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劉建華 侯國良 羅 飛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泌尿外一科,廣東佛山 528000
復雜性腎結石是一類特殊類型的結石,包括多發(fā)性、鹿角形、直徑>2.5cm、胱氨酸性、感染性、馬蹄形腎、孤立腎的結石。手術碎石是復雜性腎結石的主要治療方法,但這類結石存在一定手術難度。常規(guī)開放性手術創(chuàng)傷大、不易一次性取凈、二次取石難度大。腎實質切開取石則對腎單位有明顯損傷,有一定腎功能衰竭及腎切除的風險[1]。近年來,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在泌尿外科中飛速發(fā)展,經皮腎鏡取石術(PCNL)廣泛開展,已成為復雜性腎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以瑞士EMS 第3代氣壓彈道-超聲碎石清石系統(tǒng)下行碎石清石術對復雜性腎結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4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治療的復雜性腎結石患者60 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 例,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6 ~67 歲,平均(50.4±9.7)歲,結石縱徑(2.1±0.7)cm,結石橫徑(1.5±0.4)cm;對照組30 例,男17 例,女13例,年齡25 ~ 69 歲,平均(50.8±10.2)歲,結石縱徑(2.1±0.9)cm,結石橫徑(1.5±0.6)cm;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腹部B 超、X 線檢查確診為復雜性腎結石,結石呈多發(fā)或鹿角形,單個腎結石最大徑≥1.5cm,結石的最大縱徑在(2.1±0.8)cm,最大橫徑在(1.5±0.5)cm;排除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合并嚴重感染未能控制、凝血功能障礙、結石最大徑不足1.5cm;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結石大小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使用經皮腎鏡EMS 碎石清石術,行連續(xù)硬脊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經膀胱鏡置入F5~ 6 輸尿管導管,同時固定已留置的氣囊導尿管,持續(xù)滴注生理鹽水,形成人工腎積水,改健側臥位,腰背成一平面,在B 超定位下于第11 肋間或第12肋下穿刺,擴張至F22 后置剝皮鞘到腎集合系統(tǒng)內,從而建立標準通道,置入F20.8 腎鏡;注入生理鹽水灌流液,灌注流量在150 ~400mL/min,壓力15 ~40kPa;使用EMS 第3 代氣壓彈道超聲碎石清石系統(tǒng),根據(jù)結石情況決定氣壓彈道-超聲碎石清石組合方式,設置氣壓彈道輸出脈沖頻率8 ~12Hz,超聲能量輸出為50%~70%,脈沖比50%~70%;術后留置雙J 管引流,PCNL 通道放置造瘺管或膠管引流;術后5d 夾閉造瘺管,復查B 超或KUB,若殘留結石直徑≤0.5cm 則拔除造瘺管,1 ~2d 后無漏尿可拔除導尿管;若殘留結石直徑≥1.2cm,則1 周行二次取石;術后4 周門診復查KUB 或B 超復查時拔除雙J 管[3-4]。對照組采用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建立通道與觀察組相同,使用鈥激光,設置功率40 ~60W,頻率2.0 ~3.0J/20 ~30Hz,550μm 光纖,直接擊碎結石,擊碎的結石用灌注泵的水壓導引出或用取石鉗取出,未見結石殘留后拔除輸尿管導管,留置雙J 管,并留置腎造瘺管[5],拔管時間基本與觀察組一致。
術后4 ~8 周復查KUB 或B 超復查腹部平片,若原位結石仍存在且直徑>5mm 視為結石殘留,反之則為結石清除[6]。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用水量、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觀察有無術后出血、術后感染發(fā)熱、術中腎盂穿孔、術中腎盞頸出血等并發(fā)癥以及腎切除、大出血、氣胸、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于術前,術后2、24、48h 分別檢測BUN、Scr、Cys C 水平,評估對腎功能的影響。
觀察組碎石清除率為96.67%、結石殘留率為3.33%,與對照組的93.33%、6.67%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比較[n(%)]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用水量、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 <0.05),而兩組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用水量(L)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0 38.6±4.3 19.2±3.1 64.3±7.0 5.7±0.8對照組 30 47.5±4.5 24.5±4.2 75.8±7.7 5.9±1.0 t 4.414 4.032 4.987 0.376 P <0.05 <0.05 <0.05 >0.05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腎功能指標變化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腎功能指標變化
組別 指標 術前 術后2h 術后24h 術后48h F P觀察組(n=30) BUN(mmol/L) 6.87±2.44 8.28±2.71 7.40±2.47 6.96±2.52 6.687 <0.05 Scr(μmol/L) 75.23±10.58 92.81±12.39 83.46±11.82 74.32±8.95 7.234 <0.05 Cys C(μg/L) 496.75±24.69 669.02±24.62 619.03±31.75 514.96±31.82 6.938 <0.05對照組(n=30) BUN(mmol/L) 6.84±2.49 8.58±2.65 7.39±2.53 7.03±2.31 6.892 <0.05 Scr(μmol/L) 76.80±10.26 96.14±11.67 86.23±12.35 77.96±9.78 7.514 <0.05 Cys C(μg/L) 497.71±26.12 672.42±23.93 624.79±32.15 522.74±32.63 7.093 <0.05 tBUN0.134 0.147 0.102 0.116 PBUN>0.05 >0.05 >0.05 >0.05 t Scr0.279 1.146 1.203 1.319 P Scr>0.05 >0.05 >0.05 >0.05 t Cys C0.308 1.434 1.773 3.708 P Cys C>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術后出血、術后感染發(fā)熱、術中腎盂穿孔、術中腎盞頸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且兩組均無腎切除、大出血、氣胸、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P >0.05)。見表3。
兩組術后2h、24h 的BUN、Scr、Cys C 均較術前升高(P <0.05)。見表4。
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在泌尿外科的使用日漸成熟,已成為復雜性腎結石的主要治療方法。特別是PCNL 操作技術及器械的應用,為復雜性腎結石的治療提供了有效保障。經皮腎鏡EMS 碎石清石術包括穿刺建立經皮腎通道、EMS 碎石取石兩大步驟[7]。經皮腎通道的建立是最大限度處理結石的前提,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本研究中使用單通道即可完成手術,但PCNL 通道大小的選擇存在一定差異。使用F14 ~18 的MPCNL,有效減少了對腎實質的損傷,操作靈活、出血量少,但操作鞘有限,對于直徑>2cm 的復雜結石操作困難[8-9]。使用F28 ~34 的大通道則容易損傷腎葉間血管或腎盞頸,發(fā)生大出血的幾率較高,術后腎周血腫、漏尿的幾率明顯升高[10]。選用F20 ~24 的標準通道,則兼具工作通道視野廣闊清晰和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的優(yōu)點,在B 超的精確引導下,確保穿刺的精準,可有效避免皮腎通道大出血,術中充分制造人工腎積水,從而保障通道的順利建立[11]。第3 代彈道-超聲碎石系統(tǒng)的吸附能力強,對結石的清除速度快,尤其對于復雜鹿角形結石有明顯優(yōu)勢[12]。而鈥激光碎石術對于較大結石的碎石效果略差,其手術時間長,結石需粉碎成較小碎塊后反復多次退鏡沖出碎石,同時通道下腎盂內灌注壓相對較高,增加了術后菌血癥的幾率[13-14]。因此經皮腎鏡EMS 碎石清石術具有更好的療效性及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碎石清除率為96.67%、結石殘留率為3.33%,與對照組的93.33%、6.67%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用水量、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 <0.05),而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后出血、術后感染發(fā)熱、術中腎盂穿孔、術中腎盞頸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兩組均無腎切除、大出血、氣胸、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P >0.05);兩組術后2、24h 的BUN、Scr、Cys C 均較術前升高(P <0.05)。充分證明經皮腎鏡EMS 碎石清石術能有效清除復雜性腎結石,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對腎功能的影響較小,僅為一過性腎功能下降,可自行恢復,具有較高的療效及安全性[15]。
綜上所述,經皮腎鏡EMS 碎石清石術在復雜性腎結石治療中的作用確切,取石率高,手術時間短,出血少,且對腎功能的影響為一過性,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