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
屈騷與詞,一個“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一個多“綺筵公子,繡幌佳人”(歐陽炯《花間集序》),這樣兩種看似很難產(chǎn)生緊密聯(lián)系的文體,宋代詞人卻將兩者結(jié)合在了一起,以致“《離騷》”“屈原”“芰荷”“獨醒”這樣的語詞在宋詞中出現(xiàn)較多。
屈原其人其作,蘊含著豐富積極的人格韻味。宋詞對其之稱引,可看出宋人對屈原形象的具體評價與感受,對屈原人格精神的直接體認與接受。
宋詞中稱引屈原比較常見,且語詞豐富,包括靈均、楚客、三閭、湘累、屈平、屈原、屈子、楚臣、楚大夫等,共計74篇次。稱引語詞之多變,說明宋人對屈子歷史掌故的熟稔,同時反映出宋人詞作對屈原之內(nèi)涵指向、形象塑造較為豐富。宋詞中或是直接表現(xiàn)與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塑造高潔的屈原形象,如辛棄疾之“歲晚望三閭。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鳧”(《水調(diào)歌頭·我亦卜居者》),“胸中不受一塵侵,卻怕靈均獨醒”(《西江月·和趙晉臣敷文賦秋水瀑泉》)等。或是抒發(fā)與屈原同等際遇之苦悶,塑造怨憤的逐臣屈原形象,如辛棄疾《蝶戀花·月下醉書兩巖石浪》賡續(xù)屈原開創(chuàng)的“香草美人”象征傳統(tǒng),以“蘭佩”“蛾眉”無人賞識來象征自己品質(zhì)高潔、才干過人卻屢遭排擠的遭遇,因而想“喚起湘累”來宣泄一腔孤憤。或是憂思國事,追懷愛國、悲憤之屈子,塑造忠君愛國的屈原形象,此一形象下詞中多“忠憤”“獨醒”“懷沙”“忠魂”等語詞,如劉過《沁園春·觀競渡》:“嘆沉湘去國,懷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興衰。正直難留,靈修已化,三戶真能存楚哉?!标惲痢缎≈厣健け棠幌冀嬕豢|紅》:“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
從中可看出,宋詞中繼承了與屈騷相關(guān)的意象。這些意象主要有三類:其一是如秋菊香桂、幽蘭綠葉、蕙芷芰荷、玉英瓊枝等香草飾物意象,這類意象多幽潔之質(zhì),自南宋辛棄疾始大量出現(xiàn)于宋詞中;其二是如湘靈、美人、蛾眉、湘娥等女性類意象,此類意象蘊藉濃厚;其三是如楚天、楚江、楚山、瀟湘等空間方位的意象,這些意象源于楚國的地名。宋詞通過三類意象的組合共同呈現(xiàn)屈原形象和表現(xiàn)屈騷意蘊。
《全宋詞》稱引屈騷篇題中,以《離騷》之稱引最多,原因或在于《離騷》集中體現(xiàn)了屈原的精神追求與藝術(shù)成就,或在于后世有以《離騷》代指屈原所有作品的習(xí)慣,故宋人頻繁稱引之。宋詞稱引屈騷篇題的詞作共有143篇,達百余次之多,可見宋人對屈騷之精讀與喜愛。聯(lián)系具體詞作內(nèi)容,可知宋人主要借讀屈騷而與屈原進行精神上的多重交流。如張元幹言“洗盡人間塵土,掃去胸中冰炭,痛飲讀《離騷》”(《水調(diào)歌頭·丁丑春與鐘離少翁、張元鑒登垂虹》),認為心情的開釋、心靈的救贖,離不開借酒讀騷的引發(fā)。如此讀騷,“縱有垂天翼,何用釣連鰲”,能拋卻功利心,獲得滿足感,此皆是與屈原精神產(chǎn)生共鳴的結(jié)果。又如劉過“讀罷《離騷》,酒香猶在,覺人間少”(《水龍吟·寄陸放翁》),認為感受屈騷精神,可超脫世俗之生活。而辛棄疾之“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生查子·獨游西巖》),則是借讀《離騷》而澆心中懷才不遇之愁,而減家仇國恨之苦。不一樣的讀騷情境,卻是同樣的精神體認與人格追求。也正是這般對屈原之頌美、體認,宋詞因而更講求思想與精神的抒發(fā),而非局限于華麗外表與狹小情感的表現(xiàn)。
宋詞對屈原精神特定的體認與契合,廣泛體現(xiàn)于各類詞人中。對上述稱引屈原的宋詞作者進行分類,按后人認識評價的標準,將接受屈騷的宋代詞人分為知名詞人與一般詞人。據(jù)統(tǒng)計可知,知名詞人為56人,一般詞人為18人,接受人數(shù)知名詞人多于一般詞人,這或因為知名詞人的詞作留存量大于一般詞人的詞作留存量,或表明成就較高的詞人對屈原接受更為深入。按朝與野的標準分為仕宦詞人(即通過科舉、制舉、蔭補等途徑進入仕途的詞人)、未仕宦詞人(基本終生未仕的詞人)。上述接受屈騷的詞人中,以仕宦詞人為主。這反映出仕宦詞人與屈原的遭際更為相似,更易遭受與屈原類似的挫折,更易與屈原產(chǎn)生情感共鳴。而接受屈原的詞人窮達有異、詞名不一,亦可見屈原其人其作對宋詞影響之廣泛。
雖有多類“屈原”語詞的稱引,雖有多種屈原形象的塑造,雖有多種意象的接受,但是這些稱引語詞、屈原形象、屈騷意象在北宋詞和南宋詞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北宋詞稱引“屈原”者16篇,南宋詞稱引“屈原”者58篇,稱引“屈原”南宋詞遠多于北宋詞。且南渡以前,宋詞中的屈原“紉蘭佩菊”“芰荷為衣”“芙蓉為裳”,是“獨醒”“幽潔”“被逐”的“怨”的形象,南渡以后,屈原則是憂國忠君的忠義之士。北宋詞多接受屈原“幽潔”之質(zhì)。如北宋著名詞人賀鑄之《踏莎行·楊柳回塘》得騷人之旨,通過美人的自嗟自嘆,暗示自身虛度年華、懷才不遇,較具“騷情雅意”(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幽潔如屈宋”(張耒《東山詞序》)。而南宋詞多接受屈原“悲壯”之美。如陸游《卜算子·詠梅》、李綱《永遇樂·秋夜有感》,皆“悲壯如三閭”(黃昇《花庵絕妙詞選序》)。上述數(shù)據(jù)正表明,南渡之時,因民族情感復(fù)興,詞人對閨情戀情的關(guān)注,已被對人生、世界的重新思考所取代,“詞至南宋而深”(王國維《人間詞話》),因接受屈騷之精神而“深”,有所寄托而深。此外,從可考的詞人籍貫來看,稱引屈原的宋代詞人多分布于南方,這一是因為屈原故國在南方,其人其作其事流傳較廣;二是如前統(tǒng)計,南宋詞稱引屈原的數(shù)量多于北宋詞,而南宋國土基本在南方,整個宋代的文化中心也轉(zhuǎn)移至南方,屈原的愛國形象與愛國士大夫的追求相切合。且提及屈原較多的詞人主要是南宋中興時期的辛棄疾、汪莘、李劉,南宋中晚期的魏了翁、劉辰翁、劉克莊、方岳,這7位詞人基本生活于南宋中期及晚期,而上述稱引《離騷》的49篇詞作的詞人或是生活于兩宋之交、或本是南宋人,這進一步說明宋詞對屈騷的接受具有時代的不平衡性。
而北宋詞與南宋詞對屈騷接受之“不平衡性”,與宋代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時局生成或需求特定的精神有關(guān)。北宋社會較穩(wěn)定,詞人多從個人角度評價屈原。南宋前期,時局動蕩,民族矛盾激烈,“國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無也;二圣北狩之痛,漢唐所未有也”(姜書閣《陳亮龍川詞箋注》),南宋詞人與屈原有著相近的現(xiàn)實境遇,同樣的家國之恨。此一背景下,南宋詞人便與屈原在心靈上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對屈原之愛國精神便形成特有的體認。
詞,最早是宴飲娛樂之助,被視為“小道”“艷科”,內(nèi)容較狹隘,這決定了早期的詞很難與楚辭建構(gòu)起直接的、實質(zhì)性的關(guān)聯(lián)。隨著蘇軾等人的努力與時局的變化,詞所承載的功能有所改變,開始由抒情到言志,由抒歌兒舞女之情到詠報國救國之志。也正是詞體之發(fā)展、時代之變化,由北宋到南宋,由北方到南方,由知名詞人到一般詞人,由仕宦詞人到非仕宦詞人,皆于詞中體認、繼承屈子精神,從而進一步豐富、拓展詞境。
從北宋時期詞人多接受屈原高潔、特立獨行之品格,到南宋時期多接受屈原憂憤、抗爭之品質(zhì),于詞柔媚的風(fēng)格中加進屈騷之“幽潔”“悲壯”,在描繪女性盛麗之外又添士大夫之心緒,添屈原高潔的、陽剛的境界,遂使詞之題材與內(nèi)容發(fā)生變化。比如,曠達、瀟灑的朱敦儒于南渡之后,多寫個人際遇、家國興衰題材的作品,如其《蘇幕遮·酒壺空》之“有奇才,無用處。壯節(jié)飄零,受盡人間苦。……回首向云,未忍辭明主”,抒發(fā)個體際遇,既欲忠君報國又無奈惘然,較為真摯感人。又如李綱以“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jié)??v使歲寒途遠,此志應(yīng)難奪”(《六幺令·次韻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之句,抒發(fā)了其為國奮斗、矢志不渝的強烈感情。此外如張孝祥、張元幹等愛國詞人,亦多抒發(fā)屈子之志,形成一個具有濃郁家國情懷的創(chuàng)作群體。
詞中本多花卉、閨怨,這是視詞“淺薄”的原因之一,然而當宋詞接受屈騷意蘊吟誦花卉、閨怨,而多了一層比興寄托,多了一份深沉的內(nèi)涵,于一花一草中能激起棄臣逐子之感動時,詞便不是“小道”,不是“艷科”,不是“淺薄”,而是臻于“高雅”,詞境得以拓展,詞之格調(diào)得以提升,這樣的詞自然能登大雅之堂。如張孝祥《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三句,分別取《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扈江離與僻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以及《九歌·東皇太一》之“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通過化屈原之詩為己之詞,借彼之境為己之境,通過反復(fù)吟唱香草美人,將現(xiàn)實之景與想象之境相結(jié)合,從而表現(xiàn)與屈原同樣被讒放黜的遭遇,贊美了屈原之高尚情操,寄寓了自身的悲憤情志。又如其《水調(diào)歌頭·過岳陽樓作》“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取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之句意,敬吊屈原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同時寄寓了詞人對美好政治的企盼。
當對香草美人之熱愛,對人生際遇之感嘆,對家國興亡之悲慨,就這樣接連地、一再地被詞人吟唱時,詞之外觀便更為豐富,詞之意蘊遂更為深厚??偠灾墒銈€人際遇之惆悵,到詠國事家恨之感喟,由對屈原之憑吊和懷念,到對“屈原”形象、人格之重現(xiàn),皆反映了有宋一代對屈原之認識,使宋詞本身更為接近屈騷之精神,豐富并拓展了詞體本身之內(nèi)蘊。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xué)2019級中國古代文學(xué)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