3.朗讀表面缺乏思考
朗讀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課文,親身感悟課文內(nèi)涵。如果朗讀演變成學生一味地讀,而沒有思考課文中的內(nèi)涵,就體現(xiàn)不出教學作用。結(jié)合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情況看,朗讀教學較為表面化,大部分都是讓學生齊讀課文,而未能引導學生思考和品味,在朗讀完了之后,學生并沒有什么收獲,還是需要教師對課文進行細致講解,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
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
對于目前朗讀教學存在的相關問題,在形成認識的基礎上,語文教師要對朗讀教學展開積極的創(chuàng)新,革新朗讀教學的開展方式,使其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合理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從目前實際來講,是否要專門對小學生進行朗讀技巧培養(yǎng),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有的教師認為應該進行專門的教育,讓小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朗讀水平。而有的教師認為不宜過早給學生直接灌輸技巧,應該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發(fā)展的空間。對此,筆者認為,確實不宜過早直接給小學生灌輸朗讀技巧,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加引導,放任學生自主發(fā)展,應該在合理的時間點,適當引導學生,逐步提升學生的朗讀技巧。比如,對于朗讀節(jié)奏的控制,在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按照以往的習慣進行一次朗讀,然后教師再對其中一些句子劃分節(jié)奏,讓學生根據(jù)劃分出來的節(jié)奏再次朗讀,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節(jié)奏的朗讀,哪一種效果更好。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就能發(fā)現(xiàn)帶有節(jié)奏的朗讀,讀起來更有感覺,那么學生在以后的朗讀中,便能注意節(jié)奏控制,甚至是自行摸索不同的朗讀節(jié)奏,從而逐漸形成這方面的朗讀技巧。
2.構建多元化朗讀模式
在指導學生朗讀技巧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朗讀模式進行構建,形成多元化的朗讀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技巧。具體來講,除了全班學生齊讀之外,還有個體朗讀、小組合讀、分角色讀、表演朗讀、接龍朗讀等其他不同形式。在朗讀教學中,就要將這些不同的朗讀形式利用起來。比如,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安排學生范讀的環(huán)節(jié),每堂課都讓一名學生在課前針對課文中的一些文段進行示范朗讀,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熟悉課文,推動學生形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而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分角色朗讀,如讓班級里的男生朗讀男性角色的文段,女生則朗讀女性角色的文段。還可以組織表演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配不同角色,輪流到講臺上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代入人物和環(huán)境,進行課文朗讀,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感受認知。
3.豐富過程加深思考
在朗讀過程中,不能只是讓學生嘴巴動,還需要思維動,在朗讀的過程中融入思考,一邊讀一邊想,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對于朗讀教學,就要豐富其過程,在朗讀過程中融入其他元素,加深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思考。第一,可以實施以問導讀。以問導讀,就是實現(xiàn)設計一系列思考問題,先讓學生對問題有所認識,然后再帶著問題進行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思考相關問題。第二,碎片化朗讀串聯(lián)教學講解。朗讀教學不一定要對課文完整朗讀,可以基于碎片化思想,將課文分為不同的小段,一段一段進行朗讀,朗讀完了之后就進行教學講解,讓學生展開思考,之后再進入下一段的朗讀,如此一段一段完成朗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朗讀教學,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未能達到理想效果。語文教師要認清目前存在的短板,從朗讀技巧、朗讀模式以及朗讀思考等方面出發(fā),對朗讀教學合理創(chuàng)新,提升朗讀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高臺縣合黎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