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利 管可可
摘? ? 要:“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是大學里“人”的一流。要想達到一流的建設目標,必須要有一流的校長、一流的院長和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校長有一流的治校理念,一流的治校行動;一流的院長能夠真正落實學校一流的建設方略,引領學院走向卓越;一流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學生,做出一流的研究。一流的校長、一流的院長和一流的教師構成一流大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關鍵詞:一流大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8-0053-03
在一流大學建設中,“人”是決定性因素。一流大學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師資隊伍,離不開一流的組織和領導。只有真正發(fā)揮大學校長在大學建設過程中引領全局的作用,真正發(fā)揮大學院長在學院管理中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作用,真正發(fā)揮大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才能培養(yǎng)出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研究、提供一流的服務?!耙涣鞔髮W”是一流校長、一流院長、一流教師的合力之作。一流校長、一流院長、一流教師構成了一流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一、一流的大學校長
一流大學的發(fā)展離不開一流校長的統(tǒng)籌和引領。正如前劍橋校長阿什比所說:“大學的興盛與否取決于其內部由誰控制?!盵1]只有一流的大學校長才能成就一流的大學。
(一)一流的大學校長有一流的辦學理念
只有一流的大學校長才會秉持一流的辦學理念。這種一流的辦學理念,關乎校長想把一所大學辦成什么樣子和如何辦成那個樣子的一種教育理念,這種理念必然會融入到大學校長治校實踐中。老校長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就為北大的一流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蔡元培任職北大之前,北大的校園里充斥著嚴重的官僚氣息,學術研究人員寥寥?!按髮W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辈淘嗑腿涡iL以后,秉持研究高深學問的理念,借鑒西方先進的大學辦學制度,結合北大的具體實際情況,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全方位改革。北京大學改革的成功離不開蔡元培一流的大學理念引領。蔡元培當時的改革不僅僅是對北大師生教學行為和上課態(tài)度產生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為北大師生塑造了一種思想獨立的大學精神,一種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氛圍,一種擁有社會擔當?shù)募覈庾R。因此,才有了后來以多育和諧發(fā)展途徑培育學生完全人格的理想追求,才形成了“養(yǎng)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的學術責任,最終造就了一所純粹研究一流高深學問的獨立自治大學。
(二)一流的大學校長有一流的辦學實踐
一流的大學校長具有善于將觀念、理念轉化為實踐的管理和執(zhí)行能力。在喚醒學生的國民意識和完全人格上,蔡元培進行了學科院系改革 ,學程制被取消,實行了自選科目制 ,提高了學生的主體自覺意識。在營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文化氛圍上,蔡元培允許不同的學術思想出現(xiàn)在北大的課堂,匯集了不同主義的學者在北大任職。正如馬寅初先生所言:“當時在北大,…… 各派對于學術,均能自由研究,而鮮摩擦,學風丕變,蔚成巨歡?!盵2]在回應國家需要方面,蔡元培認為學術水平與國家富強緊密相連,極其重視大學的學科交叉研究活動。他在北大內部首先設立了專門研究學術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研究所,鼓勵師生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從不同的學科視角發(fā)現(xiàn)問題,使用不同的技術方法去解決問題。為能更好地解決學術問題,蔡元培調整和優(yōu)化了北大的學科結構。北大由之前的文、理、工、商、法多科并立的分科大學,被他重新改造為以文、理科為主的現(xiàn)代綜合性大學。在大學自治和教育獨立的辦學領域,他主張:“教授治校、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應在北大成立一個由大學教授組織的教育委員會,統(tǒng)籌所有的大學事務。甚至是大學校長,也由委員會選舉產生?!盵3]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成立了校評議會,作為全校最高立法和權利機構。
蔡元培的管理理念和具體實踐,不僅成就了當時的北京大學,而且深刻影響了與其同時期乃至之后的眾多大學校長[4]。
一般來講,一流大學校長的產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tǒng)一。蔡元培成為北大校長是大浪淘沙的結果。在現(xiàn)代大學的制度設計和治理模式下,應該減少偶然性,增加必然性。在制度設計上,要保證產生一流的校長,更要保證一流的校長運用一流的理念和治校方略治理大學。這是“一流大學”的前提和基礎。
二、一流的大學院長
一流的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學院,一流的學院必須要由一流的院長領導,這是學院之所以成為一流的必然邏輯。那么該如何領導一個學院,院長的職責具體又是什么呢?正如豪克斯(Herbert Hawkes)所說:“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標準的院長。只有這所或那所學院的院長,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兩位院長可以交換崗位而保持職責不變的現(xiàn)象。”[5]因此,我們以清華大學錢穎一院長舉例,管窺出一流院長所應有的治院理念和辦學實踐。
(一)一流的院長行政管理職業(yè)化
近年來,校院兩級改革不斷深入,辦學自主權和管理權逐漸下放,基層學院院長承擔了更多的管理職能,客觀上要求學院院長從傳統(tǒng)的學者專家向管理專家轉變。大學院長職業(yè)化就是要發(fā)揮院長在管理學院時的專業(yè)性,院長的身份應定位于職業(yè)的管理者,而不是學術管理者。
學院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院長全心全意的投入,這是作為院長崗位的職責要求,是明確學術和行政邊界的重要分水嶺,也是改變學術權利和行政權利不清的重要途徑。錢穎一認為,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一樣,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因此,錢穎一在擔任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院長伊始,他本人沒有招收培養(yǎng)一個博士生、沒有申請一個具體的科研項目與經(jīng)費。同時,他還要求清華經(jīng)管學院的領導班子成員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院的管理工作中去,把管理工作真正作為一門學問去認真研究,努力提升辦學和管理能力。
(二)一流的學院權利分配合理化
學院管理的本質就在于權利在學院的各階層和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分配,以及權利相互之間作用的關系。通常人們認為學院的權利包括兩種,一種是行政權利,一種是學術權利。在學院的現(xiàn)代化治理中,內部權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保障學院學術和行政權力平穩(wěn)高效運行的關鍵。
一流的院長要追求學術活動的民主與自由,要善于維護教師從事教學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探索學院組織決策的創(chuàng)新性和科學性。錢穎一在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提出了教師治學的理念,將學術權利賦予學院教師。建立了教師委員會,明確了教師委員會的職能與責權,以平等協(xié)商的形式處理學術事務。在制定學術標準和維護學術自由這兩個方面,完全由教師起決定作用,而不是由行政領導或者學校行政部門代替。具體包括教學內容、學位要求;學術水平和研究成果認定;教師評價和職稱評定等一切關乎學術方面的權利都由教師委員會監(jiān)督和執(zhí)行[6]。以上舉措既能調動教師的學術決策積極性,在學院形成教師共同參與管理的制度和環(huán)境,又能實現(xiàn)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利的分離,形成互相協(xié)調的運行機制。
(三)一流的學院資源管理科學化
院長承擔著學院資源整合和調配者的重要角色。在內部治理方面,可以從教師的聘任、晉升、考核、薪酬等多個方面著手,通過構建制度、完善程序、優(yōu)化結構激發(fā)教師更大的潛力。在教師聘任方面,清華經(jīng)管學院實行了“準聘長聘制”。教師職稱分為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其中助理教授不是長聘,副教授既有長聘也有非長聘,教授是長聘。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留出足夠的時間,檢驗一位教師是否具有真才實干;二是避免人才流失。在教師晉升方面,學院將教師劃分為科研崗和教學崗,針對不同崗位設置不同的晉升標準[7]。在教師薪酬方面,清華經(jīng)管學院成立薪酬委員會,用“年薪制”取代了之前教師薪酬制度中的“計件制”[8]。教師的年薪是薪酬委員會根據(jù)教師的工作任務確定的,任務由學科研究、上課教學、社會服務三方面構成。全職教師可以享受學術休假,為學院服務滿六年可以享受半年期全薪或一年期半薪學術假。同時,教師的學術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去其他的教學研究機構從事教學或研究活動。
在整合和挖掘學院外部人力資源方面,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成立校友事務辦公室,建立了校友信息數(shù)據(jù)庫平臺,設有專職人員成立多維度的校友組織,幫助學院學生之間實現(xiàn)資源共享和互助互利。此外,經(jīng)管學院還成立了顧問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目前由50余位國際知名企業(yè)的董事長、總裁、世界知名商學院院長以及我國政府財經(jīng)相關部委的領導人組成[9]。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顧問委員們?yōu)榻?jīng)管學院建言獻策,對學院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可見,一流的院長在學院治理改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合理劃分了學院學術、行政、監(jiān)督的權利和責任邊界,充分挖掘了學院內外部資源,以信任和合作構建具有多樣化特征的(學術)共同體,促進和追求卓越。
三、一流的大學教師
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詹姆斯·B·科南特曾提出:“高校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shù)而是它一代又一代素質優(yōu)良的教師,一所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盵10]從一定意義上說,一流的學科是通過一流的學術共同體構成,而一流的學術共同體又是由一流教師構成?!半p一流”建設的最終目標還是一流的教師隊伍建設。一流的績效考評機制、人才聘用機制和培養(yǎng)機制是一流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
(一)戰(zhàn)略導向的績效考評機制
如何進行績效考評體現(xiàn)了高校人力資源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因此高校要根據(jù)行業(yè)特色、學科特點和團隊建設需要,結合國際公認的一流教師標準,引入發(fā)展性綜合評價體系,推動高校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
首先,根據(jù)不同崗位的教師提供不同的管理和評價體系。注重教師分類考核評價,引領教師走專業(yè)化發(fā)展之路。教學崗的教師要突出教學業(yè)績和師德考核??蒲袓彽慕處熢u估主要以學術質量和科研創(chuàng)新為導向,為不同崗位的教師評估提供個性化的發(fā)展和晉升渠道。其次,在教師的學術和教學成果評估方面,包括對教師論文發(fā)表的質量趨勢、學科學術聲譽影響力變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程度,都可以引入同行專家評價機制。同行專家必須是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具有國際視野的一流學者,只有引入國際一流的教師評價標準,才能篩選出國際認可的一流教師。最后,高校需要定期評估內部師資隊伍,具體時間可以參考世界大部分一流大學的評估時間,一般5年為一周期。常態(tài)化的評估也是對優(yōu)秀師資隊伍的一種證明。
(二)多層次的人才聘用機制
高校人力資源的管理重點在于符合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首先,高校需要根據(jù)自身發(fā)展基礎和定位,學科的優(yōu)勢與布局,理性分析地方區(qū)域高等教育發(fā)展需求,弄清自身的目標發(fā)展。其次,高校的人才引進要面向國際,提高教師來源的國際化水平,靈活聘請外籍教師來校任教和交流,健全外籍教師的資格認證制度和管理制度。最后,為更好地留住一流人才,最大限度地發(fā)掘一流人才的潛力,高校要為國內外尖端人才提供一攬子扎根落地計劃。引進人才的薪酬方面,要參照國際學術勞動力市場和高新技術產業(yè)標準,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體現(xiàn)人力資源價值。完善職業(yè)年金延期支付方式,將教師薪酬待遇與履職年限和長期貢獻掛鉤,引導教師長期穩(wěn)定服務學校發(fā)展。
(三)多樣性內部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在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人才的同時,高校更要面向內部,加大對校內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注重內源性發(fā)展。立足本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高校可以建立專門的教師培訓中心,在教師個人層面,根據(jù)個人職業(yè)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培養(yǎng)。在教師團隊層面,定制專業(yè)的培訓課程,促進不同學科團隊進行交流和學習。在機構層面,針對學校不同的行政和學術部門,制定不同的促進教師發(fā)展的政策,并提供機構咨詢服務。根據(jù)學科和工作崗位的不同,不同的院系由具有相關專業(yè)背景的專職培訓中心教師負責,具體工作包括對該院系教師不同階段職業(yè)發(fā)展能力提升設定培訓計劃、發(fā)展跟蹤以及評估和反饋。院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可以直接聯(lián)系到培訓中心教師,為其提供針對性指導與幫助。
“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師資隊伍既要靠引進,更要靠培養(yǎng)。以校養(yǎng)才,以才育才是孕育雙一流師資隊伍的必然選擇”[11]。引育結合,才是正確的師資隊伍建設之道。
四、反思與展望
“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是大學里“人”的一流。大學里的人要有一流的道德、一流的素質、一流的智慧、一流的能力和一流的實踐。無論是一流的校長、一流的院長還是一流的教師,都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都需要以制度為基礎、以機制做激勵、以理念為引領、以文化做保障。只有構筑一流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一流學科”才會建成,“一流大學”的目標才會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英]埃里克·阿什比.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 ? 滕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59.
[2]蔡建國.蔡元培先生紀念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4:62.[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4[C].北京:中華書局,1984:177.
[4]高平叔.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版,? ? 1998,(2).
[5]Nicola C.DiFronzo.The Academic Dean[EB/OL].http://www.? new-foundations/orgtheory/DiFronzo7216.html.June,2014.
[6]錢穎一.學院治理現(xiàn)代化:以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2).
[7]錢穎一.大學的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63.
[8]錢穎一.大學人事制度改革——以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2).
[9]錢穎一.大學的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532.
[10]徐振劍.新時期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院報,2017,(8).
[11]談哲敏.師資隊伍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J].中國高等教育,2017,(Z1).
收稿日期:2020-03-27
作者簡介:梁國利(1972—),男,遼寧朝陽人,沈陽化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高等學校
治理、大學戰(zhàn)略管理、高校社會工作等研究。
基金項目:2018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落實四個回歸,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研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