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有天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成為人們喜歡吟誦的詩歌之一。我們讀這首小令的時候,總被其中悲壯的感情牽引著,在感受到它的悲壯之后,又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藝術(shù)享受。這不僅因為詞人調(diào)用各種了藝術(shù)手法,層層渲染,不斷地把他的情感表達到極致,更因為詞人把我們帶入了一種審美意境,在厚重的悲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崇高美。這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下面就先對這首小令作一個簡單分析。
開頭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詞人選取三組典型的意象疊加組合,描繪了一幅荒寂、凄涼的畫面,一開始就讓讀者進入一種壓抑的狀態(tài)中,在這種狀態(tài)中,我們可以分明感受到詞人的凄涼的心情。詞人的心情為什么如此凄涼?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充滿著溫馨的氣息。有橋自然就有人家,有家就有溫暖。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戶三口之家或是五口之家出現(xiàn)在作者的面前。這兩句的表面意蘊是完全不同,上一句是荒涼的,而這一句是溫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反差呢?
再來看第三句“古道西風(fēng)瘦馬”,我們可以想見詞人騎著一匹瘦馬,在人煙稀少的古道上,冒著凜冽的西北風(fēng)踽踽前行。在這荒涼的古道上,陪著詞人的就這一匹瘦馬了。馬都瘦得不成樣子了,騎馬的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這一路上的奔波,詞人神情憔悴,疲憊不堪,又怎能不引起悲涼之情呢?再回過頭來看第二句,那“小橋流水人家”真的能給詞人帶來溫暖嗎?恰恰相反,那“人家”的溫馨的家庭生活與詞人的踽踽獨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正是看到“人家”的溫馨,才倍增獨行者的孤獨凄涼之情,更促使了詞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梢娺@“人家”不僅沒有使詞人在荒涼的古道上感到絲毫的安慰,相反卻倍增了詞人的孤獨和悲涼。這就是反襯的作用,也是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在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詞人的悲就顯得格外厚重,使讀者也不禁被詞人所渲染的悲打動。
有了上面三句的層層鋪墊,下面感情的抒發(fā)應(yīng)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詞人仍然沒有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是又來了一句“夕陽西下”?!跋﹃枴钡某霈F(xiàn),更讓作者悲上加悲。中國古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天亮了就起床去勞作,天黑了就回家休息??涩F(xiàn)在詞人孤身在外,他有家可回嗎?別人有家,可他沒家。于是孤獨、凄涼、悲傷和思鄉(xiāng)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讓詞人久久難以排解,就在最后一句中詞人喊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悲聲。肝腸寸斷,凄涼悲傷之情宛然可見,何況詞人又身處“天涯”呢?“天涯”已經(jīng)暗示出詞人對自己的前途的不確定,如果詞人經(jīng)過荒涼古道,是要到一個地方當官,前途一片光明的話,那么詞人還會有如此凄涼的心境嗎?前途的未卜,思鄉(xiāng)的無奈、身心的疲憊、環(huán)境的荒涼把詞人的悲涼之情推到了極致,讀者的心也跟著悲涼到極致。
綜觀整首小令,“悲”成了抒情的主線。第一句寫環(huán)境的凄涼,奠定了“悲”的基調(diào);第二句寫小橋流水的詩情畫意,充滿了溫馨,卻益增詞人內(nèi)心的凄涼,反襯了“悲”;第三句寫自己踽踽獨行的畫面,一路疲憊,一路艱辛,內(nèi)心孤獨而凄涼,直接寫了“悲”;第四句的“夕陽西下”,抒寫了有家不能回的無奈,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加深了“悲”的色彩;第五句寫自己流落天涯,前途未卜,加重了“悲”的內(nèi)涵。仕途的不得意,揮之不去的思鄉(xiāng)之情,不停的勞碌奔波,一路的孤獨凄涼,不由得作者不肝腸寸斷!詞人就這樣一層一層的寫“悲”,不斷地渲染,不斷地烘托,使“悲”的形象更加突出,從而產(chǎn)生了不朽的藝術(shù)魅力。
然而我們還可以從更深層次來探討這種“悲”的魅力。這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悲”,是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悲”,是一種被無限放大的“悲”。越到后來越集中,越來越無法排解,就像潮水一樣排山倒海地向我們壓來,壓得我們似乎透不過氣來。
這種“悲”就是一種美,屬于審美范疇的“崇高美”。這種美是巨大的,是強有力的。我們看不到它,但卻可以體會到它的強大,就像一塊塊巨石、一排排潮水鋪天蓋地地向我們壓來,使我們感覺到悲痛,感受到壓抑;就在悲痛與壓抑中,我們不得不產(chǎn)生了一種敬佩感。這就是馬致遠的小令給我們帶來的美學(xué)的享受,也是這首小令的審美魅力所在。
張金貴,男,教師,現(xiàn)居湖北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