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是訓練、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課堂互動的重要手段,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學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有效的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本文就課堂提問的一些案例進行探討,反思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
情景描述:
案例一:教師在教學《少年閏土》第16小節(jié)時問學生:“同學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學生無從下口,個個一臉茫然。教師微笑著啟發(fā)道:你們可以想象自己就在這樣的院子里,會看到什么?“教師的這一啟發(fā)還真有效。這不,有兩個學生舉手了。教師喜出望外,立即叫他們回答。一學生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院子里看到的天空不大。”另一個學生說:“院子里可看的東西太少,除了高墻,就是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苯處熉犃酥睋u頭:“不是這個意思,大家再想想?!笨墒窃僖矡o人舉手了,教師只好自己公布答案。
案例二:《趙州橋》一文快學完時,老師想讓學生再深入體會一下建橋工人的艱辛,并感受他們堅強的意志和不怕困不怕苦的精神。
師:看到這樣一座造型獨特、堅固美觀的趙州橋,你覺得建橋工人厲害不厲害?
生:厲害。
師:你們佩服不佩服他們?
生:是。
師:趙州橋是不是體現了他們頑強的毅力?這座橋是不是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我們是不是應該他們學習些什么?
生:是。
案例三:《白鵝》一課,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是這樣進行的:
師:剛才我們已經體會到,白鵝是一種高傲的動物,請再讀一讀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鵝還給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讀一讀。
師:想好了,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生:我覺得白鵝非常“兇”。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生:這是我的地盤,快走開!
生:我覺得白鵝很霸道,但是也可愛、天真。
師:所以,養(yǎng)鵝也能看守門戶。學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白鵝的勇敢高傲,但是學課文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還要從字里行間體會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寫白鵝的高傲勇敢,實際上是在夸白鵝勇敢盡職。
師:誰能帶著感情來讀一讀。
生:好一個高傲的白鵝!
兩生再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老師有一個建議,速度慢一點,我們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來。
生再齊讀。(可惜讀來讀去,始終不盡如人意。)
綜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不少教師雖然也知道精心設問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但到底在何處設問,如何設問,心中并沒有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難度過大。
不少教師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所提問題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實際距離太大,學生無能為力?!疤易印睊斓锰撸瑢W生摘不到。就像 “四角天空”那一問。
其二,缺乏力度。
教師沒有正確解讀文本,沒有挖掘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就無法深入思考理解教材了。如《趙州橋》一課教學,一問一答中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去感悟、理解文本的內涵。
其三,情感缺失。
鐘嶸在《詩品》中說“情動而辭發(fā)”。案例三的課堂讓人感到非?!按颐Α?,在引導學生體會“白鵝的高傲勇敢、盡職盡責”時可謂急于求成。當學生的回答不能夠達到預設時,教師便為之代勞了。情不動,學生只能茫然,不知所措了。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通過“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則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高是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鑰匙”,好的提問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如何提高“問”的質量呢?
一、問題的有效性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碧K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英國教育家威廉雅斯也曾說:“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的教師講解,優(yōu)異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fā)。”這些話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何等重要。課堂教學活動,問題設計的好,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學習。要設計好的問題,就必須關注問題的有效性。
如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 《一夜的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
師導入:1998年3月5日,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詩人,懷著對周總理的無限崇敬和愛戴,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教師滿懷激情地朗讀《你是這樣的人》)然后發(fā)問:
詩人為什么寫下這樣的詩?是總理的什么讓他有了這樣的激情書寫?讓我們走進周總理的《一夜的工作》。
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周總理的這一夜究竟是怎樣的一夜,請用一個詞來表達你對這一夜的感受和理解。
這里,王菘舟老師在課始,把宋小明寫的《你是這樣的人》通過課件展示,感情誦讀,傳達給學生,通過王老師渲染式的“告訴”,正所謂“情動而辭發(fā)”。然后把老師問題一提:詩人為什么寫下這樣的詩?是總理的什么讓他有了這樣的激情書寫?讓我們走進周總理的《一夜的工作》。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周總理的這一夜究竟是怎樣的一夜,請用一個詞來表達你對這一夜的感受和理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點燃了學生探求的欲望,激活了封存的記憶,開啟了幽閉的心智。
二、提問的適時性
有限的教學時間要求教師教學語言少而精。子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fā)?!?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可能出現的難點、疑點、模糊點,教師在必要時,可勇于站到“前面”,可見,課堂提問的適時性何其重要。就像《少年閏土》中的“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天空”一句,直接問學生句子的含義,學生肯定難以理解。可這樣引導:在院子里只看見高墻上的四角天空,那在外面可以看到什么呢?閏土又比“我”多看到什么?為什么“我”只看到四角天空?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我”怎樣的心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多了。教師必須聯系學生的生活,調動原有的經驗,使學生產生自主的體驗。
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在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