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儀芳,曲 晨,毛 濤,李小寧,王錦帆
1.南京醫(yī)科大學醫(yī)政學院,2.健康江蘇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1166;3.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江蘇 南京 210009
在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工作中,“知信行”理論被廣泛應用。該理論將人的行為改變分為三個連續(xù)的階段:獲取知識、產生信念、行為改變,提出知識是改變行為的基礎,健康知識的掌握會促使人們積極思考并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從而建立積極的信念,并改變健康危險行為[1]。研究證明,慢性疾病的發(fā)生與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密切相關。本研究通過分析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水平,研究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識認知狀況,凝練出需干預的重點知識內容,為健康教育從業(yè)者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工作的落腳點。
入選標準:在江蘇省農村居住6 個月及以上的15~69 歲人口,包括滿足條件的親戚朋友、保姆或其他外來人員。排除居住在集體場所(如醫(yī)院、軍事基地、宿舍、監(jiān)獄等)的人群和外出半年以上的家庭成員。調查對象在充分知情的基礎上簽字確認。
按照監(jiān)測方案的要求,采用與人口規(guī)模成比例的整群抽樣(PPS)方法分階段抽取縣、鄉(xiāng)、行政村。2012—2015年每年皆抽取13 個縣,在每個縣抽取3個鄉(xiāng),每個鄉(xiāng)抽取2 個行政村。在每個行政村中隨機抽取100個家庭戶,用Kish表法(Kish表是Kish針對入戶抽樣的問題在20 世紀40年代末根據美國的人口和家庭情況設計的)在每戶家庭中隨機抽取1名成員作為調查對象。
采用由國家健康教育中心組織研制的全國統(tǒng)一的健康素養(yǎng)監(jiān)測問卷進行調查,2014年后問卷部分條目有所調整。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問卷,調查對象無法自行填寫問卷時,由調查員面對面詢問調查。質量控制: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對調查員進行培訓;調查過程中調查員當場核對問卷內容;質量控制小組每天審核當日問卷;調查結束后,抽取5%的問卷,電話隨訪核查問卷內容。
通過EpiData3.02 軟件雙錄入建立數據庫。居民對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問題回答得分在總分的80%及以上即具備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具備素養(yǎng)的人群占總人口比例定義為素養(yǎng)水平[2]。以江蘇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標準人口進行率的標準化,在Excel2003 和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α=0.01。
2012年共調查農村人口6 083 人,2013年共調查7 369 人,2014年共調查5 971 人,2015年共調查5 576人。4年調查對象男女比為1∶1.05~1∶1.17,基本維持平衡。每年55~69 歲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占總樣本人群的30%以上;文化程度以初中為主,其次是小學,不識字或識字少的居民約占每年總樣本人群的16%(表1)。
表1 江蘇省農村居民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n(%)]
經過標化后,2015年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水平為16.3%,與2012年相比提高了3.2%。男性素養(yǎng)水平為17.4%,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5~54 歲居民素養(yǎng)水平為14.6%,較2012年提升了6.1%;25~44 歲居民素養(yǎng)水平最高,為19.2%,與2012年相比提高了3.4%;55~69歲居民素養(yǎng)水平最低,為13.6%,但較2012年提高了5.4%。數據提示文化程度越高,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水平越高(表2)。
表2 江蘇省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水平(%)
1.膳食營養(yǎng)及體力活動
居民對“吃水果不能代替吃蔬菜”的知曉率由2012年的76.1%下降到2015年的75.8%;居民對“劇烈運動后該補充的物質”的知曉率由2012年的72.2%降低到2015年的62.0%;對“進食豆制品的益處”的知曉率由2012年的15.6%提高到2015年的21.8%;知曉“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的居民比例從2012年的40.3%增加到2015年的58.8%(表3)。2015年15~24 歲居民對“運動對健康的益處”“進食豆制品益處”的知曉率最低,分別是54.9%、17.6%。
2.成癮行為
居民對“吸煙危害”的知曉率由2012年的54.0%降低到2015年的48.2%;“長期服用會成癮的藥物”的知曉率由2012年的59.5%降低到2013年的57.0%;知曉網絡成癮危害的居民比例從2012年的88.8%提高到2013年的92.7%(表3)。
3.日常健康行為
對開窗通風持正確認識的居民比例由2012年的68.2%降低到2015年的64.1%;能正確處理咳嗽、噴嚏的居民比例由2012年的22.7%提高到2015年的33.1%;居民對“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的知曉率從2012年的91.8%提高到2013年的93.1%(表3)。
4.心理健康
居民對關于心理健康的知識點知曉率皆有所下降:知曉“兒童青少年抑郁癥”居民比例由2012年的83.1%降低到2015年的74.6%;居民對“促進心理健康方法”的知曉率由2012年的49.6%降低到2015年的49.1%;能理解“心理健康內涵”的居民比例由2012年的89.7%降低到2013年的88.3%(表3)。2015年55~69 歲居民對“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的知曉率為55.7%,低于60%。
5.就醫(yī)保健行為
當出現發(fā)熱癥狀時能正確處理的居民比例從2012年的79.4%降低到2015年的72.2%;遵醫(yī)囑服藥出現不良反應后能尋找醫(yī)生解決的居民比例從2012年的80.8%降低到2015年的77.8%;能正確認識就醫(yī)的居民比例從2014年的72.6%提高到2015年的73.0%;能正確認識住院時間的居民比例從2012年的65.2%提高到2015年的77.1%(表3)。
表3 江蘇省農村居民膳食營養(yǎng)及體力活動知曉率(%)
目前,關于江蘇省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樣本量大,且為第一手資料,可為后續(xù)對居民生活方式和行為特點、發(fā)展及變化趨勢的研究提供依據。2015年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素養(yǎng)水平為16.3%,高于全國[3]、湖北省[4],低于浙江省[5]。2012—2015年,江蘇省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水平平均每年提高0.8%,提升幅度為24.4%,增幅高于安徽省合肥市農村居民,低于合肥市城市居民[6-7],要達到“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的“到2020年提高到24.0%”的目標仍任重道遠。既往研究結果提示,在江蘇省乃至全國,農村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低于城市居民[3,8],城鄉(xiāng)差異是影響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9]。
“知信行”理論提出了解健康知識是形成積極的健康信念與態(tài)度的基礎,正確的健康信念與態(tài)度會成為居民改變行為的動力。了解有關的健康知識是建立信念、改變行為的必要條件。本次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知識狀況進行分析,發(fā)現居民相關知識知曉情況總體良好,對“網絡成癮”“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的知曉率在90%以上。有6 個知識點知曉率不足60%,包括“運動對健康的益處”、“吸煙危害”“長期服用會成癮的藥物”“咳嗽、噴嚏的正確處理”以及“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對“進食豆制品的益處”認識不足30%。
同時,居民對7 個知識點的知曉率呈現出上升趨勢,包括“進食豆制品的益處”“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網絡成癮危害”、“咳嗽、噴嚏的正確處理方法”等。而“劇烈運動后該補充的物質”“兒童青少年抑郁癥”“出現發(fā)熱癥狀的正確做法”“吸煙危害”等11個知識點的知曉率有所下降。居民對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認知狀況呈現出升降起伏不均的現象,考慮與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
數據提示,男性素養(yǎng)水平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養(yǎng)水平越高,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0]。不同年齡居民素養(yǎng)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5~24 歲人群素養(yǎng)水平的波動較明顯,健康生活方式知曉率也較高,這一時期是行為習慣塑造的重要階段,需要采取措施不斷夯實人群對健康生活方式知識的掌握程度。
研究證明,低素養(yǎng)的兒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吸煙等不良健康行為[11]。本研究中15~24歲人群健康素養(yǎng)的狀況提示需要加強對該人群的健康素養(yǎng)教育。提倡以在校生為對象,通過各種舉措培養(yǎng)學生獲取有效健康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其自身健康水平提高。具體可通過強化校園硬件軟件的建設,開設健康素養(yǎng)教育課程等,提高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知識知曉率,促進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
相關研究提示,家庭醫(yī)生對提高居民健康素養(yǎng)有明顯作用,通過開展家庭醫(yī)生責任制服務,能有效提升居民對健康核心知識的知曉率[12-13]。應該充分發(fā)揮家庭醫(yī)生的作用,主張以簽約醫(yī)師為主力,針對簽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認知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教育和管理,以達到強化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認知的目的。醫(yī)務人員對病情的解釋情況、對健康知識的傳播情況會影響農村居民健康素養(yǎng)水平[14]。可通過完善政策,加強對農村家庭醫(yī)生的健康教育及溝通能力的培訓,提升其健康教育及服務能力,更好地發(fā)揮健康教育作用。
江蘇省農村居民的素養(yǎng)水平雖然有一定的提升,但既往研究提示城鄉(xiāng)居民的素養(yǎng)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城鄉(xiāng)差異是影響健康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15]??s小這部分差別是提升健康素養(yǎng)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研究表明,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是造成城鄉(xiāng)差別的本質原因。針對上述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的政策和財力支持,改變公共衛(wèi)生服務長期傾斜城市的作風,縮小城市和農村在教育、醫(yī)療、交通等資源上的分配差距,實現城鄉(xiāng)醫(yī)療、文體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現地區(qū)協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