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亦
蕭翼賺蘭亭圖 北宋摹本 絹本設(shè)色 26cm×74.4cm 唐 閻立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茗園賭市圖 絹本設(shè)色 南宋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社會飲茶習俗流行,上至帝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好此道。趙佶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宋人在烹茶的技藝上發(fā)展出很多花樣,如分茶。分茶又稱茶戲、湯戲,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游戲,就是在沏茶時,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像,精巧的甚至狀如山水云霧或花鳥蟲魚,如繪畫一般,因此,時人稱這些圖案為“水丹青”。陸游在《疏山東堂晝眠》中曾寫道:“香縷縈檐斷,松風逼枕寒。吾兒解原夢,為我轉(zhuǎn)云團?!鞭D(zhuǎn)云團,就是使茶中出現(xiàn)的形象狀如云團。
烹茶技藝的多樣化以及宋人對于品茶、茶具的審美情趣,使斗茶成為一時之風。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集體品評茶之優(yōu)劣的一種形式。宋人唐庚《斗茶記》說:“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倍凡枋顾未栉幕l(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從詩文到茶畫,都有不少精心之作。
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長詩云:“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亦有版本作‘紫云甌心雪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痹娋渖鷦拥赜涗浟硕凡枞恕笆恳暥种浮钡木o張與激烈,以生動的比喻使我們品味到茶色之美與茶味之香。這種緊張的斗茶場面,在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中有生動表現(xiàn)。這是一幅描繪市井斗茶情景的繪畫。畫面以人物為主體,有人提壺備水,有人注水點茶,有人正在舉杯品茗。旁邊還有駐足觀看斗茶場面的,其中有挑擔的小販,也有牽孩子的婦女。挑擔小販似是賣茶人,擔簍上貼一紙,上書“上等江茶”。說明當時茶葉作為商品已在平民百姓中間流通。畫中人物均為民間衣著打扮,是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充滿十足的市井氣息。
劉松年還有一幅《斗茶圖》,所繪場景與《茗園賭市圖》類似,只是少了些市井氣,多了點文人的清雅淡泊。畫面繪4位茶人站在古樹山石旁,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論道。斗茶斗到最后,并非“十目視而十手指”的緊張熱鬧,而是文人式的休閑適意,似完全沉浸在茶的香美之中,有著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平和愜意。
從劉松年的兩幅茶畫可見,畫面以人物表現(xiàn)為主題,斗茶、品茶的場面占據(jù)畫面主體部分,畫面所表現(xiàn)的亦重在茶之品飲。
斗茶圖 絹本設(shè)色57×60.3cm 南宋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飲茶,追求茶之“真香”“真味”,蔡襄《茶錄》上篇即論茶湯品質(zhì)和烹飲方法。文人亦熱衷于茶的烹飲之道,比如陸游就喜歡自己動手烹茶,并有一系列詩作,如“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可以看出他是頓以此為樂的。
攆茶圖 絹本設(shè)色 44.2×66.9cm 南宋 劉松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茶畫也熱衷將烹煮過程及用具一一呈現(xiàn)?!稊f茶圖》也是劉松年茶畫代表作之一,表現(xiàn)的是文人之間的小型雅集。畫面中一僧人伏案執(zhí)筆書寫,另有兩士人從旁觀賞。而這幅畫更重要的是,還描繪了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將喝茶用具及點茶場面表現(xiàn)得細致入微。煮茶場面位于畫面左側(cè),兩個仆役各司其職:左下方一仆役騎坐在長條矮幾上,正用磨將茶餅?zāi)コ杉毮?左上方另有一仆役立于黑色方桌邊,右手提湯瓶,左手執(zhí)茶盞,正要點茶。桌上陳列著一整套喝茶用具,包括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以及茶盞、盞托、茶匙、茶筅等。桌旁的風爐上正煮著泉水,另一側(cè)是儲水的甕,上覆荷葉形蓋。畫中對茶具的仔細描摹可見宋人對茶具的重視,比如蔡襄的《茶錄》就對茶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
從以上作品分析可見,宋代茶畫的主旨在“品飲”,品茶湯之味,品茶具之美。從畫面構(gòu)圖來看,飲茶場景是畫面的主體,品飲的地點多為裝點雅致的庭院或鬧市街頭,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風流適意的生活方式。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因寄心于詩文茶事,著有《茶譜》一書,書中有云:“凡鸞儔鶴侶,騷人羽客,皆能自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時俗?;驎谌g,或處于松竹之下,或?qū)︷┰虑屣L,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痹凇恫枳V》的序中,他還說:“予法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內(nèi)煉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可以說,明代人飲茶已經(jīng)超越了品茶本身,重在體現(xiàn)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一時期的茶畫既有對文人心性的表達,又隱含著他們隱逸山林的理想。
明代以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很多,這時的茶畫中,畫面主體不再是茶具、飲茶過程等,而將表現(xiàn)重點放在文人精神的傳達上,畫面主體多為山水,人物活動僅為點綴。文徵明曾自謂“吾生不飲酒,亦自得茗醉”,并繪有《品茶圖》《惠山茶會圖》《松下品茗圖》等以茶為主題的作品。文徵明出身官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他曾希望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10次應(yīng)試未舉,后于54歲時被舉薦入京,任翰林院待詔。但他在目睹了官場爭斗的險惡后決然返鄉(xiāng),潛心于詩文書畫,過著平靜優(yōu)裕的風雅生活。
惠山茶會圖 紙本設(shè)色 21.9×67cm 明 文徵明 故宮博物院藏
品茶圖紙本設(shè)色 142.31×40.89cm 明 文徵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的畫多表現(xiàn)文人書齋庭院的清幽、精致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代表著逃離社會紛爭、棲息寧靜藝術(shù)天地的文人心態(tài)。文徵明《品茶圖》繪他與友人在林間茶舍品茶的場景。圖中,遠山蒙蒙,近處草堂中兩個文人對坐品茗,氣氛閑適恬靜,表達了文人希望擺脫世俗生活的理想。畫上作者題詩:“碧山深處絕纖埃,面面軒窗對水開。谷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詩后跋文:“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傳過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眻D中文徵明所繪草堂,是他常與好友聚會品茶之所,這所茶舍曾多次出現(xiàn)在文徵明的茶畫中。茶舍位于景色幽雅的山林中,是明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居所。正如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所說:“構(gòu)一斗室,相傍山齋,內(nèi)設(shè)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wù),不可少廢者?!庇撵o清雅的茶舍是文人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這里遠離朝堂是非,可以構(gòu)建一片清靜之地,以供讀書看畫、品茗獨坐、長日清談。這可能是明代文人遠遁山林而不得,又能體現(xiàn)隱居意向的最佳途徑。
唐寅也繪有《品茶圖》,崇山峻嶺之間,數(shù)楹草屋掩映于寒林之中。屋內(nèi)主人正伏案讀書,旁邊有二童子向爐烹茶。其實,唐寅此畫并非意在品茶。就像他在劉松年《盧仝烹茶圖》后的跋文中所說:“右《玉川子烹茶圖》乃宋劉松年作。玉川子豪宕放逸,傲睨一世,甘心數(shù)間之破屋,而獨變怪鬼神于詩。觀其《茶歌》一章,其平生宿抱憂世超物之志,洞然于幾語之間,讀之者可想見其人矣。松年復(fù)繪為圖,其亦景行高風,而將以自企也。”他說劉松年繪此圖是因為景仰盧仝的高風。俗說“茶狷酒狂”,唐寅以詩和酒表現(xiàn)其狂其豪之特質(zhì),以畫和茶標舉其狷其隱之志??v觀唐寅一生,先是因科考案無意仕途,后曾應(yīng)寧王朱宸濠之聘至南昌,又遇寧王謀反,唐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穢,宸濠不能堪,放還”。唐寅最后只能“隱去”,且其隱并非遁居深山,而是居于城市近郊,居處遍植桃花,暗合“桃源”的意象。他所作《桃花庵與祝允明黃云沈周同賦》:“茅茨新卜筑,山木野花中。燕婢泥銜紫,狙公果獻紅。梅梢三鼓月,柳絮一簾風??飶]與衡岳,仿佛夢相通。列伍分高下,杯盤集俊賢?!痹娭忻鞔_地表達了對隱于匡廬、衡岳等名山大川的向往之情。
唐寅也繪有《斗茶圖》。與宋代常見的《斗茶圖》不同,其場景由市井或庭院轉(zhuǎn)向深山,畫中有峭石奇松,蒼苔點點的山坡上草木叢生。四個斗茶的小販衣著整齊,舉止文雅,也許。唐寅特意將原該發(fā)生于熱鬧之地的斗茶場景放到了林泉之中,有意無意將茶事與隱居進行了聯(lián)結(jié)。林間松下、山巔泉邊的斗茶畫面,意味著茶事與隱居的嵌合。從明代茶畫構(gòu)圖來看,人物活動只占畫面的很少一部分,畫面主體為自然景色,人物只是深山茂林中的點綴。此時,茶畫的目的不在表現(xiàn)茶之色、香、味,其主旨在隱。
事茗圖 紙本設(shè)色 31.1×105.8cm 明 唐寅 故宮博物院藏
斗茶圖 紙本設(shè)色 54.5×78cm 明 唐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茶制為團茶,即將茶壓成餅狀,其中名貴之品為龍團鳳餅。歐陽修《歸田錄》日:“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彼位兆谠f:“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辈栾炓彩俏娜酥g相互贈送的文雅之禮。蘇東坡《致季常尺牘》中就有“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之語。團茶的飲法,在宋代為點茶法,即將團茶碾碎放置碗中,以沸水沖之,再以茶筅充分攪拌,使茶均勻混合,成為乳狀茶湯。茶湯表面呈現(xiàn)極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滿碗面,稱為“乳聚面”。乳面不易散,又要咬盞,即持久地掛在杯壁上,才是最好的茶湯。斗茶便以此定勝負。這種泡茶方式流程極復(fù)雜,有時需多人操作,利于文人間的相互品評。所以,宋代茶畫多體現(xiàn)人物較多的雅集場面。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團為散”,又經(jīng)過寧王朱權(quán)的改進,明人的喝茶方式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瀹飲法無須成套的復(fù)雜茶具,這種簡單易行的品飲方式,適于文人在書齋獨坐時品飲。表現(xiàn)在茶畫中,層巖茂林中一間草舍,有人獨坐品茗讀書,隱逸之感溢出畫面。
烹茶圖 紙本設(shè)色 明 唐寅
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庇兴我淮?,文化昌明,宋代從建國之始就制定了重文輕武的策略,給予士大夫文人極大的優(yōu)待。龐大的文人數(shù)量和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也使文人集團獲得了社會文化的主導(dǎo)權(quán)。相較于其他朝代君主對文人既倚靠又忌憚的態(tài)度,宋代文人的生存環(huán)境是最好的。遵循宋太祖“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的祖制,宋朝各個皇帝都對文人十分尊重。雖有蘇東坡被流放這樣的事件,但宋朝沒有一個文人士大夫因言被殺卻是事實。再者,宋代優(yōu)厚的俸祿也在經(jīng)濟上保證了文人的精致生活和高雅情趣??梢哉f,從公元960年北宋開國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300多年,是中國文人的黃金時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知識分子能以較為平和的心態(tài)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在茶畫中,就是沉浸于茶本身所帶來的美好,少有畫外之隱喻。
相對來講,明代的知識分子生存環(huán)境就惡劣得多。明代政權(quán)建立之初,朱元璋下令招致天下士子:“今天下甫定,愿與諸儒講明治道,啟沃朕心,以臻至治。巖穴之士,有能以賢輔我,以德濟民者,有司禮遣之,朕將擢用焉?!彪m看起來禮賢下士,但朱元璋是運用刑罰手段,將隱居之士強行推離林泉,若有不從則禍及全家。這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對知識分子的不尊重。同時,朱元璋在學(xué)校樹碑刻石,嚴禁生員議論政事,規(guī)定他們只能讀“四書”“五經(jīng)”。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對文人的控制更加嚴酷。
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宦官專權(quán),黨爭不斷,外部政治環(huán)境險惡,科舉出仕之途更為艱難。知識分子的地位至此到了最低點。
明代的文化高壓政策使文人膽戰(zhàn)心驚。文人們或因為科舉失意,或帶著避禍心理和避世情懷放棄仕進之念,退守書齋,過著種花蒔草、飲茶彈琴的生活,追求超脫、詩意的境界。這些藝術(shù)家或把自己幽閉在藝術(shù)世界中,或隱逸山林,寄情泉石,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這樣的專制統(tǒng)治下,很多文人遠離政治,較少關(guān)注時代的風云變幻,轉(zhuǎn)而追求典雅詩意的生活意趣,在藝術(shù)境界上,表現(xiàn)出復(fù)古傾向和隱逸情懷。因此,從明代的茶畫藝術(shù)來看,畫面所體現(xiàn)的,就不僅僅是飲茶這一行為本身,而是以此為載體,表達文人所向往的優(yōu)游林下、自由自在的生活。
(文章選自《藝術(shù)品》2019年第8期)
陸羽烹茶圖 紙本水墨 27×78cm 元 趙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