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纖云弄巧

2020-07-26 14:30張立峰馬大勇胡建君呂埴孟暉
讀者欣賞 2020年7期
關鍵詞:乞巧

張立峰 馬大勇 胡建君 呂埴 孟暉

七夕之愛:愿此會千秋長相見

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的七夕之夜,澄碧的郁水岸邊,站著一位眼神憂郁的男子,他就是“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仰望著明凈的星空,陷于新舊黨爭、被貶謫廣西橫州的秦觀不禁思緒萬千。今夜,世間無數(shù)有情男女都會相約月下,坐看牽??椗牵瑢χ强赵S下愛的誓言,祈求美滿幸福的姻緣。

遠在天涯的秦觀,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銘記于心卻無法相見的女子,于是便有了這首著名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鼻赜^的這首詞,誕生于他特殊的人生境況里,纏綿感傷之余,卻又樂觀曠達,成為抒寫牛郎織女愛情傳說的千古名篇,也為七夕這個古代中國最具浪漫氣息的節(jié)日添上一筆亮彩。

來自星空的愛情神話

世界上大部分的神話都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與想象,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也不例外。這個由中國古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神話故事,在最初是什么樣子呢?

《夏小正》一書保存著我國古老的天文歷法知識。書中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先秦時期,在七月的黃昏,璀璨的銀河橫貫天際,在銀河的一端,織女星與兩顆小星星大致構成一個三角形,其中,兩顆小星星形成的開口正朝向東方。銀河另一端的牽牛星,亮度僅次于織女星,因此,人們在仰望織女星的時候,牽牛星也必會映入眼簾。

星象圖壁畫(局部) 西漢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詩經(jīng)·小雅·大東》是最早將織女星和牽牛星聯(lián)系起來,并進行歌詠的詩篇。這是一首描述征夫之苦的詩歌。常年在外勞役的男子,在曠野里夜行,他心中孤憤難平,于是遍數(shù)天上眾星徒具虛名,借此諷刺貴族們尸位素餐?!摆柋丝椗?,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那織女星縱然整日忙碌,卻沒有織成一匹帶花紋的布料:那牽牛星盡管閃亮,卻不能用來拉車載箱。就是這種隱喻的方式,構建了后世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原始基礎。

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中,牛郎織女的故事有了實質(zhì)性的變化。“戊申、己酉,牽牛以?。ㄈⅲ┛椗?,不果,三棄?!边@是說牛郎想娶織女,三次都沒有成功。據(jù)此,有人推測在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早期階段,它是個純粹的悲劇。

灑線繡牛郎織女圖 明 故宮博物院藏

從漢代開始,牛郎織女的故事逐漸豐富起來。班固《西都賦》中說:“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睗h樂府詩中還有更為細膩的描寫:“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边@些詩文已初具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相思卻不得相見的故事梗概。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還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牛郎、織女于七夕鵲橋相會的情節(jié)已依稀可見。

到了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終于從相思的戀人變成了夫妻。南朝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纂的《文選》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牽??椗歉魈幒庸闹?,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在這里,牛郎、織女的關系不再像秦漢時期那樣模糊,而是確定的夫妻關系。

在《荊楚歲時記》中,牛郎織女這一神話故事已大體完備。“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紅。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迸@煽椗瑸樘焐系男撬奚袢耍斓鄱髻n他們結為夫婦?;楹?,兩人沉迷于幸福生活而荒疏了職責,被罰分隔在天河兩岸,一年才能相會一次。牛郎織女的結合、分離與最終命運都已經(jīng)具備,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基本完整了。

到了后世,隨著一代代民間創(chuàng)作者的不斷加工,牛郎織女的傳說由天界的星神之戀逐漸演變?yōu)槿松裰畱伲蔀槊利惗嗲榈南膳c敦厚樸實的農(nóng)夫之間凄美動人的婚戀傳奇。

走出深宮的愛情故事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碧瞥娙硕拍吝@首極具畫面感的《秋夕》詩,借助宮廷女子坐看牽??椗堑那榫?,含蓄簡練地展現(xiàn)了唐代七夕節(jié)冷寂的一角。

其實,唐代的七夕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這一天唐宮中會“以錦結成樓殿……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祭祀過牽牛、織女二星,還會“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即舉辦通宵的音樂宴會。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也有專屬的過節(jié)方式,“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美人,與垂暮之年的大唐帝王在奢華富麗的宮苑之中游樂,天上的星辰見證著他們許過的心愿、盟下的誓約。恰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述的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和著《長恨歌》出現(xiàn)的唐代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對七夕盟誓這一意象也有描述:“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于驪山宮。秋七月,牽??椗嘁娭Α蠎{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p>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開始,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便被人們不斷地演繹著。除了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從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到清代洪異的昆曲《長生殿》,這個源自深宮里的愛情故事漸漸地脫離了它本來的面目,向著愛情神話的方向發(fā)展。而“七夕盟誓”始終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之一。

白樸的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它以雜劇的形式重新詮釋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劇中開篇的《密誓》用了整整一折的篇幅,鋪陳了二人在長生殿乞巧、密誓的情節(jié)。

“龍麝焚金鼎,花萼插銀瓶。小小金盆種五生,供養(yǎng)著鵲橋會丹青幀,把一個米來大蜘蛛兒抱定?!眲≈?,關于乞巧的諸般事物都有詳細描寫,懸掛鵲橋圖雖是元代的七夕節(jié)慶活動,卻十分應情應景。如普通的世間男女一樣,唐明皇贈予楊貴妃金釵一對、鈿盒一枚,作為定情信物,并唱道:“兩般禮物堪人敬,趁著這新秋節(jié)令賜卿卿。七寶金釵盟厚意,百花鈿盒表深情?!?p>

七夕中秋佳節(jié)圖 清 佚名

貴妃上馬圖 紙本設色29.5×11cm 元 錢選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乞巧盟誓罷,兩人步入庭院仰天觀星,談論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唐明皇同情牛郎害了相思病,卻未料到日后他自己也要承受分離之苦。楊貴妃羨慕牛郎織女能夠“年年相見,天長地久”,不免心中憂慮,“但恐春老花殘,主上恩移寵衰”,遂發(fā)出“世人怎得似他情長也”的感嘆。

在最令人感傷的第四折,已是馬嵬兵變、貴妃玉殞之后,垂垂老矣的唐明皇孤坐在梧桐樹下,相思之余,他又想起了從前的七夕之會。形單影只的他不禁發(fā)出哀嘆:“妃子呵……長生殿乞巧,誓愿學連理枝比翼鳥,誰想你乘彩鳳返丹霄,命夭!”曾經(jīng)的歡愉時刻轉瞬成空,從此陰陽相隔,徒令人傷感。

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不斷流變的過程中,將其推向頂峰的當屬清代洪異的《長生殿》。《長生殿》在當時一經(jīng)推出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清宮內(nèi)院也特招戲班入宮演出,可謂是一個奇跡。

《長生殿》中的“七夕意象”,對《梧桐雨》的借鑒十分明顯。《梧桐雨》中的七夕釵盒定情,被洪異單獨敷衍成《定情》一出,《密誓》一出也大體保留了《梧桐雨》中七夕盟誓的原貌。不僅如此,在《長生殿》中,以各種不同視角出現(xiàn)的七夕情節(jié)達十余處,由此可見,這一意象在劇里劇外深得人心。

例如,在《哭像》一出中,唐明皇唱道:“當日長生殿里御爐旁,對牛女把深盟講?!痹凇兑娫隆芬怀鲋校泼骰蔬€唱道:“誰想那夜雙星同照,此夕孤月重來?!备袊@他和楊貴妃天人永隔。再如,在《雨夢》一出中,唐明皇夢見楊貴妃未死,夢中太監(jiān)告之“要把牛女會深盟,和君王續(xù)未了”。在《寄情》一出中,楊貴妃傳信物時,道出“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洪異還把神話人物牛郎織女從幕后請到臺前,讓他們親自為唐明皇和楊貴妃證緣?!睹苁摹芬怀鲋袑懀鞂毷d七夕夜,織女“暫撤機絲”,踏上鵲橋時,見到人間的帝妃二人正在密盟誓言?!拔依盥』c楊玉環(huán),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為夫婦,永不相離。有渝此盟,雙星鑒之?!痹谄呦χ?,天上的牛郎織女共享“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不渝之愛,也見證著長生殿里的愛情盟誓。兩個愛情故事交相輝映,讓天上人間共同籠罩在愛的氛圍里。

不僅如此,牛郎織女也反復出現(xiàn)在《長生殿》的劇情中。例如,在《尸解》一出中,織女見楊貴妃復活后,又跟她重敘往事:“前天寶十載七夕……”,這是讓她還魂的因由。在《慫合》一出中,牛郎織女談論:“可記得長生殿里人一對,曾向我焚香密誓齊?”七夕意象的反復出現(xiàn),讓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發(fā)展越發(fā)地契合牛郎織女的傳說,逐漸演變?yōu)椤暗坼妗钡钠呦χ畱佟?/p>

《梧桐雨》和《長生殿》都有“樂極而哀”的情感傾向,歡悲之情的對比十分明顯。但是,關于七夕的愛情故事,無論是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傳奇故事,體現(xiàn)的都是“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堅貞之愛,這也是世間無數(shù)有情男女衷心的祈愿。

七夕之愛的人間情味

《長生殿》的作者洪異與黃蘭次是同年同月生的表兄妹。“素手始扶床,玄發(fā)未綰髻”的他們青梅竹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初一,洪異20歲生日當天,與黃蘭次結為伉儷。七月初七,他擺宴于岳父宅邸,賦詩《七夕閨中作四首》,其一云:“憶昔同巹未有期,逢秋愁說渡河時。從今閨閣長攜手,翻笑雙星慣別離?!毙禄檠鐮栔H又逢七夕佳節(jié),洪異攜手愛侶,笑看天上的牽??椗p星,沉浸在甜蜜的愛河之中。

《西廂記》圖冊 清 費丹旭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當時的洪異家境寬裕,年少成名,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誰能想到,他的后半生竟是坎坷異常。洪異先是遭受“天倫之變”的家難,被迫離家,貧至斷炊。因《長生殿》名動天下的他,也因這部戲于國喪期間“非時唱演”的公案,布衣終老??滴跛氖辏?704年)五月,洪異應江寧織造曹寅之邀,在南京用了三個晝夜,盡情地欣賞了《長生殿》的全本演出。在乘舟返回杭州的途中,洪異竟失足落水而死,令人唏噓不已。

“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卑拙右住堕L恨歌》中這句人們耳熟能詳、經(jīng)久不衰的愛情名言,也成了后世男女七夕定情的誓言。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曾在《影梅庵憶語》中回憶了他和“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之間的悲歡離合。

七夕圖 紙本設色 176.5×92.2cm 清 姚文瀚 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五年(1648年)七夕,被晚霞激發(fā)靈感的董小宛以祥云紋樣打制了一個金手鐲,當時冒襄題“乞巧”“覆祥”四字鐫在手鐲上。次年七月,這個鐲子忽然斷裂,重修時冒襄將原來的四個字改為“比翼”“連理”。這本是夫妻感情美滿的象征,但是聯(lián)想到《長生殿》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這個紀念七夕的金鐲子忽然有了一種悲涼的意味。

當董小宛殞逝之后,冒襄對自己輕率地用了那看似美滿卻飽含沉重歷史的四個字非常后悔?!昂我月蕰?,竟令《長恨》再譜也?”不愛珠寶金飾的董小宛,最終卻帶著這個金手鐲逝去。對于這個流落風塵、飽經(jīng)離亂,卻渴望安穩(wěn)歸宿、期待天長地久的女子,沒有比“連理”“比翼”四個字更能道出她一生最熱切的祈愿。

清代乾隆年間,《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與妻子陳蕓——這個林語堂眼中“最可愛的女人”,在蘇州滄浪亭畔筑起愛巢。沈復和蕓娘兩小無猜,婚后二人更是志趣相投,琴瑟和鳴。

有一年七夕,金風玉露,佳期如夢,良辰美景里有玉人相隨。蕓娘擺設香燭瓜果,與沈復在軒中一起祭拜牛郎織女星。隨后,沈復取出兩枚印章,上面鐫刻著“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字樣,正是《長生殿》戲文中那句經(jīng)典唱詞?!坝鄨?zhí)朱文,蕓執(zhí)白文”,以作二人日后往來書信之用。二人又請人繪制《月下老人圖》,常常焚香拜禱,以求來生仍結姻緣。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歡愉與苦痛相交織才是人生常態(tài)。在沈家長輩眼中,沈復是“不思習上”的敗家子,陳蕓則是“不守閨訓”的壞媳婦。失歡于父母和公婆的夫妻倆被逐出家門,從蘇州到無錫,從無錫再到揚州,二人顛沛流離卻始終相濡以沫。最終,離家數(shù)載、疾病頻發(fā)的陳蕓留下一雙兒女,抱憾而逝。

花卉鸚鵡圖 紙本設色 清 董小宛

彌留之際的陳蕓,與沈復淚眼話別。她一時間在憧憬生活:“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yōu)游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币粫r間又在為丈夫的將來做打算:“愿君另續(xù)德容兼?zhèn)湔?,以奉雙親,撫我遺子,妾亦暝目矣。”陳蕓也一定想到了那個浪漫的七夕之夜,“乃執(zhí)余手而更欲有言,僅斷續(xù)疊言‘來世二字”。然而,任憑沈復千呼萬喚,她卻再無一語。

“愿生生世世為夫婦”是這對平民夫妻最美好的祈望。而那個七夕夜,也必定被沈復與陳蕓這對命運坎坷、波折一生的夫妻不斷地重溫著,化為他們直面人生的勇氣。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銅鏡 宋金時期

歐陽修詩云:“雙眸望月牽紅線,奕奕天河光不斷。有人正在長生殿,暗付金釵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會長相見?!痹柑煜掠星槿私K成眷屬,愿天下所有相愛的夫妻“生生世世為夫婦”。

菱花形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故事鏡 宋金時期

因物選情,永以為好——文物里的深愛故事

七夕節(jié)又至,這關于愛的節(jié)日,正是掇拾無數(shù)珍物、表達摯愛之時。中國是詩畫之國,亦是重情與浪漫的國度。從古流傳至今的各類文物中,有一類憑借愛情主題獲得人們的鐘愛。它們?nèi)趨R繾綣深情,將遠古的相思與忠貞為今天的我們娓娓道來。

紅釉開光雙喜碗高9cm口徑17cm 足徑8.2cm清 故宮博物院藏

彩繪鳳鳥雙聯(lián)漆杯戰(zhàn)國 湖北省博物館藏

合巹合歡共一杯

中國人向來十分重視婚姻與家庭。相親相愛的男女舉行婚禮,是莊嚴神圣的事情,也是古代禮俗的集中體現(xiàn)。在婚禮中所用的合巹杯,即是禮的具體象征,內(nèi)涵深遠。

記述先秦婚禮的《禮記·昏義》篇載:“共牢而食,合巹而酯,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婚禮上新婚夫婦“共牢而食”,即同吃一只牲畜的肉,“合巹”即同用一只酒杯飲酒,象征夫婦相合、平等而不分尊卑,永遠相愛。最初的“合巹”是將一只匏(葫蘆)分成兩片,用線相連,盛滿酒漿,夫妻各持一片而飲。匏是苦的,所盛之酒也帶苦味,有同甘共苦之意。匏又可制笙、竽等樂器,象征夫妻琴瑟和諧、百年好合。匏也是古代先民最初的盛水容器,神話中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亦是由匏中誕生,所以,在婚禮中使用匏,也有紀念先祖、祝子嗣繁盛之意。

盤內(nèi)壁鑄有銘文:“佳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仲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贝吮P又大又好,用以祈求瑞壽,子孫繁衍,永遠為寶。可以想象,當仲姜使用此盤時,水流傾注而下,盤中的魚、鳥等隨之在水中不停旋轉,是多么奇妙悅人的場景。而魚、鳥本就是子嗣繁衍、男女相愛的象征。創(chuàng)作者的巧思和其蘊藏的深意,想必會令夫人無比感動。子仲姜盤不僅是一件青銅器中的極品,更是一件充滿深情厚愛的佳禮。

所謂帶鉤,就是古時候的腰帶扣。南京博物院藏有一枚“長毋相忘”銘龍首合符銀帶鉤。它的前端刻為龍首,龍晴凸起,整體彎曲如龍形,自中間一分為二,像兵符一般可分可合。兩個半扇的內(nèi)壁分別以陰、陽文刻著“長毋相忘”四個字,可嚴絲合縫結合在一起。帶鉤本是普通之物,有了這銘文,貼身而藏的帶鉤便隱含著夫妻之間私密的誓言:永不相忘,生死相隨。

勝,是固定發(fā)髻的日用物件?!渡胶=?jīng)》中說西王母“豹尾虎齒,蓬發(fā)戴勝”?!赌绿熳觽鳌酚终f周穆王曾與西王母相會于昆侖山,賦詩唱和,情意深長。漢代人就很崇拜西王母,視她為可賜壽福、子嗣的神靈。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東漢時期的四靈玉勝,其質(zhì)地瑩自如羊脂,以玉柱為骨架,上下左右分別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靈。玉勝兩邊柱上還刻有“長宜子孫,延壽萬年”之銘文。它不僅被視為辟邪、壓勝的吉瑞之物,還隱含長壽萬年、白頭偕老、子孫繁衍的祈愿,極為珍貴。

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記張生與崔鶯鶯相會、相戀,終究分離,是一出愛情悲劇。小說中寫鶯鶯給張生寄書信時,還隨信附有一枚玉環(huán):“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huán)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huán)取其終始不絕。”玉環(huán),即環(huán)形玉佩,其中寄托的,是回環(huán)無絕的情意。

還有一種蚩尤玉環(huán),在圓環(huán)外凸雕蚩尤頭形。故宮博物院保存有多件玉蚩尤環(huán),為雙合璧式,兩個薄環(huán)可錯可合,合之則為一完整環(huán)形,隱喻男女相合。清代《十二美人圖》中《倚榻觀鵲》一幅中的仕女手持玉環(huán),目光卻望向窗外竹梢頭的雙鵲,似在觀鵲,也似在品味手中玉環(huán)所傳之情意。

魚鳥雙雙小獨宿

自然界的魚兒、水鳥、飛蟲、雁雀等,多是雙宿雙棲,古人也常用此類形狀的器物寄托自己對配偶的纏綿深情。

雙螭玉環(huán)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靈玉勝東漢 上海博物館藏

鎏金雙雁紋銀盒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先民舉辦婚禮,有六禮之程序,即《儀禮·士昏禮》所載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其中除了納征之外的五禮,男家都以大雁作為贈禮,也即“奠雁”。

漢代鄭玄注《儀禮·土昏禮》說:“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者?!薄栋谆⑼āぜ奕⑵芬步忉專骸坝醚阏撸∑潆S時而南北,不失其節(jié),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痹惡萍尅抖Y記·昏義》記:“奠雁,取其不再偶也?!毖銥楹蝤B,按時令往來于南北,順陰陽、遵節(jié)令、遵禮儀、長幼有序,又是忠貞偕老之鳥,正蘊含夫唱婦隨、不離不棄、和睦相處的美意。

雁是古代婚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民間有時找不到大雁,就以鵝代雁,或用木雕彩繪雁來代替。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八回寫道:“八戒聽說,左右觀之,果是鵝籠,排列五色彩緞遮幔。”這是在為舉行婚禮做準備。首都博物館的“老北京婚俗展”上,曾陳列一只鵝籠?,F(xiàn)在有些地方結婚,還將鵝作為贈禮。

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中,有一件鎏金雙雁紋銀盒。盒面雕一對振翅而舞的大雁,相對立于一朵蓮花上,蓮花兩邊蓮葉舒展;雙雁對銜一枚菱形勝,勝下掛同心彩結、流蘇。盒底中央為四枚花枝圍成的桃形圖案。這一件銀盒就包含了百年好合(“盒”諧音為“合”)、多子多福等多重美好寓意。何家村還出土了一件鎏金鴻雁銜綬紋銀匝,配素面銀盆,是進餐時的盥手之器(匜用來傾水洗手,盆用來接水)。這些都是唐代皇族結婚時所用的禮器,寓意與雙雁紋銀盒相似。

雙魚紋蔓草花鎏金銀盤 唐 西安博物院藏

南宋福州茶園山許峻墓中出土的鎏金高圈足銀杯、鎏金銀執(zhí)壺上,也有鴻雁回旋相對的紋飾,此類圖案被稱為“喜相逢”,隱含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

鍍金青銅雙魚紋杯 宋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 周防

辭書《爾雅》說:“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比目魚紋也常被用來表達愛情忠貞、子嗣繁盛之意。西安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雙魚紋蔓草花鎏金銀盤,盤心以忍冬葉構成圓圈,正中雙魚遨游,周圍飾折枝花葉。魚與花葉上鎏金,色澤光亮。福建南宋黃升墓出土的女性衣物上,也有雙魚相依的圖案。玉雕、瓷器、刺繡等也都常用雙魚紋飾,《紅樓夢》里就提到鳳姐“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比目魚玫瑰佩”。

鴛鴦一向是人們心目中和諧甜蜜、永恒之愛的象征。早在《詩經(jīng)》里,就有《鴛鴦》篇表達新婚之祝福:“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睉?zhàn)國時有鴛鴦形彩繪漆豆、鴛鴦形漆畫盒。唐宋以來工藝美術及畫作上常見鴛鴦圖形,有交頸的,有互相偎依的,有雙雙游弋的,有回眸相望的,無不優(yōu)雅而充滿愛意。唐代畫家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里,一位站在辛夷花邊捕蝴蝶的貴婦,其抹胸上就繡著鴛鴦相依的圖案。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代白玉鴛鴦圓盒,盒子渾圓,盒蓋雕刻一對鼓翅、昂首、喙部相吻的鴛鴦。古代沒有直接表現(xiàn)男女親吻的藝術,用鴛鴦互吻的方式來代替,也是一種巧思。

蓋盒 唐

樹下彈箏圖(局部)敦煌莫高窟85窟南壁晚唐壁畫

情意綢繆入畫來

歷代繪畫中,關于有情人相戀的古畫實在不少。五代南唐畫家衛(wèi)賢的《高士圖》,畫的是著名的“舉案齊眉”的故事。《后漢書·逸民傳·梁鴻》中記載,東漢隱逸之士梁鴻與妻子孟光相偕隱居。孟光給他端飯時,舉案齊眉。夫婦相敬如賓,異常恩愛。又有一個與眉毛有關的愛情故事——張敞畫眉。漢代京兆尹張敞憐愛妻子,常給她畫眉,實在是夫妻甜蜜愛情之典范。在頤和園長廊清代彩畫上,就有《張敞畫眉圖》。

敦煌莫高窟第85窟南壁晚唐壁畫《樹下彈箏圖》,描繪的是一個美好動人的愛情故事:善友太子入海取得摩尼寶珠,卻被弟弟惡友刺瞎了雙眼,搶走了寶珠。善友流落至利師跋國,在王宮的果園里做了園丁。他常常獨自彈箏,吸引了利師跋國公主。兩人一見鐘情,心心相印,不顧國王反對而成婚。后來,善友與公主一起返回故國,將摩尼寶珠找回,賜予眾生幸福。《樹下彈箏圖》中,善友坐在樹蔭下,把箏放在膝蓋上彈奏;穿白裙和黑襦的公主坐在旁邊,雖然是背對著人,卻能讓人感覺到她在默默傾聽,似乎已經(jīng)入迷。就連背景中兩株樹的樹冠也依偎在一起。這樣的畫面,使人們感受到甜美而親密的氣氛。

大家熟悉的“乘龍快婿”“吹簫引鳳”“鳳凰臺上憶吹簫”等詞語,都出自古代蕭史、弄玉的神話故事。西漢劉向《列仙傳》有載,春秋時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笙。有一天晚上,弄玉隱約聽到有簫聲與自己的笙聲相和,十分融洽。弄玉回房睡覺后,竟夢到自己與那吹簫之人相戀。秦穆公得知女兒的心事,便找到吹簫之人蕭史,把弄玉嫁給了他。二人居住在鳳凰臺,合奏笙簫,伉儷應和。后來夫妻隨一龍一鳳騰云仙去。今天,西岳華山的玉女峰、玉女崖、玉女洞等,便是因此故事而得名。

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也記載了蕭史、弄玉兩人乘赤龍、紫鳳飛翔而去的故事。明代畫家仇英《人物故事冊》中亦有《吹簫引鳳圖》,工筆重彩繪青碧群山,仙云繚繞,蒼松翠柏密布,白石所砌的鳳凰臺圍著層層雕花欄桿。臺上,穿襦裙、梳高髻的弄玉正專注地吹奏長簫,蕭史穿紅衣黃裳坐在一旁,側耳傾聽。天上數(shù)只鳳凰被簫聲吸引,展翅飛來,臺上持爐、扇等用具的宮女們十分驚異,有的抬頭望著鳳凰,有的伸手指點,有的扭頭回望,各具情態(tài)。畫中人物都不大,但衣裳、神情、動作等都刻畫得細膩入微。

人們贊賞崔鶯鶯對真愛的執(zhí)著,將《鶯鶯傳》不斷演繹、改寫。元代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寫張生與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協(xié)助下相會;張生利舉得中,解決了與崔母的矛盾,與鶯鶯終成眷屬。這一愛情故事常見于歷代《西廂記》工筆畫、版畫圖冊中。明代仇英,清代徐揚、費丹旭,現(xiàn)代女畫家王叔暉的工筆畫冊,還有明代閔寓五刊印的彩色套印本《西廂記》版畫冊,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張深之正北西廂記》秘本·窺簡明 陳洪綬

《西廂記》圖冊 清 費丹旭

明代書畫家陳洪綬所繪《張深之正北西廂記秘本》版畫冊,也頗具趣味。其中《窺簡》一幅,畫鶯鶯立在四季花鳥屏風前閱信,表情既矜持,又流露出幾許期待。機靈可愛的紅娘則在一邊窺探。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所刻的《西廂記》人物竹臂擱,也是取材于鶯鶯立于屏風邊展信而閱的場景。

無論是纏綿繾綣,還是張揚熾熱,不同時代的文物和風格各異的表達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亦隱含著真摯而赤誠的情意??邕^千年光陰,這些情意依舊讓你我心向往之——時光可老,愿愛情恒新。

仙女乘鸞圖絹本設色 25.3×26.2cm 宋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幸毋相忘——流年與信物

《易經(jīng)》中的“七”代表天地萬物循環(huán)的運行周期,在爻辭中有回歸之意,“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人情多變,世態(tài)無常,但到了第七日便會反轉、輪回。因此,在各種傳說中,七月初七成為重逢之日。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的相逢,都是冥冥中的因緣際會。緣分不可言說,有時也會憑借有情的信物傳遞一份心念與承諾,一瞬,或者一生。

信,《說文解字》中釋為“誠也,從人從言”,即“人言為信”,最初的含義是指人們在祭祀上天和祖先時所說的言語必須無愧于天地?!队衿吩疲骸靶?,明也,敬也。”《論語》又言:“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币馑际切攀嵌Y儀之本,許下的承諾要兌現(xiàn)。信物便是信的憑證,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天之間履行信的承載物,授者寄之以情,承者交之以心。

在《詩經(jīng)》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意與信念都簡單、純粹而執(zhí)著。那些有情的人兒,相會在“野有蔓草”或“蒹葭蒼蒼”的所在,四野茫茫,忘卻今夕何夕?!办o女其孌,貽我彤管”,一枝普普通通的來自野外的紅管草就是愛情的信物。性情無拘的女子喜歡把芳香的水果,如梅、李、桃、木瓜等,拋向自己的意中人。還有“伐其條枚”“伐其條肄”,則是以手折的嫩枝相贈,很有一種繾綣而蓬勃的情意。

在漫長的思念中,歲月無涯而枝葉長青?!对娊?jīng)》中更以鮮妍的花草來比喻面容姣好的女子。蔥蘢的鄉(xiāng)野,“有美_人,清揚婉兮”,抑或“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情的美人相隨,即便默默無言,也像擁有了整個世界。《鄭風·溱洧》中,風和日麗的仲春之月,相邀同游的青年男女手持蘭草相約,互贈芍藥告別,東流千年的溱水、洧水,不知見證過多少情愛綿綿的花草之約。

紙上風雅

紙質(zhì)年代之前的漫漫歲月,從結繩記事到文字發(fā)明,從兩河流域?qū)懹谀喟迳系男ㄐ挝淖值揭笮婵逃邶敿谆颢F骨上的甲骨卜辭,從青銅到竹簡,從巖畫到絹帛,人們小心翼翼地在各種材質(zhì)上鑿刻和涂繪,記下鄭重的心意。

若干年前,在塔克拉瑪干腹地、漢代西域精絕國遺址的黃沙中,出土過一批漢簡,多是漢武帝末年到東漢中期的公私文書。有那么一枚竹簡,在一堆軍政公文、錢糧簿籍、買賣契約之中,顯得熠熠生輝,不同尋常。它正面書寫“奉謹以瑯玕,致問”,背面寫著“春君,幸毋相忘”,落筆莊重,情意動人。這應該是一封兩千年前的情書,由一個駐守在甘肅的士兵,遙寄給一個叫作春君的女子的。東西相隔萬里,驛途迢迢,只能托去一片手制的竹簡,再附上一顆沙中淘來的瑯王干美玉,紙短情長,萬千心意都已秘藏。至于何時送到、能不能送到,似乎都顯得不那么重要。這枚竹簡有幸留了下來,這份心意早已彌漫在歷史的時空。

“幸毋相忘”竹簡 漢

魯迅致許廣平手稿 1929年5月15日

直到紙張出現(xiàn),有情之人終于可以放開手腳,“筆鋒殺盡中山免”“須臾掃盡數(shù)千張”。兩千年后的周作人看到了那枚竹簡,情動于心,于是在紙箋上寫詩遙相致意:“瑯王干珍重奉春君,絕塞荒寒寄此身。竹簡未枯心未爛,千年誰與更招魂。”能跨越時空,最簡單、最直白的表情達意之物,便是書信了。書于紙面、捧在手心的文字如此直入人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細致幽微,歡喜無量。而今,電子讀物和微信傳書雖然便捷,卻遠遠替代不了紙質(zhì)書籍和手寫書信帶來的充實與美好。

以前常在旅途中給朋友寫信。在車窗下,在船舷上,伴隨著車廂里微弱的燈光或者船舷上的朗朗月光,涂鴉一般,似乎是在夢中書寫,字跡如鳥篆蟲書。有次在鳴沙山上寫信,大風起兮黃沙飛揚,朋友啟信時抖落一紙細沙,似乎能聽見書寫那一刻的蕭蕭風聲。還曾在南京撿了大片的銀杏葉給朋友寫信,為此填過一首《滿庭芳》,其中寫道:“金陵,長記取,南園銀杏,聊注衷腸。把胸中錦繡,醉伴黃粱……”

浪漫不過古人。南朝詩人陸凱,行走于橫浦驛梅嶺之時,忽憶長安好友范嘩,便折梅一枝,托驛使送去,并附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辈恢婪秶W多久才能收到這枚含情脈脈的梅枝,這份驚喜卻已永年。唐代女詩人薛濤曾采集百年芙蓉樹的花瓣與樹皮,精制成深紅色的浣花箋,那是用來書寫相思的吧。還有《浮生六記》中的蕓娘,春掃落花夏采蕉葉,搗爛成汁,和了云母粉,將紙皴染成彩箋,心意斑斕,不愧是文學史上最美的女子。

秋深帖26.9×53.3cm 元 管道升(趙孟頫代筆) 故宮博物院藏

無意間看到魯迅寫給許廣平的信,不禁蕪爾,“橫眉冷對干夫指”的魯迅亦有柔情可愛的一面。1929年5月15日,他用畫著枇杷和蓮蓬的箋紙給許廣平寫去一封信。許廣平抑制不住喜悅之情,即刻回復道:“自然打開紙張第一觸到眼簾的,是那三個紅當當?shù)蔫凌?,那是我喜歡吃的東西……所以小白象首先選了那個花樣的紙,算是等于送枇杷給我吃的心意一般。其次那兩個蓮蓬,附著的那幾句甚好,我也讀熟了。我定你是小蓮蓬,因為你矮些,乖乖蓮蓬!”附著的那幾句指的是箋紙上的題詩:“并頭曾憶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個中儂自解,西湖風月味還多?!弊x熟的是信,也是心意。魯迅收信后又欣然提筆:“我十五日信所選的兩張箋紙,確也有一點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測。蓮蓬中有蓮子,尤其我所以取用的原因。但后來各箋,也并非幅幅含有義理,小刺猬不要求之過深,以致神經(jīng)過敏為要?!蹦菚r許廣平已有身孕,從互相的昵稱“小白象”“小刺猬”可見二人感情之甜蜜。

許廣平說魯迅“是十分精細的,這兩張紙不是隨手撿起來就用的”。而有位朋友寫給我的信用的信紙常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比如商品包裝紙、書的扉頁、說明書的空白頁等,他說那樣表明給我寫信時心情迫切,“饑不擇紙”。王小波給李銀河寫信用的紙也常常出乎意料,比如他會將情書寫在五線譜上,還會用藍色墨水筆在鏡子上寫信。臺灣導演魏德圣曾講起類似的溫情故事,說有一封信,大概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太太寫給留洋的丈夫的。那個時候用油燈,油滴經(jīng)常噴灑出來,落到紙上。那妻子寫道:“如果你聞到這信紙上的燈油味,說明這一刻我們的心意是相通的。”其實這份默契已無關燈油的味道,甚至無關乎文字。

張愛玲說:“年輕人想著30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憋L雅的人們在各種箋紙上書寫詩詞歌賦和冷暖心情,從素箋一直寫到彩箋。風云變幻,時過境遷,這些蘊藉雅致的箋紙已被風塵歲月所珍藏,紙質(zhì)年代漸行漸遠。

《紅樓夢賦》圖冊·焚稿斷癡情賦清 沈謙 盛昱 愛爾蘭Chester Beatt博物館藏

絲帕傳情

云煙過眼,星辰寥落,寫一封紙上的書信,而今都成為一種奢侈。而浪漫的古人還常常將信書寫在絹帛絲帕之上,并疊成雙鯉魚的形狀,寄給牽念的人。那帕子多是由一尺見方的素絹制成,又稱“尺素”。漢樂府詩云:“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闭归_素白的絹帛,看到密密的蠅頭小字,心都是滿滿的。雖隔了久遠的時空,那一刻情意的交匯,卻比如今即時的微信更親近而深抵人心。也有說古代沒有信封,人們把信夾在雙魚形的木板之中,有如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苯夂招牛z帕呈在指尖,心也隨之柔軟起來。

手帕這件東西,本身就貼近發(fā)膚,承載了太多的情愛和心事,再加上濃烈的文字,寄給對的人,簡直是一擊即中,立馬讓對方“束手就擒”。手帕發(fā)明之初,甚是簡單可愛。生活在叢林之中的原始人將一段豺尾縛在小木棍上,就是他們扇風驅(qū)蚊的“手帕”了,有時也用來抹一把汗。先秦時已有體面的“巾”。半個多世紀前,人們在新疆的東漢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藍白印花手帕。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之句,手帕在那時已成為日常之物,卻不一定被隨身攜帶。南朝宋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中記載:“謝(謝尚)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殷浩)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不像現(xiàn)代人口袋中隨時揣著餐巾紙,那時用手巾還需叫人取來。另一則故事說的是三國時的美男子何晏,他的皮膚非常白。魏明帝懷疑他搽了粉,想查驗一下,居然在大夏天讓他吃熱湯面。吃完面后,何晏大汗淋漓,于是擦了把臉,皮膚反而更加光潔。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撩起衣服來擦臉,說明他也沒有隨身帶手帕的習慣。

手帕傳情不知源于何時,反正到了唐朝,手帕系上香囊和愛人的情意,已被常懷衣袖之中。唐代李節(jié)度姬有詩《書紅綃帕》云:“殷勤遺下輕綃意,好與情郎懷袖中?!碑敃r的手帕有正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王建《宮詞》中“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一句,描繪的正是一塊方形的帕子。講究幾何對稱的歐洲人把玩手帕比我們更有心得。法國路易十六時代,手帕的形狀五花八門,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多邊形、橢圓形等。王后瑪麗是位追求完美的享樂主義者,她在反復折疊手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正方形的手帕最為方便,可折出多種花樣,竟然讓路易十六頒布“手帕敕令”:“全國范圍內(nèi)的手帕必須為四邊形,且邊長相等。”這位奢靡無度的王后將手帕玩到了極致,卻逃不過自己悲情的命運。

玉雙鳥合佩 明

蓮花玉佩 清

的確,手帕牽系著情愛,必定沾染無盡的淚水。在詩詞中,手帕常用另一個名字“鮫綃”。神話傳說中,鮫人都是女兒身,所織的綃極薄極輕。越劇《柳毅傳書》中有一段唱詞道:“那鮫人,織就了,如花似霧好鮫綃,但不知緣何盈盈淚滿目?”鮫綃在這里是用來盛淚的。陸游《釵頭鳳》中的“淚痕紅浥鮫綃透”,寫盡了寂寞和遺憾。

金累絲鑲珠香囊清 故宮博物院藏

更著名的典故來自《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玉因金釧兒和蔣玉菡之事挨了打,黛玉前去探望,哭腫了雙眼。待她回去后,寶玉心里牽掛,吩咐晴雯給黛玉送去兩條舊帕子。黛玉體會到了他的用心,“一時五內(nèi)沸然炙起”,情不自禁地在那兩條舊帕子上題下三首情詩?!俺叻o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舊帕子上悲欣交集、心事縱橫。而絳珠仙子報答了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惠,終究要歸去了。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說:“他知道她的眼淚是為他流的,所以送她帕子。”不愧是紅樓中人,看得懂淚水漫漶的紅塵。是的,“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但愿也有人懂得這份細微的心意。

佩飾因緣

有情人之間的信物,最好是隨身甚至貼身的。睹物思人,只盼朝暮伴君,相期始終,比如隨身的佩飾?!对娊?jīng)·鄭風》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釋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貳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悅巾、有觿之屬也?!北砻髦暗呐屣棾R粤宅槤M目的組佩形式出現(xiàn),有情人分開之時,“解佩分袂”,只待不日重逢。西漢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中,鄭交甫與江妃二女分開時“請子之佩”,二女便解下玉佩給他。交甫接過玉佩,欲答話回禮致謝,抬眼之間,二女與城邑皆已不見,一切如夢幻泡影?!都t樓夢》第六十四回中,賈璉趁丫鬟們不注意,將自己身上佩戴的漢玉九龍佩塞到荷包里,贈予心儀的尤二姐。

貼身的香囊因為帶著特別的香氣和曖昧的情味,成為情致綿長的信物。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jù)《禮記·內(nèi)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鄭玄注:“容臭,香物也。”佩戴香囊在當時是一種日常的禮儀。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之句,即把裝滿香草的香包帶在身上。戀人之間更把香囊當作特殊的禮物相互贈送。三國時繁欽有《定情詩》:“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隨身的香囊,是一份寤寐思服的心意?!鞍彩分畞y”后,唐玄宗從四川返回長安,十分思念楊玉環(huán),密令高力士開墓改葬。據(jù)記載,當時的貴妃“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玄宗對之不禁潸然淚下。在《紅樓夢》中,黛玉送的香囊總被寶玉藏在貼身的衣服里面。而“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的離別之際,更令有情人黯然銷魂。

刺繡荷包清故宮博物院藏

同樣可以寄寓深愛與離情的還有簪釵。李漁說:“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繁欽的《定情詩》中說:“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說的是簪釵之物,既能結同心,又能慰別離。簪與釵,雖然都有固定髻鬟的作用,其實是有區(qū)別的。簪的本名叫作“笄”,一般做成一股;發(fā)釵則做成雙股或多股。有情之人別離時,往往將釵分開,二人各執(zhí)一股以慰相思,待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云:“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好一番“執(zhí)手相看淚眼”。白居易《長恨歌》云:“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闭f的正是楊貴妃與唐明皇當年海誓山盟的深情。我曾為一枚玉簪寫過一首詞:“舊事依約休重省,念卿卿一笑深情注。長攜手,共朝暮?!蓖聼熛粕ⅲf物長存,一如初見。

之前每每新得了愛物,必隨身相攜,入睡前則置于枕邊。但若因緣巧合,遇上更適合它的人,也愿意奉贈。所謂寶劍贈英雄,總覺得這世上的人與物,都該適得其所。

記得那句歌詞:“人與人的相遇,如此撲朔又迷離?!比伺c物的際遇,同樣如此。相逢一笑是前緣,原來你也在這里。

發(fā)簪 清

發(fā)簪 清

纖云弄巧話七夕——古畫中的乞巧習俗

漢宮乞巧圖(局部) 絹本設色 29.8×377cm 明 佚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在不同的時代,這個節(jié)日隨著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演變產(chǎn)生了不同的風俗和節(jié)慶活動,與人們求子、求福、乞壽、乞巧等祈愿聯(lián)系在一起,慢慢演變成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節(jié)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翻閱現(xiàn)存的典籍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上的七夕節(jié)俗精彩紛呈。

七夕乞巧的變遷史

在七夕的諸多節(jié)慶活動中,乞巧是其中最有趣、最典型的一項主題活動。它通過祭祀、占卜、祈愿等多種形式,寄托女性對于自身聰明靈慧、心靈手巧的渴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東漢農(nóng)學家、文學家崔寔《四民月令》中記載:“七月七日,曝經(jīng)書及衣裳,習俗然也?!蓖瑫r,人們還要“設酒酺時果,散香粉于筵上”,用來“祈請于河鼓、織女”。傳說這二位星神要在當夜相會,于是許多人懷著美好的愿望守夜祈福。

《爾雅》云:“河鼓謂之牽牛。”可見在東漢時期,民間已普遍流傳七夕守夜,并向牽牛、織女二星祈愿的習俗。西晉周處《風土記》中也有記載,“七月七日,其夜灑掃于庭,露施幾筵,設酒酺時呆,散香粉”,目的同樣是“以祀河鼓、織女”,祭拜者可以乞富、乞壽、乞子,但只能求其一,不可兼得。守夜祈愿作為七夕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穿針乞巧

后世在守夜祈愿的基礎上,衍生出了諸多乞巧方式,其中最典型的要數(shù)穿針乞巧。明人仿仇英所繪《漢宮乞巧圖》中即描繪了這一活動場景。

天孫織錦圖 紙本設色 121×53cm 清 改琦

漢宮乞巧圖(局部)絹本設色 29.8×377cm 明 佚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乞巧圖 紙本設色 清 任頤 故宮博物院藏

關于七夕穿針活動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文中提到漢代的宮女會在每年的七夕夜晚“穿七孔針于開襟樓”,民間女子也會爭相效仿。齊武帝蕭賾時期建有層城觀,每年七月七日,宮女們登之穿針乞巧,層城觀也因此被稱為“穿針樓”。

到了唐代,七夕穿針乞巧在全國范圍內(nèi)都很普遍,尤其以都城長安最為盛行?!伴L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shù)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碧拼娙舜揞椷@首《七夕》為我們再現(xiàn)了當年長安城中家家乞巧、戶戶穿針的繁盛景象。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絲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庇州d:“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果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笨梢娖呦?jié)在此時已成為全國性的節(jié)日。

投針驗巧

至明清時期,由穿針乞巧發(fā)展出一種投針驗巧的方式。在明代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詳細記述了驗巧之法:每年七月七日中午,婦女們用瓦盆盛水置于太陽下曝曬,不久水面會生成一層水膜,這時候?qū)⒗C花針投進水里,針就能浮于水面,同時在水底會出現(xiàn)針影。人們通過觀察水底繡花針影子的形狀來判定是否得巧,倘若針影是云彩、花朵、鳥獸、鞋子、剪刀、水茄等樣子,就可稱為“得巧”;倘若針影粗如紡錘、細如絲線,或筆直如蠟燭等,就是笨拙的兆頭,這時“婦或嘆,女有泣者”。此種驗巧的方式可謂別出心裁,也反映了女性特有的細膩心思。

漢宮乞巧圖(局部)

成書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祥符縣志》亦記載了相似的驗巧方式,得巧的女性會受到同伴的祝賀,不得巧的女性則心情沮喪,少女尤其忌諱這些,以至于痛哭流涕,母親還要“曲慰之”。清代畫家陳枚所繪《月曼清游圖·七月桐蔭乞巧》和任頤所繪《乞巧圖》,用圖畫的形式生動、詳實地記錄了“投針驗巧”這一習俗。

喜蛛應巧

另外一種乞巧方式叫喜蛛應巧,大致始于魏晉南北朝。蜘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種吉祥物,且蜘蛛善于結網(wǎng),與女性的紡織行為有幾分相似。

據(jù)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初七夜晚,女子們會在庭院中陳設瓜果宴,如果有蜘蛛“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類似的記載,每年的七夕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會在華清宮游樂宴飲,此時宮中女眷要在庭院中置辦瓜果酒食,用來祭拜牽牛、織女二星。同時還要捉蜘蛛放在小盒中,天亮時將盒子打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候”,蜘蛛網(wǎng)密的得巧多,蜘蛛網(wǎng)稀的得巧少。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亦有云,七月初七夜晚,女子捉取小蜘蛛裝在金銀制成的小盒里,第二天早上“觀其網(wǎng)絲圓正,名曰‘得巧”。

戧金花卉紋漆盒 清

漢宮乞巧圖(局部) 絹本設色 29.8×377cm 明 佚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喜蛛應巧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驗證方式:南北朝是觀測蛛網(wǎng)的有無,唐朝是比較蛛網(wǎng)的疏密,宋朝則是看蛛網(wǎng)的圓正?!稘h宮乞巧圖》中侍女所捧的漆盒,或許就是做乞巧之用。

縱觀歷代七夕乞巧形式的演變,可以推斷乞巧活動的禁忌意味在不斷弱化,而其娛樂性在不斷增強。

畫家筆下的乞巧習俗

七夕乞巧是古代畫家十分熱衷描繪的題材,流傳至今的畫卷亦有多部,其中,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漢宮乞巧圖》長卷頗具代表性。此卷為明人仿仇英的《乞巧圖》所作,雖非仇英真跡,卻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型明代風情畫卷,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漢宮乞巧圖》是以農(nóng)歷七月初七宮廷中女性的乞巧活動為主題,描繪了76位宮中嬪妃的生活場景,她們?nèi)宄扇?,或坐或立,儀態(tài)端莊,舉止嫻雅。全卷構圖處理得當,用筆嚴謹細膩,敷色清雅妍麗,樹木、花草、建筑錯落其中,組合成一幅閬苑仙境般的勝景。而且,從女性人物的衣著和妝飾來看,也有較為明顯的等級之別,顯示了畫家敏銳的洞察能力和精湛的造型能力。

事實上,圖中女性所著服飾為典型的宋代風格,而建筑格局、家具式樣、器物陳設等皆有明代韻味,可見長卷所繪肯定不是漢代真實的宮廷模樣,或是后人想象中的宮廷圖景。

漢宮圖宋 趙伯駒(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乞巧圖(局部) 清 丁觀鵬 上海博物館藏

乞巧圖(局部) 紙本水墨 明 仇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確屬仇英的畫作傳世不少,如《漢宮春曉圖》《仙山樓閣圖》《桐陰清話圖》《秋江待渡圖》等,但后世摹本或市井偽托之作亦眾。此卷《漢宮乞巧圖》雖被定為明人仿仇英繪制,但極盡勾描渲敷之能事,誠為明代風俗畫中的精彩之作。展觀此卷,我們似乎能在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遙望古人,與之同感七夕之樂。

“七夕乞巧”是古代熱門的繪畫題材,據(jù)唐代朱景玄所撰《唐朝名畫錄》記載,善繪仕女的畫家張萱就曾繪過《宮中七夕乞巧圖》,可惜此圖并未流傳下來?,F(xiàn)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唐宮七夕乞巧圖》,傳為北宋早期的摹本或改畫本,所繪庭院深深,氣魄宏大,可一窺唐人筆法。

南宋趙伯駒繪制的《漢宮圖》,描繪七月七日夜晚宮廷女性列隊登上穿針樓乞巧的壯觀場面。宋代城市經(jīng)濟空前繁榮,以街景市容、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風俗畫得到極大發(fā)展,對七夕乞巧活動的描繪,極有可能是在這一時期確定下了范式。自此以降,直到清代的宮廷畫師郎世寧、丁觀鵬、陳枚,以及“海派四杰”之一的任頤等,都曾創(chuàng)作過七夕乞巧題材的畫卷。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仇英《乞巧圖》曾被收錄于《石渠寶笈》,原為清宮御書房之物。該圖為素箋本、白描,落有“仇英實父制”款,一般被認為是仇英的真跡?,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清代丁觀鵬的《乞巧圖》,也采用白描技法,繪制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根據(jù)圖上落款和乾隆皇帝的御題詩可知,此畫為仿仇英《乞巧圖》之作。

乞巧圖 紙本永墨 279×388.3cm 明 仇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乞巧圖 明 郭詡

此二圖與《漢宮乞巧圖》在構圖、內(nèi)容以及尺寸上都極為相似,但前兩者僅做白描,沒有設色。正因此,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卷《漢宮乞巧圖》顯得彌足珍貴,它是現(xiàn)存年代較早、尺寸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乞巧圖卷。

乞巧圖中的女性世界

作為七夕節(jié)主題性活動的乞巧,其內(nèi)容與形式都和女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女性不但是乞巧活動最為虔誠的信奉者與崇拜者,也是乞巧活動的主要推行者與承載者?!稘h宮乞巧圖》恰恰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女性世界。

女性專屬活動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國古代形成了眾多傳統(tǒng)節(jié)日,諸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然而這些節(jié)日一般都是由男性來主導的,唯獨七夕節(jié)是個例外。

在這個女性專屬的節(jié)日里,她們可以同男人一樣主持和組織一系列的節(jié)慶和祭祀活動,并進行娛樂、宴飲等,以期得到更多尊重和情感上的宣泄?!稘h宮乞巧圖》中描繪有眾女子備辦飲食的場景,她們燒水、執(zhí)壺、捧盤、擦桌、擺放器皿,一絲不茍,心中充滿對這一節(jié)日的重視和期待。

在明人郭詡的《乞巧圖》中亦可看出女性的主角地位,她們在自娛自樂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乞巧圖(局部) 明 仇英

粉彩像生果品高足盤通高13cm 口徑17.3cm 足徑8.7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乞巧圖(局部) 明 仇英

傳承千余年的七夕乞巧活動,其活動主體、活動時間以及活動的目的和方式,都帶有濃重的女性色彩。

對于“巧”的追求

古代男性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女性出色的手工技藝是必不可少的衡量內(nèi)容。勤于女紅,是女子聰慧伶俐的體現(xiàn)?!稘h宮乞巧圖》及清代院本《月令圖·七月》中所描繪的場景說明,宮廷中的女性亦不例外。

先秦至西漢時期的《禮記》中明確記載女性結婚后的主要職責,就是“成絲麻布帛之事”。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昭在其《女誡》中對“婦功”做了詳細闡述,即指“專心紡織”等。正因為農(nóng)耕社會對女性手工技藝的要求極其苛刻,所以,古代女子熱衷于在七夕夜晚虔誠祭拜織女、祈求心靈手巧就很容易理解了。

“巧”是古代女性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國七夕節(jié)民俗活動的主導思想。

生殖崇拜的意蘊

七夕乞巧祭拜織女時,瓜果是其中主要的祭品,這從《漢宮乞巧圖》中侍女所捧的果盤和祭案上的各式瓜果就可以看出。中國民間文化中,瓜果隱含著子嗣繁盛的寓意。

乞巧圖(局部) 明 仇英

此外,在七夕乞巧活動中,還有一種拜“磨喝樂”的儀式?!澳ズ葮贰庇纸小澳砹_”“摩孩羅”等,是一種小兒形玩偶,宋人亦稱“泥孩兒”,是七夕節(jié)物之一,或是由佛典中的“摩睺羅伽”衍化而來。

宋時風俗,每年七夕此種玩偶為婦人乞子所用。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有載,每年的七月初六、初七夜晚,權貴之家多在庭院中搭建彩樓,稱為乞巧樓,同時陳設“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等物品,由女性焚香祭拜??梢姟澳ズ葮贰痹谒螘r已成為乞子道具之一。

成書于同一時期的《夢粱錄》也說,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都城臨安的市井兒童會手持新鮮荷葉,仿效“磨喝樂”的樣子。更有南宋趙師俠《鵲橋仙·丁巳七夕》中的名句:“摩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辈浑y看出,“磨喝樂”應為持荷與攀枝的兒童形象。

清代丁觀鵬所繪《乞巧圖》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由其中“翠盤紫褥摩喉羅”一句,可知“磨喝樂”為明清乞巧圖畫中的固定題材?!稘h宮乞巧圖》中,供案上的童子形象即為“磨喝樂”。其體態(tài)豐滿,造型生動,頭部側傾,左腿立于基座之上,右肩似扛一面旗子——應為荷枝的演繹。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也一直在民間流傳,但不少節(jié)日活動已弱化或消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漢宮乞巧圖》以及眾多畫家筆下的乞巧題材畫作,為我們生動地展現(xiàn)了古代女性在七夕節(jié)乞巧的活動場景,對保護和傳承這一節(jié)俗有著重要意義。

玉執(zhí)蓮童子寬5.3cm 高7.3cm 宋 上海博物館藏

玉執(zhí)蓮童子寬5.3cm 高7.3cm 宋 上海博物館藏

粉彩歲朝嬰戲果盤高10cm 口徑63cm 足徑35cm 清 故宮博物院藏

嬰戲荷葉龍紋金枕 寬30cm 高17cm宋遼時期 上海博物館藏

定窯白瓷嬰兒枕 宋

山水樓閣圖·乞巧絹本設色 31×25.3cm 清 陳枚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的七夕果

紫檀木邊繡七夕圖圍屏之三(局部) 清 故宮博物院藏

在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七夕節(jié)有著特定的應節(jié)食品,叫“巧果”或“七夕果”。其中,閩南七夕果很可能是宋代糕點“笑靨兒”的延續(xù),尤其惹人喜愛。

據(jù)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記載,“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吳自牧《夢粱錄》里則說,臨安的“蒸作面行”里售賣的面食花色眾多,包括“笑靨兒”“糖蜜果食”和“果食將軍”。由此可知,當時有一種很常見的面點叫“笑靨兒”。這個名字非常奇特,推測起來,其輪廓大概為圓形,中間有淺窩,類似女性笑起來時臉龐上出現(xiàn)的酒窩,所以得名。

有意思的是,現(xiàn)今閩南地區(qū)七夕節(jié)時制作的七夕果,恰恰是糯米粉團成的小圓餅,中間用拇指壓出一個圓窩,可以相信,是沿襲了宋代“笑靨兒”的造型。一種古老的日常糕點,居然能延續(xù)多個世紀,一直傳承到今天,值得珍視。

閩南七夕果是用米粉制作,于水中煮熟即可食用。宋代的“笑靨兒”卻是采用面粉,經(jīng)蒸、烙或者炸而成,因此是面點店的產(chǎn)品。這種面點平日隨時都能買到,但到七夕前夕,糕點鋪里的“蒸作面行”會以油、面、糖、蜜為食材,特制一大批應節(jié)“笑靨兒”。不過,為節(jié)日準備的“笑靨兒”不再是統(tǒng)一的樸素造型,在糕點師傅的巧手之下,它們被賦予不同形象,做成繽紛的花樣,均為帶有吉祥寓意的傳統(tǒng)圖案,如“方勝”之類。這種專在七夕節(jié)推出的花式小面點自有專稱,叫作“果食”或者“糖蜜果食”。

不僅如此,《東京夢華錄·七夕》中還寫道:“若買一斤,數(shù)內(nèi)有一對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睘榱宋櫩?,面點店還會制作一批面塑的小人偶,形象類似門神,披盔戴甲,威風凜凜,名為“果食將軍”。顧客只要一次買上一斤果食,就會附贈一對“果食將軍”。

在古代,七夕不僅是女性的節(jié)日,也是兒童節(jié)。可以想象,這些入口甜蜜、造型奇巧的花式小點心以及玩偶一樣的面人將軍,給孩子們帶去了多少童年的歡樂。

到了明清時期,果食改叫“巧果”,也叫“七夕果”。清人顧祿《清嘉錄·七月》即記:“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為‘苧結。”七夕節(jié)的巧果中,有一類為油炸點心,這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的“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兒”。

小說中,賈母由太太小姐們簇擁著,帶領劉姥姥參觀大觀園,中午在綴錦閣吃酒席。酒足興盡之后,一群人繼續(xù)在園中散步消閑,不久,便有丫鬟捧來兩咸兩甜四樣點心:咸的是松瓤鵝油卷酥、一寸來大的螃蟹餡小餃兒,甜的是藕粉桂糖糕、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兒。不料賈母沒一樣中意,只拿了一個卷酥略嘗了一嘗。

倒是劉姥姥對那油炸面果兒興致盎然,因為這種小點心被刻意做成各種精致的造型,而且以花卉形象為主,其中有一款是牡丹花樣。她不由感嘆:“我們那里最巧的姐兒們,也不能鉸出這么個紙的來?!?/p>

據(jù)唐魯孫《北京的甜食》一文所說,清代確實曾有類似的小點心:“還有一種叫小炸食,有小饅頭、小排叉、小蚌殼、小花鼓,大概不同形狀的有十來種,都只有拇指大小?!睋?jù)說這種特制的油炸食品本是專為祭祀所備的祭品,但后來餑餑鋪加以仿造并售賣。

出現(xiàn)在《紅樓夢》中的花式炸面果兒只是富貴之家的日常點心,但是看起來競比民間的七夕果要講究得多。在曹公筆下,榮國府里的平常日子就是這樣的,處處都是習慣成自然的靡費和奢華。

女孝經(jīng)圖 絹本設色 宋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女孝經(jīng)圖》以流暢挺拔的線條、準確洗練的造型、淡雅明快的設色,顯示了典型的宋代風貌。畫中三五成群的仕女挽高髻,戴花簪,臉形長圓而豐滿,體形修長而婀娜。人物的神態(tài)皆雍容大方,端莊嫻靜。穿插其間的樹木枝繁葉茂,為人物構筑了淡泊寧靜的自然環(huán)境。具有良好德行的賢婦們在樹下談經(jīng)論道或勤于女紅,又為這清幽之境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意趣。

猜你喜歡
乞巧
牛郎織女的傳說
潭山乞巧
七夕來“乞巧”
藕斷絲連
珠村乞巧節(jié)俗的“活字典”
七夕節(jié)的起源和發(fā)展
采訪:廣州市天河區(qū)珠吉街文化站站長——楊靜
母親的“乞巧節(jié)”
七月七,吃巧果
七夕,向織女乞一雙巧手
沽源县| 沙坪坝区| 九龙城区| 屏边| 湛江市| 长宁区| 曲水县| 平山县| 齐齐哈尔市| 邵阳市| 安乡县| 滦南县| 宁蒗| 哈巴河县| 长葛市| 正阳县| 泉州市| 河北区| 清远市| 武城县| 盱眙县| 吕梁市| 绿春县| 泰州市| 万山特区| 兴山县| 大荔县| 二连浩特市| 江达县| 怀安县| 洛阳市| 陇川县| 瑞金市| 从化市| 荣昌县| 呼图壁县| 宁河县| 隆化县| 格尔木市| 峨眉山市| 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