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康書雅
20世紀90年代,我還是南加州一名年輕的行為藝術(shù)家,這個圈子里有幾位打扮得非?!案缣亍钡娜?。他們閱讀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寫的關于巫術(shù)和魔法的書籍,討厭與他人閑聊甚至打招呼,只喜歡與同道做慵懶而輕微疲倦的目光交流,即便是打招呼也只是微微點頭,不時也會講一些他們自己才懂的笑話。他們的皮膚像死人一樣蒼白,像是在證明他們討厭沒人喜歡的陽光。他們喜歡穿黑色平滑的長衣,黑色的頭發(fā)總是油膩膩的,有時還將頭發(fā)做成莫西干式。他們的手指、耳朵和鼻子上戴著許多戒指和鏈子,看到他們,總能想起電視和課本中閃過的野蠻的中世紀。有一些更加嚴肅的“哥特”實際上非常聰明,他們閱讀世界各地的哲學書籍,只聽那些能夠引起他們共鳴的音樂。而其他的一部分人則不那么聰明,極端情緒化、憤怒而且暴力。我們很難想象他們是怎樣度過空閑時光的;也無法想象他們獨處或聚集在一起,或者在父母家寬敞的豪宅中,在車庫中緩解憤怒、舒緩情緒時會做些什么。他們的藝術(shù)是黑暗的(近乎黑色的,帶有濃烈的紅色)。盡管這些“哥特”并沒有創(chuàng)造太多的藝術(shù),他們更喜歡沉默而不是表達,更喜歡消費文化而不是生產(chǎn)文化,更喜歡讓他們的夢想和創(chuàng)造力在內(nèi)心腐爛。不過,他們的藝術(shù)并不屬于“黑暗的地理志”,他們的思想領域也不算是荒原。
我一直試圖為黑暗畫出一張地圖,而且總是會從文化中心走向所謂的“荒原”。除了從一些聰明的“哥特”那里收集了一些書籍名稱和歌曲名外,我從未真正與這種所謂的社會黑暗元素一起深入生活過。一方面,我覺得他們都挺假的,只是些有錢或有名的年輕人,從不珍惜自然、社會和家庭給予他們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卻對他們肆意炫耀的巫術(shù)、魔法和儀式非常敬重。我知道那些東西蘊含的力量,但卻不希望與他們的“JUJU”有任何瓜葛?!癑UJU”是美國俚語,意為“魔術(shù)”或“運氣”。在摩尼教和陰陽二元論中,“JUJU”可以被劃分為光明與黑暗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外表具有欺騙性。它們發(fā)出的光通常是偽造的,是從家門口便宜的電燈泡發(fā)出的光。而那種黑暗通常也是偽造的黑暗,是時髦商店的貨架上新上架的一種流行的辯證法,只是另一種消費品。那個時候,這種光明與黑暗的游戲讓我感到困惑。因此,我在自己的行為藝術(shù)作品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幾何學研究。我開始繪制隱藏于這個世界的光明與黑暗。對幾何學的研究激發(fā)了我去理解空間和線條中存在的普遍的和特定的真理,理解體積與形狀、疏遠和接近。我開始研究哲學和數(shù)學分離之前那個時代的古典主義思想家,研究我們的思想陷入無關緊要的原始意識象限(irrelevant quadrants)之前的那些傳道者。我開始探索地球上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思想、文學和藝術(shù)作品是如何產(chǎn)生的。所以我成了光的地理學家,同時也是黑暗的地理學家。沒有黑暗的光是什么?沒有光的黑暗又是什么?
黑暗的地理志
“地圖并不代表它呈現(xiàn)出的疆域,然而,如果地圖正確,它就會具有同疆域類似的一種結(jié)構(gòu),這也正是地圖的用處?!盵1]
多年來,地理學的方法論一直在進步。相比于西方,中國的地圖制作師花費了更長的時間才將地圖與疆域剝離開來,然后再把疆域和人民剝離開來。中國歷史上有關地理勘測的記載始見于《周禮·職方》《尚書·禹貢》《爾雅·釋地》《穆天子傳》《呂氏春秋·有始覽》《山海經(jīng)》以及《管子》中的“地圖”“度地”和“地員”篇。經(jīng)過幾個世紀和朝代的發(fā)展,中國的地理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獻中都有有關地理的部分。歷代官方的《地理志》中都有“骨”——地理的章節(jié);當然也有“肉”的部分。是由各個地區(qū)獨立記載在地方志中的。這些地理志中,有一些比較真實,而另外的部分則融入了神話和幻想。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地理志不只是關于地域的,還包括各類有形的物質(zhì)和無形的文化,包括人本身、經(jīng)濟、習俗甚至地理的審美。很久之前西方地圖制作師們就開始采用“科學客觀”的制圖模式。相比之下,中國的地理志的歷史更為豐富多彩,你必須能夠沉入這些文字中,挖掘其中的深意,還必須超越這些文字來理解它的語境,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構(gòu)成歷史學敘事的多樣性的哲學思想。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許多世紀中,地圖并非總是與其疆域分開,疆域也并非總是與人民分開。許多時候,地圖總是充滿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但是,到了19-20世紀,中國也發(fā)展了“科學”和“客觀”的制圖模式。
我給“科學”和“客觀”加了引號,因為我不贊成這些詞的習慣性用法。在我自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中,我一再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其實是具有魔力的。而“客觀”世界既具有藝術(shù)性又具有想象力。誠實而客觀地講,科學將魔法理解為自然法則最寬泛的延展。如果你對科學的了解足夠深遠,那么你就能理解形狀、線條、平面、體積和自我意識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就能理解我們作為這個世界中的人究竟具有多么不可思議的想象力。人們用現(xiàn)在地圖中的測繪、邊界和圖例來說明它的“客觀”。這不是真正的客觀,而是對我們想據(jù)為己有、以為己用的資源的咬合與掩飾。特定文化會根據(jù)自己的世界觀來繪制地圖,比如“世界中心論”的觀念就脫胎于人類的普遍現(xiàn)實。我將這種現(xiàn)當代的地圖繪制方法稱為“光明的地理志”。它只能反映人類普遍現(xiàn)實的一部分景象。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中,文化生態(tài)的改變會改變?nèi)騽萘Φ陌鎴D。
我們還必須培育“黑暗的地理志”。我不是指上文中提到的“哥特”式的黑暗,不是指那種假扮成黑暗來放大我們對世界的沮喪和不滿,不是“消極的憤恨”。事實上,作為光與黑暗、白天和夜晚循環(huán)的一部分,黑暗的地理志是“積極的建構(gòu)”?!昂诎档乩碇尽睂⒐钠鹩職馊ッ鎸透惺苣切┪覀儾幌朊鎸透惺艿臇|西,因為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到不舒服、難以言說,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被主流的“光明的地理志”過度曝光,被理性的閃光沖掉了所有濃烈豐富的色彩?!肮獾牡乩碇尽痹谠S多方面都很有用,這種有用性在某些方面是不起作用的。“光的地理志”將不再以我們的認知來繪制這個世界。這份地圖將會展現(xiàn)我們的鄰居、城市、國家和民族;將會給我們中最聰明的人帶來認知失調(diào),帶來無知、盲目和殘忍。只要我們同質(zhì)化的以照相機閃光燈般的理性思維,覺得需要更清楚地看到被攝對象、需要了解被拍攝對象的確定性,那么我們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最好的攝影師知道如何利用自然和可見光,利用陰影和對比度,來照亮其觀察對象的有機真相。
文化荒原:作為地圖繪制師的藝術(shù)家
你說不出,也猜不到,因為你只知道
一堆破碎的圖像,承受著太陽的鞭打,
那枯樹下沒有陰涼,蟋蟀的聲音也不能使人放心,
礁石間沒有流水。只有
這塊紅色巖石下的陰影,
(請走進這塊紅色巖石下的陰影)
我要告訴你一些事,它既不像
你清晨時的影子,跟在你身后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來迎著你;
我要給你看一把塵土里的恐懼。 [2]
——艾略特(T. S. Eliot)《荒原》(The Waste Land)
直到19世紀,中國的地圖制作者“都將其作品視為更大的知識和文化事業(yè)的一部分,不僅包括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和地理),還包括歷史、哲學、宗教、藝術(shù)、文學和宗教?!盵3]我建議我們回到這種中國古典的制圖模式。如若不然,我們就只是在做“光明的地理志”,即那種為了冷靜的理性思考,致力于消解和壓制所有的想象力和情感的地理志,而這種理性沒有資格來描述或代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尤其是今天的全球流行病、氣候變化和精神發(fā)展?,F(xiàn)在我們只能依靠藝術(shù)家了,他們是我們這代人僅存的真正的地圖繪制師?,F(xiàn)當代“光明的地理志”已將我們的世界、日常生活和夢想拋在了身后。但藝術(shù)家并不害怕進入這種被人們忽視的黑暗,并不畏懼檢索人性和情感的寶貴細節(jié)。藝術(shù)家們孜孜不倦地向我們揭示著我們這個合乎倫理的世界審美維度。通過繪制被長期遺忘在黑暗中的我們的世界和靈魂的地理志,藝術(shù)家“打開并設置了一扇窗戶,使更多的公眾可以通過美學接近這一知識的宇宙”[4]。
心理地理學
心理地理學(psychogeograpy)需要仔細監(jiān)測和記錄城市空間對個體意識在情感和行為方面造成的影響,其記錄結(jié)果通常會用于促進新的城市環(huán)境的建構(gòu),而城市環(huán)境既反映又促進了城市居民對未來的需求,這一轉(zhuǎn)換過程則是由那些精通心理地理學技術(shù)的人完成的[5]。
我一直在關注藝術(shù)家李勇政基于社交媒介的攝影作品,我認為他的作品能夠“監(jiān)測和記錄城市空間對個體意識在情感和行為方面造成的影響”。這位成都藝術(shù)家或許在無意中使用了心理地理技術(shù)來繪制成都的街道。李勇政主要以新媒介裝置藝術(shù)品聞名中外,作品中經(jīng)常關注邊界、荒地和邊緣概念。例如,在2019年第二屆安仁雙年展的視頻《邊境1》中,藝術(shù)家將位于中國新疆的一段廢棄的邊境界樁帶到北緯93°34′25″、東經(jīng)40°10′05″—北緯93°46′56″、東經(jīng)40°22′58″的位置。據(jù)記錄,這個界樁目前位于今天甘肅與新疆的交界處、一段修建于公元1世紀漢朝(前206-220年)的一條古老邊境線上。這條邊界是一堵連綿的長城,用來劃定2000年前帝國的疆域,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廢墟。藝術(shù)家肩扛著現(xiàn)在的邊境界樁,沿著這段長城廢墟的起點徒步行走,最終將邊境界樁豎立在長城廢墟盡頭的烽火臺上,烽火臺是這段舊邊界線上最高的地方。李勇政在一個古老的邊界上放置了當代邊界。與《邊境1》一起展出的《邊境2》,是將200支激光筆置放在新疆的荒漠中,排列成長100米的直線,空氣中有介質(zhì)出現(xiàn)時,激光就會形成時隱時現(xiàn)、紅色的網(wǎng)。《邊境3》是件大型單體雕塑裝置藝術(shù)品,是用3D掃描《邊境1》中古老的烽火臺,然后用蠟澆筑了它的一個截面[6]。李勇政在社交媒體發(fā)布攝影照片通常都很微妙,大多數(shù)都沒有確切的指向。以他發(fā)的一張照片為例,這張照片應該是某個晚上從他的車窗里拍攝的,照片的內(nèi)容是行駛在他前面的一輛滿載的卡車??ㄜ嚿涎b載著長長的鋼管,鋼管被捆成三捆。從后面看,我們的視角里是看著像三個蜂窩的圖像,左右兩個蜂窩的直徑要遠小于中間的一捆。六角形是一個有趣的形狀,西方古典思想中,六角形是神圣的幾何形狀和意識的原始形狀。盡管在柏拉圖的本體論研究中,組成宇宙的五種形狀之一并不包括六邊形,但五種柏拉圖多面體與六邊形緊密相關[7]。除了精神和哲學上的參考外,六邊形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自然界中。例如,在土星北極上方,徘徊著一朵經(jīng)久不散的六邊形云層。當然,蜜蜂的居所也是六邊形的,它們?yōu)榉浜蠼ㄔ斓某潜ひ彩沁@個形狀。李勇政的照片在一方面可說是屬于“現(xiàn)成藝術(shù)”的作品,是一種能讓平凡與非凡產(chǎn)生共鳴的意識的產(chǎn)物。與他其他大多數(shù)的照片作品一樣,這張照片中的燈光很暗,照片中只有偶然出現(xiàn)的幾處光源:遠處的一座摩天大樓上的燈、一輛從前方駛來的車上黯淡的頭燈以及藝術(shù)家自己的車頭燈。我將這張照片和其他類似的照片視為歷史和地理文獻,它們代表著黑暗或隱藏的秘密,總是無法被輕易發(fā)現(xiàn)。李的照片代表著成都這座城市中被略過、被忽視、被否認和掩飾的人民和場所。他拍攝的照片都是些細節(jié),一些幾乎看不見、難以識別且隱藏著的細節(jié)。這些就是我們世界的特征,如果今天的地圖上有這些特征,我們就能夠真正了解我們是誰、來自哪里、要去往哪里。他將這些圖片發(fā)布在社交媒體上,并不給出任何解釋,只讓我們的想象隨著他行走在夜晚成都的街道上,在這座城市中展現(xiàn)我們的生命,去感受“城市根據(jù)不同的精神氛圍被劃分成不同的區(qū)域”;拿出手機記錄“某些具有吸引力或令人反感的地方”,意識到“高雅的街道會讓人感到滿足,而粗劣的街道會令人沮喪”[8]。
正如法國理論家和電影制片人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指出的那樣,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城市中漫步(即漂流,dérives)會對心理地理圖的制作有所幫助,“表達并不從屬于隨機性,而且完全不遵從習慣的影響”。這些對情感區(qū)域的探索證明了城市不僅是由城市設計、建筑和經(jīng)濟決定的,同時也受到人們的個體情緒和社會條件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由過去的“歷史”和未來的“烏托邦”兩種因素共同塑造的?!皻v史”和“烏托邦”兩個詞上加了引號,是因為我希望通過“歷史”提醒你,不僅要注意我們過去的“故事”,而且要注意我們過去的所有“故事”,無論是有記錄的還是不能言說的。而“烏托邦”指的是我的某一部分絕不會服從于“習慣的影響”,而是努力使自己的審美與我們社群的、城市的、州的、省的、國家的和世界的審美趣味相調(diào)和。我們必須努力使新的“黑暗地理志”與舊的“光明地理志”相協(xié)調(diào),勇敢地去探索文化荒原。我們要將那里未知的寶藏帶進光明的黑暗中去。
注釋:
[1] Alfred Korzybski, Science and sanity: An introduction to Non-Aristotelian Systems and General Semantics, Lancaster, PA: The International Non-Aristotelian Library Publishing Company, The Science Press Printing Company, 1933.
[2] Eliot, Thomas Stearns. The Waste Land. New York: Horace Liveright, 1922.
[3] Richard J. Smith, Mapping China and Managing the World: Culture, Cartography and Cosmology in Late Imperial Tim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p. 52.
[4] Julia Gelshorn, Tristan Weddigen, “The Formation of Cosmogenies: Camille Henrot,” in Dieter Mersch, Sylvia Sasse, Sandro Zanetti, eds: Aesthetic Theory, Zurich: Diaphenes, 2019, p. 168.
[5] Guy Debord, “Introduction to a Critique of Urban Geography,” in Ken Knabb, ed.,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Berkeley, CA: Bureau of Public Secrets, 1981, p. 5.更多有關心理地理學的信息,參看: Merlin Coverly, Psychogeography, Harpenden, UK: Pocket Essentials, 2010;或Bureau of Public Secrets (www.bopsecrets.org)
[6] 索菲亞·基德(Sophia Kidd),“對抗中的地圖:2019年第二屆安仁雙年展”,《典藏國際版》,2020年3月/4月,第19(2)期。
[7] 五種柏拉圖多面體是:四面體(4個面)、六面體(6個面)、八面體(8個面)、十二面體(12個面)和二十面體(20個面)。要了解柏拉圖關于宇宙的本體論,請參看:R. D. Archer-Hind, ed. and trans., The Timaeus of Plato, London: McMillan & Co.; reprinted, Salem, NH: Ayers Co. Publishers, 1988. 以及Donald Zeld. “Platos Timaeu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lato-timaeus/(2020年5月1日收錄)
[8] Guy Debord, “Introduction to a Critique of Urban Geography,” p.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