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召,干 濤,吳 鳳,尹淑梅
(北京大學首鋼醫(yī)院胃腸外科,北京 石景山 100144)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易于維護、操作簡便、可以長時間留置、安全有效的優(yōu)點[1]。因此,在臨床上需要長期靜脈外營養(yǎng)、腫瘤化療、長期輸液時,多有留置[2]。然而由于護理不當或操作失誤及其他原因,臨床上發(fā)生PICC堵管而意外拔管事件并不少見,其中一種原因就是藥物性堵管。我科2019年1月至10月期間置入PICC 192例,其中3例PICC藥物性堵管可能與奧美拉唑泵入相關,我們對這3例病例進行回顧,并查閱文獻,分析其可能的發(fā)生機制,并期待為此類事件的預防提供參考。
72歲,老年男性,PICC經過頭靜脈置入。病人診斷為距離肛門8 cm的低位直腸癌。術后1周開始出現(xiàn)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給予奧美拉唑8 mg/h泵入。期間曾經應用血管活性藥物,靜脈營養(yǎng)經過另外一個通道給予,應用微量泵4小時后,發(fā)生堵管。經過沖管、肝素沖管及碳酸氫鈉沖管等處理無效,予以拔除。
44歲,中年女性,遠端胃癌,PICC在入院后經過貴要靜脈置入。手術后合并吻合口出血。經過PICC泵入奧美拉唑,泵入1天后,夜間12點發(fā)生堵管,經過反復各種方法沖管及溶解血栓和晶體等處理,未能沖通,給予拔除。
27歲,青年男性,結腸癌術后1年,腹壁及其肝臟和結腸小腸區(qū)域多發(fā)淋巴結及腹腔內轉移,合并局部腹壁轉移病灶感染及壞死,無法進食,伴有消化道出血,外院帶入PICC(留置1月),并給予營養(yǎng)支持等積極的準備后,給予腹壁轉移病灶切除+肝臟轉移病灶切除+小腸及部分結腸切除+雙側下肢帶血管蒂腱膜皮瓣轉移腹壁缺損修補手術。手術后病人應用靜脈營養(yǎng)、消腫及止血藥物,并且泵入生長抑素和奧美拉唑,在術后第10天發(fā)生PICC導管藥物性質堵塞,經過處理無效后拔除。
這3例PICC堵管發(fā)生后,我們給予導管解剖及導管尖端細菌培養(yǎng),解剖發(fā)現(xiàn)導管內可見紫色藥物結晶,導管近端合并少量血栓形成。通過結晶顏色判斷為淡紫色,考慮為奧美拉唑結晶。
圖1 奧美拉唑相關的PICC藥物性堵管解剖后照片
PICC堵管常常分為血栓性和藥物性兩種[3]。血栓性導管堵塞可能與置管技術不佳,比如:置管時反復穿刺導致機械性損傷發(fā)生、導管頭端不端正等;以及維護技術不佳,比如:沖管不正確,血液返流;還有封管液應用不當?shù)认嚓P[4]。藥物性堵管則與藥物配伍禁忌、藥物顆粒沉積或附壁堵管、藥物因配伍禁忌出現(xiàn)結晶沉積、大分子、高濃度藥物吸附管壁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導管堵塞中27%為非血栓性堵管,而非血栓性堵管主要是藥物沉積或大分子溶質(如脂類)沉積導致的[5]。其次,則是藥物配伍禁忌、輸液速度不當、沖管及管道護理不到位[6-7]。
結合我們的這3例病人,出現(xiàn)導管堵塞均有應用奧美拉唑,這種藥物PH較大。臨床靜脈滴注的劑型為粉針劑,其中還有還原性的EDTA,若無禁忌,一般應用PH較高的0.9%的鹽水 配制,配置后多能穩(wěn)定存放4~6小時。此種藥物,建議不和其他的藥物一起輸入,配伍禁忌很多,尤其是PH偏酸性的藥物,很容易發(fā)生沉積反應。同時,長時間的暴露在光照或空氣中,往往也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而出現(xiàn)配制液變紫色甚至結晶。因此,我們結合我們這3例病人,可以看出以下的問題,靜脈泵入藥物,時間長,流速慢,且可能期間輸入過其他的藥物,或沖管不充分后應用,這些可能都是發(fā)生PICC藥物性堵管道的原因。另外,此3例病人本身為腫瘤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這也是病人發(fā)生藥物性堵管后,合并局部血栓性堵管的原因所在。
鑒于上述分析,我們建議:PICC置入后,若應用奧美拉唑泵,應該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和速度、不同的藥物間加強生理鹽水沖管護理,必要時考慮雙通道輸液,這可能能夠有效減少此類藥物性堵管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