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紅
【摘 要】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選中,古詩文閱讀的比重增加了,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古詩文課堂教學時必須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古詩文;課堂效率;以讀代講;群文閱讀;文言并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2-0085-02
語文教材改革后,古詩文比重增加了,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學有所得,變得尤為重要。在不斷嘗試和摸索中,筆者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以讀代講”,注重在誦讀過程中體味詩文的內(nèi)容和情感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讀”是最關鍵、最有效的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尤其應保護、激發(fā)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由此可見,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文,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和情感,極為重要[1]。
筆者曾在教學《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時嘗試這種“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頗有成效。在這堂課上,筆者設計了八次誦讀活動。第一遍,全班一起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第三遍,請一位學生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后進行點評。第四遍,在學生點評和教師補充朗讀方法后,全班齊讀。第五遍,學生自己讀一讀詩歌標題,結合注釋,說說從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第六遍,默讀詩歌,體會一下詩中哪些詞句寄寓了詩人對友人的同情、關切和思念之情。第七遍,聽音頻,學習如何朗讀整首詩歌,再全班一起朗讀。第八遍,自由朗讀并背誦詩歌。這樣八遍朗讀下來,同中有異、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味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比起教師自己為學生分析并強行灌輸知識,或者只布置一些枯燥乏味的問題讓學生看著詩歌絞盡腦汁地分析,這種“以讀代講”“由讀而悟”的方式無疑更輕松、有效。另外,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積累古詩文也大有裨益。在本堂課的最后,全班同學都能背誦這首七律,就是最好的證明。筆者認為,要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以讀代講”應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二、課內(nèi)外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群文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新課改對學生的閱讀廣度和深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初中用了統(tǒng)編版教材之后,更加注重了“單元整組”閱讀教學,強調(diào)突破教材,使用“一篇帶多篇”的教學思路。在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中,古詩文閱讀也逐漸由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延伸,《2019年蘇州市初中畢業(yè)暨升學考試說明》中也明確提出,要求學生能夠基本讀懂與教材篇目難易程度相當?shù)墓旁娢摹R虼?,教師在古詩文閱讀課堂教學中,也絕不能局限于教會學生掌握課內(nèi)的知識,而應注重課內(nèi)外結合,培養(yǎng)學生“群文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筆者之前聽了本校徐老師上《孫權勸學》一課,對此實踐頗有心得。首先,徐老師在上課之前提前讓學生自己查找并閱讀《三國志·呂蒙傳》一文,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呂蒙其人和“孫權勸學”的意義。其次,在學完《孫權勸學》一文后,徐老師還給學生補充了一篇課外閱讀《傷仲永》,其用意有二:一是培養(yǎng)學生自讀與所教課文難易程度相當?shù)恼n外文言文的能力,二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學習、讀書的重要性”,這與《孫權勸學》一課所蘊含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且徐老師所選的這篇《傷仲永》的作者是王安石,與《孫權勸學》的作者司馬光乃是政敵,然而兩人對讀書、學習的看法卻如此一致,這樣學習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群文閱讀”的習慣和能力不可不培養(yǎng)。
三、“文言并重”,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的能力
古詩文閱讀之所以難,就在于它是用文言寫成的,即相比閱讀現(xiàn)代文,學生在閱讀古詩文時多了一道工序,必須首先理解文言字詞句的含義,然后才能理解詩文的內(nèi)容和情感。而文言字詞的意思又很復雜,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句子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思,這就給學生理解上帶來的很大的困難。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古詩文時會格外注重“言”的積累,即總會花很多精力讓學生記住、掌握、鞏固課文中一些重要字詞句的意思,而相對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文”的能力。很多時候,學生學習古詩文會僅僅局限于理解詩文大意,而很少去體味詩文的內(nèi)容和情感,至于內(nèi)容是如何表現(xiàn)的、情感是如何表達的,更加不會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去深究了。這就使得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流于表面,那么他們閱讀課外古詩文的能力又怎會提高呢?
在教學古詩文時,教師應當“文言并重”,不該重“言”輕“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要想做到“文言并重”,教師不妨嘗試一下“依學而教”,即學生原本就懂的不必教,學生通過自學能會的不必教,學生通過與同學討論交流后能學會的也不必教。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是學生通過自學和合作討論后仍然存疑的知識點。這樣看來,教師完全可以將“言”的教學和積累放在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至于課堂上,除了極個別難點字詞句的理解,教師還應把時間用來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文”的能力,因為這才是學生更需要指導的地方[2]。如筆者在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課時就這樣嘗試了一下。課前,筆者先讓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理解詞義。為了讓學生切實做好這一步,筆者特地通過書面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寫出自己對重要字詞句意的理解。這樣到了課上,筆者就只把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幾個有問題的字詞句意疏通一下即可。而后,筆者只出示了兩個問題:結合具體詞句,說說詞人的“狂”體現(xiàn)在哪里,詞人又是如何來表現(xiàn)這種“狂”的?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學生就能步步深入地體味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在這一過程中,筆者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句意的理解偏差并給出及時的指正,可謂一舉兩得。另外,如此安排教學還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待學完這首詞后,筆者還留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了蘇軾的另外兩首詞,從而實現(xiàn)了以“一篇帶多篇”的教學思路。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對蘇軾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課堂收獲頗多。
可見,要想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文言并重”,在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的能力。
綜上所述,古詩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重在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重在引導學生在“吟哦諷誦”中學習古詩文,重在培養(yǎng)學生“群文閱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袁文娟.提高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語文天地,2011(10).
[2]蔣香梅.論如何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效率[J].中學教學參考,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