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24)
干眼癥,又稱角膜干燥綜合征,是由于淚液質和量異?;騽恿W異常導致,其特征是淚膜穩(wěn)態(tài)的喪失并伴有眼部不適癥狀[1]。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眼干澀、異物感、眼脹痛、視疲勞、畏光、燒灼感、發(fā)癢、不能耐受煙塵環(huán)境等癥狀,是眼科門診常見病之一。隨著現(xiàn)代生活中手機及電腦普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干眼癥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有干眼癥狀的患者干眼癥確診率為67.9%[2]。劉菲菲等[3]對石河子大學在校生調查發(fā)現(xiàn),干眼癥患病率為84.61%。在干眼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補充人工淚液、糖皮質激素等各種滴眼液,雖然可以暫時改善癥狀,但是病情難以得到根本改善[4]。目前,干眼癥的西醫(yī)治療已從原來的限于緩解癥狀的治療轉變?yōu)獒槍Πl(fā)病機制進行治療,但這些方法僅限于眼表局部狀態(tài)的調整,尚不能對淚腺狀態(tài)給予改善,理想的治療應該在無創(chuàng)傷的前提下促進淚腺自主分泌,而中醫(yī)藥治療重視全身狀態(tài)的調整,安全性更高。筆者運用針刺治療干眼癥患者取得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干眼癥患者32例(共60只眼),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齡20~30歲,平均(24.73±2.51)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14個月。
1.2 診斷標準 ①眼部有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視力波動等主觀癥狀之一,淚膜破裂時間(BUT)≤5 s或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 I)≤5 mm/5 min,表面無麻醉,可診斷為干眼癥。②眼部有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視力波動等主觀癥狀之一,BUT≤5 s或5 mm/5 min<Schirmer I≤10 mm/5 min,表面無麻醉,同時伴有角結膜熒光素染色陽性,可診斷干眼癥[5]。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①眼部有器質性疾病或有嚴重角結膜炎、青光眼和眼外傷等疾病患者。②臨床診斷有糖尿病、干燥綜合征、甲狀腺疾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③近1周采用其他療法治療的患者。
針刺主穴取百會、太陽、攢竹、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迎香、合谷。配合遠端取穴:三陰交、光明、足三里。每日1次,留針時間為40 min,20 min后行針1次,針刺10 d為1個療程。睛明穴操作注意事項: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13~25 mm,不捻轉,不提插,出針后用棉棒按壓穴位5 min,以防出血。針刺迎香穴時針尖朝向睛明穴方向平刺,患者有酸脹感向眼部傳導。余穴常規(guī)針刺,行平補平瀉法。針刺期間患者應飲食清淡,注意休息。
3.1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①觀察眼部癥狀、淚液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②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眼部癥狀評分:主癥包括干澀感,次癥包括異物感、燒灼感、針刺感、眼癢眼痛、畏光、眼紅、視物模糊、易疲勞。主癥按程度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分;次癥按程度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雙眼分別計分。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評分-治療后癥狀評分)/治療前癥狀評分×100%。顯效:療效指數(shù)≥90%;有效:30%≤療效指數(shù)≤89%;無效:療效指數(shù)≤29%??傆行剩?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M(Q25,Q75)]表示,計量資料若滿足“球對稱”假設,可用隨機區(qū)組方差分析;若不滿足“球對稱”假設,則利用“球對稱”Huynh-Feldt校正系數(shù)ε校正自由度;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10、20 d后,患眼的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20 d后,患眼的癥狀評分低于治療10 d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2例干眼癥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M(Q25,Q75)]
(2)淚液分泌量和淚膜破裂時間比較 治療后,淚液分泌量和淚膜破裂時間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2例干眼癥患者治療前后淚液分泌量和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表2 32例干眼癥患者治療前后淚液分泌量和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例數(shù) 眼數(shù)(只) 淚液分泌量(mm/5 min)淚膜破裂時間(s)治療前 32 60 5.68±3.20 2.04±1.56治療后 32 60 10.53±4.86▲ 5.53±2.76▲
(3)臨床療效 32例干眼癥患者(60只眼)治療后,顯效22只眼,有效30只眼,無效8只眼,總有效率為86.7%(52/60)。
西醫(yī)認為干眼癥與炎癥、免疫、細胞凋亡及性激素水平變化等有關[6],治療主要以改善癥狀為主。干眼癥屬于中醫(yī)“白澀癥”范疇,由于津液不能潤澤目睛,造成目珠干澀?!鹅`樞·口問》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jīng)俠頸?!弊钤缬涗浟酸樉闹委煾裳郯Y。
針刺治療20~30歲的干眼癥患者,一是考慮到本年齡段的患者對針刺敏感性較高,神經(jīng)傳導功能較年長者有一定優(yōu)勢;二是中醫(yī)認為干眼癥以眼局部不適癥狀為標,相關臟腑功能失調為本,所以采取針刺眼部主要穴位以治其標,配合遠端取穴調節(jié)臟腑功能以治其本。與藥物治療相比,針刺可以直達病所,刺激神經(jīng)興奮,促進淚腺主動分泌淚液,從而改善淚腺功能,發(fā)揮正常作用。本研究中,患者治療后眼局部干澀等癥狀評分明顯降低,淚液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均高于治療前(P<0.05),說明針刺治療干眼癥療效確切,無創(chuàng)傷,遠期療效較好。
干眼癥的發(fā)生一是由于津液生成不足,不能潤澤目睛;二是津液輸布不及。《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薄鹅`樞·五癃津液別》曰:“五臟六腑之津液,盡滲于目。”五臟六腑精氣充足,則能視萬物,察秋毫,辨形狀,別顏色,表明該病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本研究中,針刺治療采用標本兼治、局部取穴和遠端取穴的方法,調暢全身氣機,溝通臟腑,增加眼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淚腺功能,緩解干眼癥[7]。眼周有豐富的血管、神經(jīng),目內眥處分布有眼動脈分支及三叉神經(jīng)分支,針刺睛明穴可引起海綿竇膨脹,使淚道管腔關閉而使淚液溢出,同時淚囊和鼻淚管開放后較前空虛,對淚腺產(chǎn)生反饋信號,引起淚腺分泌淚液[8]。
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睛明、攢竹、絲竹空、瞳子髎、太陽穴可以促進淚液分泌,增加淚腺中乙酰膽堿的含量[9]。迎香穴早在明代就有治療眼疾的記載,后多用于治療眼部急癥,此穴下方分布有面動脈與靜脈分支,眶下神經(jīng)與面神經(jīng)頰支、顴支吻合叢。筆者經(jīng)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迎香穴對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面部微循環(huán)有一定作用,針刺時可根據(jù)病變的部位調整針刺角度和方向。治療干眼癥時,在此穴下方與皮膚呈45°角進針,刺到骨面凹陷處時再將針身緊貼骨面向睛明穴方向平刺3~5 mm,行平補平瀉法使針下得氣,患者可感覺到較明顯的酸脹感傳導至眼球,淚液隨之流出?!堆劭菩姆ㄒE》曰:“白眼痛病不紅腫,紅絲赤脈沙澀疼,肺脾濕熱兼伏火,須辨赤脈三陽經(jīng)……從上而下者太陽也,從下而上者陽明也,從外至內者少陽也?!备裳郯Y在經(jīng)脈上與太陽經(jīng)、陽明經(jīng)及少陽經(jīng)聯(lián)系較為密切,故針刺組方配穴以三陽經(jīng)使用腧穴數(shù)及腧穴總頻次最高。筆者選取百會、太陽、攢竹、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迎香、合谷為主穴配伍運用。百會貫通任督二脈,疏通一身之精氣;太陽、攢竹、睛明、瞳子髎直接作用于眼竅,以疏通眼絡,使諸脈之精氣上注于目而氣和目明;承泣、四白滋陰清熱,調暢眼周氣血;迎香為手、足陽明經(jīng)交會穴,可通調兩經(jīng)經(jīng)氣,疏泄兩經(jīng)風熱;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原穴,可調理人體氣機,達到理氣活血的作用。遠端取穴:三陰交、光明、足三里。三陰交為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可補益肝腎,養(yǎng)血榮筋,調和氣血。光明宣暢肝膽經(jīng)脈之壅滯,調和氣血,為膽經(jīng)絡穴,溝通肝膽表里兩經(jīng),善治各種眼病。足三里是胃經(jīng)合穴,脾胃為后天之本,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遠端取穴蘊含了“治病必求本”的思想,可調節(jié)人體自身正氣。
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眼部癥狀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逐漸減輕,眼干澀等癥狀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針刺可以雙向調節(jié)性激素水平,抑制細胞凋亡,雙向調節(jié)免疫功能,改善瞼板腺形態(tài),促進淚液分泌,改善干眼癥癥狀。然而,在臨床中也有一些問題存在,如同一例患者一只眼治療有效,而另一只眼在治療期間卻始終無效,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是否與醫(yī)生操作有關?或與所選穴位的操作手法有關?或與取穴是否得當有關?如果醫(yī)者與患者面對面操作時,雙側穴位同時單手進針,右手操作左側患眼比較順手,左手操作右側患眼則比較礙手,針刺的角度、深度、力度可能會改變,這樣治療雙側的效果應該也會有變化。臨床發(fā)現(xiàn),針刺眼周穴位治療眼底疾病時,淺刺針感只能到達眼球表面,深刺則針感較強,可以擴散到整個眼球,有明顯的治療效果,所以針刺的方向和進針的深度也非常重要。其二,所選穴位的針刺手法在針灸技術中也占主導地位,正如多種單式針刺手法用于各類眼病,那么對于不同程度的干眼癥所取穴位手法也應不同。排除操作原因后,可能與取穴有關,本研究同一例患者雙眼取穴相同,如果干眼癥的嚴重程度不同,則取穴也應有所變化,可能會出現(xiàn)療效不同的結果。適當加減穴位重新選穴組方是否行之有效、取穴與干眼的嚴重程度是否成正比還有待證實。單一的針刺治療可能不能滿足特殊病例的治療,干眼癥的發(fā)生因素也較復雜,針刺可能只對一般功能異常導致的干眼癥療效明顯,今后治療的方向是否考慮增加其他療法,發(fā)揮穴位的功效是重點。
目前,治療干眼癥不再是以促進淚液分泌為目的,而更要重視淚液分泌的時效性保護,因此,針刺治療干眼癥的研究應該與干眼癥的發(fā)病機制密切結合。如何對淚液分泌進行時效性的保護,如何選取有效穴位或精簡配穴有待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結合電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現(xiàn)代先進技術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