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閃
當代俄羅斯史學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史學轉型。除當代史學一前一后首尾兩個階段,也就是除上世紀80 年代中前期和從本世紀00 年代后期開始,分別屬于史學危機引發(fā)的史學改革時期和新史學形成期以外,貫穿于包括戈爾巴喬夫后期、整個葉利欽時期和普京幾乎第一個任期,整整20 年間的這個階段,都屬于當代俄羅斯史學的轉型期。
當代俄羅斯史學的轉型是由蘇聯(lián)史學危機引發(fā)短暫的史學改革(主要指體制內改革),爾后迅速轉向體制外改革而開啟的。蘇聯(lián)史學的體制外改革和緊隨其后的史學轉型,實際上遠因是對上世紀30 年代形成的僵化史學的反動,近因則是對70 年代蘇聯(lián)史學倒退(對解凍時期史學改革而言)激起的一種報復和反彈。
20 世紀50 年代后期和60 年代的史學改革提出了有關問題還未來得及解決,就被“布拉格之春”之后的思潮壓了下去。70 年代的反撲嚴重打壓了史學改革,把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史學家悉數(shù)進行整肅,有的被開除黨籍,有的遭到行政處分乃至撤職,還有的甚至被迫移居國外。由于長期遭受壓制和迫害,戈爾巴喬夫開啟改革之后,改革派史學家狠狠報復了史學界的當權派和傳統(tǒng)史學家。在“填補歷史空白點”的口號下,蘇聯(lián)傳統(tǒng)史學及其代表者權威喪失殆盡,一批政論家迅速掌控了史學話語權,迅速轉向激進化,把原本限于體制內改革的史學推向體制外,開啟了史學轉型的過程。
當代俄羅斯史學面臨全面的史學轉型,包括從理論方法到從古至今的各個時期具體歷史的全面轉型,而不是局部的轉型;在俄羅斯史學界,包括目前官方史學和史學界主流,對此轉型的認識存在著某種共識。但不能整個籠統(tǒng)地下結論,認為“俄羅斯各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整體共識,有“整體反思”。①劉爽:《社會轉型時期的俄羅斯史學》,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 年6 月18 日,第7 版。
我們的研究對象是“當代俄羅斯史學”,其所承載的主體是當代俄羅斯史學界及其主流,超出俄羅斯史學界的范圍,去給作為社會更大范圍的“俄羅斯各界”的歷史認知情況下結論,似乎超出本課題界定的研究范圍,有失嚴格的科學態(tài)度。
與這一認識相聯(lián)系,對有關當代俄羅斯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主要內容問題,也應當有一個起碼的界定:當代俄羅斯史學應當以俄羅斯史學危機引發(fā)的史學改革、史學轉型,以及在改革、轉型基礎上形成新史學的過程為主要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不做這一界定,而提出以“對當代俄羅斯歷史反思的歷史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為中心內容,是值得商榷的;另外,這一用語——“對當代俄羅斯歷史反思的歷史”指什么?是指對從戈爾巴喬夫時期到普京時期對歷史認知的翻天覆地變化的研究(史學轉型的研究),還是指對所謂“復辟史學”和“歷史虛無主義”的反思、檢討?當代俄羅斯史學,是從理論方法到從古至今各個時期具體歷史認知的一個大轉折、大轉型,不是一般的“歷史反思”,更不是僅僅限于對所謂(自由主義)“復辟史學”和“歷史虛無主義”的反思。
當代俄羅斯史學是在蘇聯(lián)史學發(fā)生重重危機的背景下發(fā)生轉型的。這個過程大體起源于上世紀60—70 年代,完成于21 世紀00 年代中期,從2006—2007 年開始進入新俄羅斯史學發(fā)展的穩(wěn)定守成時期,即俄羅斯新史學形成時期。
蘇聯(lián)時期奉行馬列主義史學,也就是說,是社會形態(tài)史觀和階級斗爭史觀處于絕對統(tǒng)治地位。從上世紀80 年代中期到新世紀初的史學轉型和目前普京時期,馬列主義史學即社會形態(tài)史觀已退居次要地位,并為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所代替。這是一個應當正視的客觀歷史事實,不是因觀點不同就可以視而不見、因而發(fā)生改變的主觀事態(tài)。
當代俄羅斯史學在理論和方法上的轉型,大體經歷了從在蘇聯(lián)史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形態(tài)史觀和階級斗爭史觀,向俄羅斯新史學轉型的過程。俄羅斯新史學的主流,是全球史觀和與現(xiàn)代化相聯(lián)系的文明史觀。文明史觀和現(xiàn)代化史觀在俄羅斯的倡導者,是А.С.阿希耶澤爾及其繼承者И.Г.雅可文科。阿希耶澤爾在其1991 年出版的《俄羅斯:歷史經驗批判》一書中,依靠現(xiàn)代化理論,把俄羅斯歷史首次置于資本主義模式現(xiàn)代化的大千世界中,作為“追趕型現(xiàn)代化”加以思考。①Ахиезер А.С. Россия: критика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опыта. В 3 т. Т. I. М.,1991. С. 12,15—16.在他看來,俄羅斯的基本問題不是它的文化傳統(tǒng),而是不能從傳統(tǒng)向自由主義文明的轉變,是俄羅斯文明的“過渡性特點”和發(fā)展的循環(huán)形式(按照改革—反改革的形式)。②Там же. Т.III.С.261—262.繼阿希耶澤爾之后,雅可文科建立了剛性的結構主義文化現(xiàn)代化理論,并將阿希耶澤爾的文明理論加以變通和改鑄,奉西方類型的殖民帝國作理想,認為加以“文明轉變”即可成為俄羅斯發(fā)展的前景。③Яковенко И.Г. Россий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интересы,границы,перспективы.Новосибирск,1999. С.64.這種文明理論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理論突破,曾受到一大批學者,包括許多著名哲學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尤其是東方學家和非洲學家的熱情歡迎,被視作是20世紀末、21 世紀初根本改變歷史意識與歷史書寫實踐的一場“史學革命”。④Могильницкий Б.Г. История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 Курс лекций. В 3 вып. Вып. III.Историографиче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Томск,2008. С.458—521.
但這種文明史觀也遭到了一些史學家的批判和質疑,認為它是從西方現(xiàn)代派那里借來的,帶有文化中心主義、決定論之類的性質。史學的變化往往與意識形態(tài)的更替息息相關。隨著90 年代俄羅斯經濟斷崖式下滑和自由主義改革一步步退出政治舞臺,各種色彩的保守主義思潮,諸如“決定俄國歷史基軸的全球化文明因素論”、自然和地緣政治條件論、“俄國思維方式論”等等,逐漸占據(jù)了優(yōu)勢。上述這種對文明史觀的修正和倒退,特別是加上史學中又有А.Я.古列維奇對“俄羅斯精神氣質史”的倡導,在許多俄羅斯歷史學家那里,這種文明理論變成了一種為大國主義和強國的辯護和論證。這種情況在西方史學家眼里就是打著文明研究的幌子,在復興專制民族主義的“俄羅斯思想”。在我們看來,這倒是結合俄國特點而對文明理論的一種吸納和解釋。
當代俄羅斯史學轉型的最終完成,大體以最有成效的一個史學流派,即從事宏觀史研究的大歷史觀學派的形成為標志。大歷史觀學派(即全球史觀學派)就是“宏觀歷史過程的邏輯數(shù)學模型模擬學派”。該學派的興趣是“在無所不包的歷史和世界體系觀的框架內,借助于協(xié)同學、進化論、人口論和社會學的理論,對包羅萬象的和普遍進化過程進行研究”。①Ионин Л.Г. Социология культуры. М.,1995. С.243.他們的研究成果是創(chuàng)制了大量的數(shù)學模型,讓歷史學家重新看待世界,發(fā)現(xiàn)了很多全世界和地區(qū)的社會經濟進程和政治進程。從全球背景下,對俄羅斯史最重要的研究是討論了俄羅斯革命的原因。為此,最有成效的是制定出了兩種模型,一個是Б.Н.米羅諾夫提出的體系性模型,另一個是С.А.涅費多夫提出的人口結構的、新馬爾薩斯主義模型。前一模型依靠農奴制取消前后農業(yè)生產和農民收入增加的數(shù)據(jù),否定了有關耕地減少、賦役增加和農業(yè)收入不足造成農民生活水平降低的思想。該模型建立在把俄羅斯看作現(xiàn)代化第二梯隊的闡釋上,判定即使在降低稅務負擔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情況下,俄羅斯精英也不能勝任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變——這是引起革命的系統(tǒng)性危機。后一模型用新馬爾薩斯主義的術語,描述了在人口快速增長和糧食保障下降情況下國家和人民間矛盾的發(fā)展。人口持續(xù)增長和中央黑土地區(qū)的生態(tài)危機加劇了事態(tài)的惡化。這樣,只能用人口控制和改善生態(tài)來解決,而不能用社會反抗的手段來應對。這一模型的結論導向的是反對革命。
大歷史觀學派把自己的方向定義為“全球歷史學”,研究怎樣實現(xiàn)全球進化論的原則。所謂“全球歷史”,就是“要在全球社會自然進程的背景下,把全球化過程加以書寫,同時考慮到自然(地質學、生物學、氣候學)和人為(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綜合宏觀過程和體系的相互影響和共同進化”。②Зинькина Ю.В., Ильин И.В., Андреев А.И., Алешковский И.А., Коротаев А.В. Указ. соч. С.72—73. Вероятно, имеется ввиду ид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подход баденской школы. (От греч. idios -особенный и grapho - пишу).具體來說,其研究的中心就是“世界體系發(fā)展史”,“它從大約10000 年前出現(xiàn)到18 世紀之前,向復雜性和連通性的新水平過渡……存在著趨勢性與周期性全球進程之間的差別。研究全球同步進程的表現(xiàn),是指15世紀末至16 世紀的全面增長時期、17 世紀的全面危機時期,以及18 世紀世界體系某些方面的發(fā)展時期”。③同上,第2 頁。
除大歷史觀學派從事全球史研究外,文明史觀學派進行的文明史研究在當代俄羅斯史學中也占據(jù)著幾乎同樣重要的地位。
如果說在20 世紀90 年代上半期文明理論還是自由主義的,具有西方色彩的,同文化而不是同帝國相聯(lián)系的文明認同,那么在史學過渡轉型期內,即1996—2005 年這10 年間,俄羅斯史學界的文明研究,則隨著自由主義改革的式微,在文明理論上通過А.Я.古列維奇的“精神氣質史”,逐漸脫離了同西方史學的聯(lián)系,而增添了俄羅斯文明的特點,賦予了帝國思想的內容,并轉向了保守主義。為了更鮮明、更直觀地說明這種變化,我們不妨用兩個公式來加以呈現(xiàn):
90 年代上半期的文明觀=文明理論+自由主義+西方主義
21 世紀00 年代中期以后形成的文明史觀=文明理論+俄羅斯精神氣質+帝國思想+保守主義
當俄羅斯進入21 世紀以后,文明理論雖然還仍然存在,但文明理論的內容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在提出文明理論的А.С. 阿希耶澤爾和哲學家В.В.伊利英合著《俄羅斯國家:起源、傳統(tǒng)與前景》(1997 年)和《俄羅斯文明:內容、邊界和能力》(2000年)兩部著作之后,他們提出的價值觀已不是自由派的傳統(tǒng)文明觀,而是演變成了傳統(tǒng)守舊派的帝國思想。當然,他們此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適應普京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帝國和地緣政治的成分增加了,并回到了俄羅斯文明原來提倡的政權集中的理想狀態(tài)。正是這樣,出現(xiàn)了伊利英這一政治建議:在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中應“建立對抗有色的白色(種族)聯(lián)盟”;“在印度和中國,應促進反穆斯林情緒”;把俄羅斯導彈重新部署到古巴;“實現(xiàn)維護次大陸完整的文明使命”——通過“歸還領土”(歐亞大陸),“劃出其他大國在波羅的海存在的可能界限”,控制或合并西部邊境緩沖國(指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芬蘭)。④Ильин В.В., Ахиезер А.С. Российская цивилизация. С. 26, 109, 111, 150, 152, 156, 158.這些言論主張,完全符合一些俄羅斯學者的意識形態(tài)和認知訴求。他們實質上不是把俄羅斯文明研究看作一種學術,而是看為一種身份認同的政治形式,主張在文明認同的名義下建立帝國認同,在認識論上采取保守主義。
上述這種文明理論研究的變化,集中反映在《文明》匯編(2006、2017)第7 版和第11 版之間在觀點的差距上,①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ое пограничье как феномен мировых и российски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й.Междисциплинар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 Отв. ред. И.В. Следзевский,А.Н. Мосейко. М.,2008; На переломе. Образ России в прошлой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культуре,литературе Европы и Америки(конец ХХ — начало XXI вв.) / Под ред. В.Б. Земскова. М.,2011; Проблемы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пограничья. Памяти Валерия Борисовича Земскова(1940-2012)/ Отв. ред. Ю.Н. Гирин. М.,2014;Диалог цивилизаций: междисциплинарный подход / Отв. ред. И.В. Дергачева. М.,2009;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ып. 9. Цивилизация как идея и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ая практика / Отв. ред. А.О.Чубарьян. М.,2014; Ионов И.Н. Цивилизационное сознание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знание..; Ионов И.Н.Мировая история в глобальный век... С.264—305;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ып. 7. Диалог культур и цивилизаций / Отв. ред. А.О. Чубарьян. М.,2006; Цивилизации. Вып. 11. Диалог цивилизаций и идея культурного синтеза в эпоху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 / Отв. ред. А.О. Чубарьян. М.,2017.從中可以看出這十年來俄羅斯學界文明理論的變化。在當代俄羅斯史學中,上述文明理論是伴隨著史學界興起的帝國研究“熱”和帝國史流派而形成的,并臻于完成。而帝國史流派的帝國思想,從2012 年開始就在連續(xù)數(shù)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建立400 周年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00 周年紀念和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70 周年紀念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活動中一一體現(xiàn)了出來。
史學理論和方法的轉型,是歷史認知性質和方向的一個根本性轉折。20 世紀90 年代蘇聯(lián)檔案曾一度解密,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新史料;隨著對這些新資料的整理和深入研究,從古至今的俄羅斯史都開始了重新思考和重新評價的過程。這樣,俄羅斯史學界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書寫就發(fā)生了全面的轉折、轉型和根本變革。對整個俄羅斯歷史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研究,首先表現(xiàn)在俄國中世紀和近代史學發(fā)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上。
中世紀和近代俄國史研究
中世紀和近代俄國史學發(fā)生的變化和轉型,首先體現(xiàn)為對俄羅斯民族從何處來、俄羅斯國家如何起源進行重新研究,也就是說,對“瓦良格問題”做了重新認識、重新評價。蘇聯(lián)時期堅持“反諾曼說”,現(xiàn)在又回到了沙俄時代比較接近史實的“諾曼說”上來。其次,是對俄國史學中的“蒙古問題”,即羅斯-金帳汗國的關系問題,做了重新思考和重新研究。蘇聯(lián)史學認為,拔都入侵給羅斯民眾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外族征服者的桎梏對羅斯社會經濟和政治發(fā)展危害極大。近年,俄羅斯學界傾向于歐亞學派的認知,認為韃靼-蒙古的統(tǒng)治是俄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蒙古時期是整個俄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代之一”,這是“國家全部政治和社會結構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期。②Вернадсвий Г. Монголы и Русь. М.:Ломоносовь,2015. С.1.轉引自曹維安先生有關研究(未刊文章)。
中世紀史也重新評價了伊凡四世及其特轄制問題、農民戰(zhàn)爭問題、農奴制的作用問題以及貴族問題等等。在俄羅斯近代史學中,許多問題也得到重新思考和評價,如1861 年改革和維特、斯托雷平改革問題,激進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問題,對整個羅曼諾夫王朝,包括各個沙皇和重要人物的評價問題等,史實和評價幾乎都發(fā)生了巨大轉變。
帝國史研究
在當代俄羅斯史學研究中,最能體現(xiàn)中世紀和現(xiàn)代俄羅斯史學轉型的,是帝國史研究的興起和對帝國評價的變化,這里反映的是對俄羅斯帝國史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所有史學認知和書寫方式的轉型。可以說,帝國研究熱的興起和帝國史學流派的形成,是俄羅斯史學轉型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現(xiàn)象和事件。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世界各大帝國的打擊和二戰(zhàn)后殖民體系的瓦解,20 世紀成了一個帝國消亡的世紀。帝國一個接一個瓦解引起西方史學界對帝國的關注,所以,帝國和帝國史的研究最先在西方興起而出現(xiàn)了“帝國學派”。西方就在世界史學界引領了帝國史研究的潮流。
蘇聯(lián)作為帝國的解體也引起了俄羅斯學界對帝國問題的興趣。蘇聯(lián)后期各地區(qū)民族主義高漲,而在后蘇聯(lián)時期,俄羅斯以外各民族利用“俄國是民族監(jiān)獄”這一話語,把矛頭對準了“中心”地區(qū)和俄羅斯人。這引起了俄羅斯民族的強烈反彈,激使他們起來為“中心”地區(qū)及其權力進行辯護。
恰在這時,一位瑞士學者把俄帝國模式看作是多種族的超大民族國家,以其政策方法的多樣性、高明的外交、“分而治之”和軍事征服的手段,有效地促進了俄國400 年的歷史發(fā)展。①Ж.Б.Кундакбаева.Имперский алгоритм в изучени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тенденци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見:http://www.iie.kz/?p=826&lang=ru.這種為俄帝國辯護的觀點在俄羅斯國內引起了強烈共鳴。接著,又有一位芝加哥的學者又給宗主國下了定義,認為宗主國是一種政治統(tǒng)治制度,宗主國與周邊地區(qū)關系的特點,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沒有種族的標記。②Ж.Б.Кундакбаева.Имперский алгоритм в изучени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тенденци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見:http://www.iie.kz/?p=826&lang=ru.這都為俄羅斯史學家提供了歷史根據(jù),激起了他們研究帝國史的熱情和興趣。
此時,俄羅斯史學家正尋找同西方史學界合作的途徑和課題,也正處于開始探索并形成新的歷史觀的當口。而帝國史研究興頭的出現(xiàn),恰好成了俄羅斯與西方史學界合作的切入點,也成了轉向全球史、文明史研究和種種比較史研究的方便途徑。因此,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起,帝國史研究的潮流就開始出現(xiàn)了。
在帝國史研究中,首先是改變了過去對“帝國”的傳統(tǒng)觀念。過去,“帝國”向來同擴張、戰(zhàn)爭、侵略聯(lián)系在一起,是個貶義詞。在現(xiàn)在的“帝國”研究中,“帝國”被視為“偉大強國”的同義語,僅僅是同擁有廣袤的領土相聯(lián)系的;把帝國看成了一種具有王朝政治制度特點的獨特政治機體,一種包含有成分復雜的內部結構和多相平衡的管理體制。這樣它就不僅沒有貶義,反而有了某種褒義的色彩。正像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歷史研究所所長Ю.А.彼得羅夫教授給帝國所下的一個綜合性定義:“在我們看來,帝國是一個巨大的、通常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其特點是具有多民族性和多宗教性,其部分疆域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它的組成部分先前曾是獨立的國家結構,而它當下力圖實行的是帝國式的政策?!雹郄抱支洄猝唰?Ю.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как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феномен .20012 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學術報告。
正是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一種新的帝國史觀和以此為基礎的俄羅斯“帝國史流派”就形成了。帝國史流派的帝國史觀先是存在于研究帝國問題的學者中,接著擴展到史學界,隨后影響輿論界主流,最后以至于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相融合,滲透到了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京順應俄羅斯民眾上升的民族愛國主義情緒,在2003 年國情咨文中訴諸俄國歷史經驗,提出了建設俄羅斯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偉大強國”的任務。他說:我們的所有決定,所有行動都只能服從于這一“全新任務”,因為“我們的全部歷史經驗證明,只有當俄羅斯國家真正強大的時候,俄羅斯才能在這樣的疆界內生存和發(fā)展。在國家政治或經濟上衰弱的所有時期,俄羅斯始終面臨著崩潰的威脅”。④“文集”編輯委員會:《普京文集》(2002—200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第18—22 頁。
普京及其政治團隊這種鮮明的強國主義、國家主義思想,與此時正在形成中的俄羅斯帝國史學流派在思想路線上一拍即合,后來的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史學流派的思想很快融入了普京官方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而這個帝國史學流派也變成了一個官方的或者說俄羅斯國家的史學流派。
2012 年,在俄羅斯總統(tǒng)的關照下,俄羅斯歷史協(xié)會隆重成立,時任國家杜馬議長、歷史學家С.Е.納雷什金出任協(xié)會第一任主席。接著,以國家歷史協(xié)會為參謀,俄聯(lián)邦從2012—2015 年,先后舉行了“歷史年”和一系列國家層面的紀念活動。正如前面所提及,2012 年紀念俄羅斯建國1150 周年、2013 年隆重紀念羅曼諾夫王朝建立400 周年、2014 年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00 周年和2015 年紀念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70 周年。所有這些紀念活動背后都有著俄羅斯帝國史學派的身影。在這些紀念活動中,一方面體現(xiàn)著史學界帝國研究的成果,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帝國問題的研究,當然也把“帝國思想”推向了整個社會輿論界。
在這個“帝國史學派”看來,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就是一部俄羅斯帝國的歷史,反之,一部俄羅斯帝國的歷史就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他們從俄羅斯愛國主義出發(fā),不僅對俄國革命前政治、外交和經濟等方方面面采取了同蘇聯(lián)史學完全不同的評價,而且?guī)缀鯇α_曼諾夫王朝的大大小小的歷史人物,都做了同蘇聯(lián)時期完全不同的書寫和評說。
30 多年來,當代俄羅斯史學書寫最多的是20世紀俄羅斯史。對它的重新思考和評價可以說是俄羅斯現(xiàn)代史領域的重大變化和全面轉型。對這個問題,在我國史學界有不同認識。有些學者不認為這是一次“轉型”,而是一種“歷史反思”。這種觀點的片面性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一般的“歷史反思”,而是一個史學上的大轉折、大轉型。我們僅舉普京倡導制定的統(tǒng)一教科書中有關20世紀俄羅斯史的一些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就可以有力說明這一點。
統(tǒng)一歷史教科書關于20 世紀俄羅斯歷史的基本觀點
教科書的基本內容反映了當前俄羅斯官方、學界和社會主流的歷史認知。而統(tǒng)一歷史教科書的基本觀點和內容的轉型意義是不言而自明的。我們姑且以“大鴇出版社”教科書《俄羅斯20 世紀史》為例,來看看它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因為這是官方推出的三部教科書中最穩(wěn)健、最持重,最為官方肯定的一部。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認識和評價,該教科書基本回歸到了以法國為代表的協(xié)約國官方立場,這就推翻了蘇聯(lián)史學、蘇聯(lián)官方過去一直以來對一戰(zhàn)的認識和評價,否定了它是一次“帝國主義戰(zhàn)爭”,而認為它是一場正義的、追求和平的戰(zhàn)爭(對協(xié)約國來說)。目前,俄羅斯官學精英認為,一戰(zhàn)是一場“偉大的戰(zhàn)爭”,揭開了“整個20 世紀的序幕,在許多方面決定了過去100 年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①Перв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Документы,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музея,М.,2014.見:https://www.livelib.ru/book/1000988320
過去,蘇聯(lián)史學將十月革命視為揭開世界現(xiàn)代史的新紀元;而現(xiàn)在俄羅斯統(tǒng)一歷史教科書則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視為“整個20 世紀的序幕”。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就是說,揭開世界現(xiàn)代史紀元的已不是十月革命,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對十月革命的書寫,統(tǒng)一歷史教科書把它同二月革命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納入到“俄國大革命”總過程當中。在具體評價時,把它視為“國內戰(zhàn)爭的起點,可以認為是十月起義”,甚至把它說成是“奠定了國內戰(zhàn)爭——俄國歷史上最具悲劇性一頁的開端”。②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начало XX-начало XXI века,10 класс,Волобуев О.В.,Карпачёв С.П.,—М.:Дрофа,2016.С.61、63.顯然,該教科書對十月革命的這種評價,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是“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現(xiàn)在則視為一場揭開了“最具悲劇性一頁”的十月起義”。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放置一起,是作為 一 次“大 革命”(Великая певолюция)來講的;這里的“Великая”,像對“法國大革命”的提法一樣,是指大小規(guī)模而言的一個措辭,并不是做評價的“偉大”之義來講的。我們說明這一點,是為了讓我國讀者更清楚、更真實地了解俄羅斯人目前對十月革命的客觀評價,而并不代表我們對其觀點的認同。
對軍事共產主義、農業(yè)集體化和“大鎮(zhèn)壓”等等的書寫和評價,統(tǒng)一教科書是給予基本否定評價的,與蘇聯(lián)史學評價大相徑庭;唯獨對工業(yè)化和“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做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對正負面情況都做了闡述,是盡量面向歷史真實的。
關于工業(yè)化,對其成就是這樣肯定的:建立了先進的工業(yè)部門,用武器裝備了軍隊,擴大了交通網,使工業(yè)產品量占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lián)成為工業(yè)大國;其特點是實行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和建立“軍事工業(yè)綜合體”——軍事化是蘇聯(lián)經濟的基本特點之一。
統(tǒng)一歷史教科書認為,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與農業(yè)集體化不可分割,工業(yè)化是靠農業(yè)集體化為其挖取資金的,所以,工業(yè)化付出的巨大代價,集中表現(xiàn)在農業(yè)集體化方面。
關于衛(wèi)國戰(zhàn)爭,“大鴇”教科書最精心地體現(xiàn)了普京的民族愛國主義思想。它將僅有4年時間的這段歷史獨立為全書的第三章——“偉大神圣的衛(wèi)國戰(zhàn)爭”;而全書20世紀100年的歷史才劃分為5章。編者在這里傾其全力,熱情贊頌了蘇聯(lián)軍民抵抗德國法西斯的愛國主義和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但教科書謳歌的是“人民的勝利”,“人民的功績”,民眾是為“祖國命運”而戰(zhàn),為生存而戰(zhàn);顯然,這里是非政治化地抽掉了蘇聯(lián)著作中的斯大林因素和制度因素。
全書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總結”,可以看作是目前普京官方和俄羅斯學術精英主流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所作的總體評價。這里完全否定了社會主義模式,而在比較中肯定了資本主義。其中是這樣說的:
對社會主義制度來說,同資本主義相比,勞動生產率低下是它的典型特征。世界發(fā)展的經驗表明,私營經濟的經營活動可以保障最高的勞動生產率。官僚主義管理者永遠贏不了私營企業(yè)家。官僚主義管理體制對組織快速把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是無能為力的。顯而易見,社會主義的社會模式不善于接受技術進步。
社會主義特有的鎮(zhèn)壓方式,不能促進國家干部潛力足夠有效能的發(fā)揮。由于缺乏民主程序(選舉體制),精英輪換大多是通過肉體消滅(“大清洗”)來實現(xiàn)的。而放棄鎮(zhèn)壓,又會導致干部的停滯、精英的保守化,并形成老人政治,這樣就不能回應時代的挑戰(zhàn)。而縱向的變化一經停止,就會在官僚第二、第三梯隊中產生心懷不滿的集團,從而形成反對派的社會基礎。①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начало XX-начало XXI века,10 класс,Волобуев О.В.,Карпачёв С.П.,—М.:Дрофа,2016. С.270—271.
除了從官方教科書可看出20世紀俄羅斯史學的轉型外,從2008年至今俄羅斯史學界所進行的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斯大林主義歷史研究”,也可以看出對20世紀史學這種具體認知和歷史書寫,是一種轉型。
“斯大林主義歷史”的研究
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初,在“民主化”“公開性”和填補“歷史空白點”口號下,思想學術界繼赫魯曉夫“解凍年代”之后,對斯大林及其個人崇拜掀起了第二波批判,為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掃除了思想政治障礙。
在這一波對斯大林的批判中,比以前更深入地揭示了斯大林個人崇拜的體制性根源,更廣泛地展開了斯大林問題方方面面的揭露。但由于這個時期填補“歷史空白點”的話語權更多被激進民主派的政論家所掌握,因此很快由體制內轉向體制外,甚至擴大到對布哈林和列寧的批判。對斯大林的批判也變成了對蘇聯(lián)和社會主義的全面否定。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和激進民主派的自由主義改革威信掃地,人們對史學問題的興趣轉到了其他更廣泛的領域。
普京執(zhí)政后確立的“國家思想”,起初是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中派保守主義和國家主義,后來越發(fā)增加了權威主義色彩。在普京的執(zhí)政團隊中也出現(xiàn)了主張采取動員型發(fā)展道路,傾向威權主義現(xiàn)代化的治國理念,甚至企圖憑借專制主義來復興俄羅斯。這樣,一些媒體的宣傳中就出現(xiàn)了為暴力、為數(shù)百萬犧牲和社會清洗做辯護的聲音。②http://polit.ru/article/stalinism/2008-11-20.這種情況經過種種折射,又誤把官方同恢復斯大林主義勾連起來了。這種情況助長了部分社會力量對昔日蘇聯(lián)的期盼。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前后那數(shù)年間,民意調查中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反?,F(xiàn)象,這更加促成了紅色幻影的出現(xiàn),并在無形中加強了左翼共產主義的思想潮流。
上述這種被稱為所謂“新斯大林主義”的回潮,使史學界普遍感悟并體認到,在斯大林主義和專制本質的問題上,在學界精英的思想與社會公眾觀念之間,發(fā)生了深刻的“脫節(jié)”,也就是說,在科學認知和俄羅斯公眾日常觀念之間出現(xiàn)了某些鴻溝和“斷裂”。
正是在這樣的政治和學術背景下,為了把學術界的力量聯(lián)合起來,同當時的某些傾向相抗衡,掃除社會上的錯誤觀念和認識,俄羅斯學界展開了對“斯大林主義歷史”的大規(guī)模研究。如果說“解凍時期”是對斯大林及其個人崇拜第一波的批判性研究,戈爾巴喬夫時期是這一研究的第二波的話,那么,從21世紀00 年代中后期開始的對“斯大林主義歷史”的研究,可以說是這一研究的第三波。這一波研究的特點較之以前更有理性、更加客觀,而且更多是在史學界的范圍內(當然也不無學術界甚至社會上的其他領域參與進來)進行的。
這一波斯大林問題的研究規(guī)模宏大,是前所未有的。例如,這一題目連續(xù)十年以上,每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大會;出版上百種有關“斯大林主義歷史”的出版物和專著。這一活動參加者不僅是俄羅斯學術界,還有一些社會團體和力量。2008 年12 月在莫斯科召開的首屆“斯大林主義歷史”國際學術會議最為隆重和盛大,有俄羅斯和英、美、法、德、日、意等國80 多個學術機構、數(shù)百位重量級學者參與,成為莫斯科一個社會性事件。
從第一屆會議開始到2018 年,每年一次,一連召開了11 屆大會。首屆大會以“斯大林主義歷史:總結和研究的問題”為主題,承上啟下,一方面,對蘇聯(lián)解體后十多年的“斯大林主義”研究做了總結,另一方面,為日后連續(xù)召開的10 屆會議梳理了研討的題目,并確定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由于不可能在此詳介這些會議的情況,現(xiàn)只把歷次會議有關情況概括列表于此(表1),以供參考了解。
表1 歷屆“斯大林主義歷史”國際學術會議一覽表(2008—2018)
就這11 次“斯大林主義歷史”國際學術會議主題來看,該研究涌現(xiàn)出了多方面的成果:從斯大林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開始(一次大戰(zhàn)之后的激進主義抬頭,二三十年代發(fā)生經濟震蕩,出現(xiàn)自由主義危機和傳統(tǒng)道德準則危機等)到斯大林逝世之后,涉及20 世紀50 年代和蘇聯(lián)、后蘇聯(lián)時代的改革,主要討論斯大林主義的影響和后果。所以,從時間跨度上說,這些研究實際上幾乎涵括了整個20 世紀的俄國史,包括了斯大林主義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和文化;從取消新經濟政策過程開始,到斯大林專制的確立和發(fā)展;從這種專制機制的本質、職能和實踐,到20 年代末50 年代初大鎮(zhèn)壓的發(fā)展、規(guī)模;從中央鎮(zhèn)壓體制到各省、縣地方的鎮(zhèn)壓機制;從集體化中的饑荒和對農民的鎮(zhèn)壓,到強迫勞動、古拉格經濟;從對少數(shù)民族的鎮(zhèn)壓到社會文化生活、知識精英和各階層經歷的恐怖,甚至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社會大眾對斯大林主義的歷史記憶,等等。
除召開這一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外,還包括有100 部有關“斯大林主義歷史”研究著作和史料匯編的出版活動,其中還包括上述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匯編。①История сталинизма: итоги и пробл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Москва,5-7 де-кабря 2008 г.—М.:РОССПЭН; Фонд《Президентский центр Б.Н.Ельцина》,2011.另外,有一個取名“斯大林主義歷史”的180卷系列叢書已經上網。②https://philologist.livejournal.com/10668012.html,2019-01-05.
這11 屆國際學術會議和近200 部學術著作研討的問題廣泛,涵括豐富,內容浩繁。從時間縱向維度看,它涉及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到普京時期的后蘇聯(lián)時期,即斯大林主義造成的影響。從涵蓋問題范圍的橫向維度看,基本問題涉及六個方面:1)政治方面,包括“制度的形成”,專制的機構和機制;2)國際政策,包括分析布爾什維克領導對國際問題和蘇俄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看法;3)專政體系中的人:社會文化層面,集中分析1920—1950 年代社會精英的社會結構;4)政治經濟:包括斯大林的經濟體制機制,該機制同黨、政治鎮(zhèn)壓的聯(lián)系;5)民族關系問題,包括多民族國家的特點:斯大林的制度是不是帝國,若是,是什么類型的;6)“關于斯大林主義的記憶”,包括在歷史上和當代對這一現(xiàn)象的道德評價。
所以,從對“斯大林主義歷史”的研究來看,也仍然可以看作是20 世紀俄羅斯史的一個大轉折、大轉型。
從上面30 多年當代俄羅斯史學轉型的無數(shù)史實來看,這里既涉及史學理論和方法的轉型,也包括從古至今俄羅斯具體書寫和評價的轉型。當代俄羅斯史學是由史學危機引起,因克服史學危機而改革,又進一步走向史學轉型的一個歷史過程。我們對當代俄羅斯史學史的闡述,應該以這一客觀歷史過程作為對象和內容。
那么,在當代俄羅斯史學中是否存在著這樣一個事實,即當代俄羅斯史學主流、官方代表是拿“歷史虛無主義”的負面影響,來認識自己的歷史轉型問題?當代俄羅斯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中心內容,是否就在于“對當代俄羅斯歷史反思的歷史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俄羅斯史學界主流關注點在何處?是否就是對歷史進行“歷史反思的反思”?
從俄羅斯當代史學的全面轉型看,上述事實是不存在的。俄羅斯史學主流、俄羅斯官方史學并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認識,也沒有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如果說存在的話,那也只是存在于已經退居邊緣地位的社會形態(tài)史學派;目前,這已是俄羅斯史學的邊緣和支流,而稱不上是俄羅斯史學的主干或主流,更不能說是“俄羅斯社會各界”。
盡管我們對社會形態(tài)史學派抱有好感,或者對其歷史觀加以認同(這是價值判斷),但這是一回事;而俄羅斯當代史學的客觀狀況、客觀事實則是另一回事(這是事實判斷),不能以主觀好惡代替客觀狀況,將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混淆起來;或者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全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這樣把當代俄羅斯史學介紹給我國讀者,介紹給政策的制定者,從長遠看,這將會貽誤大局,帶來有害的后果。盡管從眼前看,或許會暫時給某些人提供某種價值滿足,使他們誤將陰霾當彩霞來觀賞。但一旦被真相所驚醒,得到的必然是空虛和悵惘。
我們的結論仍然是,歷史研究應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不能不加具體研究、不加具體分析,拿現(xiàn)成的概念和公式去概括史學研究,去給歷史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