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青
(河南護理職業(yè)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合稱。 即表現(xiàn)為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物模糊,頭暈即表現(xiàn)為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站立不穩(wěn)。 目眩與頭暈常同時并存,故合稱眩暈。 高血壓、嚴重貧血者、腦震蕩、神經(jīng)衰弱、動脈硬化、藥物中毒、心律失常等,均可引發(fā)眩暈[1-2]。 眩暈為常見癥狀,體胖、體弱及老年人較易發(fā)作。 繼而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眩暈癥狀會對正常帶來一定影響[3],該次探究選取了100 例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究太極拳鍛煉對眩暈患者前庭康復治療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100 例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眩暈診斷標準[4]。 將患者采取單雙數(shù)字方法分組,每組50 例,單數(shù)試驗組,雙數(shù)對照組,試驗組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最大年齡在79 歲,最小年齡在48 歲,平均年齡在(63.4±9.1)歲;對照組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最大年齡在80 歲,最小年齡在49 歲,平均年齡在(64.2±9.8)歲,兩組患者分別從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眩暈診斷標準;年齡在45~80歲;無精神病史溝通無障礙;患者自愿,且家屬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嚴重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身體其他器官存在嚴重疾??;中途退出者。
首先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給予患者500 mL 倍他司汀,1 次/d,治療兩周。之后改用口服方式服用倍他司汀,6 mg/次,3 次/d,同時給予1 mg 雙氫麥角堿與三維B 片,3 次/d。
對照組患者給予前庭康復治療, 內(nèi)容包含以下幾點。
(1)患者將眼睛固定注視正前方1 m 位置的中心靜止八點,并其引導進行水平轉頭。
(2)在正前方的1 m 處的45°與135°的兩個靶點,引導患者在水平轉頭的過程中對兩個靶點進行交替注視。
(3)在患者不移動頭部的情況下,將眼睛交聚點從一個靶點移向另一個靶點, 維持2 s, 進行快速磚頭,并將眼睛交聚點注視前面靶點,與此同時將頭部與眼睛處于同一靶點的位置,維持2 s 后,將上述動作進行重復。
(4) 將患者注視的靶點以水平位置保持均速移動。 并要求并將眼睛跟隨靶點進行移動。
試驗組患者在前提康復治療(方法同照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在進行太極拳鍛煉,方法包含以下幾方面。
太極拳鍛煉包含幾個方面,熱身(搓),無極樁、太極樁(站),雙立、單立、行立(立),捋、擠、按(轉),前后倒身(倒),抗阻力(抗),通過這幾個要求有相關專業(yè)培訓護士指導直至患者完全掌握太極拳動作,領會其動作要領、內(nèi)涵,訓練時間以早上7:00 為宜,時長30 min以上。
BBS、VIS: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BS、VIS的評分變化并進行對比。
總有效率: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并進行對比,總有效率=痊愈+顯著+有效,痊愈:眩暈以及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著:眩暈等臨床癥狀有顯著好轉。 有效:眩暈等癥狀有部分好準,但由輕微晃動感。 無效:以上癥狀無改善,且加重。
生活質量: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并進行對比,總分0~100 分,分數(shù)越高就證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資料一般運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BS、VIS 的評分變化并進行對比[(±s),分]
表1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BS、VIS 的評分變化并進行對比[(±s),分]
組別BBS治療前 治療后VIS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9.81±3.71 9.82±3.72 0.013 0.495 52.1±5.61 42.7±7.48 7.109 0.000 36.7±3.51 36.8±3.52 0.142 0.444 15.3±2.41 24.1±4.53 12.210 0.000
見表2。
表2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并進行對比[n(%)]
見表3。
表3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并進行對比[(±s),分]
表3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并進行對比[(±s),分]
組別試驗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54.87±10.59 54.89±10.61 0.009 0.496 84.12±8.21 71.87±9.68 6.284 0.000
近些年,生活壓力的增大,使得多數(shù)年輕人忙于工作,忽略自身健康,繼而各類疾病的發(fā)生率持續(xù)增長,而眩暈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日常生活中,太極拳是具有較好健身功能,尤其在近幾年康復治療的領域中受到了臨床醫(yī)者與患者高度認可,太極拳作為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閩都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其特點在于剛柔并濟、動靜結合等,此外,在改善人體平衡功能的方面中太極拳極復優(yōu)勢, 繼而根據(jù)太極拳這些優(yōu)勢,將此運動鍛煉運用與眩暈的前庭康復治療中,可對患者康復有極大優(yōu)勢,同時也可為前庭康復治療提供良好輔助[5-6]。 在前庭康復訓練中是通過多種運動訓練模式對患者中樞神經(jīng)進行有效此景,同時幫助患者大腦恢復平衡狀態(tài),以此緩解臨床眩暈癥狀的作用。 此外,前庭康復治療是對眩暈及平衡功能障礙患者所進行的一種綜合物理訓練模式,可將患者對眩暈的耐受程度有所提高,進一步改善大腦平衡能力,提高療效。 而將太極拳鍛煉與前庭康復治療運用與眩暈患者中,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將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令患者盡早擺脫疾病困擾[7-8]。
在該文研究的數(shù)據(jù)中,給予前庭康復治療與太極拳鍛煉的試驗組,在BBS、VIS 評分對比中,結果明顯優(yōu)異對照組, 同時在生活質量評分與治療總有效率中,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繼而在治療總有效率提升的基礎之上,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此證實上述觀點。
綜上所述,在眩暈患者治療中應用前庭康復治療與太極拳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同時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令患者盡早正常生活,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但目前臨床對于眩暈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治療標準與輔助配合,均為圍繞患者和疾病開展,且該研究病例數(shù)相對較少、回顧性在容易產(chǎn)生偏倚等特點, 致使數(shù)據(jù)結果的普遍性所有缺失。 鑒于此,建議臨床繼續(xù)相關研究,進一步證實前庭康復治療與太極拳鍛煉在應用在眩暈中的作用,以期實現(xiàn)治療眩暈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