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會,蹇琴
(1.綿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消化內科,四川綿陽 621000;2.綿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內鏡中心,四川綿陽 621000)
慢性胃潰瘍是內科極為常見的病癥,疾病發(fā)展緩慢,病程長,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大,然而疾病與人們無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過重的工作壓力及不良的飲食行為有關,在飲食結構多樣化的當代社會,胃潰瘍情況日益顯著, 使得人們的健康水平受到影響,引起人們對疾病新的思考[1]。 臨床研究可知,影響疾病多為生活習慣、飲食及心理因素,可見疾病可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以干預, 在疾病的治療中發(fā)揮并發(fā)作用,促使疾病治療效果得以提升,幫助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中[2]。 針對性護理措施是一種針對患者疾病情況制定的個性化、 專業(yè)化及全面化的護理措施,以更好地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 并進行對癥干預,從而使得疾病獲得對癥管理,使得康復效果得到保證[3]。下面將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180 例慢性胃潰瘍病患分組進行討論,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取得的不同效果,綜合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慢性胃潰瘍患者, 從中選取患者180例,患者經過臨床癥狀判斷及胃鏡檢查,符合胃潰瘍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翔實;(2)未合并惡性腫瘤;(3)依從性高,積極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1)嚴重器質性疾病;(2)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3)合并惡性腫瘤。 采用單雙球抽簽的方法,將抽取紅色球的患者列入觀察組,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抽取綠色球的患者列入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照組中48:42(男:女);年齡:30~68 歲,平均年齡(48.25±3.11)歲;觀察組50:40(男:女);年齡:32~70 歲,平均年齡(48.78±3.15)歲。兩組患者以上基線資料的選取顯示協(xié)調性良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根據疾病情況,采用對癥治療措施, 并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及生活指導,實施口頭宣教指導,使其明白疾病發(fā)病機制及引發(fā)疾病的相關因素,從而提高警惕,對疾病起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為:(1)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多與其交流,使其獲得精神的支撐力量, 有助于其不良情緒的疏導,鼓勵其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有助于病情的預后,使其獲得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堅持治療,調整好心態(tài),疾病能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 (2)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宣教指導,如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及相關癥狀,告知其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有助于提高其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使其提高警惕,生活中加強注意,減少疾病的復發(fā),改善疾病的預后。 (3)針對性的藥物指導:指導患者嚴格遵醫(yī)囑服藥,使其明白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告知其治療期間不可隨意停藥或換藥, 根據醫(yī)生建議才可改變治療方案,不可擅作主張,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4)針對性的飲食指導: 飲食對疾病的發(fā)生及控制均起到重要影響,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十分重要。 指導患者科學搭配飲食,控制脂肪、鹽及糖分的攝入,多食用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油膩及生冷刺激的食物,養(yǎng)成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準時吃飯。(5)針對性的運動指導: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適宜的運動方案,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注意運動強度,叮囑患者鍛煉貴在堅持,每日按照鍛煉計劃實施,以提高身體抵抗力。
(1)護理有效率判斷標準: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潰瘍面全部愈合;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胃鏡檢查顯示潰瘍面縮小50.00%以上;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且胃鏡檢查顯示潰瘍面未見明顯縮小。 護理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人數(shù)。
(2)生活質量:結合SF-36 中的觀察項目,對患者進行生理職能及精神健康等4 個項目的評分,每個項目25 分,滿分100 分,對兩組護理前后平均值進行比較。
該研究所有數(shù)據輸入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護理有效率行χ2檢驗;生活質量評分行t檢驗,兩項驗均得P值,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有效率95.65%(痊愈50 例, 有效38例),與對照組86.67%(痊愈38 例,有效40 例)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率結果比較
護理干預實施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且組間分析比較,觀察組的評分提升幅度比對照組顯著更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90)觀察組(n=90)t 值P 值69.78±6.78 68.25±6.55 0.013>0.05 78.37±6.34 87.67±6.30 5.342<0.05
慢性胃潰瘍主要由胃酸分泌過多引起,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是引發(fā)疾病的因素之一,患者可見明顯的胃黏膜損傷情況,使得胃部炎性反應升高,出現(xiàn)萎縮性胃炎及淺表性胃炎等各種胃部炎性疾病,導致疾病治療難度增大,其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帶來嚴重困擾,使其生活質量得以下降[4]。 臨床研究得知,疾病的發(fā)生與疾病的控制均與生活習慣、 飲食及心理因素等有關,而以上均可通過護理方式得以改善,可見,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疾病十分重要。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變化, 實施護理服務時,不僅需要關注疾病的治療情況,還需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既是引發(fā)疾病的相關因素,也是影響疾病預后的相關因素,因此,需要更需要做好心理干預,促使患者疾病得以良好控制,并提高其舒適感,使其早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現(xiàn)階段,臨床已將心理護理作為評價護理人員專業(yè)水平的一項標準,說明臨床對心理護理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深[5]。 該次研究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健康教育、心理、藥物、運動及飲食方面進行全面的護理干預,促使疾病得到全方面管理,針對性護理的實施,促使患者的遵醫(yī)囑行為得以提升,促使疾病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6],如同該次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針對性護理的實施,使得患者不僅心態(tài)得以提升,掌握更多疾病相關知識,還使其認知到疾病管理的重要性,使其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使得患者回歸到正常生活中時能主動避免影響疾病的干擾因素,并通過自身行為的約束,使得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如同該次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張春燕[7]學者研究結果幾乎一致。
綜上所述,慢性胃潰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疾病的康復起到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升,使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