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俊剛
(中交四公局第九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朝陽 100102)
溪里沖隧道位于湖南省吉懷高速公路TJ13 合同段,設計為整體式隧道,左線長度分別為:415m,起訖樁號為ZK65+855~ZK66+270;進洞口處圖紙設計標高+462.523m,出洞口處圖紙設計標高+451.730m;隧道最大埋深約68m,屬短隧道。隧道施工現場見下圖1.1.
2.1.1 地層巖性
溪里沖隧址處巖層為鈣質含量較高的紫紅色泥質粉砂巖夾粉(細)砂巖,主要薄弱結構面呈塊石狀鑲嵌結構,原巖結構已經大部分被破壞;溪里沖隧道巖石風化裂隙,巖石埋深較淺,巖體表部被剝蝕卸荷,卸荷裂隙發(fā)育,結構面的分布分規(guī)律受到破壞,錯呈張開狀,這些巖層結構面多呈散體結構或碎裂結構。溪里沖隧道左邊洞口左側的山體十分陡峻,山體厚度較小,存在偏壓。洞口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
2.1.2 地質構造及地震
該隧道區(qū)域地址構造部位處于湘黔構造變形區(qū)西南緣,構造單元為四級,其主要的構造形跡、展布方向為向北和北東方向之間的方向延伸-東北向。
2.1.3 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及隧道圍巖級別劃分
根據隧道圍巖分級標準《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JTJ 026-90》,綜合鉆探資料及地調成果綜合判斷,本隧道圍巖可劃分為Ⅳ、Ⅴ級。
2.2.1 地表水
山嶺地區(qū)為縮短歷程,設置溪里沖越嶺隧道,山嶺地區(qū)內地表水系發(fā)育不好,地表水體不能常年性流動,僅發(fā)現兩條雨季沖溝。
2.2.2 地下水
隧道地下水主要為表層殘坡積黏土、碎石土中的孔隙水、基巖風化帶內的裂隙水和巖溶水,水量大小受到的影響來源于季節(jié)變化與基巖風化帶內裂隙發(fā)育程度,匯水面積0.24km。
隧道區(qū)內凝灰?guī)r屬弱溶性巖,含水量比較豐富影響本工程施工,且該段隧道口地形較陡,邊坡及淺埋段土層容易受影響而發(fā)生崩塌,必須在施工工程中及時采取支護措施,確保施工安全。本隧道90%為Ⅳ級圍巖,10%為Ⅴ級圍巖,洞身整體地質狀況較好,但洞口及淺埋段的巖體地質情況相對比較差。隧道穿過山體的地表及地下水分邊界部位,地表水育不發(fā)達,從而便于大氣降水的徑流排泄,相反洞口適合采取截流、疏排。
隧道內采用100km/h 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進行設計,主要技術標準如下:
1.公路等級:一級;
2.洞內計算行車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界限:
限界凈寬:檢修道寬度0.75m+側向寬度0.5m+行車道寬度4*3.65m+側向寬度0.5m+檢修道寬度0.75m=9.8m 、限界凈高:5.0m。
4.設計荷載:公路—I 級。
3.2.1 開挖方案分析及比選
根據溪里沖隧道所處的地質條件、地形條件、隧道長度、跨度、埋深考慮,施工技術難度以及施工機械設備的要求,施工對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是否經濟合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擬定適合該隧道的開挖方案。
表3 .1 施工方法比較
3.2.2 開挖方案的確定
由于溪里沖隧道的圍巖等級主要為Ⅳ和Ⅴ級,以中風化凝灰?guī)r夾強~中風化粉砂質板巖為主,溪里沖隧道的長度較短且埋深較淺。因此結合各種施工方法的特點、技術難度及綜合各種方案的工程造價,溪里沖隧道的開挖方式將采用方案CD 法比較合適。溪里沖隧道在進洞口及隧道出洞口Ⅴ級較軟圍巖處將采取分部(環(huán)形)留核心土開挖方法施工。
施工順序說明:(1)上弧形導坑開挖;(2)拱部初期支護;(3)預留核心土開挖;(4)下臺階左部開挖;(5)下臺階右部開挖;(6)仰拱超前澆筑;(7)全斷面二次襯砌。
隧道施工至中間段挖到Ⅳ級圍巖后,將采用臺階發(fā)開挖施工。
4.1.1 初期支護的一般要求
隧道開挖后,為增加結構安全和便于施工,控制圍巖應力釋放和邊線,開挖后施工制作剛度不大并能永久承載一部分結構的結構層。
4.1.2 初期支護施工具體要求
開挖后應立即對巖面采用濕噴工藝施工,噴射混凝土,支護應與圍巖粘結,不能有空洞,用以防止巖體發(fā)生松動。噴射作業(yè)采用分段及分片進行施工,由下而上噴射,每次作業(yè)區(qū)段的縱長度最好小于6m。斷面開挖后必須及時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yè),如采取全斷面方式開挖,則4h 之內不應進行下次爆破距噴射混凝土作業(yè)。應隨拌隨噴混凝土混合料,回彈物不得重新用作噴射混凝土材料。初噴厚度不小于50mm,同時根據圖紙設計厚度及噴射的部位確定一次噴射的噴射厚度。復噴一次噴射厚度拱頂不得大于90mm、邊墻厚度不得大于130mm。首層進行混凝土噴射時,需將小的凹坑噴圓順。如墻壁巖面有嚴重的坑洼,施工時將處采取錨桿吊模模噴砼方式進行作業(yè)?;炷羾娚涫┕r應以適當厚度分層進行,后一層噴射時,必須在前一層混凝土終凝后進行施工作業(yè)。若混凝土終凝后時間間隔大于1.5h 且初噴表面已落上粉塵時,受噴面應采用高壓風水進行清洗。進行噴射混凝土施工時噴嘴應垂直巖面,噴嘴離巖面0.7m~1m 為宜,噴射料束與受噴面垂線的夾角成9°時最佳。噴射過程中,噴射料束以螺旋形式運動,噴射機的工作壓力保持在0.12MPa。用混凝土填充鋼架與壁面之間的間隙時,間隙填充必須密實。噴射混凝土時應從兩側拱腳處向上均勻對稱噴射,同時將鋼架覆蓋其中,確保將其背面噴射填滿,粘結良好。拱腳基礎噴射混凝土時需噴射密實,嚴禁噴射后存在懸空現象。噴混凝土終凝2h 后,應及時進行噴水養(yǎng)護,且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8d。當隧道內環(huán)境溫度低于+6℃時,停止噴水養(yǎng)護。
4.1.3 輔助施工措施
本段隧道設計采用的施工輔助措施主要有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導管、超前注漿等。超前大管棚正常設置在洞口兩側,主要起承載作用。減少了工作面的土壓力,阻止隧道施工塌方和仰坡發(fā)生破壞變形;超前小導管對穩(wěn)定開挖工作面有很好的作用,主要對Ⅴ、Ⅳ圍巖段適用,可預防隧道開挖過程中發(fā)生塌方,在地下水發(fā)育不良地段、可能發(fā)生涌水地段及巖體破碎地段,提前將漿液填充圍巖裂隙中,通過注漿方式來提高圍巖的力學指標,以達道阻塞水流,加固圍巖的結構受力穩(wěn)定開挖條件。
用新奧法原理作為溪里沖隧道洞身襯砌設計指導,使用初期支護與二次支護的復合式襯砌。初期支護以系統(tǒng)錨桿、噴射混凝土、工字型鋼架、鋼筋網作為,依據不同的圍巖級別輔助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導管的超前支護措施,采用模筑鋼筋混凝土的除塵器,在初期支護與二次支護之間防水層敷設厚為1.2mm 防水板及無紡土工布350g/m2。
4.3.1 仰拱的一般要求
1、在隧道的進口和出口,隧道圍巖的自我穩(wěn)定能力弱,為改善上部支護結構受力條件,在隧道底部設置仰拱。在建有仰拱的時候,應按時施工,用以早閉合支護結構,改善圍巖受力抵抗隧道下部上傳的反力、增加結構穩(wěn)定。
2、在拱墻混凝土及二襯施工前應完成仰拱頂上的填充層及鋪底,為利于襯砌臺車模筑混凝土施工,襯砌循環(huán)作業(yè)長度最好保持超前3 倍以上,仰拱與鋪底施工距掌子面、鋪底與掌子面距離不超過60m
3、仰拱施工時盡量不要左右半幅分次澆筑,最好能一次澆筑成型整斷面。接縫處平順做好防水處理的情況下,鋪底的混凝土可進行半幅澆筑施工。
4、按已經審批經過的開挖方案結合拱墻施工嚴格進行仰拱開挖工作,并及時進行仰拱模筑混凝土施工及仰拱初期支護,實現支護結構早閉合。
1、嚴格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制度,加強人員崗位培訓;
2、工程施工實行現場標牌管理;
3、組織強有力的測量人員進行測量控制。嚴格執(zhí)行復核制度、交底制度,確保工程測量萬無一失;
4、加強過程控制,嚴格要求工程質量,加強施工過程的試驗和檢驗;
5、做好施工材料的質量控制。
隧道施工安全是項目重中之重,為確保安全生產,針對本隧道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原則“安全第一,綜合治理”。
(1)AC-8 目標配合比為粗集料(5~10mm 碎石):細集料(0~5mm 機制砂):礦粉=61:30:9,最佳油石比為6.45%,最佳油石比為6.35%。
(2)溫度和濕度變化均影響了混合料的構造深度,當濕度保持不變時,隨著溫度的升高,試件的構造深度均值逐漸降低,當溫度保持不變時,隨著濕度的增大,試件的構造深度均值逐步變大,但變化幅度較小,濕度變化相對于溫度變化對試件的構造深度影響較小。
(3)濕熱環(huán)境導致瀝青路面油石比不穩(wěn)定,從而造成瀝青路面構造深度衰減較快。油石比影響了瀝青路面的抗滑性能,可從調整最佳油石比、采用高品質瀝青、改善粘附性等入手提高超薄磨耗層的抗滑性能。
(4)油石比影響了試件的殘留率,隨著油石比的增大,試件的構造深度殘留率越小,并且殘留率隨著油石比增大降低顯著。本文采用的6.35%最佳油石比也保障了超薄磨耗層的構造深度殘留率達到規(guī)定要求。
(5)車轍試驗時間影響了試件的構造深度殘留率,車轍時間增大,試件的構造深度殘留率減少。車轍試驗中應確保車轍時間的一致,避免由于車轍時間不一致造成試驗結果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