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南島銅鼓來源試探

2020-07-16 18:19:33蔣廷瑜彭書琳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銅鼓

蔣廷瑜 彭書琳

摘 要:海南省現(xiàn)存銅鼓有三種類型,即石寨山型、靈山型和北流型。其中,北流型和靈山型,與兩廣南部銅鼓相類似,同屬于東漢至南朝時期烏滸——俚人銅鼓。通過考察海南島銅鼓歷史文獻和現(xiàn)存古代銅鼓實體后發(fā)現(xiàn),海南島銅鼓來源,除了從大陸傳入外,海南島各族先民也能鑄造極富地方特色的大型銅釜,銅釜的鑄造工藝與銅鼓相同。因而,海南本身也能鑄造銅鼓,部分銅鼓是海南自己鑄造的。

關鍵詞:銅鼓;銅釜;海南鑄造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15

[中圖分類號]K875.5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20)02-0086-06

海南島位于中國南端,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相望,是我國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海南島地處熱帶邊緣,屬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長夏無冬,海洋資源豐富。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已經(jīng)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自古以來海南島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先秦屬百越之地,秦末屬南越國,漢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前110年)在北部置珠崖、儋耳二郡,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海南島各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銅鼓文化。

一、海南島銅鼓的發(fā)現(xiàn)

從宋代起海南島就有銅鼓出土的記錄,以后的文獻記載海南不斷有銅鼓流傳。

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二四瓊州景物下“銅鼓嶺”條記載:“在文昌縣,俗傳民得銅鼓者,驗之,乃諸葛武侯征蠻之鉦,因以名之?!?此事又見宋代祝穆《宋本方輿勝覽》卷四十三瓊州《山川》“銅鼓嶺”條?!洞竺饕唤y(tǒng)志》卷八十二瓊州府“銅鼓山”條也說:“在文昌縣東一百里。俗傳民嘗于此山得銅鼓,因名?!泵鞔軐W佺《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卷十《瓊州府·文昌縣》載:“銅鼓山?!笕擞诖司虻勉~鼓,因以名山?!?/p>

明正德(1506-1521年)《瓊臺志》卷五《山川上·文昌縣·山類》“銅鼓山”條載:“在縣東一百里青藍都。古傳諸獠鑄銅為大鼓,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來者若富家女子,則以金銀釵扣鼓,競留以答主人。若仇殺相攻,則擊此鼓,到者云集。后遺瘞此山,鄉(xiāng)人掘得之?!本砭拧巴廉a(chǎn)下,器用屬”載:“銅鼓,諸州縣時掘得之?!本硭亩巴隆せ食陛d:“銅鼓出南方……至今鄉(xiāng)曲往往挖得之,形各不同?!本硭氖峨s事·皇朝》載:“永樂中,萬州土官王惠起黎兵,挖引多輝溪水,得一鼓,長三尺,面圍五尺,凸二寸許,沿邊皆科斗,各銜線抵臍,束腰穸尾,若今之杖鼓。擊之,聲如鵝鸛,聞數(shù)十里。凡鼓形聲,未有如其怪遠者?!贝耸掠忠娪诩尉浮稄V東通志·瓊州府》之《雜事》“銅鼓”條、萬歷《瓊州府志》卷十二《雜志·遺事》。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器語·銅鼓》采用了此條,道光《瓊州府志》卷四十三《雜志三·金石》“銅鼓”條照錄不誤。

《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卷十《儋州》載:“螞蝗山,在州東三十里,以形似得名。相傳漢時屯兵于此,土人常掘得銅鼓、鉦、鐺等物。”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三七三《瓊州府部》之《瓊州府山川考一·文昌縣》“銅鼓嶺”條載:“在縣東六十里青藍都。古傳諸獠鑄銅為大鼓,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來者若富家子女,則以金銀釵扣鼓,竟留釵以答主人。若仇殺相攻。則擊此鼓,到者云集。后遺瘞此山,鄉(xiāng)人掘得,因以名嶺。”

據(jù)《瓊州府志》卷四十三《金石》條載,瓊州府(今海南島瓊山縣)天寧寺藏有一鼓,款云:“大明成化十二年廣州府番禺縣客人李福通鑄造?!闭f明海南也曾有過麻江型銅鼓,即瓊山縣天寧寺所藏的銅鼓系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廣州府番禺縣客人李福通鑄造。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昌感縣(現(xiàn)東方市)西郊農(nóng)民墾土掘得銅鼓,《瓊州府志·金石》載這面銅鼓鼓高一尺八寸,圍二尺有八寸,面有四蛙,左右各綴耳如環(huán)。周身線紋細致,斑駁陸離,擊之其聲咚咚。

清《感恩縣志·雜志》記載:光緒辛丑年(1901年)感恩縣農(nóng)民王心廣于窯路刨土得一銅鼓。

清人程秉釗《瓊州雜事詩》載:“銅鼓山,在定安城東六十里。山勢雄峻,下有龍神廟,相傳諸獠瘞銅鼓于此。鄉(xiāng)人發(fā)得之,因以名山?!?/p>

清宣統(tǒng)《定安縣志》卷十載:定安莫氏合祖祠有雌雄二面銅鼓。

民國《瓊山縣志》卷十四《金石志·唐宋元明》“府文廟銅鼓”條對文廟銅鼓有詳細記敘:“其制圓若輪,而空其中,高尺有四寸,徑二尺八寸,圍八尺四寸,兩旁綴耳,高一尺二寸。滿鼓回字,花紋極工致。面平,周銜線抵臍,凡八圍,每圍線三條。身凡二十一圍,每圍如面之線。重五十余斤。無制造年代,相傳與禮器同時所鑄?!?/p>

海南有許多銅鼓地名,如文昌縣有銅鼓營(清《天下郡國利病書》),銅鼓山(《瓊州府志》卷四),銅鼓嶺,掘得銅鼓(《粵東筆記》)。銅鼓澳(《瓊州府志》卷四)、銅鼓塘(《萬州志》卷三),文昌萬州有銅鼓嶺,以掘得銅鼓而名(《廣東新語》《南越筆記》)。屯昌縣黎峒有銅鼓峒,瓊州府海邊有銅鼓角(《天下郡國利病書》),文昌縣龍樓鎮(zhèn)臨海處有銅鼓嘴(《最新實用中國地圖冊》,1993年) 。說明這些地方曾有銅鼓出土。

1942年10月,昌江縣峻靈王廟發(fā)現(xiàn)有銅鼓。從海南現(xiàn)存銅鼓來看,1967年昌江縣十月田鎮(zhèn),1977年陵水縣嶺門農(nóng)場紅八隊,1978年陵水縣英洲鎮(zhèn)(軍坡),1979年2月昌江縣十月田公社南嶺大隊楓木嶺,1982年6月陵水縣都出土過銅鼓。1999年儋州市出土二件形制相同的北流型銅鼓,1999年1月儋州市光村鎮(zhèn)泊潮村發(fā)現(xiàn)二面銅鼓。

由此可見,瓊山、文昌、萬寧、陵水、東方、昌江、儋州、定安和澄邁等市縣都出土過銅鼓。

二、海南島銅鼓的類型

有人認為,海南出土的銅鼓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北流型;二是靈山型。從現(xiàn)存銅鼓來看,應是三種類型,除了北流型、靈山型外,還有石寨山型[1]。

(一)石寨山型

目前發(fā)現(xiàn)二面,1999年1月在儋州市光村鎮(zhèn)發(fā)現(xiàn),出土時間不詳。

儋州泊潮村銅鼓。在儋州市光村鎮(zhèn)泊潮村發(fā)現(xiàn),有一些破裂,鼓面七暈,太陽紋十芒,其間飾翎眼紋,雙弦分暈,共九暈,第2暈是勾連回紋,3、7暈是圓圈圓點紋,4、6、8暈是櫛紋,第5暈是主暈,為四只逆時針環(huán)飛的翔鷺,第9暈即邊沿光素。胸稍外鼓,鼓腰呈亞腰形,在胸、腰相交處的兩側附有兩對绹紋橋狀扁耳;胸部紋飾模糊,腰部似有垂直的葉脈紋帶,將腰部空間分隔成若干日字形空格。足已殘破。面徑44.5厘米,高約40厘米(見圖一)。

圖一 ?泊潮村鼓(王靜攝影)儋州光村鼓,儋州市光村鎮(zhèn)出土,面徑46厘米,殘高17厘米,存儋州市博物館。

(二)靈山型

陵水北高鼓。1982年春,陵水縣英洲公社鵝仔大隊北高村農(nóng)民開荒發(fā)現(xiàn),鼓身殘破,鼓面徑46.1厘米,鼓身殘高22厘米。鼓面大于鼓身,中心太陽紋六芒,芒線細小,單弦分暈,鼓面四暈,暈距疏朗,暈間飾鳥形紋,鼓身素面無紋,胸腰間兩對扁耳[2]。

陵水福灣鼓。1983年8月27日陵水縣英洲公社福灣大隊福灣村民在村后海灘沙丘高處開荒植樹掘得。面徑60厘米,通高32厘米,足徑57厘米,殘重19千克。鼓面中心太陽紋八芒,光體圓凸如餅,芒短而粗。紋飾三弦分暈,2、4暈飾同心圓紋,3、5暈飾鷺鳥紋,6—7暈飾水波紋,其間有六只青蛙塑像順時針排列。胸腰間有兩對櫛紋扁耳。鼓身十一暈,交互飾以云雷紋、水波紋[2]。原藏陵水縣文化館,現(xiàn)藏海南省民族博物館[3]。

臨高擁武鼓。臨高縣博厚鎮(zhèn)擁武村出土,現(xiàn)藏海南省博物館,面徑60厘米,殘高29厘米,鼓面三弦分暈,暈間窄而密,中心太陽紋八芒,邊緣有六組青蛙塑像,三單蛙與三累蹲蛙相間,逆時針環(huán)列,紋飾銹蝕嚴生,難以分辨。鼓身雙弦分暈,暈較寬,飾鳥紋和四出錢紋,胸腰間有兩對葉脈紋扁耳(見圖二)。2011年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

圖二 ?臨高擁武鼓(蔣廷瑜攝)

(三)北流型

昌江縣峻靈王廟銅鼓,現(xiàn)藏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面徑70.5厘米,身高39.5厘米,有裙邊(垂檐),兩對環(huán)形小耳,上飾纏緱紋,太陽紋八芒,三弦分暈。邊沿四只小青蛙,逆時針環(huán)列,紋飾為菱形填直線紋,明天啟五年(1625年)出土,存峻靈王廟,1942年日據(jù)時被掠往臺灣。

昌江軍營鼓,即粵148號鼓,1979年昌江縣十月田公社軍營地區(qū)南嶺大隊(今十月田鄉(xiāng)南嶺村)出土,面徑95厘米、身高55厘米,面有四蛙,兩兩相對,三弦分暈,九暈,1暈是太陽紋四芒,芒尖分叉,芒間雷紋,2—9暈遍布雷紋。鼓身三弦分暈,等暈,胸11暈,腰16暈,足11暈,云紋與雷紋填線紋相間。環(huán)耳兩對,纏絲紋,耳根有三趾紋。身有二道合范痕,面身露墊片痕。原藏昌江縣文化館[4],現(xiàn)藏海南省民族博物館。

昌江十月田鼓,即粵149號,清代昌感縣出土,原藏??谑形骞?。面徑100厘米,身高56厘米,底徑101厘米,面有四蛙,逆時針環(huán)列,三弦分暈,太陽紋八芒,芒間夾雷紋,第2-8暈都是雷紋,鼓身等暈,胸部八暈,腰部十一暈,足部九暈,均云紋與雷紋填線紋相間。胸腰間環(huán)耳兩對,飾纏絲紋,耳根有三趾紋,身有四道合范線,面身均露墊片痕?,F(xiàn)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見圖三)。

陵水新村鼓,即粵150號鼓,20世紀50年代在陵水縣新村公社出土二面,藏陵水縣文化館。這是其中的一面,面徑55厘米,身殘甚,鼓面有四只青蛙塑像,順時針環(huán)列,紋飾三弦分暈,鼓面六暈,太陽紋六芒,芒尖分叉,芒間填飾雷紋,第2—6暈遍布雷紋。鼓身暈圈寬窄相等,飾雷紋填線紋。鼓耳是兩對環(huán)耳,表面飾纏絲紋。鼓身有二道合范痕,面身露墊片痕。

圖三 ?昌江十月田鼓(彭書琳攝)

陵水嶺門鼓,即粵151號鼓,1977年陵水縣嶺門農(nóng)場紅八隊出土,藏陵水縣文化館。鼓身破甚,僅存鼓面用鼓身殘片,面徑55厘米。面有四蛙,逆時針環(huán)列。三弦分暈,七暈,太陽紋六芒,芒間飾雷紋;2-7暈皆雷紋。鼓面邊緣下折成垂檐。鼓身紋飾也是三弦分暈,寬窄相等,暈間飾雷紋。

陵水英州鼓,1978年英州軍屯坡出土,原藏陵水縣博物館,后調撥到海南省博物館,已彎曲變形,面徑57厘米,殘高22厘米,太陽紋六芒,三弦分暈,7暈,邊沿四蛙,其中三蛙順時針,一蛙逆時針環(huán)列,兩對纏絲紋環(huán)耳(見圖四)。

圖四 ?陵水英州鼓(彭書琳攝)

1999年儋州市出土兩件形制相同的北流型銅鼓,現(xiàn)藏于儋州市博物館。器型較小,其中一件面徑45厘米,高40厘米,足徑殘高42厘米,鼓身飾兩對绹紋環(huán)狀耳。

文昌珠潭鼓,2000年12月文昌市羅豆鎮(zhèn)珠潭村發(fā)現(xiàn),胸、腰、足三段分明,面徑76.5厘米,殘高44厘米,面飾四蛙,太陽光八芒,七暈,暈間飾勾連回形紋,胸上部有勾連圓圈紋,一雙環(huán)狀耳,腰飾勾連菱形紋,足外撇[5]。

三、海南能鑄造銅鼓嗎?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南?!睏l說,海南黎母山的“豪黠”(黎族首領)“鑄銅為大鼓”,這段文字是抄《隋書·地理志》“諸蠻”條來的,不能作為海南鑄造銅鼓的依據(jù)。諸書記載海南古代鑄造銅鼓只是“傳聞”,沒有找到實證。

海南出土的銅鼓是海南鑄造的嗎?

海南與廣東、廣西雖同屬一個文化區(qū),但因與大陸的交通受到限制,文化發(fā)展明顯滯后。在大陸進入青銅時代的時候,海南島仍處于石器時代晚期。但商周時期海南也有青銅器出現(xiàn),在昌江縣王下鄉(xiāng)皇帝洞、牙迫洞發(fā)現(xiàn)青銅器碎片與幾何印紋陶片共存,在昌江、樂東、陵水發(fā)現(xiàn)形制相同的銅斧。銅斧方銎,圓刃,銎上飾網(wǎng)紋[6],與兩廣戰(zhàn)國時代銅斧類似。海南在戰(zhàn)國時期有銅绹紋環(huán)形器,漢代有銅釜。

绹紋環(huán)形器,用途不明。1994年昌江縣燕窩嶺出土9件。銅環(huán)外徑8.7—11.4厘米,環(huán)寬1—2厘米,厚0.2—0.3厘米,外緣為齒狀,齒長0.25—0.7厘米,環(huán)面有6—8圈繩紋,器重50—150克(見圖五)[7]。绹紋環(huán)形器是海南特產(chǎn),別地尚未發(fā)現(xiàn),不會是從外地傳來,說明先秦時期海南有自己的青銅冶鑄工藝。

圖五 ?環(huán)形器

銅釜,合范鑄成,外壁留有合范痕跡。形制為盤口,直身,平底或圜底,口沿上附有二只、四只或六只绹紋耳,體形碩大,有的外表附一層煙炱,應作炊具使用過。1964年臨高縣城北郊皇桐嶺出過兩件,大小相套,大的通高47厘米,口徑64.5厘米,腹徑56厘米,耳上鑄兩只羊;小的通高32.5厘米,口徑33厘米,腹徑30厘米,耳上鑄兩只鳥(見圖六)[8]。1972年8月臨高縣調樓公社抱才大隊(今調樓鄉(xiāng)抱才村)漁民王志生建房挖地基時又發(fā)現(xiàn)一件,口沿上附六只環(huán)形綯紋耳,每只耳上均鑄有一對人、畜像,共三組,間有牛、騎馬武士和戴冠著短褲人像,釜口沿上并有一個騎馬武士和兩頭牛塑像,器腹中部鑄箍狀紋(或弦紋)三匝,通高74厘米,口徑93厘米,腹徑81厘米,厚0.2厘米,是同類器中最大者[9]。2003年儋州市中和鎮(zhèn)何宅村出土3件,其中1件完整[10]。這種銅釜東方市出土2件,陵水縣出土1件。

圖六 ?臨高皇桐嶺銅釜(彭書琳攝)

在銅器上鑄有人物、騎馬武士、牛等,流行于漢代。在釜的盤口口沿和綯紋耳上鑄有戴冠人、騎馬武士、牛、羊、鳥等立體裝飾,與冷水沖型銅鼓的裝飾物相同;當?shù)貍髡f,此類青銅大釜是東漢馬援南征安南時的遺物。

漢代銅釜形體巨大,裝飾復雜,也是海南的特產(chǎn),在別的地方難以見到。能鑄造這種大銅釜的民族應該是具備了鑄造銅鼓的技術,有能力鑄造大銅鼓。

因此,我們認為漢代海南是能鑄造銅鼓的。

四、海南島銅鼓哪里來?

北流型銅鼓器型特征是鼓面外伸成垂檐,且大于鼓身,鼓腰向內收束,鼓足外移,附绹紋環(huán)狀小耳或條形小扁耳。鼓面和鼓身多用二弦或三弦分暈,鼓面中央太陽紋稍隆起,呈六芒或八芒。鼓面紋飾主要是云紋、雷紋或雷紋填線紋,鼓身多飾弦紋、菱形雷紋、短線櫛紋,紋飾粗獷。

靈山型銅鼓與北流型銅鼓相比,器型稍小,鼓面略小于鼓身,鼓胸圓凸,腰部稍緩收,附橋形扁耳。鼓面和鼓身一般多用弦紋,太陽紋八芒或十芒。其主要紋飾有雷紋、水波紋、櫛紋、翔鷺紋、銅錢紋等,顯得較纖細。

從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的分布地區(qū)、流傳路線及年代來考察,與百越族分布最南的一支——駱越人的活動區(qū)域和時代基本上相吻合,這類銅鼓是駱越族的后裔俚人所鑄造、使用的文化遺物。據(jù)《后漢書·馬援列傳》記載:“(馬援)于交趾得駱越銅鼓?!崩钯t注引裴淵《廣州記》曰:“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笨梢?,北流型、靈山型銅鼓當為駱越族及其后裔俚人鑄造和使用的銅鼓。海南島是駱越族分布最南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銅鼓,正是當?shù)伛樤饺嘶蚱浜笠崾褂勉~鼓習俗的歷史反映。至于海南島漢代銅鼓究竟是本地鑄造的,抑或是從兩廣百越地區(qū)傳入的,尚需加以探討。

在廣東西部、廣西南部和海南的駱越及其后裔,接受了銅鼓文化,結合本地文化作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其中以東漢、兩晉、南朝的烏滸人和俚人最為出色,他們把銅鼓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創(chuàng)造了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

據(jù)《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萬震《南州異物志》記載:交、廣之界,民曰烏滸。東界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間,伺候二州行旅……出得人,歸家合聚鄰里,懸死人當中,四面向坐,擊銅鼓,歌舞飲酒,稍就割食之。說明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的烏滸人是使用銅鼓的。

俚人一名最早見于《后漢書》的《光武紀》和《南蠻傳》,兩晉南朝至隋晉唐時期在廣西東南和廣東西南地區(qū)十分活躍。當時除單稱“俚”人外,往往還“俚僚”聯(lián)稱?!端鍟ち信畟鳌ぷS國夫人傳》載,活躍在高涼郡(故地在今廣東高州、電白一帶)的冼氏家族“世為南越首領,跨據(jù)山洞,部落十余萬家”。而冼氏和夫家馮氏先后占有的地盤正是在北起蒼梧、東到廣州、西到欽州、南迄海南島的這片范圍。《新唐書·諸夷蕃將列傳馮盎傳附馮子猷》記載,初唐時,冼夫人的孫子馮盎族人馮子猷扣押中央政府御史許瓘時,還率領子弟敲擊銅鼓。靈山型銅鼓的分布地域在北流型銅鼓分布范圍內,只是地區(qū)較小,鄰近北部灣海邊而向左江流域延伸。從兩廣發(fā)現(xiàn)的早期靈山型銅鼓看,它與早期北流型銅鼓差別不大,器形相似,紋飾交錯出現(xiàn),至中期才逐漸顯出各自特色。它們都是烏滸人和俚人的作品。靈山型銅鼓中心地在南面,近于左江流域的僚人,經(jīng)濟比較落后,崇尚勇武精神,銅鼓多刻鑄騎士紋、鳥紋、獸紋、蟲紋和四瓣花紋。北流型銅鼓中心地近東,連接廣州,漢文化的影響力強大。北流型銅鼓飾以云雷紋,是當時漢族地區(qū)的流行花紋圖案,表現(xiàn)了烏滸人及俚人和漢人在文化交流上的密切關系。唐以后,烏滸人和俚人與漢人之間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步伐,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失去了社會基礎,也就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11]。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海南在漢代已有鑄造大型青銅器的能力。海南陵水、昌江、儋州等地出土的北流型銅鼓,陵水、臨高出土的靈山型銅鼓,鑄作年代應在東漢或其以后,晚至南朝后期至隋唐,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海南自己鑄造。

五、后語

海南出土的銅鼓主要是北流型和靈山型,應該是東漢至唐代烏滸、俚人制作,北流型銅鼓屬馮氏家族控制下的俚人所有,而靈山型銅鼓則屬寧氏家族控制下的俚人所有。從出土的情況來看,臨高、儋州、昌江、陵水都靠海,是西漢初期平定南越及東漢初期出征交趾的線路上,與兩廣南部大陸交往密切,銅鼓作為隨軍征戰(zhàn)的器物帶往海南或在海南就地鑄造都有可能。南朝冼夫人也曾控制海南,在海南鑄造銅鼓的可能性更大。自中唐以后,馮氏逐漸從廣東高涼地區(qū)銷聲匿跡,但有一支轉到海南島,這和北流型銅鼓留存海南相吻合。寧氏家族受到唐王朝的至命打擊,幾乎被斬盡殺絕,部分僥幸逃往海南,也可能將靈山型銅鼓或鑄造銅鼓的技術帶去。

海南的石寨山型銅鼓目前僅發(fā)現(xiàn)二面,即儋州泊潮村鼓。從形制和紋飾來看,屬石寨山型晚期鼓,與云南、廣西的石寨山型鼓有一定差別,最接近越南北部的富維鼓。儋州與越南北部隔海相望,往來也較方便,銅鼓隨之傳來極有可能。

明清時期海南黎族還用銅鼓。湯顯祖《黎女歌》敘寫了黎女婚嫁對歌“椎牛擊鼓會金釵”[12]。前文提到的《瓊州府志》卷四十三《金石》條載瓊州府天寧寺藏有一鼓并題有“大明成化十二年廣州府番禺縣客人李福通鑄造”的款云,說明該鼓的來源存在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廣州府番禺客人為天寧寺訂鑄的,在廣州鑄好帶到海南來;另一種是廣州番禺客人來到海南后鑄造的。

[參考文獻]

[1]曹量,王育龍.海南島發(fā)現(xiàn)古代銅鼓述略[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4).

[2]張維.廣東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和出土的銅鼓[J].考古與文物,1987(6).

[3]郝思德,黃兆雪.試探海南考古材料中的百越文化因素[M]//張一平,吳春明,丘剛.百越研究(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46—147.

[4]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中國古代銅鼓實測、記錄資料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5]張昆榮,林春.文昌市珠潭村漢代銅鼓[M]//劉慶柱主編,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57.

[6]海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海南省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物保護[M]//文物委員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45.

[7]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M]//本社.新中國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51.

[8]梁明燊.廣東臨高縣出土漢代青銅釜[J].考古,1964(9).

[9]楊耀林.海南島發(fā)現(xiàn)漢代銅釜[J].文物,1979(4).

[10]儋州市何宅村漢代銅釜[M]//劉慶柱主編,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4,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15.

[11]何紀生,黃道欽,楊耀林.廣東古代銅鼓研究[M]//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集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123.

[12][明]湯顯祖.湯顯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36.

責任編輯:陳振波

收稿日期:2019-12-18

基金項目: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17@ZH019)。

作者簡介:蔣廷瑜,男,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廣西考古及銅鼓;彭書琳,女,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廣西史前考古及古代巖洞葬。

猜你喜歡
銅鼓
現(xiàn)代瑤族銅鼓禮俗考察
關于建構銅鼓學的思考*
銅鼓聲的消散:聲音在壯族銅鼓文化構建與重構中的演變
廣西銅鼓的演奏形態(tài)特征研究
藝術大觀(2019年29期)2019-10-12 14:21:34
廣西銅鼓千年歷史的歡歌
東蘭銅鼓響八方
廣西銅鼓形制規(guī)律探討
大眾文藝(2019年2期)2019-01-08 06:17:24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大眾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快樂的小銅鼓
黃河之聲(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銅鼓漸成收藏潛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太谷县| 高雄县| 锡林浩特市| 凭祥市| 阳信县| 临江市| 波密县| 横峰县| 阜阳市| 资源县| 怀柔区| 连江县| 泸州市| 游戏| 剑阁县| 云林县| 饶阳县| 芮城县| 阿尔山市| 开封市| 荥阳市| 茶陵县| 鲁山县| 沾化县| 万载县| 新泰市| 土默特左旗| 奈曼旗| 怀安县| 普兰县| 江门市| 辽阳市| 台南市| 绵竹市| 南汇区| 和静县| 庆云县| 姚安县| 呈贡县| 伊宁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