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寒潔 孫梅霞 郭蘇明
摘 要:歷史公共園林是文化景觀的一種重要類型。泰州市泰山公園作為泰州老城區(qū)唯一留存至今的歷史公共園林,占據(jù)著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自南宋建園起一直承載著多種公共活動,記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本文通過對地方歷史文獻的整理,梳理泰山公園的歷史沿革,從山水環(huán)境、空間結構和建筑遺跡三個方面分析其景觀要素的演變情況,并著重探究景觀要素變遷與人群活動的關聯(lián)性。在歷史沿革上,泰山公園始于南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于當代,經歷了從園林名勝到宗教福地,再到文人舞臺,最后成為一處現(xiàn)代城市公園的過程。在景觀要素演變情況上,泰山公園的山水環(huán)境自南宋初具雛形,形成了左水右山、山嵌水抱的園林基底,并且水系在建設城市公園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空間結構從以山為主到山湖并重再到以湖為主,園林的空間氛圍也由疏朗粗放逐步過渡至精細緊湊;建筑更新?lián)Q代,雖留存遺跡極少,但幾處重要的建筑選址點得以保留。在景觀要素變遷與人群活動的關聯(lián)性上,一方面,人群活動的需求影響了景觀要素的演變,另一方面,景觀要素的演變反過來促使了不同人群活動的產生。從歷時性角度研究泰山公園景觀要素與人群活動之間的關聯(lián)性,有利于對中小型城市非著名歷史公共園林文化景觀的傳承與保護方法作出新的思考。
關鍵詞:歷史公共園林;人群活動;景觀要素;關聯(lián)性;文化景觀;泰州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3063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公共園林常被視為有別于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外的特殊園林類型。[1]與現(xiàn)代城市公園相類似,古代公共園林常地處城市內或城市近郊,由地方政府或個人出資修建經營,作為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動的場所。[2]隨著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及城市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和景觀作為有機共生的整體,其內在聯(lián)系被重新思考。歷史公共園林作為文化景觀的一種重要類型,由環(huán)境、結構、建筑等物質要素與歷史文化等價值要素共同組成,反映了自然與人文雙重驅動下的生態(tài)與文化的有機融合。[3]歷史文化價值中記錄了人群的活動信息及場所的印跡,人群活動影響著景觀物質要素的演變。然而在大多數(shù)中小型城市,那些非著名歷史公共園林常得不到有效保護,城市記憶產生斷裂,歷史信息逐漸遺失。從景觀要素入手,將其作為文化景觀保護的線索與基礎,以人群活動為驅動力,研究景觀要素與人群活動的關系,對探討如何在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進程中傳承保護文化景觀遺產有著積極作用。
一、泰山公園的歷史沿革
泰州是江蘇中部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水陸要津,咽喉據(jù)郡”的美名,占據(jù)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及豐厚的自然資源條件,是名副其實的“漢唐古郡,淮海名區(qū)”。自南宋開挖東西市河,形成了泰州獨特的雙水繞城的城市格局。[4]泰山公園位于泰州老城區(qū)城西,它的雛形源于當年疏浚河道堆起的土堆。歷經八百多年的發(fā)展,泰山公園作為全市最古老、面積最大的公園,不僅是風景秀麗的城市園林,也是承載了無數(shù)歷史記憶的文化場所。
(一)始于南宋:園林名勝
泰山公園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南宋紹興十年(1140)知州王瑍開東西市河時所壘土堆,《道光泰州志》記載:“高五丈,周百二十余丈,因州為名,登山四望,距城百里舉在目前?!盵5]24此次水利工程為泰山公園后來的山水格局奠定了基礎。
后南宋嘉定十年(1217),州守李駿在泰山南面建造了泰州歷史上已知規(guī)模最大的私家園林西園[6],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泰山公園的發(fā)展。據(jù)方志記載,寶慶二年(1226),州守陳垓在對西園進行修建時,意識到可在泰山附近加以營建園林建筑供州人游憩,于是重新疏浚泰山腳下的河道(后稱“小西湖”),并在泰山之巔建了“起云樓”[7]385?!镀鹪茦庆粲洝分袑懙溃骸碍h(huán)崖作亭,其上植花柳竹為堤,磚曲折以登,曰天閱、曰旸谷,最高曰起云?!盵8]與此同時,山南建立安定書院以祀北宋教育家胡瑗。至此,泰州西門城墻內初步形成了以泰山為中心,山巔立樓,山西臨湖,湖旁建亭,山南設書院,書院南有西園的山水、花木、建筑相結合的園林風景區(qū);然而,這些景點都毀于宋元戰(zhàn)亂。
(二)興于明代:宗教福地
到明朝時,明代諸帝以行政手段推崇佛道,皇家興建寺廟道觀,地方亦效仿。首先是明正統(tǒng)九年(1444)泰州同知王思旻于起云樓廢址上建泰山祠,正德年間千戶王華又于山南建玉女祠奉祀碧霞元君。后因嘉靖皇帝崇敬胡瑗,詔令以胡瑗為祀,改玉女祠為書院,恢復講學活動。[9]而真正令泰山宗教氛圍達到頂峰的是明萬歷十年(1582)泰州兵備副使舒大猷改泰山祠為岳武穆祠,以紀念曾任泰州知州的岳飛。岳武穆祠祠門西向,面向小西湖,與山腰的云溪精舍、山腳放生庵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岳廟建筑群。同時,《崇禎泰州志》記載了小西湖方嶼之上有列仙祠以祀海陵十仙,言其“兩廡為房以棲黃冠,中為過廊,臨流四楹,匾曰小西湖。對崖前望岳殿,佛宮隱然,丹丘靈境也”[7]386。列仙祠與岳廟共同形成了這一區(qū)域的宗教盛況。
意識形態(tài)對該時期園林的物質層面和觀念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園林風景區(qū)中興建宗教建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來公共園林的文化價值,也使得公共園林中的活動類型豐富起來。
(三)盛于清代:文人舞臺
至清代,兩宋以來的文人園林成為士流園林的主流,州中名士紛紛建造私園以滿足游賞、宴飲等需求,風景優(yōu)美的城西泰山一帶一時名園迭起。尤其是明末遺民,入清后紛紛不仕回鄉(xiāng),營園以讀書會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清初泰州名士宮偉镠于小西湖畔建造的春雨草堂。《道光泰州志》中有言:“春雨草堂,在城西小西湖旁,宮偉镠筑。取州志八景‘泰阜晴云‘西湖春雨意為名。其子夢仁歸田后復加修葺,擅林亭池館之勝。國初諸名流多觴詠于此?!盵5]199宮偉镠的廣泛影響力,加上春雨草堂的優(yōu)美景色,吸引了不少知名詩人畫家前來,使得春雨草堂名聲大噪。“列坐流觴忘魏晉,停橈得徑問漁樵”,遠近墨客相聚于此,世有《春雨草堂別集》和《春雨草堂圖》流傳。只可惜春雨草堂后來逐漸荒廢,清末知州朱枚重葺,于湖濱復增三亭曰憇亭、望岳、宿影[10],但已不見當年盛況。
此外,康熙初年翰林陳雁群于泰山東麓建五藉園,道光初年邑人尤氏兄弟于泰山南麓西園舊址建城西草堂,無不是文人雅士時常流連之地。盡管泰山上香火不斷,但以泰山、小西湖為主的公共園林更是文人墨客、世家貴族在此集會議事、吟詩抒情的城市文化空間。
(四)成于當代:城市公園
新中國成立后建國初期(1949—1953)是我國公園建設的第一個高峰期。1951年,泰州市人民政府籌建泰山公園,后從市內遷來許多富有價值的文物,并在泰山公園內建立革命烈士紀念館。從1980年泰州市圖所附泰山公園略圖可見(圖1),臨湖禪院改為烈士祠,山東麓建有烈士紀念塔,南麓則建有紀念碑,圍繞泰山形成了完整的烈士紀念區(qū)。同時,在小西湖西北部新疏浚了一條河道,將新建動物園景區(qū)隔開,湖畔增加假山亭臺,至此,現(xiàn)代城市公園的面貌已初步形成。
2004年,泰州市政府開始對泰山公園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后的公園占地面積達180畝,不僅將烈士紀念館移出,恢復臨湖禪院,還將整個公園劃分為人文景觀區(qū)、盆景觀賞區(qū)、街頭綠地游樂區(qū)和濱水休閑區(qū)等幾大部分(圖2);后續(xù)又拆墻透綠、增設入口,使其真正成為開放性的城市公園。[11]
二、景觀要素演變研究
泰山公園自南宋發(fā)展至今,隨著朝代的更替和社會的變遷,其景觀要素也進行不斷的演變。以環(huán)境、結構和建筑為主的景觀物質要素作為文化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其演變進行分析有利于理清文化景觀保護的思路。
(一)山水環(huán)境的變遷
由山體、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組合而成的環(huán)境是文化景觀得以生成與發(fā)展的基礎。泰山公園的山水格局自南宋初具雛形,形成了左水右山、山嵌水抱的園林基底。泰山作為泰州城內唯一山岳,植被茂盛,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小西湖與城內西市河相通,與城壕僅一墻之隔,曾與方洲、蘆洲、藕花洲等同為泰州古城著名水景。尤其是位于泰山南面的方洲,即李駿所建西園,它盡管是一座私家園林,但與小西湖水系相通,與泰山公園的山水環(huán)境息息相關。只可惜后來西園荒廢,市河淤塞,原先“有洲方正宛在水中央”的格局不復存在,但泰山與小西湖形成的基本山水格局卻一直延續(xù)至新中國成立前。從1949年泰山公園山水格局圖中可以看到(圖3),泰山的錐形山體基本不變,小西湖中方嶼的幾何形態(tài)也基本保留。
但隨著古代公共園林轉變至現(xiàn)代城市公園,這種山水格局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園內水系不斷擴大,先是貫通小西湖與元寶湖,并在小西湖西北疏浚出一條小型河道,后又進一步擴大,不僅使得全園水系貫通,還在盆景園內新挖水池,形成園中之園。這種山水格局的變化,使得泰山公園從一座以山為主體的公共園林演變成了一座以水系為主的城市公園(圖4)。
(二)空間結構的轉變
空間結構反映了文化景觀中各要素間的關系與秩序,體現(xiàn)了整體的環(huán)境特征。將泰山公園劃分為泰山和小西湖兩大片區(qū),從南宋至今,其經歷了從以山為主到山湖并重再到以湖為主的景觀結構變化,園林的空間氛圍也由疏朗粗放逐步過渡至精細緊湊。
南宋時泰山公園以起云樓為主體,自碼頭泰亭,經山腰天閱、旸谷,至山頂起云,形成了完整的自下而上的景觀游覽動線。小西湖雖有長堤、方嶼等景點,但僅植花木柳竹,景觀豐富性遠不及泰山,整體景觀以泰山為主。到明代,作為泰州城內制高點的泰山,仍保持著對整個園林的景觀控制,但是,小西湖方嶼上建列仙祠,一上一下,一東一西,構成了明顯的借景關系。自春雨草堂建成后,湖畔多亭臺廊屋,泰山公園的景觀重點也逐漸移向小西湖。而作為現(xiàn)代城市公園的泰山公園,水系擴大,園林景點增加,與前代相比,顯然已成為一座以水景為主的園林了(圖5)。
(三)建筑遺跡的更替
建筑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載體,泰山公園現(xiàn)存建筑遺跡有岳武穆祠和臨湖禪院兩座,小西湖畔建筑均為市區(qū)移來的古建或新建仿古建筑。從宋至今,建筑更新?lián)Q代,雖留存遺跡極少,但總的來說園中共有三處重要的建筑選址點,一是泰山巔,二是小西湖方嶼上,三是山麓小西湖畔。
園中有文獻記載的建筑物可追溯至南宋州守陳垓于泰山頂建造的起云樓,即今岳廟所在地。樓高四丈,體量巨大,是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筑。后世人于起云樓舊址重建泰山祠,后又改建為岳武穆祠,從樓閣演變?yōu)殪魪R,建筑性質從風景游覽建筑演變?yōu)榻袒漓虢ㄖ?,一方面是因明代宗教呈復興趨勢,另一方面也因歷經元代戰(zhàn)亂,原泰山南麓西園被毀,起云樓失去了最主要的觀景對象,再復建這樣大型樓閣的意義不大。
而小西湖方嶼之上的列仙祠于明末荒廢,后雖另建構筑物,但地位遠沒有前代重要,方嶼與泰山之間的借景關系逐步弱化。改建為城市公園后方嶼上未有建置,考慮到湖畔建筑密度已足夠大,倒只是堆以假山,植以花木。
南宋小西湖畔構筑物不多,有記載的僅有作為碼頭的泰亭。至明代,因方嶼之上已有列仙祠,湖畔亦不多建置。直至明末清初,宮偉镠于湖畔建春雨草堂,興建景點如舊山讀書堂、蠡園、紅錦堂、美人香草之居、詩篷、若耶溪上人家等30處[12],亭臺樓閣遍布小西湖畔,只可惜未能留存。直至今天,僅有名為春雨草堂的仿古建筑立于湖畔。
一般而言,宗教建筑留存機會遠遠大于游憩建筑,如泰山之上的岳廟及臨湖禪院,建造年代遠于湖畔亭臺樓閣,卻得幸留存至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泰山與岳飛相聯(lián)系,作為一種精神象征,對于泰州這座城市的重要性。
三、景觀要素與人群活動的關聯(lián)性
將景觀要素作為線索,探討如何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人群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人的行為活動與園林物質空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泰山公園自南宋形成,作為海陵老城區(qū)唯一留存至今的歷史公共園林,接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民眾,從官宦士族到文人墨客再到普通百姓。人群活動與泰山公園景觀要素的演變有著高度關聯(lián)性。
(一)各時期的主要人群活動
南宋時,朝廷偏安江左,泰州城經歷了一段社會安定時期。時任知州的陳垓為一展政治抱負,全力開展泰州古城的城池建設。在“與民同樂”的政治理念下[13],陳垓將以泰山、小西湖為基礎的一片區(qū)域營建成園林風景區(qū),興建起云樓等景點。城市居民至此登高望遠、臨湖游玩,游憩賞景儼然是當時最主要的園林活動。至明代,隨著封建集權的進一步強化,王朝對佛教、道教采取保護扶持與限制控制相結合的政策,利用宗教來鞏固和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14]自泰山公園建岳廟、云溪精舍、玉女祠等宗教活動場所后,園內香火繚繞,前來祭祀的州人絡繹不絕。而清代,遺民群體以文會友的需求促使了小西湖畔文人活動場所的興建。
從封建社會轉變至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泰山公園內諸景蕩然無存,在恢復岳廟、禪院等遺跡后,將其擴建為符合現(xiàn)代生活需求的城市公園,現(xiàn)代園林活動如健身、遛狗等成為主流。盡管宗教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但削弱了儀式感與莊嚴感,更多的是憶古思往(表1)。
表1 各時期主要人群活動一覽表
[時期 主要活動人群 典型活動場所 活動類型 宋 官宦庶人 起云樓 登高望遠 明 進香教眾 岳武穆祠 宗教祭祀 清 文人墨客 春雨草堂 吟詩作畫 新中國成立后 20世紀50—60年代 城市居民 岳武穆祠 懷古游覽 20世紀70—90年代 城市居民 動物園 觀賞教育 21世紀 城市居民 晨曦廣場 鍛煉交談 ]
(二)人群活動對景觀要素演變的影響
從游憩活動到宗教活動再到文人活動,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現(xiàn)代園林活動,不同時期的人群活動需求對公共園林景觀要素的保留或改變產生了極大影響。
一方面,某些性質不同的人群活動對景觀要素的需求卻有相對重合的部分,造成局部景觀要素的保留。比如南宋起云樓的主要建造目的是登高望遠,方志言“遠睇金焦,為淮南巨觀”,因此選址在泰州城內唯一的山岳上,而后世建祠廟為表達紀念性與莊嚴性,于起云樓舊址重建是完全合理的。盡管建筑性質和形制完全相異,但遺產點的位置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性質相同的人群活動因為所處時代不同,對景觀要素有著不同的需求。比如同為游憩賞景,宋代因文人園林興起,泰山公園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文化特性,具備了“簡遠、疏朗、雅致、天然”的園林風格[15],景點設置不多,賞景主要賞的是自然風光。至明清,園外方洲堙沒,自起云樓廢屹,州人將目光從園外轉向園內,大興土木,園林風格趨向精細化。到現(xiàn)代,為滿足城市居民更豐富多樣的游憩活動,將古典元素與現(xiàn)代元素相融合,營造出了富有傳統(tǒng)園林特色的現(xiàn)代城市公園。[16]
(三)景觀要素演變對人群活動的作用
相對應地,景觀要素的演變對人群活動的變化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從以山體為主到以水體為主,泰山公園山水環(huán)境的變遷促使人群活動場所從泰山轉移至小西湖,濱水活動增加。同時,隨著園內空間氛圍由疏朗轉變至精細,世俗化意味的加深,吸引的人群范圍及規(guī)模也逐漸增大,從官宦貴族到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引發(fā)了與不同社會階層相符合的豐富的活動類型。而園內各階段建筑的更替,提供了不同的人群活動場所,激發(fā)了與建筑相適應的不同活動類型(圖6)。
四、結語
泰山公園是泰州老城區(qū)唯一留存至今的歷史公共園林,在城市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園林景觀要素包括山水環(huán)境、空間結構、建筑遺跡等作為物質載體呈現(xiàn)出該城市歷史文化和城市記憶的某些形式。景觀要素的演變與各階段的人群活動密不可分,一方面,人群活動的需求影響了景觀要素的演變,另一方面,景觀要素的演變反過來促使了不同人群活動的產生。因此,在對待這些文化景觀時,不能單純采用復原重建的方法,既要對存在的遺跡進行保護,也要在傳承基本景觀要素框架的同時,考慮不同時代人群活動需求下的適時更新。研究泰山公園景觀要素與人群活動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對探索這個地段乃至整個城市的文化景觀傳承與保護方法都具有一定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華莉.中國古代公共性園林的歷史探析[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2):8-12.
[2] 毛華松.論中國古代公園的形成——兼論宋代城市公園發(fā)展[J].中國園林,2014,30(1):116-121.
[3] 李和平,肖競.我國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其構成要素分析[J].中國園林,2009,25(2):90-94.
[4] 吳茜華.泰州城市水系變遷與城市形態(tài)演進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9-10.
[5] 王有慶,陳世镕.道光泰州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蘇府縣志輯 50.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6] 褚寒潔,郭蘇明,張青萍.江南小型城市私家園林的發(fā)展演變——基于泰州的地方志解讀[J].園林,2019(2):70-74.
[7] 褚世暄,陳九昌.雍正泰州志[M]//《泰州文獻》編纂委員會.泰州文獻:第1輯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8] 劉萬春.崇禎泰州志[M]//《泰州文獻》編纂委員會.泰州文獻:第1輯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07-208.
[9] 嚴勇,戴中明.運鹽河邊的城市 泰州史話[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163.
[10] 韓國鈞,王貽牟.民國續(xù)纂泰州志[M]//《泰州文獻》編纂委員會.泰州文獻:第1輯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436.
[11] 吳昊.泰州泰山公園開放式管理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20.
[12] 武維春.春雨草堂 泰州宮氏家族[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53-69.
[13] 毛華松,伍夏.宋代城市公園的形成分析[J].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3(5):11-16.
[14] 汪茂和,王克嬰.明初宗教政策的創(chuàng)制及其背景分析[J].南開學報,2005(4):118-124.
[15]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18-321.
[16] 陶敏.中小型城市傳統(tǒng)公園的適時更新——以江蘇省泰州市泰山公園改造設計為例[J].小城鎮(zhèn)建設,2004(4):34-37.
(責任編輯 古 東)
Abstract: A historical public garde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cultural landscape. As the only remaining historical public garden in the old town of Taizhou city, Taishan Park was endowed with important cultural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It has been carrying a wealth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ith a variety of public activit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ased on the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aishan Park,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its landscape elem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landscape environment, spatial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remains with focu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vol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and crowd activities. Thriving in the Ming Dynasty, flourishi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fully grown in modern times, Taishan Park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the a scenic spot to a religious site, then to a literati stage, and finally to a city park. In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aishan Park has taken shape 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rming the garden basement of water on the left and hill on the right. The water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park. The spatial structure has been dominated first by the hill, and later by the hill and the lake together, and then by the lake. The spatial atmosphere has also gradually transferred from extensive to exquisite. The buildings have been upgraded with few relics, but several important building locations have been preserved. In term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vol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and crowd activities, on one hand, the demand of crowd activities affects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in turn brings about different crowd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crowd activities in Taishan Park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is conducive t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unfamous historical public garden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Key words: historical public garden; crowd activity; landscape element; correlation;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Ta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