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煥育
摘 要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關系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運用過程中既有感知的、淺層的語言文字運用,也應該有思維的、理解的語言文字運用,更應該注意審美的、深度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鍛煉。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達到真正語用學習目的,落實語用訓練。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語用;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A,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8-0203-02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到語文學科,就正如陳先云先生所說,它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以及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其中,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是它最基本和重要的方面。而回歸到學科屬性上可以發(fā)現,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教學應當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全力著眼于學生言語能力的發(fā)展,適應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所需。由此可見,語用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那么教師就要認識到現在的語文教學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解決和改善教學方式?
一、語文教學的現狀與困境
王榮生教授曾經提出的理想狀態(tài)的語文教學課程是“語文課程目標內容化,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教學化”,這個觀點是有見地和實用性的。語文教學出現的“教語文”現狀,實際上也就是“課程目標內容化,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教學化”的建設沒有得到完善的體現,一線教師需要承擔教學任務,所以,語文老師也是十分困惑和辛苦的。
在被追問語文課程建設效果的任務下,加之課程目標和內容的空置,教材內容的指向性不明確,教學內容的隨意和無序,語文知識的碎片化,語文能力的模糊化,道德說教的擴大化,導致廣大一線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什么都在教,但什么也沒有教好;相對的學生什么都在學,卻什么都沒有學好。
語文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诖它c出發(fā),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就應該減少空洞的說教,增設詞句的品析;減少教材對學生思維的束縛,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選擇和培養(yǎng);減少停在表面的口號,增加讀寫交融的實踐。教師只有真正從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出發(fā),讓學生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才可能打造出高效而富有情趣的雙向語用課堂。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考量,探尋語用訓練起點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更是教學板塊落實的主體。語用課堂在內容和價值點的選擇上,就應該緊扣學生內在認知需求,洞察學生最原始的認知經驗,從而將語用訓練貼近學生,進而明確語用訓練的起落點。如在教學三年級的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時,教師始終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文本的考量:學生對課文中哪些內容會感興趣?哪些部分理解起來有難度?在教學的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們對文中的主人公紅頭和青頭之間發(fā)生的小故事較為感興趣,學習興趣濃厚,但對故事中滲透的道理很難體悟。對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去體悟青頭對紅頭說的話是如何把紅頭從牛肚子里救出來的,從而讓學生自己提煉青頭聰明機智、臨危不懼的品質和它對紅頭的真摯感情。進而結合生活中小朋友們玩耍相處的點滴小事,讓學生感知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可愛的小動物和生活中的鮮活資源,有效拉近學生意識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準確探尋運用訓練的起點,為后續(xù)扎實地語用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針對學生特點,確立有效的核心教學目標
正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讓教學適應學生的學習腳步。如一年級漢語教學目標(1)學會漢語拼音。能正確認讀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正確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字母和音節(jié)。(2)認識常用漢字800個左右,學會用音序檢查法查字典,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guī)則和常用的偏旁部首。(3)會寫漢字500個左右。寫字姿勢正確,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能用鉛筆正確書寫。(4)建立詞的概念。能在具體語境中正確使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等。知道近反義詞。(5)建立句子概念,知道句子和詞的區(qū)別。(6)認識逗號、句號、感嘆號、問號,知道這些常用標點符號的一般用法以及書寫規(guī)范。
關注教材單元目標,整體把握教學節(jié)奏。單元導讀中基本上已經把這個單元的主要訓練任務做了詳細而具體的安排,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如文章《端午粽》。
根據學情變化需要,豐富教學層面。學情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好比綿延的山巒,高低起伏,又好比蜿蜒的小溪,迂回前進。在教學過程中從沒有靜止、凝固不變的學情,因為不會有僵固不動的學生。學情是豐富的、多維度的、變化發(fā)展的、流動的。忽視了這一點,就等于忽視了學生個性生命的存在;放棄了這一點的教學,也就等于放棄了教師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的機會。
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巧妙地灌輸進學生腦袋。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一篇課文的教學價值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教與學的內容的載體,它肩負的責任不僅是讓學生獲取信息,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傳遞信息。偉大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國文課的目的,說起來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就是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這兩種學習,彼此的關系很密切,都非從形式的探究著手不可?!?/p>
以語用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突出明確的層次。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語用教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不是對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在語文語言功能即語言交際的教學上,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方法、言語經驗,提升言語智慧。以語用為核心的教學設計要突出三個層次:1.學習別人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達和運用的規(guī)律。2.學習用學到的言語經驗和方法運用語言。3.運用閱讀技能獲得信息,學得知識,豐富精神,提升能力,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問題。人們常說:說話是一門學問、藝術,是一桿槍,具有強大的力量。只有運用,才能突出語文課內在的質的不同,與其他課程的閱讀真正區(qū)別開來。
觀察生活,懂得記錄與表達,搭建語用訓練平臺。語言實踐訓練是打造語用課堂、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緊扣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在日記中進行練筆,真正將語用訓練落到實處。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對于能夠把握好表達的學生來說,一名三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把日記寫得特別有意思,他的日記和作文總能讓你開懷大笑??v然有明顯稚嫩的痕跡,但是所表達的語言是生動的,主旨是明確的。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就是要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自然語用能力也就隨著他們的見識水漲船高,更上一層樓。
語文教學的價值在于運用,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為學生開辟各種聽、說、讀、寫的訓練機會,引領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實踐,在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下,落實語用訓練,促進學生言語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維品質,提升人文素養(yǎng),形成健全人格。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是在反復的練習和運用中得到實踐的。
總之,語用能力是現在大力倡導的,它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語言文字,對提升學生語言的領悟能力有著重要作用。語用必須基于語言特點,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它是實實在在的課堂實踐內容,教師要巧妙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語用教學與訓練,使“語用訓練”更加貼近學生,接近學生的日常運用,從而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進而全面提升語文學科素養(yǎng),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習慣的養(yǎng)成開好頭,打下扎實的基礎。