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疆尼雅遺址95MNⅠM1:43的纖維和染料分析所見中西交流

2020-06-15 05:49宋殷
敦煌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絲織品黃檗

宋殷

內(nèi)容摘要:尼雅遺址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屬絲綢之路南線的交通要沖。本文通過對95MNⅠM1:43的顯微觀察和染料分析,發(fā)現(xiàn)該紡織品為經(jīng)過繅絲和脫膠處理的家養(yǎng)桑蠶絲制成,且被西茜草、黃檗以及波蘭胭脂蟲染色。西茜草為新疆本地染料,黃檗來自新疆以東的內(nèi)地,波蘭胭脂蟲來自新疆地區(qū)以西。新疆尼雅遺址95MNⅠM1:43的研究顯示其絲織工藝受到中原地區(qū)的影響,而染色過程使用的染料來源復(fù)雜,顯示尼雅纖維有不同地區(qū)染料的特征。

關(guān)鍵詞:絲織品;染料分析;西茜草;胭脂蟲;黃檗

中圖分類號:K87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2-0131-10

Understanding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Fiber and Dye Analysis of Textile Artifact

95MNⅠM1:43 from Niya in Xinjiang

SONG Yi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66)

Abstract: The site of Niya, located at the south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is an important site along the southern route of the Silk Road in China. Through 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dye analysis of textile artifact 95MNⅠM1:43,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xtile was woven with mulberry silk that had been processed by silk reeling and degumming, and that the textile was dyed with Rubia tinctorum L., Phellodendron Amur, and Polish cochineal insects(Porphyrophora polonica). The Rubia tinctorum L.was a local dye of Xinjiang, the Phellodendron Amur came from the west of Xinjiang, and the Polish cochineal insects were from Inner Chin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95MNⅠM1:43 shows that this silk processing method was influenced by that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at the dyes came to Niya from different places throughout China and Xinjiang because of the citys central geographic location.

Keywords: silk textiles; dye analysis; Rubia tinctorum L.; Polish cochineal insects(Porphyrophora polonica); Phellodendron Amur

一 新疆尼雅遺址95MNⅠ墓

(一) 新疆尼雅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年代

尼雅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內(nèi),在民豐縣城區(qū)直線向北100km(走行距離約120km)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差不多正中位置。遺址以北緯37°58′32.9″、東經(jīng)82°43′14.4″的佛塔為中心,沿尼雅河呈南北向細長分布,其范圍從南端的北緯37°50′36″、東經(jīng)82°43′57″處到北端北緯38°02′30″、東經(jīng)82°43′10″,南北長約25km,東西寬約7km[1]。

陳曉露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對尼雅遺址自發(fā)現(xiàn)以來歷次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的情況做了較完備的綜述[2]。主要的發(fā)掘者先后有斯坦因(A.Stein)、新疆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組、新疆博物館與和田地區(qū)文物保管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1900年,斯坦因首次來到塔里木盆地,在尼雅河考察時,偶然從當?shù)卮迕袷种械玫絻蓧K佉盧文木牘文書,立即認識到它的重要學(xué)術(shù)價值,并在向?qū)У闹敢抡{(diào)查和發(fā)掘文書的出土地尼雅遺址,對其中9處遺址(N.I-N.IX)測繪了平面圖,并發(fā)掘出大量佉盧文、漢文文書以及數(shù)量巨大的其他各類文物[2]4。

1906—1908年,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亞考古期間,再次對尼雅遺址進行了調(diào)查和發(fā)掘,補充測繪了一些重要遺跡N.XII-XVI、XVIII-XX、XXII-XXIV、XXVI、XXIX、XXXV-XXXVIII、XLI的平面圖和遺址總平面圖[2]4。

1913—1916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期間,亦在尼雅遺址短暫停留,主要調(diào)查和發(fā)掘了N.XLII-XLV遺址,獲得一批佉盧文文書和石、木、陶等各類文物[2]4。

1930—1931年,斯坦因第四次來到新疆,在尼雅遺址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獲得一批佉盧文書[2]4。

斯坦因前三次中亞考察的經(jīng)費是英屬印度政府和英國政府所共同資助的,因此其收集品分別被運送至英國和印度保存。經(jīng)過幾次輾轉(zhuǎn)易地,斯坦因獲得的古文書和寫本主要藏于大英圖書館,其他文物主要藏于大英博物館和印度國家博物館,尼雅出土佉盧文書收藏在新德里的印度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India)[2]5。

斯坦因第四次考察所獲出土品留在了喀什,并由當時的新疆省政府下令將其運送至北京,后下落不明。研究者通過斯坦因拍攝的照片對這批材料中的文書進行了研究,英國學(xué)者巴羅對18件佉盧文文書進行了考釋,中國學(xué)者王冀青、林梅村對其中的漢文簡牘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尼雅發(fā)現(xiàn)的西漢簡牘的研究確定了尼雅遺址就是西漢精絕國的故址[2]5。

1959年2月,新疆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組對尼雅遺址進行了調(diào)查,收集了部分文物。同年10月,新疆博物館又在尼雅遺址清理了10處房址和2座墓葬。1980年,新疆博物館與和田地區(qū)文物保管所組織聯(lián)合考察隊,再次進入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了約20余件佉盧文木簡。1988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廳文物處及日本僧侶小島康譽等組建中日共同尼雅遺跡預(yù)備考察隊,第一次調(diào)查了尼雅遺址。此后,從1990年到1997年,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xué)術(shù)考察隊前后八次對尼雅遺址進行了全面勘察和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確認尼雅遺址各類遺跡百處以上,發(fā)掘了大批墓葬、青銅時代遺址、佛寺遺址等,收獲大量文物,再次引起了學(xué)界的關(guān)注[2]6-7。

學(xué)者們對于尼雅遺址的年代與性質(zhì)也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斯坦因[1]16、王國維、羅振玉[1]195、林梅村[3]等學(xué)者主要通過對尼雅遺址出土簡牘進行研究從而判斷該遺址的年代和性質(zhì)。王炳華[4]通過研究出土陶器的組合和造型確定了尼雅遺址的年代。此外還有一例尼雅遺址95MN1墓地的碳十四數(shù)據(jù)。

斯坦因于1901、1906、1913、1931年先后四次進入尼雅考察,共收集了700多件佉盧文書、50多件漢文文書和多種文物。通過解讀這些文書,可以斷定3—4世紀尼雅是以捍泥城為中心的樓蘭(鄯善)王國西端的綠洲,是一個稅收、合同、驛站制度完善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的一部分[1]16。

中國學(xué)者如王國維、羅振玉等認為尼雅“在漢為精絕國地”,東漢明帝時“精絕為鄯善所并”。尼雅所出“晉守侍中大都尉奉晉大侯親晉鄯善、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王寫下詔書到”二簡說明詔書到此者必自鄯善或于闐傳寫而來;關(guān)于魏晉時期中原派駐之西域長史實際統(tǒng)領(lǐng)西域的政治狀況,根據(jù)上簡,作出了“晉初長史所領(lǐng)者為上五國,此西域諸國之大勢得由右簡知之者”的結(jié)論;并認為“尼雅所出木簡十余,隸書精妙,似漢末人書跡。必在永平以后,所署之人曰‘王、曰‘大王、曰‘且末夫人(蓋且末王女為精絕王夫人者),蓋后漢中葉以后且末精絕仍離鄯善而自立也[1]195。

林梅村判定尼雅遺址的上限早至西漢,而尼雅漢簡如果寫于東漢,其年代應(yīng)為74—175年[3]。

王炳華主要從出土陶器的組合和造型的角度將尼雅遺址分為三期,并陳述道:“從目前所得調(diào)查,發(fā)掘資料分析,精絕故址內(nèi),考古文化可見出三個階段:Ⅰ.以N3南部之古墓為代表……Ⅱ. 以95一號墓地為代表……而其絕對年代,Ⅰ期,可能到西漢;Ⅱ期,晚至東漢后期,精絕失國前;Ⅲ期,兩晉時期?!盵4]

考古工作者們還對95一號墓地進行了碳十四測年。例如M8出土的蘆(XZ335),其數(shù)值是距今1745±60年、絕對年代應(yīng)在公元205±60年[5]。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將尼雅遺址95MNⅠ墓地年代斷定在東漢末年。

(二)95MNⅠM1墓葬簡介

95MNⅠ墓地位于佛塔北約5.2km處,最近的住居遺址位于東南1.2km的92A11(N8)、西北2.7km的93A9(N14)、93A10(N13)。墓地在古尼雅河左岸高高的丘陵上,地形南高北低,黃沙覆蓋,周圍散存枯萎的胡楊木和紅柳堆,北側(cè)沙丘連綿,無法確認植物狀況。地面流沙覆蓋,要確認其層位十分困難。調(diào)查結(jié)果是上層有M1-4、6、7,下層有M5、8,埋葬時間至少為兩個時期。墓地所在經(jīng)緯位置為N38°01′17″231×E82°42′24″588處,海拔高程1216m[5]88-89。

M1位于探方東北角,西鄰M5,南為M3、M8,發(fā)現(xiàn)時木棺上半部分已露出,棺蓋掉落于棺北沙地上,棺內(nèi)淤滿流沙,95MNⅠ號墓地的發(fā)現(xiàn)即緣于該墓的顯露[5]122。

M1墓室上半部已遭風蝕毀壞,僅存木棺高突于現(xiàn)地表之上20-28cm,墓向305度,墓室長2.60、寬1.00、深0.46m。木棺外側(cè)與墓壁之間填充雜草,草層寬0.20、厚0.4m,呈上寬下窄的遞減態(tài)勢。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駱駝刺層,厚0.20m,下層為雜草與麥秸草混合堆積層,厚0.20m。墓底無填草。在墓室東北側(cè)有一座半圓形附葬坑,長1.10、寬0.80、深0.56m,坑內(nèi)放置一截由胡楊樹干刳挖成的圓簡,筒長0.90m,直徑0.40-0.46m。筒頂距現(xiàn)地表深10cm[5]122。

葬具均為長方形船棺。其制作方法是截取粗大胡楊樹干一段,去皮,將表面整潔光滑,然后把樹干一側(cè)砍削成狹長面,從中順木紋刳挖成狹長口、大鼓腹、弧底的獨木舟形。為了便于刳挖,木棺內(nèi)壁曾用火烤過。棺蓋與木棺等長,由一塊或兩塊木板制成,棺口與棺蓋扣合處抹泥密封,棺外橫向捆扎三道柳條繩,使棺蓋與棺身相合為一體[5]122-123。

M1棺長2.30、直徑0.48-0.72、高0.40-0.54m,棺開口長1.95、寬0.42、深0.37-0.42m,棺檔厚0.20、棺蓋寬0.40、厚0.05m,由兩塊木板拼合成,木板之間用暗木栓釘接合[5]123。

M1雙人合葬,上下疊放,鑒定為一青壯年男性和一中年男性。上層尸體頭枕于下層尸體左足外側(cè),足置于下層尸體頭右側(cè),身長169cm,下層尸體身長162cm。兩具尸體均穿戴衣飾。上層尸體頭枕錦枕,額部纏繞絲棉,外戴長耳披絹帽,臉覆面衣,其上放置一件折疊好的夾襖;左耳垂上連綴一只耳環(huán),脖系料珠項鏈;上身內(nèi)穿絹衣,外罩長袍,腰間系扎毛編織帶,左側(cè)腰帶掛兩件皮囊及一條方巾,雙手戴直簡霹指式手套;下身穿土黃色毛布褲,褲口鑲錦緣,褲腰上系一條毛編織帶;雙足穿棉襪,外穿繡花面皮底半腰靴。下層尸體衣著與上層尸體基本一致[5]123。

木棺外側(cè)有少量隨葬品,棺南側(cè)填草中放置一件木器座,棺東北側(cè)附葬坑內(nèi)隨葬一件紅陶罐和少量羊骨。棺內(nèi)隨葬品多置于尸體表面。一側(cè)放置木叉,上懸掛一些小件物品,絹緣皮飾件內(nèi)盛梳、篦的櫛囊、香囊等,木叉上放置兩張弓;另一側(cè)放置一件弓袋,兩只箭筒,兩件木弓器和兩束箭桿。棺一段空隙處放置絹衣、漆皮刀鞘和革帶等[5]123。

絲綢樣品取樣是M1:43的袍,直裾,交領(lǐng),左衽,細斜紋毛布面,錦緣,素絹里。下擺兩側(cè)開衩。該袍左襟小,右襟大,入葬時右衽式反穿。袍長95cm,通袖長227cm,袖寬14cm,腰寬53cm,錦緣寬10.8-11.5cm[5]126-127。

二 95MNⅠM1:43的顯微觀察

(一)實驗原理

顯微觀察技術(shù)對絲纖維的種類及其加工過程進行鑒別的主要原理在于絲纖維具有特定的微觀形貌,這與蠶絲的結(jié)構(gòu)是密不可分的。郭丹華的碩士論文《新疆營盤出土紡織纖維及其老化狀況研究》對絲纖維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微觀形貌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6],現(xiàn)擇取其中和筆者研究相關(guān)的部分原理介紹如下。

桑蠶絲主要含有絲素(約占70—75%)、絲膠(約占25—30%)及少量其他物質(zhì)(蠟質(zhì)、脂肪、色素及灰分等,約占1.2—2.3%)。每一根蠶絲是由兩根單絲平行粘合而成,每根單絲的中間為絲素,絲膠包覆在絲素的外圍并粘住兩根單絲,單絲的橫截面接近于三角形[6]。

因此,我們可以比較現(xiàn)代不同種類蠶絲與考古出土的絲纖維的橫截面,進而判斷絲纖維所屬蠶絲的種類。圖3為不同種類蠶絲的橫截面照片。比較絲纖維的縱向顯微結(jié)構(gòu),尤其是對比考古出土絲纖維樣品與經(jīng)過脫膠、未經(jīng)過脫膠處理的絲纖維樣品的縱向顯微結(jié)構(gòu),可判斷考古出土的絲纖維樣品是否經(jīng)過脫膠處理。

(二) 實驗方法

1. 絲綢絲纖維橫截面的顯微觀察方法

(1) 實驗儀器和藥品

Y172型纖維切片器(圖4)、刀片、火棉膠、甘油、載玻片、蓋玻片、粘膠纖維、Zeiss Scope A1生物顯微鏡。

(2) 實驗步驟

a. 用小螺絲刀旋松切片器螺絲,取下銷子,將螺座轉(zhuǎn)到與金屬板2成垂直的位置,再將金屬板1從金屬板2上抽出。

b. 取一束纖維用手扯法整理平直,把適量纖維放在金屬板2的凹槽中,將金屬板1插入,壓緊纖維。纖維數(shù)量以輕拉纖維束時稍有移動為宜。

c.用刀片切去露出金屬板兩面外的纖維。

d. 將螺座轉(zhuǎn)向工作位置,用銷子固定,旋緊螺絲。

e. 旋動精密螺絲,使纖維束稍伸出金屬板表面,然后在露出的纖維上涂上一層薄薄的火棉膠。待火棉膠凝固后,用鋒利刀片沿金屬板表面切下第一片切片,舍去不用。

f. 從第二片開始做正式試樣切片。切時,刀片應(yīng)盡可能平靠金屬板。

g. 把切片放在滴有甘油的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

h. 將載玻片放在生物顯微鏡下觀察,調(diào)節(jié)放大倍數(shù),調(diào)節(jié)焦距并拍照。

2. 絲綢絲纖維縱向的顯微觀察方法

(1)實驗儀器和藥品

日本Hitachi公司的TM3000掃描電子顯微鏡、RCT B S25加熱臺(IKA)、DK-8D型電熱恒溫水槽(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米醋、無水碳酸鈉(分析純,AR,天津市致遠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碳酸氫鈉(分析純,AR,中國·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2)實驗步驟[7]

a. 向恒溫水槽中注水并調(diào)節(jié)加熱水溫75±1℃。

b. 向恒溫水槽中放入八粒蠶繭,用毛刷索緒。

c. 將八粒蠶繭的蠶絲抽出,擰成一根,邊恒溫水浴加熱邊抽絲。

d. 稱取0.0795g的Na2CO3和0.063g的NaHCO3于150mL水中配置混合溶液。

e. 用醋酸調(diào)pH=9.0—10.0。

f. 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1g生絲加熱煮沸30min,換堿液煮三次。

g. 脫膠后的蠶絲用去離子水洗干凈,放入60℃烘箱中烘干。

h. 在導(dǎo)電膠上放上樣品。

i. 噴金。

j. 使用電鏡。

(三)實驗結(jié)果

(四)討論與小結(jié)

從圖3、5—8可看出,95MNⅠM1:43為家養(yǎng)桑蠶絲織成的織物,且絲纖維經(jīng)過繅絲脫膠處理。

三 95MNⅠM1:43的染料分析

(一)實驗方法

1. 實驗儀器與藥品

島津LC-20A高效液相色譜、島津SPD-M20A光二極管陣列檢測器、Thermo LTQ XL離子陷阱質(zhì)譜、吡啶(HPLC級,中國ANPEL-CNW公司)、草酸(98%純度,美國Acros Organics公司)、甲醇(HPLC級,德國Merck KGaA公司)。

2. 實驗步驟

(1)取樣0.2—1mg試樣用95 μL吡啶、95 μL去離子水、10 μL草酸(1.0M)萃取,條件:水浴100±1℃,30min;

(2)取上清液用N2干燥2h;

(3)加入體積比1∶1的甲醇-水溶液50 μL溶解色素,離心14000r/min,5min;

(4)取30 μL上清液做LC-MS分析。

(二)實驗結(jié)果

(三)討論

參看質(zhì)譜圖與文獻[8]第607頁和[9]第329—336頁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比對可知,95MNⅠM1:43上附著的染料分子包括茜素(alizarin)、胭脂酮酸(kermesic acid)、胭脂紅酸(carminic acid)以及小檗堿(berberine)。通過比較圖10胭脂紅酸和胭脂酮酸的峰面積比,我們可以確定其來源為波蘭胭脂蟲[10]。

Chika Mouri和Richard Laursen發(fā)現(xiàn)日本茜草(Rubia akane L.)、西茜草(Rubia tinctorum L.)和印度茜草(Rubia cordifolia L.)野生茜草(Rubia peregrina L.)之間可通過1,3,6-三羥基-2-甲基-9,10-蒽醌(6-hydroxyrubiadin)、1,2-二羥基-9,10-蒽醌(alizarin,亦稱為茜素)、1,2,4-三羥基-9,10-蒽醌(purpurin,亦成為紫茜素)的有無來區(qū)分,而印度茜草和野生茜草之間不易區(qū)分[11]。

在對上述結(jié)果進行深入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判斷這些染料所分布的地域以及對新疆地區(qū)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黃色和紅色染料情況進行綜述。

根據(jù)Dominique Cardon對胭脂蟲的研究,波蘭胭脂蟲“分布于瑞士、德國、捷克共和國、波蘭、匈牙利、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遠至阿爾泰和薩顏山脈南麓的俄羅斯遠東地區(qū))、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向東通過蒙古與俄羅斯遠東交接處[8]638-639?!睋?jù)Ester S.B.Ferreira等人的綜述和Dominique Cardon的描述,波蘭胭脂蟲在中東歐的使用要到6世紀[9]332[12],晚于本文中的發(fā)現(xiàn)。

西茜草(Rubia tinctorum L.)在中國新疆境內(nèi)有分布。而小檗堿對應(yīng)的染料產(chǎn)地可能在中國東北三省或湖北省西部?譹?訛。

需要指出的是,經(jīng)檢測的山普拉墓地1984年1號墓和2號墓的年代均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3世紀中葉[13]48,而扎滾魯克墓地1985年2號墓和4號墓的年代分別為2960±115BP和2690±120BP[13]。這兩個墓地均發(fā)現(xiàn)西茜草和印度茜草染色的跡象,證明中原早至商周時期新疆境內(nèi)就有內(nèi)地染料傳入。Zhang Xian等人對公元前兩千紀末的且末扎滾魯克墓地出土紡織品染料進行了分析,認為很有可能是西茜草[14]。Keller和Schorta對年代200BC—400AD的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織品染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印度茜草和蚧殼蟲類染料[15](即胭脂蟲)。劉劍在營盤墓地(漢晉時期)發(fā)現(xiàn)毛織物被西茜草染色、一例絲織物被印度茜草染色。劉劍在營盤檢出黃檗和木樨草[16]。

小檗堿的檢出證明可能存在內(nèi)地與新疆地區(qū)黃色染料的貿(mào)易。西茜草的檢出符合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這一事實,其他研究者檢出印度茜草也證明可能存在茜草貿(mào)易。筆者對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書檢索,找出若干條與絲綢及染料相關(guān)的記載,摘錄如下:

今有蘇耆陀上奏本廷,彼曾買下一女子,名蘇耆沙,出價織物四十一匹。當……(Kh.3,底牘正面)[17]

國事無論如何不得疏忽。飼料柴苜蓿亦在城內(nèi)征收……茜草……均應(yīng)日夜兼程,速送皇廷……(Kh.272,皮革文書正面)[17]82

屆時,務(wù)必將彼等送至皇廷。稅務(wù)須在監(jiān)督之下送至官府……亦必須送來,茜草交入官府,和以前一樣,務(wù)必……(Kh.357,皮革文書正面)[17]99

當此諭令到達汝地時,應(yīng)即刻從騎都處取茜草一彌里碼十硒(殘)……(Kh.387,皮革文書正面)[17]107

今有鳩波蘇陀迪盧陀摩上奏,彼等丟失七串珠子,一面鏡子,一匹絲綢,一件耳飾……(Kh.566,底牘正面)[17]139

獲谷物一彌里碼,獲絲綢二匹……(Kh.225,正面)[17]206

兩歲之牛一頭,絲綢三匹……(Kh.225,背面)[17]206

摩怙沙摩交七掌長之綿綢一條……(Kh.728,背面)[17]257

謹祝貴體健康,萬壽無疆,并至函如下:余現(xiàn)贈汝絲制之……一件(Kh.316,長木牘正面)[17]259

余還有事稟報,茜草……然后,將茜草交信差……之手送來。日后余定答謝。(Kh.385,皮革文書正面)[17]301

關(guān)于余之稅務(wù),僅茜草及……必須帶來,尚無其他稅欠余。(Kh.450,底牘正面)[17]304

大人彌支伽·帕爾索親啟。蓮花業(yè)已寄出。絲綢五匹。(Kh.697,帛書正面)[17]314

孟凡人認為,簡牘Kh.357和Kh.385為記載州長索沒阇迦的簡牘,大致屬于馬希利王時期。簡牘Kh.3為記載州長夷陀伽的簡牘,而州長夷陀伽的在任年代孟凡人考證為“安歸迦王中晚期或其后不久”至“馬希利王末年左右”。簡牘Kh.387為記載州長舍摩犀那的簡牘,孟凡人考證“該州長主要活動于馬希利王時期”。簡牘Kh.566記載舍凱之州長檀阇迦,“檀阇迦可能是州長柯來那的繼任者,上限當距馬希利王17年前不太久遠,下限則止于馬希利王末期”。經(jīng)孟凡人考證,簡牘Kh.272為安歸迦王時期簡牘,簡牘Kh.316、Kh.450、Kh.728均為馬希利王時期的簡牘。故除簡牘Kh.225 和簡牘Kh.697以外所有與絲綢有關(guān)的簡牘均有大致相對年代,而馬希利王在位時間孟凡人考證為“公元289/290年或公元291/292年—公元318/319年或公元320/321年”,安歸迦王在位時期為“公元253/254年—公元288/289年或公元290/291年”[18]。由此可知前文所引絕大多數(shù)簡牘均為3世紀末至4世紀初,相當于中原的西晉王朝時期。

劉文鎖曾指出:“文書中比較常見的是一種釋譯作‘茜草(rotam)的草本植物(272、357、385、387、450,等),具有特殊的用途……看上去茜草似乎被當作了一種飼料……似乎茜草屬于一種特殊的稅收。”[19]筆者認為茜草可以作為紅色染料用于紡織品染色,似不應(yīng)將其局限于飼料。

四 結(jié) 語

位于新疆的尼雅遺址是新疆境內(nèi)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考古學(xué)家認為尼雅遺址西漢時為精絕國所在地。95MNⅠ墓地等級較高,出土隨葬品豐富精美,有可能是精絕國的國王墓地。從95MNⅠM1:43取樣,試圖通過對出土絲綢的研究揭示當時的尼雅居民與周邊的文化交流。

染料分析顯示,絲綢樣品既有新疆當?shù)氐娜玖衔鬈绮荩灿衼碜詢?nèi)地的黃檗,還有與新疆以西地區(qū)有關(guān)的波蘭胭脂蟲。波蘭胭脂蟲未在內(nèi)地普及,這也暗示這些絲綢可能以未染色的素絹輸出到西域后在西域地區(qū)染色。染料的多來源性反映了尼雅遺址作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交通樞紐匯聚來自東西物產(chǎn)的特點。

本文是筆者碩士學(xué)位論文的一部分,在研究和寫作期間得到了導(dǎo)師吳小紅教授的悉心指導(dǎo)。同時也要感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于志勇提供樣本和中國絲綢博物館周旸、劉劍、賈麗玲、龍博協(xié)助實驗指導(dǎo)。

參考文獻:

[1]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xué)術(shù)考察隊.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報告書:第1卷[M].烏魯木齊,京都: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xué)術(shù)考察隊,1996:3.

[2]陳曉露.樓蘭考古[D].北京大學(xué),2011:4-7.

[3]林梅村.漢代精絕國與尼雅遺址[J].文物,1996(12).

[4]王炳華.尼雅考古收獲及不足——二十世紀尼雅考古反思[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1):76-77.

[5]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xué)術(shù)考察隊.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遺跡學(xué)術(shù)調(diào)查報告書:第2卷·本文編[C].京都:中村印刷株式會社,1999:131.

[6]郭丹華.新疆營盤出土紡織纖維及其老化狀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xué),2010:8.

[7]張小平,梅錦秾,呂佳,等.脫膠溶液pH值對蠶絲脫膠效果和絲素蛋白分子質(zhì)量的影響[J].蠶業(yè)科學(xué),2014(4):700.

[8] Cardon D.Natural dyes sources,tradition,techno-

logy and science.London:Archetype Publications Ltd.,2007:607.

[9]Ferreira ESB,HulmeAN,McNab H,et al.The natural constituents of historical textile dyes.Chemical Society Review,2004,33:329-336.

[10]Serrano A,van den Doel A,van Bommel M,et al.Investigation of crimson-dyed fibres for a new approach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chineal and kermes dyes in historical textiles.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5,897:116-127.

[11]Mouri C,Laursen R.Identification of anthraquin-

one markers for distinguishing Rubia species in madder-dyed textiles by HPLC.Microchim Acta,2012,179:105-113.

[12]Cardon D.Natural dyes sources,tradition,technology and science.London:Archetype Publications Ltd.,2007:644.

[13]賈應(yīng)逸.新疆古代毛織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1.

[14]Zhang X,Good I,Laursen R.Characterization of dyestuffs in ancient textiles from Xinjiang.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8,35:1095-

1103.

[15]Keller D,Schorta R.Fabulous creatures from the desert sand:Central Asian woolen textiles from the second century BC to the second century AD.Riggisberg:Abegg-Stiftung,2001.

[16]Liu Jian,Mouri C,Laursen R,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dyes in ancient textiles from Yingpan,Xinjiang.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3,

40:4444-4449.

[17]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國所出佉盧文書(初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4.

[18]孟凡人.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xué)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309-393.

[19]劉文鎖.沙海古卷釋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95.

猜你喜歡
絲織品黃檗
黃檗蜜源及其蜂蜜
清代寺廟用絲織品種類、用途略論——以布達拉宮絲織品為例
《周禮》所見兩周絲織品管理類職官考論
石黃顏料著色熟絹耐熱老化研究
“一帶一路”下陜西地域文化絲織品圖案設(shè)計
明封光祿大夫左府督緞幡的保護修復(fù)
尋羚羊
緙絲傳統(tǒng)紡織技藝
搶不走
不同近自然程度下黃檗生長過程的研究
甘肃省| 莎车县| 黄山市| 昌乐县| 呼图壁县| 商水县| 张家口市| 沅江市| 吉木萨尔县| 大邑县| 广灵县| 黑龙江省| 防城港市| 固原市| 恭城| 建德市| 蒙城县| 漳州市| 延寿县| 历史| 民勤县| 甘泉县| 灵山县| 博兴县| 松江区| 永靖县| 宜黄县| 新宾| 莆田市| 健康| 保靖县| 五家渠市| 富平县| 开化县| 登封市| 年辖:市辖区| 九台市| 凤城市| 辉南县| 石景山区|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