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梅,周瑾瑾
(1 濰坊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山東 濰坊 261061)
(2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山東 濰坊 261041)
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存在與否是判斷乳腺癌患者遠期生存率的重要指標,目前存在多種檢測方式,包括淋巴結活檢、超聲檢查等,因為受到淋巴結位置、腋窩深度、儀器分辨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檢查的準確率受到一定影響[1]。因此,本文將對臨床病理及超聲多參數評估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經臨床病理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乳腺超聲和腋窩淋巴結活檢,均為女性患者,年齡35 ~73歲,平均(52.26±18.75)歲;均為單發(fā)病灶。
觀察超聲檢查中原發(fā)病灶的位置、大小、縱橫比、內部鈣化灶、腋窩淋巴結聲像特征等,將超聲檢查結果與臨床病理結果進行對比。
觀察所有患者的腋窩淋巴結、原發(fā)病灶超聲圖像,結合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
數據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聲檢查判斷腋窩淋巴結可疑62例,未見異常38例。經病理證實其可疑中48例轉移,14例未轉移;未見異常中23例未轉移,15例轉移,超聲檢查的靈敏度76.19%(48/63)、特異度62.16%(23/37)、陽性預測值77.42%(48/62)、陰性預測值60.53%(23/38)。
結果顯示,經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原發(fā)病灶位置位于乳暈下方、病灶>2cm、淋巴門消失是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危險因素,見表1、2。
在本次研究中,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超聲檢查的靈敏度76.19%、特異度62.16%、陽性預測值77.42%、陰性預測值60.53%,可看出超聲檢查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檢出準確率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研究者對腋窩淋巴結的超聲表現(xiàn)進行了分類,發(fā)現(xiàn)其中皮質呈淺分葉狀且可見淋巴門的超聲檢查假陰性率最高,被認為是良性與惡性的交界狀態(tài)[2]。在本研究中假陰性率達到了39.47%(15例),其中有13例均是該類型淋巴結,分析其可能由于僅部分腫瘤細胞浸潤淋巴結,其形態(tài)學改變較小,未能引起超聲識別;當已經轉移的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的聲阻抗相近時,超聲分辨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因此,需結合臨床病理特征進行診斷,以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3]。
表1 單因素分析
表2 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原發(fā)病灶位置位于乳暈下方、原發(fā)病灶>2cm、淋巴門消失是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危險因素。乳腺大部分淋巴液會經過中央部和外側部淋巴管直至腋窩淋巴結,乳房內側淋巴液大多經過肋間淋巴管直至胸骨旁淋巴結,因此原發(fā)病灶位置位于乳暈下方是因素之一[4]。原發(fā)病灶越大,其所具備的擴散、繁衍以及存活力越強,轉移的風險越高,但同時不可以此輕視小病灶的轉移風險[5]。
綜上所述,腋窩淋巴結、原發(fā)病灶超聲圖像,結合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能為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提供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