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王蘭老師躬耕于小學語文課堂60多年,她的語文教學思想可以概括為“美麗語文”。繼承和發(fā)展王蘭“美麗語文”教學實踐經驗,重新審視王蘭課堂教學對兒童語文教學審美化意境的追求過程,即為走向“美境”?!懊谰场卑ㄈ齻€層次:“入境”時的美妙、“情境”中的美思、“境界”中的美好。通過賞析王蘭老師典型的課堂教學案例,可以認識到,圍繞“美境”這個核心元素,王蘭的課堂生動詮釋了對語文教學規(guī)律以及對兒童生命成長的深刻認識。這對于繼承、傳揚王蘭語文教學思想有著重要價值。
【關鍵詞】王蘭;美境;教學案例;賞析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5-0012-04
【作者簡介】郭東霞,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南京,210018)副校長,一級教師,南京市玄武區(qū)語文學科帶頭人。
在王蘭老師生活工作了60多年的南京市長江路小學里,許多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共識:王蘭老師的課堂本真而美麗,散文一樣的語言,國畫一樣的課件,書法一樣的板書以及恰到好處的音樂,包括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讓她的語文課堂精致而不失高雅,精巧而不失質樸。的確,在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教學生涯中,王老師形成了具有以“美麗”為主要特征的語文教育理念、教育風格、教育方法和教育藝術。2017年,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的“王蘭‘美麗語文教學思想的實踐與推廣”獲批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2020年“走向‘美境:傳承王蘭語文教學思想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功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
通過總結、提煉王蘭老師幾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學校提出了“美境”這一命題。何為“美境”?學校認為,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美麗的學科,這種美麗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吟誦品味、知識傳遞、賞析語言、體悟情感、分析鑒賞等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達到一種審美化的意境,這種審美化的意境即為一種指向兒童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美好狀態(tài)?!懊谰场睉ㄈ齻€層次:一是“入境”時的美妙,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師生進入語文學習之境中體驗和感悟到的美好心理認知,是為實現(xiàn)入境;二是“情境”中的美思,即努力讓師生在開展語文學習過程中對感受到的人、情、物、景所做出的欣賞與評價,激發(fā)深度思維;三是“境界”中的美好,即努力讓師生在審美化的語文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美好境界,是為走向境界。學校將對兒童語文教學審美化意境的追求過程,稱為走向“美境”。王蘭老師的語文教學“走向美境”的理念從以下幾個案例片段中便可窺一斑。
一、入境時的美妙
【案例】《春天來了》教學片段
20世紀70年代末,王蘭老師在執(zhí)教《春天來了》一課前,先用錄音機錄下了小鳥的叫聲,又根據(jù)教材上的插圖畫了一幅“彩色的春天”,用皺紋紙蓋住后貼在了黑板上。上課伊始,王蘭老師按下錄音機的播放鍵,伴隨著小鳥歡快的叫聲,慢慢揭開遮住彩圖的皺紋紙。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躍入眼簾,全班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師:小朋友們,聽到小鳥的叫聲了嗎?看到五彩的春天了嗎?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幅圖,一起找一找春天。找到的小朋友們,可以用“春天來了,什么怎么樣或者在干什么”說一說。
生:春天來了,燕子飛回來了。
生:春天來了,桃花開了。
生:春天來了,柳樹長出了綠色的葉子。
生:春天來了,大地穿上了綠色的新衣服。
生:春天來了,農民伯伯播種了。
生:春天來了,小鳥高興地唱起歌來。
生:春天來了,冰雪融化。河水嘩嘩地流,向我們報告春天的喜訊。
師:小朋友們觀察得都很仔細。春天是萬物蓬勃生長、處處欣欣向榮的最美好的季節(jié)。一起讀好這個詞——“春天”。
師:誰會用“春天”說一句話呀?
生:春天的風景多美麗!
生:祖國處處是春天!
生:雷鋒叔叔對同志像春天一樣溫暖。
四十多年前的這個教學片段讓筆者想到那一句話——“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確,美麗詩意的語文課堂,始終是王蘭老師努力追求的目標。正如她常說的:“教師應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把美的對象顯示給受教育者,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完全出于自覺,出于對美的渴求和向往,在審美的高級活動中達到美的境界?!蓖趵蠋焾?zhí)教《春天來了》一課時,因為春天還沒真正來到,為了讓學生體會春天來到時的喜悅心情,她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音樂和圖畫渲染課文情境:春暖花開,師生一同來到郊外踏青賞春,不但用眼睛看,還要用耳朵聽,用真心去感受春天的氣息。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很快便全身心地沉浸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氛圍中。何謂“如沐春風”,王蘭老師的教學便是極好的體現(xiàn)。
二、情境中的美思
【案例】《詠華山》教學片段
《詠華山》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2000年4月,王蘭老師指導徒弟劉軍老師執(zhí)教這一課,對于理解文中描寫華山高和險的語句,做了這樣的設計:
師:你們看,(指圖)山是那么高、那么險,山路是那樣窄、那樣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讀好“艱難”這個詞嗎?
(生朗讀詞語)
師:感受到不容易了,登華山是那么的艱難。當他們好不容易登上山頂一看,(出示山頂觀景圖及句子“??!華山真高哇!”)他們是多么驚訝呀!讀讀句子,從什么地方能看出他們的驚訝?
生:從“啊”和“哇”能看出他們的驚訝。
生:還有兩個感嘆號。
師:找得對,他們驚訝的是什么?華山到底怎么個高法?自己讀讀下面的課文體會一下。
生:“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p>
師:你是從書上這兩句話里體會到華山的高,真會讀書。“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這句話什么意思,還可以怎么說?
生:除了藍天比它高,其他所有的山都沒有華山高。
生:只有藍天在華山的上面,其他的山都比華山矮。
生:這些山,有的在遠處,有的更遠一點,有的在近處,有的更近一點,這么多位置不同、距離不同的山,都在華山的腳底下。
師:這真是一覽眾山小??!難怪他們那么驚訝呢!怎么讀好這個句子呢?
(學生讀,教師相機點評)
王蘭老師的語文教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兒童立場,她經常提醒老師們:“語文教學是為兒童的,是基于兒童的,是促進兒童思維的?!彼J為美麗的語文課除了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更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智慧的語文教師就是一位才藝俱佳的導游,能引領學生去暢游“奇山美境”,品味語文中動人的情感、精妙的語言、幽遠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韻,引領學生漸入閱讀賞析的佳境,提升思維水平。
在這段《詠華山》的課堂教學中,王蘭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富有親和力”的好向導:通過圖畫觀察、語言渲染、理解重點語句等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華山高聳入云的壯景。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文本中的“啊!華山真高哇!”“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這兩句話,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句子意思,體會情感,對語句的理解作出自己的欣賞與評價,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啟迪深度思維。
三、境界中的美好
【案例】《小小的船》教學片段
葉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曾入選20世紀80年代的一年級語文課本,這首兒童詩以優(yōu)美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圖——月兒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著藍藍的夜空和閃閃的星星,展現(xiàn)了學生想飛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課堂上,王蘭老師的教學設計催生了美好的語文學習活動。
(師領讀“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
師:先看第一句,這一句又講月兒又講船,到底是講什么?
生:是講月兒,小朋友把月兒當成船了。
師:還有什么補充?
生:因為小朋友把月兒比作船。
師:船是在水里航行的,小朋友把月兒當作小船,那么他是把什么當作大海,又把什么當作波浪呢?
生:那藍藍的天空就像無邊無際的大海。
生:那飄動的云彩就像大海里的波浪。
生:真有意思,老師,我們也想上去劃小船。
師:是啊,月兒成了小小的船,可以坐上去。你們想不想上去玩?
生:(齊答)想!
師:一起讀一讀吧!下面一句講這小小的船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小小的船兩頭尖。
師:小朋友們坐在船上看到了什么?
生: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師:這個句子寫了看到什么,哪兩個詞不能省掉?
生:“星星”和“藍天”。
師:什么樣的星星?什么樣的天?
生: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師:回答得多好呀,我們一起把課文讀一遍。
(生看小黑板上板書的全文,齊讀)
師:小朋友們,今天這篇課文為什么讀得很順口?下課后請大家開動腦筋,仔細想一想,明天老師看一看你的答案和別人的一樣不一樣。
王蘭老師常說:“兒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詩人,兒童的世界是想象力豐富的世界,對生活、對文字,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像對待嬌嫩的花朵一樣,小心地呵護學生稚嫩的心靈,欣賞每一個學生的夢。學會用學生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用學生的心靈去理解文章,如此,才能和學生成為朋友,如此,師生才能一同走進充滿情趣的審美境界?!?/p>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王老師引出一個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極具思維含量的問題:“‘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這一句又講月兒又講船,到底是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便喚醒了學生的思維,無須教師灌輸式的講解,當學生把模糊的感覺說清楚、說準確時,便能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其中的童趣詩意。當學生思維活躍之后,王老師又不失時機地往前走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想象:“船是在水里航行的,小朋友把月兒當作小船,那么他是把什么當作大海,又把什么當作波浪呢?”學生想象的翅膀展開來,詩一樣的語言也隨之而來:那藍藍的天空就像無邊無際的大海。那飄動的云彩就像大海里的波浪……學生對語文的審美感悟就在那思維挑戰(zhàn)中,就在那想象說話中,就在那揣摩言語中,就在那深情朗讀中。這就是師生在審美化的語文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美好境界。王老師的課堂就是這樣富有童趣詩情,猶如一條涓涓流淌的清澈河流,讓兒童搖著智慧小船,抵達審美之境。
上述三個教學課例,記錄的是王蘭老師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親自執(zhí)教,以及在2000年指導徒弟上課的課例。雖說距離現(xiàn)在已有幾十年,但以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來看,毫不過時。這三個課例一脈相承的是王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將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情感”,自然融入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之中,從而引領師生走向母語學習的“美境”,在促進優(yōu)秀漢語言文化傳承,提升兒童審美、創(chuàng)美能力的同時,達成語文學科“立德樹人”“學科育人”教學目標。
王蘭老師雖然不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但她的教育理念、教育風格、教育方法和教育藝術已然被更多的老師傳承下來。在走向“美境”的兒童語文教學實踐中,師生一起不斷發(fā)現(xiàn)語文本身的美,看到語文中有美麗的人物、故事、風景,感受美麗的靈魂和美麗的情感;師生一起不斷追求教學過程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在賞析、感悟、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徹悟生命。在推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提升的同時,創(chuàng)新發(fā)展王蘭語文教學思想,建構小學生“走向美境”的語文教學的內涵、框架,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途徑和策略。
擷春風秋雨,織出如畫意境;掬銀發(fā)童心,譜就舐犢華章。歷史在前進,時代在進步,語文教育教學方法藝術也在推陳出新,但永恒不變的是語文學科擔當著“求真向善尚美”的使命,讓我們像王蘭老師那樣,引領學生感受語文的美,分享世界的美,體驗生活的美,一起走向語文教育的“美境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