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我國小提琴音樂創(chuàng)作即駛入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快車道。半個多世紀以來,像《海濱音詩》《苗嶺的早晨》《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等一批優(yōu)秀的民族化、紅色小提琴曲目競相涌現。本文通過具體論證指出,高校教師采取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曲目展開教學與訓練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修養(yǎng),從而有效推動本專業(yè)音樂素質教育教研教改的進程。
【關鍵詞】小提琴;民族化;紅色;教學;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45-02
【本文著錄格式】楊雪.民族化紅色小提琴作品教學價值及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0):145-146.
毋庸置疑,小提琴是一件“舶來”的樂器,它在“西樂東漸”的潮流中來到神州大地,并隨著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進程,逐漸如“舊時王謝堂前燕”一般“飛入尋常百姓家”,她悠揚婉轉的樂音曾滋潤了一代代聽眾心田,也啟蒙了無數少年兒童對于音樂藝術憧憬,促使他們由此踏上了追求藝術之夢的旅程。
一、民族化紅色小提琴作品的文化基因研究
小提琴曲之所以能夠在當代中國公眾當中達到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程度,還要歸功于一大批民族化小提琴曲和紅色小提琴曲的揄揚之功。自1959年俞麗拿首次公演何占豪、陳鋼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分?,小提琴音樂中植入的民族風格與情韻深入到了人們的內心當中,扣動了一代代聽眾的心弦。當然,緊隨其后到來的“文革”特殊歲月,卻又一次將小提琴推上了巔峰地位,成為了那個“全國江山一片紅”的火熱年代里音樂節(jié)屈指可數的幸運寵兒。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陳鋼又一次推出了旨在弘揚革命精神與勞動人民審美情趣的一大批紅色小提琴曲,如《金色的爐臺》《鼓與歌》《恩情》《打虎上山》《戀歌》《刀舞》等。此外,盛中華創(chuàng)作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譚密子和林恩蓓共同譜寫的《壯錦獻給毛主席》、唐康年與沈傳薪合力完成的《滿懷深情望北京》、阿克儉創(chuàng)作的《千年鐵樹開了花》等民族風格奏鳴曲,以及劉奇譜寫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梁壽祺創(chuàng)作的《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等齊奏曲,也是文革時期盛演一時的紅色小提琴經典曲目。而像秦詠誠、張靖平、李自立等一批卓越小提琴家,也以歌頌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為旨歸,在那個火熱年代里推出了諸如《海濱音詩》《打起鑼鼓唱起歌》《豐收忙》《隴東舞曲》《春耕忙》《豐收漁歌》《憶延安》《喜見光明》《山鄉(xiāng)之歌》等一大批洋溢著濃郁民族化風情韻味的小提琴曲,有效地拓寬了中國當代小提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取經之路。
上述這些民族化及紅色化小提琴曲的問世,對于此后的中國小提琴樂壇來說,它們是開啟并有效地拓展了民族風格作品的創(chuàng)作道路。也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像空五度和弦、五聲縱合和弦、呈遞旋法、展衍旋法、支聲復調、民族調式調性復合等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模仿戲曲及民歌旋律腔調的上滑音、小三度震音等獨特腔韻效果的演奏技法,都被廣泛地運用到了小提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領域之中,為當代小提琴音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表現出了為中國聽眾所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曲調節(jié)拍,洋溢出為中國聽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音樂審美情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當代中國小提琴曲在其曲折又多彩的發(fā)展之路上,已經深深地植入了折射著紅色文化特征的民族音樂文化基因。
二、民族化紅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學價值研究
無論是像《梁?!贰逗I音詩》這樣的民族化小提琴曲,還是像《金色的爐臺》《打虎上山》這樣的紅色小提琴曲,其共同特點都在于通過運用民族化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技法,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韻味。由此來看,此類民族化或紅色小提琴作品是非常適于用作小提琴專業(yè)教學曲目的,具體理由如下:
其一,通過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學與訓練,可以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認識小提琴這件樂器的表現力,走出以往那種“小提琴只適合拉奏西洋樂曲”的認識誤區(qū),樹立起利用小提琴樂器表現民族風格音樂的信心、意識和習慣,從而推動民族風格小提琴曲在高校學子當中的普及。
其二,通過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學與訓練,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意性的小提琴音樂演奏能力。小提琴本為西洋樂器,雖在表現中國民族音樂方面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若處理得當,也能在東西方音樂思維和技法的碰撞過程中迸發(fā)出璀璨的藝術火花。而這里所說的“璀璨藝術火花”,也就是創(chuàng)意性的寫作技法和演奏技巧。
其三,通過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學與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修養(yǎng)。小提琴專業(yè)學生往往對于古典西洋音樂和現代西方音樂知之甚多,開展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學與訓練,則可在無形中督導學生深入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汲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思維方式為我所用,從而最大程度彌補本專業(yè)學生民族音樂文化修養(yǎng)薄弱的短板,推動本專業(yè)音樂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
三、高校小提琴教學中弘揚民族與紅色音樂文化的策略研究
明確了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曲的文化基因并初步探討了民族化及紅色小提琴曲的教學價值之后,筆者結合我校小提琴專業(yè)實踐教學訓練開展的情況,對小提琴教學中弘揚民族與紅色音樂文化的方法與策略進行了研究。
(一)“以賽促教”排演經典的民族風格小提琴作品曲目
現今,學校匯報演出等活動難以滿足小提琴師生藝術實踐的內在需求了。而國內舉辦的各種小提琴賽事、展演及音樂節(jié)等活動,為師生藝術實踐提供了新的機會與平臺。所以,把握參與高規(guī)格賽事活動契機,以賽促教、鼓舞士氣、激勵創(chuàng)新,就成為了當前小提琴藝術實踐、教學的新途徑。為了參加2018年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筆者在上百首民族化小提琴曲目中特意選中了劉奇老師創(chuàng)作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首作品,來展開小提琴齊奏的排演訓練。
首先,帶領全體學生遠赴陜北安塞縣、志丹縣開展采風活動,直觀地感受了陜北地區(qū)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也邀請了當地群眾演唱了原生態(tài)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通過聆聽并學習上述的原生態(tài)民歌,師生對于陜北民歌演唱時的沉氣、揉氣、彈氣等呼吸調節(jié)方式和擻音、滑音、斷音、撤催等潤腔手法及其表現效果產生了感性認識,為后續(xù)運用小提琴演奏技法表現特殊效果積累經驗。
而后,本著教學相長的原則,筆者在排演過程中采取了集中討論、分組討論等方式,充分發(fā)動學生來討論并選擇、搭配適宜的小提琴演奏技法,生動地表現音響效果。在談話誘導、民主討論的氛圍中,學生得以充分調動自身的演奏技法,將揉弦、上滑音、下滑音、顫弓、頓弓、跳弓、震音等融入到演奏的細節(jié)當中去,從而得以模擬出鮮明而又濃郁的陜北民歌腔韻色彩。比如,對于《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首作品中存在的快速展開的大量琶音音型,筆者就啟發(fā)學生展開反復的實驗探索,在此類琶音的大、小三度旋律音程處融合運用了上、下滑音技法。由于大小三度是陜北民歌旋律中運用較多的特色音程,采用上、下滑音技法,鮮明生動地模擬出了原生態(tài)陜北民歌演唱的滑音潤腔表現效果,為樂曲綜合音響效果平添了一份特殊的風情感和韻味兒。而對于帶有附點的柱式和弦,則采取了力度漸強或漸弱的揉弦技法來加以表現,又能夠象征性地表現陜北民歌演唱時揉氣這種呼吸調節(jié)手法的音響效果特征了。
最后,則是進入統(tǒng)一的齊奏排演階段。通過前一段的討論、探索和學習,在學生們充分掌握了采取小提琴技法表現陜北民歌風情韻味的基礎上,筆者即組織學生展開統(tǒng)一的齊奏排演,將各種技法有機地運用到齊奏排演當中,并達成彼此之間音響效果的和諧統(tǒng)一。在經過長達半年的反復探索與排演之后,在2018年6月舉辦的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我校師生演繹的小提琴齊奏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表現出了鮮明而又濃郁的陜北民間音樂腔韻格調,贏得了評委及在場觀眾的一致贊譽,并最終榮獲本次展演活動的一等獎。
(二)利用網絡平臺推動小提琴演奏實踐、實訓空間的拓展
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在無形中為音樂教學的實踐開展提供了充裕的舞臺。比如,像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快速普及,為音樂專業(yè)學生展示自身的唱、奏、演等技能提供了俯拾即是的機會。鑒于此,筆者通常鼓勵學生把在專業(y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師生所共同創(chuàng)編并表演的民族化、紅色小提琴節(jié)目視頻發(fā)送到上述的新媒體平臺上予以展示,積累粉絲并獲取觀眾的評價和反饋。而這種基于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分享、推送活動,也確實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比如,對于學生發(fā)布的《苗嶺的早晨》演奏視頻,關注者是這樣評價的:真沒想到小提琴曲這樣美好,還能模仿鳥兒的叫聲!實際上,《苗嶺的早晨》這部作品就是以采用滑音、泛音、跳弓等技法惟妙惟肖地模擬鳥叫聲而著稱的。這位關注者的評價則使我們看到了小提琴音樂潛在的巨大影響力和感召力,也使我們看到了依托網絡面向大眾開展小提琴音樂推送與傳播等活動的光明前景。而另一位關注者的評價則更具建設性:如果能配上一些動畫來播放這首樂曲該多好??!這位關注者的評價,促使我們感悟到了:在這個視覺為王的時代,錄制音畫合一的短視頻,對于加速小提琴音樂的推廣和傳播,具有怎樣的積極意義。所以,師生在經過充分討論之后,以后計劃邀請我校影視藝術院系的師生,以校內實訓的方式共同打造音畫合一的小提琴音樂Flash,以期拓寬小提琴音樂網絡傳播的路徑。由此可見,依托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來分享、推送師生共同創(chuàng)演的小提琴音樂節(jié)目,將網絡空間轉化為小提琴音樂教學實踐平臺,從而為專業(yè)實訓提供更具創(chuàng)意和發(fā)展前景的思路。
四、結語
綜合本文以上各部分的論述可見,民族化小提琴曲及紅色小提琴曲,是西洋小提琴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和思維與我國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維相互交融的藝術結晶,不僅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顯性基因,也能夠在高校小提琴專業(yè)的教學與訓練中發(fā)揮多方面的建設性功用。而通過以《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苗嶺的早晨》等民族化、紅色化小提琴曲為例所開展的實踐教學訓練可見,深入涉獵民族民間音樂藝術,通過采風感受民族民間音樂原生態(tài)生活場景,采取民主討論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依托網絡新媒體平臺拓展實踐訓練空間,正是高校小提琴專業(yè)在教學與訓練中弘揚民族與紅色音樂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同時也為本專業(yè)小提琴教研教改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探索方向。
參考文獻
[1]賈彥.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本土化發(fā)展路徑探析[J].北方音樂,2019,39(16).
[2]黎敏.探究小提琴音樂是否與民族音樂相交融[J].北方音樂,2015,35(10).
作者簡介:楊雪,女,河北滄州人,衡水學院,講師,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