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磊 張會敏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臨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8月為研究階段,選擇本院ICU收治的重癥患者進行研究,共70例,將其隨機編號,抽簽法分對照組、試驗組,各35例,前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后者在前者基礎上開展早期護理干預,評估患者出院時生活能力,比較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結果:兩組入院時ADL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得分均較護理前升高,P<0.05,組間比較試驗組更高,P<0.05;試驗組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為22.86%,低于對照組51.43%,P<0.05。結論:針對ICU重癥患者,早期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自護能力恢復,預防ICU獲得性衰弱,值得推薦。
【關鍵詞】重癥患者;ICU;早期護理干預;ICU獲得性衰弱;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217-02
ICU重癥患者病情為主,伴有多種并發(fā)癥,其中ICU獲得性衰弱較為常見,臨床癥狀以反射減弱、肌萎縮、呼吸衰竭、癱瘓等為主,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會加重病情,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其負擔,且死亡率增加,威脅患者安全 [1]。目前針對此癥狀尚無治愈方式,臨床尤為重視預防干預,但目前相關干預措施尚未完全確定,值得進一步探究。本文探討了早期護理干預對危重癥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的臨床效果,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1月-2019年8月為研究階段,選擇本院ICU收治的重癥患者進行研究,共70例,將其隨機編號,抽簽法分對照組、試驗組,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6-70歲,平均(48.67±5.21)歲,疾病類型:呼吸衰竭1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15例,腦損傷7例;試驗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5-71歲,平均(48.54±5.37)歲,疾病類型:呼吸衰竭1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15例,腦損傷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增加營養(yǎng)攝取,按摩患者關節(jié)和肌肉,幫助患者翻身,遵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試驗組基礎護理通對照組,配合進行早期干預護理,措施:(1)開展懸吊運動療法,使用床邊循環(huán)測力器,將患者雙腿吊起,保證小腿同床面平行,護理人員輔助患者進行騎自行車訓練,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制定訓練強度,起始訓練時間控制在在5min/d,隨后逐漸增加;(2)日常行為訓練,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肢體功能基本恢復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穿脫衣物、進食、洗漱等運動,配合擰毛巾、原地踏步等聯(lián)系,訓練過程中可聆聽音樂;(3)全身性訓練,輔助使用游戲機,讓患者觀察視頻內(nèi)容,模仿進行拳擊、網(wǎng)球等鍛煉,每天堅持20min左右。
1.3 觀察指標
(1)自理能力評估,使用ADL量表,于入院時和出院前評估,主要評估患者穿衣、進食、如廁等情況,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能力越輕,超過60分說明基本可以自理[2];(2)ICU獲得性衰弱評估,使用MRC肌力評分量表,對患者肘部屈曲、肩部收展、髖部屈曲、膝部屈曲等情況進行評估,0-60分評分,低于48分確定為ICU獲得性衰弱[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SPSS24.0軟件,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值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
),t值檢驗,統(tǒng)計學意義指標:P<0.05。
2 結果
2.1 ADL評分
兩組入院時ADL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得分均較護理前升高,P<0.05,組間比較試驗組更高,P<0.05,詳見表1。
2.2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
試驗組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ICU重癥患者容易出現(xiàn)ICU獲得性衰弱,有研究指出機械通氣時間超過7d患者,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超過80%,且無有效治愈方式,會增加死亡率,幸存患者也會遺留后遺癥,威脅患者身體健康狀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ICU獲得性衰弱成為護理領域關注重點問題[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出院時患者ADL評分和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病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對于ICU重癥患者而言,長期制動、臥床休息、多器官功能衰竭、膿毒血癥、高血糖、全身系統(tǒng)炎癥綜合征、糖皮質(zhì)激素使用等均為ICU獲得性衰弱的誘發(fā)因素,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為了預防不安全事件發(fā)生,保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患者通常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因此如何平衡早期活動與患者安全性難度較大。本次研究給予患者早期護理干預,對患者病情進行系統(tǒng)評估,輔助開展早期下肢活動練習,并逐漸開展日常行為干預和全身性訓練,整體干預遵照循序漸進原則,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基礎上,增加患者活動度,且活動過程中配合音樂正向刺激,利于預防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
綜上,針對ICU重癥患者,早期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自護能力恢復,預防ICU獲得性衰弱,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 董晗瓊, 姜金霞. ICU獲得性衰弱的早期識別和護理干預新進展[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8, 24(31):3840-3844.
[2]????? 李磊, 李靜, 喻鵬銘, 等. 體外膈肌起搏對ICU獲得性衰弱患者膈肌功能障礙有效性的研究分析[J]. 中國康復, 2019, 34(6):299-302.
[3]????? 聶琴琪, 張冰冰, 王婉潔,等. 危重癥患者獲得性衰弱的相關因素及其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海南醫(yī)學, 2019,30(12):1519-1521.
[4]????? 張曉燕,侯銘,侯尚妍, 等.ICU護士每班護理機械通氣病人比例及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措施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5):85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