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劉佳文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在數字支付普及的當前社會,超前消費、符號消費和過度消費的觀念使得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生了扭曲,進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校園亂象,嚴重擾亂了校園秩序和金融秩序。當大學生無力還款時,“校園貸”平臺往往會采用各種違法手段催收,嚴重突破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摧殘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部分大學生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自殺輕生的不歸路。從河南大學生鄭某因“校園貸”欠下數十萬巨款無力償還而跳樓輕生,到廈門女大學生不堪“校園貸”巨額欠款壓力而燒炭自殺,“校園貸”給校園安全、社會穩(wěn)定、交易秩序帶來嚴峻挑戰(zhàn)。2019年1月1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fā)布“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以“校園貸”為代表的“套路貸”排名第六(“校園貸”于2017年排第二名)。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校園貸”現狀及亂象成因的分析,提出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防范對策,力爭從根源上遏制 “校園貸”的亂象。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同樣也在發(fā)生著轉變,每個月幾百到幾千元的家庭消費供給已經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各大商業(yè)銀行逐漸發(fā)現大學生消費群體的潛在商機,自2005年開始紛紛推出大學生信用卡業(yè)務,金融市場激烈的競爭導致了各種市場亂象。雖然校園信用卡的消費額度受到限制,但多家銀行交叉發(fā)卡形成了“多頭授信”,造成了消費額度惡性膨脹。針對銀行間惡性競爭導致的高注銷率、高休眠率、高壞賬率的現象,國家銀監(jiān)會于2009年緊急發(fā)文叫停大學生信用卡的辦理。至此,大學生信用卡不支持透支消費,取而代之為建立信用記錄、消費累計積分、指定商戶消費折扣等功能的“借記卡”。在大學生群體消費需求的推動下,“校園貸”乘“需”而入。
“校園貸”一詞在學界內沒有明確的定義,有學者提出:“‘校園貸’是發(fā)生在校園里的商業(yè)借貸的模糊概念?!北疚乃芯康摹靶@貸”指具有放貸門檻低、放貸形式多樣性、高利率隱蔽性、高風險性、催收非法性的不良校園借貸,以下皆簡稱“校園貸”。
初高中階段處于老師、家長嚴格監(jiān)管下的在校大學生,社會閱歷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薄弱。由于大學階段可自行安排個人學習和生活,可支配生活費用也大大增加,巨大的反差極易促生非理性消費行為。電子產品的更新迭代以及時尚消費的追求,加之同學之間的從眾和攀比心理,使得大學生容易被“校園貸”所宣傳的“無門檻、無抵押、零利息、放貸快”等條件誘惑,僅憑一時沖動,就草草簽下借款合同。
艾瑞咨詢《2018年度大學生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大學生使用線上支付方式的比例高達96.8%,50.7%的大學生使用過分期支付方式,7.6%的大學生申請過現金貸?!靶@貸”的低門檻、低利息等特征是吸引大學生的主要因素,但其背后隱藏的風險與陷阱往往不受大學生重視。實際上,不論是提前消費還是現金借貸,都極易使大學生陷入滾雪球般的利滾利陷阱中,加之該群體自身并無固定經濟收入,償還能力差,極易對其人身及家庭造成嚴重危害。
1.“裸貸”
一些“校園貸”平臺宣稱“零抵押”,但實際貸款條件是提供所謂的“滿月照”?!皾M月照”是指借款女生要以個人手持身份證的裸照作為借條(裸條)。“裸條”的利息要比普通借貸高很多,而一旦不能如期還款,將面臨裸照被公開的威脅;即使如期還款,有時也要被要求“肉償”來拿回借條。與之相類似的還有許多名為借貸平臺的空殼公司,其在無法提供貸款的情況下,仍然要求使用者提交注冊信息,進而通過倒賣個人信息敲詐勒索。
2.“套路貸”
2016年8月,國家銀監(jiān)會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治“校園貸”。當大學生對于常見的騙局有了防范意識以后,傳統的“校園貸”開始演變?yōu)槠渌问降摹疤茁焚J”。常見的“套路貸”主要包括分期貸,抓住大學生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通過分期收款的方式吸引他們購買到自己喜歡的商品,但分期購物存在高額手續(xù)費和高利息,其實質與現金貸無異;另一種是所謂的“培訓貸”,以“廣州Z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詐騙案”為例,該公司在培訓合同中嵌入借貸條款,以所謂的《藍海計劃書》騙取報名費、培訓費,“指路人”變“坑路人”;還有一種方式是打著勤工助學的幌子招募大學生做“代理”,并通過代理人發(fā)展下線,利用學生身份騙取同學、好友的個人信息用于斡旋借貸,套取其他借貸平臺的資金,其實質為一種傳銷式詐騙。
3.非法催收
面對“校園貸”的高額利息、手續(xù)費,當大學生無力還貸時,貸款平臺首先用鋪天蓋地的電話、短信向借款人及其親朋好友催款討債,如不奏效則采用威脅恐嚇、發(fā)送裸照、暴力恫嚇等方式催款。在各大搜索引擎輸入“校園貸”字樣后,相關新聞和關聯搜索大多是大學生自殺的結果。從河北大學生李某因為暴力催收在賓館燒炭自殺,到西北大學現代學院一大四學生因欠下巨額網貸服毒自殺,暴露出不良“校園貸”平臺已經嚴重突破了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造成大學生嚴重的心理負擔,不僅摧殘其身心健康,引發(fā)受害者心理疾病,甚至導致其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或者自殺輕生。
不少“校園貸”平臺宣稱“零抵押、零利息”,卻隱瞞了實際貸款資費標準。一些借貸平臺利用大學生金融理財知識的匱乏,多頭增立管理費、服務費、交易費等,大幅提高借貸成本,甚至暗地設置了高額“違約金”。為此,筆者調查了國內三十多家經營校園貸款業(yè)務的平臺,以下是其中十家平臺的實際利率情況(見表1):
表1 10家大學生分期平臺實際利率表
由此可見,“校園貸”平臺的實際借貸利率遠遠高于央行基準利率和其宣傳的利率。以某知名“校園貸”平臺為例,根據筆者親身使用,其在廣告中聲稱月息僅為0.99%,但實際貸款時需支付5%—20%的咨詢費作為保證金,有時甚至直接在貸款總額中扣除,就是所謂的“砍頭息”。假設一個學生向該平臺借款1000元,實際到手的金額只有800元;但學生每月還需按1000元本金歸還本息,外加各種手續(xù)費、服務費、保證金,其實際年利率高達11.81%,實際月利率為1.77%,遠高于其對外宣傳的利率。
為了解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客觀情況以及主觀心理,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在京高校大學生,包括??圃盒?、普通本科院校、重點本科院校和其他類型院校(軍校、警校、藝術院校)等。累計發(fā)出問卷642份,回收有效問卷539份,問卷有效率為83.96%。該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款的客觀情況,目的是充分了解“校園貸”的普及程度和影響力;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調查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的直觀感受,深入了解大學生對于“校園貸”這一新生事物的真實想法,據此探究“校園貸”問題的根源所在和治理路徑。本研究運用stata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主要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將控制變量、自變量先后納入模型進行檢驗,探討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獨立關系(表2)。
表2 “校園貸”接受度情況分析
1.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根據調查問卷中的問題來確定,即“您是否使用過任何類型的校園貸款”這一問題。該問題的回答共有2個選項,分別為“是”和“否”,賦值分別為0和1,本研究將“0=否”一組設置為參照組。統計結果顯示,其中59人表示使用過“校園貸”,另外480人由于各種原因表示不接受“校園貸”,接受度為11%。相較于7.6%的全國均值,在北京高校中“校園貸”的接受度更高。
2.控制變量與自變量
人口學特征是本次研究的控制變量,分別為性別、受教育情況。其中性別為虛擬變量,受教育情況為定序變量。根據表3可以看出,性別的均值為1.55,性別分布較為均衡。自變量為生活費盈余狀況、風險認知、征信意識、行業(yè)規(guī)范程度四個,在調查問卷中分別對應相關問題。
假設1:月生活費盈余狀況與“校園貸”接受度負相關。
生活費有盈余的大學生往往財務規(guī)劃能力更強。相比較而言,每月生活費難以滿足支出需求的大學生缺少財務規(guī)劃,自然也缺少應急儲蓄,一旦遇到突發(fā)事件,更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從而求助于“校園貸”。因此,月生活費有盈余的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的接受度更低。
假設2:征信意識與“校園貸”接受度成負相關。
表3 樣本與變量描述
表4 “校園貸”接受度與控制變量的交叉分析表
征信意識是一個雙向概念,既包括“校園貸”平臺對大學生設置的借貸門檻,也包括大學生對于 “校園貸” 平臺的選擇,避開虛假宣傳和不良“校園貸”平臺。建立完善的商業(yè)征信系統,提升征信意識,能夠有效減少交易風險。面對不良“校園貸”平臺和號稱“零利率”的虛假宣傳,征信意識強的大學生選擇“校園貸”的可能性更小,接受度更低。在問卷調查和實證分析過程中,主要通過“您認為很多“校園貸”平臺推出的“零利息”貸款是否真實”“您認為“校園貸”的主要風險是什么”“您是通過何種渠道接觸到這些貸款平臺的”等問題對調查者的征信意識進行綜合分析。
假設3:行業(yè)規(guī)范程度與“校園貸”接受度正相關。
根據烏爾里希·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人類具有冒險的天性,但也有尋求安全的本能。對比銀行標準利率的商業(yè)借貸,“校園貸”宣稱的“零利率、零門檻、零風險、秒到賬”更加具有吸引力,這為冒險行為提供了激勵。但經初步訪談發(fā)現,大學生在選擇“校園貸”時,相較于缺少運營資質、業(yè)務流程不規(guī)范、知名度低和沒有在APP商店上架的“校園貸”平臺,大學生對于知名借貸平臺開展的校園業(yè)務接受度更高,說明大學生在“冒險”的同時,基于安全本能也會尋求制度保護。但是無論是冒險取向還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會帶來另外一種風險,即資金運轉失靈的風險,從而使風險的“制度化”轉變成“制度化”風險。
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選取的樣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對此539份樣本使用stata 12.0和Spss 19.0軟件進行了統計分析,具體進行的統計分析包括:首先根據KMO(1)KMO(Kaiser-Meyer-Olkin)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時,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原有變量越適合作因子分析。和Bartlett(2)Bartlett球形檢驗用于判斷相關陣中各變量間的相關性,是否為單位陣,即檢驗各個變量是否各自獨立??疾焖褂脝柧淼男哦群托Ф?。根據 KMO 和Bartlett 檢驗(見表5),得知該數據集進行因素分析是恰當的。
表5 KMO 和Bartlett 檢驗
在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的基礎之上,使用stata 13.0進行回歸分析(見表6)。
1.生活費盈余狀況與接受度
表6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生活費是否有盈余與“校園貸”接受度顯著相關。這與訪談結果一致,因生活費沒有盈余而使用校園貸的同學的比率是生活費有盈余而使用校園貸的同學的2.35倍。根據調查,大部分的校園貸款是用來不正當消費或者是拆東墻補西墻。而對自己財務有規(guī)劃的大學生不會陷入消費誤區(qū),在排除非理性消費和享樂消費后,往往每月都會有生活費盈余,這與我們的研究假設相互印證。因此,有必要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倡導理性消費。
表6 “校園貸”接受度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注:其中*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相關案例表明,涉事大學生往往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較為貧困,誤入“校園貸”的陷阱與他們不負責任、不切實際的消費觀有很大關系。調查結果顯示,11%的學生使用過分期付款進行超前消費;69.13%的大學生每月超前消費控制在500元以下;16.85%的同學超前消費額度超過了1000元。在超前消費后,大部分學生會用下個月的生活費補上“錢窟窿”,存在這類情況的學生占比為84.85%。
2.征信意識與接受度
表6分析結果顯示,認為“校園貸”宣傳不真實的同學使用“校園貸”的比率是認為“校園貸”宣傳真實的同學的0.137倍。這說明即使許多“校園貸”平臺宣稱“零利率、零門檻、秒到賬”,但只要大學生認為這些宣傳是虛假的,仍然不會向這些平臺借貸。
3.行業(yè)規(guī)范程度與接受度
表6分析結果顯示,不清楚“校園貸”所有費用項目及消費標準使用“校園貸”的同學的比率是清楚“校園貸”所有費用項目及消費標準而使用“校園貸”同學的0.0759倍。由此可知,行業(yè)是否規(guī)范是影響“校園貸”接受度的重要因素,即行業(yè)規(guī)范程度與“校園貸”接受度負相關。因此,雖然“校園貸”發(fā)生在校園內部,其直接侵害的主體是大學生,但是,防范“校園貸”風險不僅是大學生的問題,也是社會和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經過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對虛擬數字貨幣發(fā)行的集中整治,眾多貸款平臺退出了校園市場,但目前“校園貸”再次進入了新一輪的集中爆發(fā)期。“校園貸”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筆者通過走訪北京多所高校進行了深入調查,發(fā)現曾經使用或正在使用“校園貸”的大學生中,只有極少部分表示因急需資金而借貸,說明絕大多數學生根本沒必要靠借貸生活。
現在高校的學生資助政策比較成熟,大部分高校會為貧困生提供每年8000元的無息貸款,此外還可以申請助學金、獎學金,足以滿足大學生一年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從客觀理性的角度講,“校園貸”并不是大學生生活的必須品,它的實際作用更多體現在誘導學生暫時避開父母的監(jiān)督而沖動消費。由于缺乏收入來源的大學生并不具備還貸能力,“校園貸”瞄準的仍然是家長的錢包。
更重要的是,由于監(jiān)管滯后,許多非法借貸平臺把自己的產品包裝合法化。這些平臺不做風控、只做催收,導致與“校園貸”相關的惡性事件頻發(fā)。通過上文表5的回歸分析可知,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缺乏風險認知。大學校園畢竟不是“殺機四伏”的商場,不應該縱容“老江湖”欺騙大學生借下高利貸款,然后走向無盡的還款深淵。筆者認為,如果做不到完善的監(jiān)管,應當取消“校園貸”。
弗洛姆的“消費異化”理論對當代消費社會中扭曲的人性及其根源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當代大學生消費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為了抵抗異化消費所帶來的不良消費觀念,學校、家庭可以從“端正認知、凝練情感、提升自我、和諧世界”的目標出發(fā),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樹立消費觀,使學生認識到大學階段是增加知識和才干的最佳時期,應當端正消費意識,抵制非理性消費。
從學校層面講,可以設立更多的興趣社團和勤工助學崗位,讓大學生意識到人生的比拼在于能力高低而不在于消費水準。此外,還可以開設消費觀教育課程,邀請專業(yè)人士開展理財講座,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提升理財能力。在當代大學生消費觀教育中,高校要主動承擔責任,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使大學生遇到經濟困難和心理壓力時,可以及時向老師和學校尋求幫助。
從家庭層面講,父母要及時關注子女的思想動態(tài),做到常聯系、勤交流,做好子女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表6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征信意識與“校園貸”接受度負相關。由此可見,健全征信系統,引導大學生學習征信知識,提升大學生風險意識和信用意識,有助于引導大學生認清“校園貸”的虛假宣傳,重視合同的合法性、規(guī)范性,根據自身還貸能力選擇信度高、業(yè)務流程規(guī)范、審核機制健全的借貸平臺,適度借款,避免陷入借貸陷阱。
P2P互聯網金融起源于英、美等互聯網發(fā)達國家,其在早期發(fā)展階段,同樣是問題層出不窮;隨著規(guī)制措施的不斷完善,最終實現了規(guī)范化管理,其發(fā)展過程中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筆者認為,國外P2P借貸行業(yè)的進步,離不開其完善的商業(yè)征信系統。以美國為例,其在線下商業(yè)時代就已經普及了以征信公司為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實現市場化運作。專業(yè)的征信公司建立了強大的數據庫,囊括政府信息、法院判決、公共單位和私人機構的各類信息,形成征信產品向社會出售?;谶@種龐大的商業(yè)征信系統,借貸人和放貸人之間形成了牢固的商業(yè)信賴關系,通過簡單的步驟就能完成借貸合同。此外,征信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借貸平臺之間搭建對接服務模式,精準查詢重復借貸記錄。因此,加快推進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對于控制借貸交易風險具有重大意義。
要遏制“校園貸”亂象,應當從“政府、行業(yè)、校園”三個層面多管齊下,構建以政府監(jiān)督為主、行業(yè)自律為輔、校園內部調控三位一體的監(jiān)管體系。首先,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監(jiān)管體系,積極聯合銀監(jiān)、工商、公安、網監(jiān)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實施監(jiān)督檢查。各部門按照“疏堵結合、打開正門、扎緊圍欄、加強治理”的總體思路,從社會監(jiān)管層面重拳出擊,進一步完善頂層監(jiān)管制度設計。其次,要加強行業(yè)自律,盡快完善行業(yè)規(guī)范和行業(yè)自治結構,明確統一行業(yè)規(guī)則內容。最后,要完善校園內部調控機制,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在重視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異常行為和反常心理的關注,盡可能將“校園貸”危害后果遏制在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