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貴玲 李良生 練志勇
摘 要:以深圳地鐵 20 號線一期工程兩站一區(qū)間線路設計為例,通過對地鐵線路設計的合理性、結構方案的安全性及工程造價進行對比,論證比選填海區(qū)域軟弱地層地鐵線路方案的合理性。結果顯示,采用“V”字坡的線路方案、明挖與盾構組合的結構方案,可以有效地解決地鐵結構在軟弱地層的安全性,且具有較好的工程經濟性。希冀該研究為類似工程采取針對性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地鐵;線路設計;軟弱地層;“人”字坡;“V”字坡;安全性;工程造價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沿海城市在發(fā)展和建設時的用地愈發(fā)緊張,填海造地進行土地開發(fā)越來越普遍。填海區(qū)域新建地鐵工程也隨之而來,由于填海地區(qū)多為地質條件極差的軟土地層,該類型軟土多為含水率極高的欠固結淤泥或淤泥質土,具有土體強度低、靈敏度高的特點。該地層條件下的地下結構極易受后期周邊地塊開發(fā)的影響,如處理不當,極易導致建成后的地鐵車站及隧道結構出現不均勻沉降、結構破壞等問題,且后期修復難度較大。因此,在地鐵線路設計中,綜合考慮軟弱地層的特殊性,對線路平面及縱段面進行優(yōu)化設計,并選擇相匹配的施工工法,對地鐵工程的建設和后期運營極為重要。本文綜合考慮安全、可靠、投資、能耗等因素進行地鐵線路設計,并通過對深圳地鐵20 號線一期工程會展北站—會議中心站兩站一區(qū)間的線路設計方案進行具體分析研究,總結出濱海不良地質段的線路設計方法。
1 工程概況
1.1 工程平面
會展北站—會議中心站區(qū)間位于深圳市大空港地區(qū),該區(qū)域為典型的填海造地區(qū)域,填土堆填時間少于5年。本工程建設范圍均為待開發(fā)填海空地,且在區(qū)間范圍內存在塘尾涌、沙福河、和二涌3條河涌。全線路約長1.8 km,由會展中心東側展覽大道向北,下穿塘尾涌、沙福河、和二涌之后向西沿規(guī)劃路敷設。該區(qū)間的總平面圖如圖1所示。會展北站至和二涌段為地鐵20 號線與12號線4線并行區(qū)間。
1.2 工程地質概況
本工程屬于深圳西南部濱海灘涂地貌,為人工造陸場地,場地經填、挖、整平等人工改造,地形較平坦,僅局部有起伏;場地揭露到的地層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層(Q4ml)、第四系全新統(tǒng)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4mc)、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層(Q4al+pl)、第四系殘積層(Q4el )、震旦系(Z)混合花崗巖。該場地土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素填土<1-1>、淤泥<2-1>、粉質黏土<2-2>、淤泥質黏土<3-1>、中粗砂<3-4>、砂質黏性土<6-1><6-2>、混合花崗巖<11-1><11-2-1><11-3>等。淤泥層底埋深達15 m,淤泥質土埋深達20 m,區(qū)間地質如圖2所示。
其中,軟土層海陸交互淤泥<2-1>軟土力學性質差,極易被擾動。軟土層壓縮性高,強度低,透水性弱,對隧道支護、地基的穩(wěn)定性及沉降有不利影響,容易導致周邊建構筑物沉降。根據土工試驗成果及十字板剪切試驗成果,軟土層海陸交互淤泥<2-1>先期固結壓力Pc為31.6~74.8 kPa,為欠固結土。欠固結土體施工后沉降較大,可能引起地表或上覆構筑物的不均勻沉降或者變形。該地層中結構對后期周邊地層開挖極為敏感,易受到周邊開發(fā)的影響。如何處理線路與淤泥地層的關系,使得與線路相匹配的結構工法達到最優(yōu),是本區(qū)間線路設計的關鍵點。
1.3 線路設計思路
正確處理線路縱坡與深厚淤泥地層的關系,對比不同線路設計方案下對應的結構工法,最終選取結構工法安全可靠、工程投資經濟的線路方案。線路設計中應綜合考慮以下3個方面的因素。
(1)結構安全性方面。應對深厚軟弱地層下的結構選型進行研究,并考慮后期片區(qū)開發(fā)對結構的影響。
(2)建設及運營成本方面。包括建設期土建成本,后期維保成本、運營成本(包括列車牽引能耗、廢水泵房建設運維費用),后期商業(yè)開發(fā)價值等。
(3)建設工期及實施難度方面。包括施工前期準備工作的開展難度,施工方案對工期的影響。
2 線路設計方案比較
2.1 “人”字坡方案
2.1.1 線路設計方案
對平面線路方案進行調整,會展北站北端線路迅速收攏并靠近地鐵12號線,與其并行,并將會議中心站設置為側式站前折返,如圖 3所示。結合會展中心連接道路地下車行道、交織綜合管廊、沙福河、和二涌的標高,下穿河道處隧道覆土不少于3 m。本工程出站后采用5‰的上坡和3.8‰的下坡構成“人”字坡,整體結構位于砂質黏性土、粉質黏土和淤泥中,如圖4所示。
2.1.2 結構方案
“人”字坡方案的結構整體位于軟弱地層中,為解決淤泥地層對結構的影響,區(qū)間采用明挖工法。其中,地鐵12號線并行段與20號線一起明挖施作;20號線會議中心站東端轉彎段采用明挖法施作;二者均采用單層框架結構,明挖橫斷面示意圖分別如圖5和圖6所示。由于明挖施工需要對沿線河涌進行臨時導改,地鐵基坑分兩期實施。
2.1.3 方案特點
(1)采用“人”字坡方案的主要優(yōu)勢為:結構埋深較淺,采用明挖法施作,隧道結構穩(wěn)定性好,后期受周邊工程建設影響較小,且可以取消區(qū)間廢水泵房;主要劣勢為:整體明挖法需對區(qū)域內河流進行導改,工期較長,實施難度較大,且會議中心站為本期終點站,側式站臺功能較差。
(2)經整體工程經濟分析,本方案雖然無須設置廢水泵房,但因是整體明挖,造價偏高,約為3.96億元。
(3)經牽引計算,該區(qū)間牽引能耗約為58.22kW · h,相對較小。
2.2 “V”字坡方案
2.2.1 線路設計方案
該線路設計方案的思路為:盡量減少區(qū)間隧道在淤泥地層的范圍,故出站后線路盡量下壓,出站以28‰的下坡避讓淤泥地層,保證距離淤泥的最小凈距為1.1m;之后以28.3‰的上坡進入會議中心站,拱頂埋深為12~22 m;區(qū)間隧道大部分位于淤泥地層以下,會議中心站以東300 m范圍位于淤泥之中,如圖7所示。
因此,結合縱斷面方案,綜合考慮工程安全及投資,對300 m范圍內的施工工法進行研究后決定其余段采用常規(guī)盾構施工(該方案平面圖如圖1所示)。
2.2.2 結構方案
(1)淤泥預加固后盾構掘進方案。淤泥段預加固可采用地連墻隔斷+攪拌樁護壁格柵或加強攪拌樁護壁+攪拌樁格柵2種處理方案,分別如圖8和圖9所示。地連墻隔斷+攪拌樁護壁格柵方案是在隧道兩側壁施做800 mm的剛性地連墻隔斷(地連墻兩側成槽護壁),地連墻嵌入硬土層4m,拱頂以上3 m,在兩側剛性地連墻夾持下延盾構掘進方向設置4 m×6 m攪拌樁格柵,該方案利用剛性地連墻控制側向變形,攪拌樁格柵加固控制豎向沉降,形成軟土地層盾構防護體系。加強攪拌樁護壁+攪拌樁格柵方案是通過對隧道側壁及洞身范圍軟弱土體進行加固,提高隧道兩側及洞身范圍土體的強度,從而減少施工期間管片的沉降變形,控制后期周邊土體擾動對隧道結構的影響。
(2)盾構+明挖方案。由于明挖方案具有剛性大、整體性強、后期受周邊影響小的特點,同時考慮深圳用地稀缺的情況,故明挖空間可運用于商業(yè)開發(fā)。因此,會議中心站東端頭約300 m區(qū)間采用明挖(圖10),其余段采用常規(guī)盾構法。明挖段后期可利用的商業(yè)面積達 1700m2,按零售商業(yè)計年收入約816萬元。
淤泥預加固后盾構掘進方案投資約2.06 億元,工期易于保證,施工難度較小,但加固效果受現場施工質量的影響大,對后期周邊環(huán)境變化適應性較弱。盾構+明挖方案投資約2.87億元,受前期制約較小,且已全部避開淤泥地層,后期受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明挖法范圍內不存在河涌導改等復雜前期工程,可實施性較強,且后續(xù)明挖空間具有持續(xù)商業(yè)收益的特點。綜合考慮工程實施難度、施工及運營期工程安全等因素,且2個方案工程的投資額度相近,故本工程考慮采用盾構+明挖方案。
2.2.3 方案特點
(1)采用“V”字坡,需增加廢水泵房1處(結合聯(lián)絡通道設置),由于區(qū)間坡度較大,區(qū)間保持巡航,牽引能耗相對較大,約為67.094kW · h。
(2)“V”字坡方案采用盾構+明挖方案,使工程施工受周邊條件制約較小,盾構隧道位于淤泥地層以下,其余段采用明挖加固,后期周邊施工對本工程影響小。同時,將會議中心站設置為島式站臺,功能相對較好。
(3)本方案工程投資約為2.87億元。
2.3 對比分析
對比“人”字坡及“V”字坡方案,“人”字坡方案雖然能耗相對較低,整體安全性高,但該方案投資大,前期河涌導改難度較大,工期較長;而“V” 字坡方案在保證施工及運營安全的同時,減少了工程投資,且保證了較好的車站功能。綜上所述,該段工程采用“V” 字坡方案為佳。
3 結語
地鐵區(qū)間線路設計需綜合考慮列車牽引能耗、土建投資、施工及運營風險等各種因素。在具體實施案例中,由于該工程處于濱海填海段,地質主要以淤泥等不良地質為主,因此本文結合施工工法分析了不同工法的安全性及工程投資,對本段線路的2種設計方案進行了對比,可見線路設計不應單一追求牽引能耗最低,而應結合工程所處地質、地形環(huán)境,根據安全可靠、投資可控的原則選取合適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耿真. 深圳新近填海地區(qū)地鐵隧道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建筑科技,2017(8):116-118.
[2]李林. 深圳地鐵區(qū)間隧道過軟弱地層的超前預加固施工技術[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5(4):25-27.
[3]樓朝偉,趙冬旭. 地鐵隧道下穿淤泥地層工法比選及技術探討[J].鐵道標準設計,2016,60(12):99-103.
[4]高樹東. 濱海城市填海區(qū)復雜地層地鐵盾構隧道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7,61(11):67-70.
[5]劉斌,馮興仁,石峰,等. 深圳填海區(qū)地鐵深基坑變形特征研究[J].市政技術,2018,36(1):120-123.
[6]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地鐵20號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G].廣東廣州: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9.
[7]林洋. 軟弱地層盾構近距離對向掘進施工控制技術[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15(3):44-46.
[8]張瑋鵬. 深厚砂淤組合地層中基坑開挖與樁基施工對地鐵隧道結構的影響研究分析[J].廣東建材,2019,35(5):42-44.
[9]沈曉偉,張書豐,朱玉權. 軟土地區(qū)近距離樁基施工對隧道結構變形的影響及保護研究[J]. 中國標準化,2018(18):186-188.
[10] 劉青松. 地鐵明挖法區(qū)間斷面形式的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46):261-262.
[11] 卓文海. 深圳地鐵9號線短距離站點間縱坡設計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 2017(17):200-201.
[12] 黃華. 深圳富水軟弱地層淺埋暗挖法區(qū)間地表沉降規(guī)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13] 葉霞飛,顧保南. 軌道交通線路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14] 王奇. 大連地鐵1、2號線區(qū)間工法選擇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19,15(7):122-125.
[15] 雷振. 繁華城區(qū)深厚淤泥質地層地鐵明挖區(qū)間變形規(guī)律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 2017,15(4):228-232.
[16] 張成平,張頂立,韓凱航,等. 深圳地鐵富水軟弱地層工程性質及開挖后沉降特征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14,51(4):113-118.
[17] 劉健美. 深厚軟土地基加固范圍對盾構隧道受力變形的影響[J].施工技術,2020,49(7):33-36.
[18] 王湛. 軟土地層中盾構隧道結構沉降與變形機制分析[D].浙江杭州:浙江大學,2013.
[19] 朱建峰. 佛山地鐵盾構隧道深厚軟土地層預處理方法探究[J].隧道建設(中英文),2019,39(8):1326-1333.
收稿日期 2020-02-12
責任編輯 黨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