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xué)剛
小時候,我聽很多人講過芝畔燒肉的來歷,那是一個充滿奇遇的民間故事。長大后,我發(fā)現(xiàn)它是一種智慧和指南,指引我們在向善的道路上感知生活的最美味。
相傳,一季姓男子,在逃難途中饑病交加,昏厥不起,被善良的芝畔人劉孟廣收留,細(xì)心贍養(yǎng)。后,季劉二人開一飯館,生意極為紅火。又三年,季某患病,告以實情,他乃京城御廚,并授以御膳燒肉秘方,劉依法燒制,肉味殊絕,芝畔燒肉自此聞名,永樂年間成為宮廷貢品。季某所罹之難就是明初靖難之役。
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地域山東安丘,是善心遍布、物產(chǎn)豐饒之地。此地素有“三河五岸”之稱,盛產(chǎn)五谷,特宜畜豬。佳種為長白豬,純糧食喂養(yǎng),皮薄,瘦肉多,肉質(zhì)鮮嫩細(xì)膩,富含脂肪、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
芝畔燒肉選料考究,為豬頭、豬腸、豬肚、豬蹄、豬心、肝肺、口舌等,均為鮮貨。經(jīng)過細(xì)致繁復(fù)的脫毛、清洗,便進入煮肉的程序。出場的是老湯鍋,其湯汁為多年燉煮豬肉所得之原湯,其色乳白,其味鮮香。這原湯是有歷史的,它是美味生活的延續(xù),佐料則把這種美味推向縱深和寬廣。一掛豬下貨下了鍋,要放一個料包,匯集了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三十六味中草藥,包裹著御膳之秘,為煮肉點睛之筆。為使湯料之味深入肉里,放上鐵箅之后,須壓上石塊,然后,中火慢煮兩小時,以筷子戳刺,戳透則肉熟,撈出。煮肉的火候靠的是經(jīng)驗,名廚都有“聞香識肉”的本領(lǐng)。一煮豬頭肉,香味就一轱轆一轱轆地往街上跑,若是有一大團香氣如大風(fēng)鼓涌而至,那就是肉熟出鍋了。十幾家同煮,整個芝畔村的空氣都是香的,過往的人做一個深呼吸,嘿,鼻孔也噴出香氣來,肚里卻像有一條小魚,發(fā)出嘰嘰的聲音,叫人一時挪不動腳步。
芝畔燒肉還有一道工序是燒烤。拆除骨頭,俟熟肉瀝干,置于干鍋鐵箅子上,不加水,急火燒熱鐵鍋,撒入適量紅糖、谷糠,鋪在鍋底,以其濃煙熏染豬肉至橙黃色,迅速取出,投入豬肉原湯里,浸泡半小時,乃成。
煮熟的燒肉棕色略黃,聞之有一股淡淡的燎煙香味,入口肥而不膩,油而清爽,甜味醇厚綿長。芝畔村有趙姓人家以木炭燙烙鮮貨,煮燒之肉口味獨特,食甲一方。乾隆皇帝是芝畔燒肉的忠實擁躉。他食后回味不已,非大書感慨不可,御筆“芝盤留香”四字,誤把“芝畔”作“芝盤”,卻給人帶來一種詩意的想象。
豬腮、豬肝、豬肚、豬耳、豬腸、豬舌,或切條,或切片,條是條,片是片,各自裝盤,叫“全豬宴”。古人以三牲五鼎形容食之豐美,今一味燒肉以五鼎盛之,菜品之豐盛不亞于滿漢全席。小時候,家中來客,上的第一個菜通常是芝畔燒肉,省事,上街割二斤,刀切裝盤,滿滿一大盤還冒尖兒呢。燒肉是硬菜,是大菜,唯有它,能壓住這一頓飯的陣腳。那時候,冷燒肉熱燒酒是大人們的最愛,現(xiàn)在想想,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亦是我們理想的飲食場景,那種暢快淋漓,那般熱情坦誠,沉浸其中的人們達(dá)到了自在快意的最大值。
我在鄉(xiāng)下教書的時候,去縣城找同學(xué)說話,所帶特產(chǎn)是母親攤的煎餅和故鄉(xiāng)的芝畔燒肉。吃飯的時候,我請他們夾一筷子肥肉嘗嘗,之后是我的洋洋自得———這就是芝畔燒肉,能化肥為瘦,吃出嫩藕的味道來。我剛?cè)タh城教書的時候,只身一人,食無定所,同事熱情,隔三岔五地請我撮一頓,無以為報,待稍稍安頓,我就從老家?guī)Щ厥嘟镏ヅ蠠?,請他們吃了一頓燒肉宴。賣家為劉氏燒肉傳人,他給了我許多肉凍。天哪,那可是原湯冷凍之后的極品,一同事端起盤子,哧溜哧溜地吃了個精光。
我打小愛吃燒肉,幾天不吃,眼珠子就有些轉(zhuǎn)悠不動,究其原因,是太想吃肉了,有些發(fā)癡呆。母親心疼我,切燒肉上盤之前,先塞一塊給我吃,嘴里說著,給,往下給你打打饞蟲子。那樣的燒肉,一塊就能讓我鼓起腮幫子,舌床上蔓延不盡的是鮮甜和醇香,如今只有一種無窮的回味與懷想。
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